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把精力和心思放在狠抓落实上
贾治邦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把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狠抓落实上,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设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落实型政府,狠抓落实,推动落实,确保落实,是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实现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抓落实是一切正确决策的生命线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作出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是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贯彻实施”,“如果不能落实,再好的决议政策,也是一纸空文”。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考察时也强调:“要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引,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作风,经过艰苦奋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实践证明,落实是决策的归宿,落实出效益,落实出生产力,落实是一切正确决策的生命线。
  联系陕西的实际,可以看出,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狠抓落实密切相关。今年年初,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落实型的政府,我们把抓落实作为首要大事,制定了《关于切实抓好重要工作和重大项目落实的决定》,初步形成了政府系统抓落实的机制和制度。经过真抓实干,上半年全省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由于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所以才取得了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
  面对今后的艰巨任务,在抓落实问题上一刻也不能放松。尽管我们在抓落实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力或不抓落实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我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步伐。概括起来,当前不抓落实的现象有四:一是只图形式,不问实效。靠会议落实会议,靠文件落实文件,习惯于当“收发室”、“二传手”,以为会开了、文件发了,工作任务就完成了。二是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布置工作责任不明确、不细化,不能到岗到人;干工作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检查工作走马观花甚至是只部署不检查,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抓而不实,抓而不力。工作不扎实、不深入、不持久,部署之时雷声大,落实起来雨点小,摆不脱文山会海,热衷于“政绩工程”和“达标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四是不得要领,忙而无功。不注意学习钻研,不善于把握规律,抓不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思路不多,方法不对,措施不力,力气没少下,效果不明显,落实不到位。
  造成不落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但主要的还是在主观方面,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一些同志革命意志衰退,精神萎靡,贪图享受,得过且过,这是享乐主义思想在作怪;忘记党的宗旨,私心杂念严重,追名逐利,虚报浮夸,保官、跑官、要官,这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心浮气躁,作风漂浮,只有唱功,没有做功,认为“嘴皮子”比“脚板子”管用,喜欢做表面文章,不愿干实在之事,敷衍应付,哗众取宠,这是形式主义在作怪。享乐主义、“官本位”思想和形式主义,是抓落实的大敌,必然导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引起群众不满,甚至造成损失,带来乱子。凡此种种,都是与我们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克服。这不仅是完成今年目标任务的需要,也是推动长远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重要保证。
  抓落实需要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事物的发展,并不都是均衡的。抓主要矛盾、抓重点工作,以之带动全局工作实现突破,这是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的要求。抓落实必须突出重点,抓重要工作和关乎全局的关键环节。
  自觉抓好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能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单是抓不抓落实的问题,而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只有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把握大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才能找准在全国的定位,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知耻近乎勇,奋起而直追。实践告诉我们,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上情”与“下情”的结合上下功夫,善于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结合中出思路、在创新中出特色、在落实中出实绩。
  切实抓好事关全局、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落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就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一主题。加快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探索和实践,陕西已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省委、省政府先后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科技、果业、畜牧业、民营科技企业,改善投资环境以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十六大以后,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又结合实际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三步走”规划等重大决策和部署。对于这些重大决策和部署,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
  努力抓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落实。抓落实最重要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落实的结果也是为了人民。能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事业兴衰、人心向背的重大政治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我们都应带着深厚的感情抓落实,带着强烈的责任抓落实,带着切实解决问题的决心抓落实,真正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当务之急、切实之需和突出问题。
  抓落实贵在创新机制和制度
  陕西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现阶段抓落实的着力点。为此,必须不断创新抓落实的机制和制度,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形成浓厚的抓落实的环境和氛围,增强抓落实的力度,确保兴陕富民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落实责任。抓落实是一种组织行为和领导过程,强化领导责任和目标管理是抓好落实的内在要求。陕西提出建设落实型政府,就是要以抓落实为第一“抓手”,建立一整套抓落实的机制。目前,我们初步建立了任务分解、定期汇报、督促检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等五项制度,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最终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行政问责制度。这包括:层层建立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责任制,实行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的抓落实制度;坚持责任到岗、到人,形成多层次抓落实的目标体系和岗位责任制,使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指标、完成时限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科学划定部门职责,从源头上防止扯皮现象;加快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从体制上、机制上切实解决抓落实的梗阻问题。
  加强督查。督促检查是抓落实的重要一环,不抓督促检查,抓落实只能是一句空话。要不断探索督查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抓落实的制度,坚持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的督查办法,及时反馈落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格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督查考评,建立企业、群众对政府工作尤其是行政执法、经济综合部门工作情况的公开评议制度;一些面向社会服务的窗口单位,应请基层、企业、群众打分,评议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或向社会公布;健全并强化抓落实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把抓落实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工作能力、作风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各级政府建设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落实型政府。
  讲求方法。不抓落实干不好工作,不懂得抓落实的方法和艺术同样干不好工作。一些同志成天忙忙碌碌,看起来很辛苦,但工作成绩却不显著,原因就在于他们抓工作、抓落实的方法不对头。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胡子眉毛一把抓,是抓不出成效的。抓落实必须正确处理“抓大事”与“抓小事”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通过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带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抓落实还要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协调各方,不能顾此失彼。此外,还要深入实际,抓好典型,以典型推动工作。
  改进作风。作风既关系形象,又关系工作的开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当前落实工作中存在的重部署、轻检查,重形式、轻效果,“说起来惊天动地,做起来毛毛细雨”的现象。坚持抓好落实与转变作风同步进行,以作风的转变促进工作的落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为契机,在各级政府机关形成重实绩、办实事、说实话、求实效的良好风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在落实中创新,在落实中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找出问题症结,拿出落实措施,打开工作局面。坚持干部联系点工作制度,蹲点调查,分类指导,自己动手,解剖麻雀,在抓落实上创造更多更好的新鲜经验。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敢抓落实、善抓落实的干部队伍。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省长)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学习十六大报告 贯彻十六大精神

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姜大明
  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如何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趋势,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牵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工作布局上,必须牢固确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工作方针上,必须打破过去那种讲发展“只重财政收入,忽视农民收入”,办事情“要么向上级政府要钱,要么向广大农民敛钱”的思维定势,坚持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一切不应由农民承受的负担,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上向“三农”倾斜,让农民放开手脚致富;在工作作风上,要带着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引导和帮助他们千方百计拓宽增收途径,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工作,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抓落实。
  尽力扭转种植业收入下滑趋势。当前,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仍是农民收入的基础性来源。但近几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呈下滑趋势,成为农民减收的一个重要因素。种植业是农业的主体,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基本价值所在。从全社会来讲,为了确保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重视搞好种植业,决不能因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下降而予以忽视甚至放弃。这就必须使农民能够从种植业中得到收入,否则就会影响其投入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此,一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瓜菜、果品、棉花等市场好、价格高的作物,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即使在粮食作物内部,也有个调整优化结构的问题。
  近几年,山东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扩大优质专用小麦和玉米等种植面积,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的商品率和价格,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二要积极探索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是国际上扶持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普遍做法,也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应当逐步探索实行,为广大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提供可靠保障,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单纯依靠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有限,必须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商品率,增加附加值。到2002年年底,山东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12098个,带动977.98万农户,共从产业化经营中新增收入70多亿元,平均每户增收700多元。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在提高水平上下功夫。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实现多次增值。对于有品牌、有市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改善管理,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把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延伸、运用于龙头企业,特别是对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予以政策倾斜,鼓励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要大力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出售农产品、获得劳务报酬的同时,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利润,得到更多实惠。
  加快畜牧业和林业发展。山东虽然没有草原,但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去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7.77%,对农民增收关系重大。肉、蛋、奶等畜产品适应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的客观趋势,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应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山东近几年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一长一短”,即生产周期较长的猪、牛、羊和生产周期较短的禽类特别是鹅、鸭、鸡等。当前,每个农户养一头奶牛的年均收入可达5000元,一头肉牛500元,一头猪80元,一只羊50元;养一只肉鸡的收入为1元钱左右,一只鹅、鸭的收入为几元、十几元钱。农户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选择“长”、“短”或两者兼顾,作为家庭经营的重要项目,稳定可靠地增加收入。发展畜牧业,关键要建立和完善动物防疫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随着造纸业、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近几年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高涨。预计今年山东林业总产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农民来自林业的人均收入将比上年增加100元左右。林业投入少、效益高,一般情况下,1亩林相当于5亩田,每年纯收入800元左右,而且市场广阔,价格稳定。目前山东板材每年供需缺口达700万立方米,造纸木浆95%靠进口。仅此两项,就需扩大林业面积1800万亩。因此,发展林业是山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一方面,在资源刚性约束的条件下,只有减少农村人口,才能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年均收入一般在6000元左右,可使5口之家的农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走一人、富一户”,“走一批、富一村”。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2年山东全省农民收入比2001年增长5.2个百分点,其中3个百分点来自工资性收入。我们要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逐步统一城乡劳务市场,坚决废除各种限制、阻挠农民进城的政策规定,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村作为劳动力的输出地,要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的培训、组织和服务工作,搞好供需衔接,减少盲目性,促进有序流动。
  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卖难,既有供大于求的矛盾,也有流通不畅的问题。就山东而言,除粮食基本自给外,其他农产品特别是瓜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大部分要销售到省外国外。因此,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开拓省外国外市场。去年是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我们冲破各种贸易壁垒和限制,实现了农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交货值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4,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近1/3。今年我们要在巩固欧美、日、韩、东南亚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东欧、中东、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内市场方面,要以北京市场为龙头,北上、南下、西进,着力拓展以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市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市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市场,使山东农产品更大规模地走向全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既可以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使农民通过参与项目建设直接获得报酬,是拉动农民增收的有力杠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今年山东在乡村道路建设、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沼气等方面加大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从实践看,真正把这个机遇用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农民事情农民办”的城乡分割思维定势,加之政策、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加重农民负担。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明确要求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该拿的钱一定要足额到位,决不能把缺口留给农民。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料用工,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从当地农民中出,使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工业开始“反哺”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山东省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体现在国民收入分配上,应该也能够逐步对“三农”实行倾斜。这是实行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抓手,对促进农民增收至关重要。要坚持依法办事,确保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农村各项法定支出足额到位。要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体制,对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各级财政在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上的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纳入各级财政支出的正常范围。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构建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山东省从去年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大农民开始得到休养生息,生产和经营积极性显著提高。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并进一步降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山东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部暂停征收公益金;今明两年分两步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较大幅度地减少“两工”使用数量,严格规范“一事一议”。我们将沿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正确方向走下去,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


第9版(理论专页)
专栏:

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牟本理
  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边疆,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跨越式发展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凭借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赶上先进国家或地区,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东亚一些原本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并曾遭受战争的严重破坏,但它们仅用30年时间就进入工业化时代。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深圳等经济特区,在短短20多年时间内,经济发展水平就超过了一些老工业城市。
  我国民族地区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历史纵向对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是立足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过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从传统落后的农牧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初步建立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现代经济体系。同东部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横向比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是超常规的、跨越式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国家的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对巩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近几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百家到西部地区投资或设立了办事机构,已经有120亿美元的国外资本流入西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对外开放,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看,新中国成立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证。国家对“兴边富民行动”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整体帮扶”的大力支持,把民族地区作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和在全国深入开展对口支援活动,也将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民族地区具备一定优势。一是政治优势。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治优势。二是政策优势。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国家出台的包括金融、财政、环境、土地等政策在内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对于民族地区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资金、人才和项目,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资源优势。西部民族地区地大物博,是我国的资源聚集区,农牧、水能、矿产等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四是区位优势。西部民族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漫长的边境线内外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交流舞台。五是后发优势。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推进,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巨大机遇。
  民族地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依靠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推动发展。在体制上,把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有机结合起来。要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步伐,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发展主体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发展动力上,树立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观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紧紧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距,一个重要原因是开放程度不够。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支持和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经济合作。在防止重复建设、禁止转移落后技术和防止污染环境的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中东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进行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要把沿边开放摆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上来,并积极推进跨国区域经济协作,紧紧抓住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设图们江开放开发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开发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民族地区的发展过程实际是一个民族因素、经济因素、地域因素等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西部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要避免走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人为破坏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目前,民族地区人口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坚持走高效节水防污之路。要坚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帮助农民开发新的产业,不断增加收入。坚决制止乱砍滥牧、过度放牧等问题,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建设。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施新的人才发展战略。人才问题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和决定性的问题。对民族地区来说,最缺的不是资源、市场、资本,而是人才。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使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要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开辟多层次的人才渠道,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全面发展。要用好的机制和好的作风选人,让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建设得力的领导班子,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量事实说明,哪里的领导班子思想解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哪个地方的各项事业发展就快。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设好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各级领导班子。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要注意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进团结为重点,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把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核心,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斗堡垒。
  民族地区发展的任务很重,稳定的任务也很重。敌对势力的战略企图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往往支持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进行破坏和捣乱。对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坚决与之斗争,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为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