2003年9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共同珍惜中日友好成果
本报记者 史宗星 孙东民
  9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一行在东京度过繁忙的一天。一系列的会谈与会见之后,晚间又出席了一个1000人集会:由中国驻日使馆、日本外务省、日中友好七团体举行的欢迎会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纪念招待会。
  欢迎会和纪念招待会在赤坂王子饭店水晶宫举行。主席台上方,“欢迎吴邦国委员长一行访问日本”、“纪念《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的大字横幅分外醒目。傍晚时分,日本各界朋友陆续进入会场,有政治家、企业人士、社会贤达及各界名流,容纳1000多人的大厅很快宾客盈门,人们脸上露出喜悦,互道祝福。
  日中友协会长平山郁夫先生很早就来到会场。他向记者披露,今年中国全国人大闭幕时他正在北京,他是吴邦国荣任委员长后会见的第一个外国客人,“吴委员长向我耐心介绍了中国的情况,一起对发展日中关系作了探讨。”会场内,记者还遇到好几位特意从仙台、香川、名古屋等地赶来的老朋友。西堀正司是长野县日中友协理事长,从事日中友好活动30年。他说,日中和约缔结以后,他们每年都组织千余会员访华。今年下半年日本政界动荡,大选在即,政治家正忙于回选区准备大选。尽管如此,为了欢迎吴邦国,不少日本政治家仍然前来参加集会。
  晚6时30分,吴邦国一行在人们的夹道欢迎中来到会场,松山芭蕾舞团的演员为中国贵宾们献上鲜花。在热烈掌声中,吴邦国和夫人章瑞珍、顾秀莲副委员长、中日友协会长宋健和夫人、我驻日大使武大伟等中国贵宾被请上主席台。参院议长仓田宽之、众院议长绵贯民辅、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和村山富市等知名政治家也在主席台就坐。
  平山会长代表主办团体致词。他热情评价《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大大发展了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说,吴邦国委员长的访日具有深远意义。为了日中世代友好,期待这次访问将成为两国首脑交流的新契机。在武大伟大使、日本国会两议长发表欢迎讲话后,日本首相小泉也在百忙中赶来祝贺。他在前天动过小手术,1小时前刚刚与吴邦国进行了友好会见。小泉在致词中再次对吴委员长的来访表示欢迎,介绍了今年5月在圣彼得堡与胡锦涛主席的会见以及两国达成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识,再次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呼吁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互利互惠,共求繁荣。
  吴邦国在热烈掌声中发表讲话。他高度评价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缅怀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两国先辈们业绩的同时,代表中国人民对日本各界人士表示敬意,呼吁共同珍惜中日友好成果,紧扣“和平与发展,友好与合作”的主题,把发展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战略高度。吴邦国的讲话把会场气氛推向高潮,博得了全场长时间热烈掌声。
  在与会者中间,有位身穿和服的老人静静地伫立着倾听吴邦国的讲话,她就是84岁的前国会议员园田天光光夫人。她的丈夫就是当年前往北京谈判的已故园田直外相。人们对园田先生以政治生命作担保,为完成缔约排除阻力和干扰的功绩有着深刻印象。老夫人今天特别高兴,与会者也向她表示问候,表示“如果园田泉下有知,一定特别高兴”。她高兴地频频点头。出席集会的还有一些旅日侨界代表。他们代表40多万华侨华人欢迎吴邦国的来访。东京华侨总会会长殷秋雄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感到高兴。他表示,中国的强大,对在海外生活的华侨华人是巨大鼓舞。记者还遇到了日本国际贸促会理事长中田庆雄先生。这位见证了30多年来日中经济关系发展、迄今访华307次的老朋友特别感慨:1978年是邓小平阁下为交换条约批准书仪式对日本作历史性访问的年份,也是正式决定中国对外开放的年份。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时,两国的贸易额只有11亿美元,缔约时也就40多亿美元,而去年达到1016亿美元。这证明日中和平友好惠及两国,缔约25周年是发展日中关系的新起点。他充满信心地预计:到2005年,日中贸易额将突破每年1500亿美元大关。
  日本著名电影演员栗原小卷曾因电影《望乡》在中国一举知名。她现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专任理事。栗原深情地走上主席台代表大家为吴邦国访日祝酒。她坦诚相告:在2000年的友好交流中,日本受中国文化诸多影响,“日本人心灵深处有着对中国人的憧憬与尊敬”;日中间也经历磨难与考验,有“相互眺望血染的夕阳”的历史,“日本人心灵深处有着对中国人谢罪与悲伤的心情”。《日中和平友好条约》正是两国人民“值得自豪的誓言”。她提议为欢迎中国贵宾,也为祝贺条约缔结25周年共同干杯。
  各界代表致词之后,吴邦国走下主席台,在众人簇拥下与朋友们会面、致意,整个会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本报东京9月5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拯救“路线图”
朱梦魁
  近一时期,中东热点问题巴以局势不断恶化。在以色列方面,当局继续推行针对哈马斯等巴激进组织目标的“定点清除”政策,坚持要求巴方必须采取果断措施镇压极端势力,并扬言要在年内驱逐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方面,领导层内部政策分歧公开化,总理阿巴斯已向阿拉法特提出辞职并被接受。阿拉法特责成阿巴斯在巴新内阁成立之前担任看守内阁总理。另一方面,哈马斯等巴激进组织因以方军事行动变本加厉而取消了停火承诺。更令人担心的是,这些严重的事态还有继续升级的危险。为此,巴勒斯坦和阿拉伯有关方面近日紧急呼吁国际救援,以使巴以和平“路线图”计划免于灭顶之灾。
  自巴以6月底达成脆弱停火协议以来,安全形势并未因此而明显改善,巴以间的袭击与报复也未就此敛迹。值得注意的是,以对巴政策已发生变化,在镇压哈马斯等巴激进势力问题上加大了对巴方的压力,要求阿巴斯政府清剿“反和平的极端势力”,解除他们的武装;与此同时,片面追求自身安全的以色列将“定点清除”政策扩大化,从武装分子到政治人物均在打击之列,沙龙总理称之为“代巴方行使职责”。以色列的有识之士并不认同当局的策略,以为激化冲突无异于火上浇油。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巴以停火初期闪现的信任和希望之光,都在新一轮冲突中荡然无存。
  迫于外界的压力,巴方调整政策和整肃内部,均属势在必行。但在约束巴激进派别行动和收缴武器的敏感问题上,阿巴斯政府遭遇阻力。在如何实现安全和推进和谈的问题上,巴领导人阿拉法特与阿巴斯的分歧已公开激化。与此同时,巴内部对安全与和谈两大难题的估量众说纷纭。面对新的严峻挑战,巴舆论认为,一味让步和自我削弱并不能带来安全与和平,同时力谏巴领导层消除分歧,加强团结。巴方在谴责以色列破坏“路线图”的同时,呼吁联合国等有关方面介入巴以冲突,拯救岌岌可危的“路线图”计划。
  落实“路线图”计划,是实现巴以和平、推进中东和平进程的唯一途径。为了避免“路线图”夭折,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近来,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不断发出呼吁,要求美国、欧盟和其他有关方面确保巴以停火协议的履行,并推动双方继续谈判,认真执行来之不易的“路线图”计划。值此严峻关头,美国如何动作尤其关键。华盛顿方面已经明确表示,如果巴立法委员会不通过对阿巴斯的信任投票,美国将撤出对“路线图”计划的支持。随后,巴方决定推迟表决议程。苦于伊拉克问题的掣肘和大选前的纷乱,布什政府在处理巴以争端上,除施压之外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
  巴以能否完成继续按“路线图”重开和谈,不仅关系到巴以之间的安全与和平大计,也对中东和谈其他环节的成败关系重大。在巴以和平“路线图”陷于危难之际,国际社会应责无旁贷地公正介入,并加大干预力度,否则坎坷多艰的中东和平前途将不堪设想。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巴斯辞职与“路线图”计划
本报驻埃及记者 徐平
  据报道,执政仅百日的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6日向阿拉法特提交了辞职报告并被接受。以色列随即加大了对巴激进组织的打击力度,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在以军6日发动的空袭中受伤,另有10多名巴平民受伤。这些事态及其发展无疑使“路线图”计划更陷迷茫。
  其实,回想一下,阿巴斯担任巴勒斯坦总理本来就是阿拉法特在国际压力下不得不采取的一项妥协措施。因此阿巴斯得不到实权、无法有效制止国内激进势力发动的袭以事件,不难想象其艰难处境。
  据报道,阿巴斯曾想拥有足够权力来阻止袭以行动,继续执行“路线图”计划。有人认为,巴激进组织事实上是阿拉法特手中掌握的仅有的“几张牌”之一,阿拉法特一直试图阻止阿巴斯获得更多权力,两人因此暗中“较量”。8月19日耶城爆炸案发生后,阿巴斯向阿拉法特发出“最后通牒”,如不同意取缔激进组织武装,他的内阁将集体辞职。除要兵权外,阿巴斯还向阿拉法特的地位提出了挑战。他向阿盟总部写信,要求由外长沙阿斯来取代法塔赫政治部主任卡杜米,作为阿盟会议上巴勒斯坦人的正式代表。阿巴斯上台3个多月以来,曾多次表示辞职。究其原因,他实在是力不从心。在4日的执政百日报告中,阿巴斯心态表露得很清楚,表示他不会因争权位而留在职位上。据报道,阿巴斯政府当天在和哈马斯等激进组织武装进行的谈判仍然以失败告终。于是在6日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的闭门会议上,有职无权的阿巴斯不得已而选择了“无职无权”。
  尽管目前美国还是坚持支持阿巴斯,表示要继续推进“路线图”计划,甚至用不支持2005年巴勒斯坦建国相威胁,但是阿拉法特不交兵权的态度相当坚决。他先任命前约旦河西岸地区预警部队司令拉朱布为安全事务顾问,负责督导巴警察工作,意在分散阿巴斯和达赫兰的权力。后来想干脆解散阿巴斯政府。
  美以一直在向阿拉法特施压。并发出明确警告:假如阿巴斯政府被推翻,华盛顿不但要撤回对巴方的经济援助,还将停止支持“路线图”计划及2005年巴建国。沙龙政府的高级官员则宣称,如果阿巴斯被迫辞职的话,那么以将不同阿拉法特的任何“傀儡政府”进行对话。
  阿巴斯辞职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影响不容小觑。阿巴斯辞职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个不小的打击:华盛顿认可的巴勒斯坦政治改革,及其“路线图”计划,其基础似乎都因此出现动摇。阿巴斯是美以目前唯一认可的巴勒斯坦领导人和谈判对象。但是阿巴斯在国内的威望和影响力实在有限。就在阿巴斯4日在议会作执政百日报告时,会场外就有200多法塔赫成员在举行示威,指责他和达赫兰是听命美国的卖国贼。尽管他在报告中呼吁国人不要做不利团结、使自己更陷孤立的事,但哈马斯仍然表示他们绝不会再和以色列达成任何“停火”协议。他的辞职使“路线图”计划面临了更多的变数,对和平进程的影响肯定很大。不过被伊拉克问题弄得疲惫不堪的布什政府,将如何处置巴以问题及“路线图”,还待继续观察。
  分析人士相信,围绕阿巴斯辞职一事,目前美以和巴勒斯坦之间,以及巴勒斯坦内部阿拉法特与阿巴斯之间的争斗似还在继续,仍然可能出现情况的突变。阿巴斯提出辞职,似想通过国际压力来争取他需要的国内治安权力;而不想交权的阿拉法特,尽管同意阿巴斯辞职,却又不得不考虑国际压力,似也在观察国际社会进一步的动态。各方均“引而不发”,表示此事内里或许还大有乾坤。且看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本报开罗9月6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9月6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东京接见中国驻日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新华社记者 冯武勇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发展日中关系议员之会”举行早餐会
 吴邦国应邀出席
  本报东京9月6日电 记者史宗星、孙东民报道: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今天在这里出席了以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为会长的“发展日中关系议员之会”举行的早餐会。
  吴邦国对时隔一个月再次与桥本会见并结识野中广务、古贺诚、二阶俊博、中川秀直等日本朋友感到十分高兴。吴邦国积极评价“发展日中关系议员之会”为推动中日关系所做的贡献。他说,我们高兴地看到,日本朝野各党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有广泛共识,中国全国人大愿与“发展日中关系议员之会”的朋友加强联系,发展友谊。
  桥本说,吴邦国委员长访日非常成功,给日本政界、经济界和广大国民留下深刻印象。在今后的岁月里,“发展日中关系议员之会”愿与中国全国人大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为进一步加强日中全面合作继续作出努力。


第3版(国际)
专栏:

吴邦国会见中曾根康弘
  本报东京9月6日电 记者史宗星、孙东民报道: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今天上午在此间会见了日本前首相、亚太议会论坛主席中曾根康弘。
  吴邦国说,中曾根先生几十年来致力于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对此我们表示赞赏和感谢。他说,亚太议会论坛是一个有影响的地区性议会组织,在中曾根先生主持下,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中国全国人大对有机会担任论坛第十二届年会东道主感到高兴。会议筹备工作已经启动,进展顺利。我们期待着各成员国代表围绕国际政治、安全、经济和地区合作等议题广泛交换意见,增进了解,扩大共识。我们愿与中曾根先生密切配合,把会议开好。
  中曾根表示,日中世代友好是两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也是两国政治家的共同责任。他深切缅怀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老一辈政治家为发展日中友好关系所作的杰出贡献,希望他们亲自培育的日中友好的幼苗在后代政治家手中成长为参天大树。他还对中国全国人大为筹备亚太议会论坛所做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吴邦国表示,希望中曾根继续为发展中日关系作出贡献,也希望中日双方在地区和国际议会组织中加强联系和合作。
  吴邦国还接见了中国驻日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侨华人和留学生代表,并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第3版(国际)
专栏:

鲍威尔认为
 美中关系处于一九七二年以来最好时期
  新华社华盛顿9月5日电(记者王发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5日说,目前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处于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来的最好时期。
  鲍威尔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外交政策演讲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布什政府一开始与中国的关系不是很好,但是在2001年4月的两国军机撞机事件得以解决之后,两国关系越来越好,“如今我认为美中关系是自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以来最好的”。
  他说,尽管美中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分歧,但“改善关系的理由超越了这些分歧”。他表示,两国应为“共同的未来而承担责任”。
  鲍威尔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对一个强大、和平与繁荣的中国的崛起表示欢迎,并寻求与这样一个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他说,美国欢迎中国发挥“全球性作用”。
  鲍威尔还赞扬中国在召集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他说:“我们非常欣赏中国在努力寻找朝核问题解决方案方面所发挥的领导作用。”


第3版(国际)
专栏:

上海合作组织将深化经济合作
  本报乔尔蓬阿塔(吉尔吉斯斯坦)9月6日电 记者孙力报道: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长第二次会晤今天在此间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长第二次会晤决议》后结束,各成员国一致表示将努力消除贸易壁垒,深化经济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来自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国的经贸部长或副部长出席了此次为期两天的会议。吉尔吉斯斯坦副总理曼别托夫在开幕式上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所处的欧亚大陆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地区,各成员国都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他希望各国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完善相关法规,发展以交通、能源和加工业为重点的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在会议上表示,上海合作组织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阶段,中吉两国已经是世贸组织成员,其他4国也在积极加入世贸,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深化本区域经济合作、适应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说,目前各成员国在海关程序、商务流动等方面存在的壁垒阻碍了成员国间贸易规模的扩大。中方建议,优先启动能源、交通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创造就业机会的经济项目;在能源领域充分开发区域内的消费市场,规划设计对各成员国有利的能源运输线路,合作开发油气资源。
  会晤期间,俄、哈、吉、塔、乌5国对中国提出的上海合作组织全方位经贸合作纲领草案表示赞同,决定采取措施,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各方还就提高政策和法律透明度、简化海关手续等具体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部长会晤每年举行一次,首次会晤于2002年5月在上海举行。


第3版(国际)
专栏:

吉领导人会见我外长
  本报比什凯克9月6日电 记者孙力报道:吉尔吉斯斯坦总理塔纳耶夫、议会立法会议主席艾尔克巴耶夫和人民代表会议主席博鲁巴耶夫今天在此间会见了正在访吉的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
  塔纳耶夫表示,吉中建交以来,两国政治和经济关系取得了重要发展,中国多年来对吉的援助以及双方在交通运输、经贸领域的实质合作促进了吉经济的发展。吉方对此表示感谢,希望两国政府充分挖掘潜力,加强在能源开发、电力、水力、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互利合作。
  吉议会领导人表示,吉议会支持发展吉中友好合作关系,视中国为吉战略伙伴,愿为两国关系的深化和发展做出贡献。
  吉方领导人强调,台湾和西藏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吉坚定地支持一个中国政策。
  李肇星说,两国建交以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在彼此关切的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全面解决了边界问题,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进行了密切合作。他表示《中吉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中方对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李肇星说,中方对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持积极态度,两国在能源开发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合作潜力很大。中方愿与吉方共同努力,为两国企业界合作提供服务,提高经贸关系水平。
  今天,李肇星和吉外长埃特玛托夫举行了会谈。双方就深化和扩大两国政治、经贸、文化、司法、领事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新任驻法大使向法总统递交国书
  本报巴黎9月5日电 记者张祝基报道:中国新任驻法国大使赵进军今天下午在法国总统府向法国总统希拉克递交了国书。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称愿接受对伊新提案有限修改
 英决定向伊增兵 英专家在伊身亡
  据新华社华盛顿9月5日电(记者谭卫兵、严锋)美国国务卿鲍威尔5日表示,美国愿接受对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的有关伊拉克问题新决议案进行有限修改,但美不会在基本原则上作出任何让步。
  鲍威尔当天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华盛顿不会在这项决议草案的两个重要方面作出任何妥协,即授权组建一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和要求伊拉克人提交他们有关恢复自治的时间表。
  据新华社伦敦9月5日电(记者马知涵)英国国防部发言人5日宣布,英国决定向伊拉克增派120名士兵,以加强驻伊英军的力量。
  针对伊拉克的安全形势,英国防部正在对驻伊英军的兵力情况进行重新评估,以确保英军在伊各项行动的顺利进行。据悉,英国防大臣胡恩将在下周早些时候向英议会下院汇报对驻伊英军军力的评估情况。
  据新华社伦敦9月5日电 英国一人道主义扫雷组织5日证实,该组织爆炸物处理专家伊恩·里梅尔4日在伊拉克北部遭枪击身亡。
  据悉,现年53岁的里梅尔4日下午在结束伊北部城市摩苏尔郊区的爆炸物清除工作后驾车返回市内途中,突然遭到不明身份的枪手袭击。与他同车的一位伊拉克同事受重伤。
  据新华社巴格达9月6日电 驻伊拉克美军6日在巴格达发表声明说,美军部队5日在伊拉克北部地区多次遭受袭击,7人在袭击中受伤。
  本报渥太华9月5日电 记者陈特安报道:据此间收到的消息,加拿大外长比尔·格雷厄姆今天在加拿大驻阿富汗新大使馆开馆仪式上说:即使是在联合国主持下,加拿大也还没有向伊拉克派兵的计划。
  据新华社巴格达9月5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美国负责伊拉克战后重建事务的最高文职行政长官布雷默5日在巴格达说,伊拉克军警力量将在一年内增加一倍左右。
  布雷默说,在一年内伊拉克军警力量将达到大约11万人,其中包括1.5万军队,2.5万边防部队和大约7.5万警察部队。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
 稳定部队难助稳定
本报驻波兰记者 金钊
  9月3日,以波兰军队为首的多国稳定部队进驻美英联军划定的伊拉克中南部“稳定区”,正式接替先前驻防此地的美军,负责执行战后维和任务。
  美英联军划分的伊拉克中南部稳定区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此处正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当地有伊拉克居民350万,包括纳杰夫、卡尔巴拉、巴比伦、瓦西特和卡迪西亚5个省,其中西班牙负责卡迪西亚和纳杰夫两省,乌克兰负责瓦西特省,而波兰将负责卡尔巴拉和巴比伦两省。这支驻伊拉克多国部队分别来自波兰、保加利亚、西班牙和乌克兰等国家,共约9000
  人,外加2500名美军,都由波兰指挥。按原计划,美军应于3日当天向多国军队交出宗教圣地纳杰夫,但由于8月30日发生爆炸惨案导致安全形势紧张,该地区将推迟移交。此前波兰已向美国军队交还了对临近巴格达一个冲突频繁地区的管辖权。这两个插曲表明,多国部队尚不能独立完成冲突严重地区的维和使命。
  尽管部分波兰士兵曾参加过国际维和行动,但在伊维和的前景却不容乐观:首先,与其他国际维和行动不同,这次出兵没有联合国授权,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次,与以前的维和使命不同,现在是彻底占领伊拉克的中南部地区,能否演好“占领者”的角色是一大难题;此外,稳定部队基本来自中小国家,如何整合这支多国部队还是未知数,波兰军官也缺乏指挥多国部队的经验。
  严酷的事实是,稳定部队尚未站稳脚跟,就接连遭遇袭击:6月底,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向稳定部队营地投掷手榴弹,多国部队的运输车辆也曾受过袭击;8月底,波兰首批维和士兵到达伊拉克后,在驻防营地收到的“见面礼”是几颗迫击炮弹。此外,伊拉克民众排外情绪日益强烈,喊出了“外国人滚出去”的口号。这些都充分表明,所有维和稳定部队人员都面临不测风险。
  波兰由于在对伊战争中不顾国内外压力,直接将士兵派到了战争的最前线,而深受美国青睐,在战后得到了伊拉克中南部稳定区的管辖权。波兰民众普遍的反战情绪和对士兵安全的担心与波兰政府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波媒体的调查显示,在波兰直接出兵前,有六成的波兰人表示反对对伊动武。即使在萨达姆倒台后,也有超过半数的人表示反对派兵驻防伊拉克军事稳定区;七成的民众表示,一旦稳定区内维和士兵发生伤亡,波兰应立刻撤回自己的军队。波兰总统克瓦希涅夫斯基日前表示,此番出兵赴伊拉克维和是波兰军队二战以来最困难的使命。此间许多观察家担心,一旦波兰士兵遭遇伤亡,波兰将陷入内政和外交双重困境,而民众对现政府的支持率一直在20%以下,波政府的这一“险招”能否胜算实难预料。(本报华沙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