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5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营造健康的影视氛围
  继荡气回肠的《新四军》播出之后,央视台又推出反腐力作《忠诚卫士》,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扣人心弦,吸引了观众。今年,央视以全新的面孔,在黄金时段接连推出影视精品力作,大力弘扬正义,鞭笞邪恶,高唱时代主旋律,“一部影视剧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使观众大受启迪和教益。与之相反的是,我们一些地方台却总热衷于连篇累牍地播出你打我杀的古装戏或卿卿我我的格格戏,内容低级乏味,导向模糊,让人烦腻。希望我们的地方台能像中央台,多播贴近生活、颂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影视剧,始终营造一种高昂的、健康向上的影视氛围。
湖南省邵阳县人大常委会 陆志坚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新四军》不该有的硬伤
  近日播出的《新四军》剧中表现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在狱中的斗争时,以叶挺内心独白的方式朗诵了他在狱中写下的《囚歌》并且打出了字幕。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剧竟砍去了诗的第三节,而将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挺进报》中共特别支部书记陈然烈士《我的“自白”书》的第三节移植过来,“嫁接”成一首诗。这是极不严肃的。叶挺将军1942年在狱中写《囚歌》时,陈然还没有被捕入狱。而陈然1948年4月被捕后写《我的“自白”书》时,叶挺早就于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了。叶挺怎么能在狱中吟诵起陈然的诗呢?况且,叶挺写《囚歌》时,正值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还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叶挺那时已不是中共党员,他怎么能吟出“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的诗句呢?涉及到严肃的大政治、历史问题不能“戏说”!《新四军》总体上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视连续剧,不应有这样的“硬伤”。
河北省邢台市公安局宣传处 刘国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情节再动人,违规也不行
  影视作品为了使情节更加动人,更好地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往往通过一些细节来烘托。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公安局长》为表现主人公黎剑为人豪爽、与下属感情深厚,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黎剑与刑警队长到矿上找过袁明返回城区后,黎振振有词要请队长“喝两杯”。这明显有悖于公安部今年颁布施行的禁酒令,是典型的违规行为。况且,黎剑有一个晚上“不自觉”开警车回家看望妻女后主动在党委会上承认了错误,却一直没有意识到“喝酒”这事的错误。如此“执法犯法”的情节不该出现在剧中。 江西省南康市委 戴丁山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地区不开人大
  电视剧《好爹好娘》中,麓南地委要把古城县委书记陈志远调到地区任人大副主任。地委书记佟怀志对陈志远说:先去上任,然后再通过人大正式选举。
  地区只是省的派驻机构,地区是不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只设省人大驻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任、副主任由省人大任命,并非选举产生。电视剧中陈志远调任一事虽然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情节,然而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也算一个不小的纰漏。 昆明市中国有色十四冶 朱兆亮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戏解”成语 误人子弟
  正在某省卫视热播的《还珠格格Ⅲ》一剧中,笔者发现似乎“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燕子最怕的是成语。她常常将“三十而立”说成“三十个人排排站”,将“阳奉阴违”说成“羊钻地缝里鹰被围住了”。这种“望文生义”的戏解会对不明“真义”的小孩子产生误导。补救办法是,“戏解”之后加上“正解”。
   湖南省涟源市仙洞中学 肖春辉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归途如虹》讲述“和平进驻”
  充满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军旅题材力作——22集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7月底完成后期制作,拟于今年国庆节前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22集电视连续剧《归途如虹》,主要讲述了为完成“和平进驻”的历史任务,驻港部队时涛、何志远等一批优秀军人面对巨大压力,面对由驻港英军、香港社会及客观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和阻挠,最终出色完成任务。该剧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故事生动、情感细腻,尽显中国军人的英雄豪气,倾心诉说民族情感的生死相依。
  《归途如虹》由广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摄制。作家邓一光担任剧本改编,曾成功策划、执导《英雄无悔》、《家园》的著名导演贺梦凡出任艺术总监,新锐导演刘岩挂帅出任导演。演员王学圻、达式常、汤镇宗、李若彤等加盟。(周迅)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刘媛媛新唱《长大成材》
  歌唱演员刘媛媛近日又推出一首新歌《长大成材》。由石顺义作词、臧云飞作曲的《长大成材》,情感真挚、旋律优美,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也表达了演唱者刘媛媛成长的感慨。(童)(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罗家坝首次举办巴人文化节
  为期3天的首届罗家坝巴人文化节,日前在四川宣汉落下帷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达州文物管理所、宣汉文物管理所分别于1999年、2003年对宣汉罗家坝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39座、灰坑50个。出土铜器、陶器、玉石等随葬物品600多件。根据国家文物管理局公布的国保单位材料:(罗家坝遗址的)时代从新时器时代、商周时代、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它是巴人发祥地遗址,其价值不亚于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对研究古代巴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的相互交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宣汉县抓住机遇,举办此次文化节,对巴人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王雷)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爱我中华”将在济南举行
  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济南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爱我中华爱我泉城”大型文艺晚会将于9月19日在济南举行,拉开全国开展的“爱我中华”万里行大型演唱会活动的帷幕。晚会以唱响爱国主题曲,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抗非典后的喜悦心情而举办,集结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东方歌舞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等文艺团体,王昆、马玉涛、李谷一等老艺术家将登台演出。(刘小青)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民乐汇集无锡
  无锡是华彦钧、刘天华、杨荫浏等著名音乐家的故乡,也是江南丝竹的发源地,素有中国“民乐之乡”的誉称。以“奏世界民乐金曲,展太湖明珠风采”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无锡·太湖国际民乐展将于10月10日—20日在无锡举行,由文化部外联局、江苏省文化厅、无锡市政府主办。汇集了开幕式晚会、民乐展示演出、“广场民乐之夜”演出活动、中国民族乐器展销会、民乐艺术高层论坛研讨会和闭幕式晚会等活动。(宋培琪)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老年风采大赛决出名次
  第二届青春常在“夕阳红”老年风采电视大赛8月30日结束,颁奖晚会今晚举行。
  参加决赛的代表队8月28日至8月30日在北京决赛。在6场决赛中,各代表队经过“非常亮相”、“创意空间”、“大开眼界”和“老将出马”四个竞赛环节。决出金奖3名、银奖6名、铜奖9名。上海宝钢集团、河北省直老干部合唱团、河南省平顶山煤业三支代表队获得金奖。决赛录像将于9月18日至29日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展播。
  整台晚会通过录播形式,定于10月4日“九九重阳节”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袁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内地歌手:拿什么拯救你?
裴诺
  从上月底的“BEYOND超越自己”演唱会开始,张信哲、周华健、周杰伦、赵传等新老歌手也接踵而至,9月的流行乐坛一片繁荣,歌迷们欢欣鼓舞。欢喜之余,一些观众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张信哲、周华健、周杰伦、赵传……一个一个是很有吸引力,可数来数去都是港台歌手,内地歌手哪儿去了?”
  其实细说起来,港台歌手演出扎堆的现象根本不是今年的“特产”,只不过由于今年的上半年因特殊情况把一些音乐会顺延到9月而凸现出来而已。究其原因,恐怕要从观众、演出商和歌手这三方面一起来说。
  观众——衡量歌手优劣的绝对指标。也许你不理解有些歌手走红的原因,但有一点你不得不承认:有歌迷喜爱。说内地歌手没有拥护是偏激的,但他们对歌迷的吸引力远不及港台歌手却是绝对。于是,歌迷选择了港台歌手。
  演出商是决定歌手命运的又一个“上帝”。也许内地歌手觉得自己“价廉物美”,但演出商可不那么想。对于演出商来说,谁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票房,谁就是他们的“上帝”。他们宁可花大把的银子从远道请来在歌迷面前更好念经的“港台和尚”,也不愿低成本选择内地歌手,原因是高风险能够得到高回报嘛!演出商选择了港台歌手。
  歌手——选择歌手命运的先天主宰。也许有人觉得内地歌手的实力比港台歌手强得多,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吗?眼下,能够撑得起一台独唱音乐会的内地歌手能有几人?还是那英、田震、孙楠几个,更多的歌手还是适合“烩”在一起搞个大型晚会。歌手的人气和自身实力决定了内地歌手遭遇“滑铁卢”。从这一点上来说,内地歌手自己选择了把演出市场交给港台歌手。
  可见,内地歌手在演出市场上占劣势,都是内地流行乐坛本身“虚弱”在作祟,然而,内地流行音乐到底“虚”在哪里?
  要想成为顶级的歌手,你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外,还得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格。而在眼前这个老歌手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失去了一部分号召力的时期,新一代的歌手却没能够立刻补给到位。杨坤等歌手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带给了观众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觉。
  然而,内地歌手就真的这样坐以待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市场被蚕食吗?拿什么拯救自己,内地歌手?大批港台明星来到内地举办演唱会,不仅给内地的流行歌坛带来了许多新概念,更超前地繁荣了内地的演出市场,但他们必定不能挽救内地流行乐坛的颓势,内地流行音乐靠原创音乐独当一面,打起“自救”的大旗已经刻不容缓了。内地流行音乐人比我们更清楚这一点,他们已经在人们纷纷埋怨内地歌手不争气的同时,开始了新的一轮良性循环。
  拿什么拯救自己,内地歌手?拿自己的实力拯救自己,拿自己的行动拯救自己,拿最好、最真实的音乐拯救自己!(附图片)
BEYND乐队
赵传
  张信哲
  周华健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体验生活”过时了吗
齐殿斌
  “体验生活”对于演艺界来说是个老话题,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的。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怎么能塑造好来自生活的角色呢?如今,“体验生活”这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却着实成了问题。有些影视戏剧演员表演虚假苍白,并非演技问题,而是没有或缺少对角色的理解或对生活的体验。
  不少学生从中央到地方缺少生活体验,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些影视剧为节约成本,拼命缩短制作周期。有部2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从剧组成立到停机,仅用了一个半月,其速度之快简直令人咋舌。如此拍片速度,演员哪有时间体味角色、体验生活?二是编剧脱离生活,剧本空洞,拍出来的戏自然缺少生活气息了。三是一些演员怕吃苦,不愿意深入体验生活特别是比较艰苦的农村生活,更有一些所谓的明星、“大腕”频繁应酬,同时接几部片子,一到场就开拍,根本无暇深入体验生活。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就曾尖锐地指出,现在根本问题是演艺人员缺少文化积淀,自认为演技是天生的。甚至有些颇具知名度的演员连剧本都不认真看,根本不会体验角色,体验生活。
  就职于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冯宪珍舞台生涯20余载,她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的喜爱。冯宪珍认为,能够让观众记住自己创造的角色,完全靠生活的积淀。作为演员,更应该感谢生活,有生活才有对角色的把握和诠释。对这两位老艺术家之言笔者深以为是。
  体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需要,这个艺术创作包括编导的艺术创作,也包括演员的表演艺术创作。没有深入生活,没有生活体验,决不会有为广大观众认可的上乘艺术表演。
  为了繁荣我们的影视戏剧艺术,为了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为了真正“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影视戏剧演员朋友们,请不要忘记你们的神圣职责,别忘了深入生活,真真切切地体验生活!有关部门特别是艺术制作部门,也该为演员体验生活创造条件。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把艺术之根扎下去
柳金虎
  前不久,以电视连续剧《刘老根》而声名鹊起的剧作家何庆魁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户口至今仍放在农村老家,而且他今后也不打算迁走。近年来,何庆魁隔三岔五要回到那个小村庄,亲历乡事,给自己的根“浇水”,从中获得创作素材。
  何庆魁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尤其是随着《刘老根》第一、二部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的热播,他的作品更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喜爱,那朴实厚重的创作风格、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和生动诙谐的乡言俚语,令人叹服。其实,何庆魁仅有初中文化程度,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的辛勤努力,但笔者以为,与他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分不开。因此,即使“功成名就”,他仍要把“根”留在农村,深植于农民之中。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不断有令人称赞的佳作问世。
  令人费解的倒是另有一些文艺工作者,成名之后往往是另一种表现。有的置房买车,深居都市楼群之中,穿梭酒绿灯红之间,以“暴发户”的心态俯视社会;有的把曾经历的艰苦看作个人的“耻辱”,在人前羞于提起,更别说扎根故土。是农村户口的自然要迁入城市,是城镇户口的当然要往更大的城市里奔。这是某些文艺工作者的“私人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最终受影响的是其艺术生命。有的人本来创作潜力极大,却因为功成名就后一步踏进了“天堂”,不愿深入生活,结果使自己的艺术之根过早枯萎,从此难以结出令人心动的果实。
  艺术源于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把自己的根牢牢植入百姓当中,才能使自己的创作之树常青,也才能创作出深受百姓欢迎、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愿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们都来学学何庆魁,不要轻易把自己的“根”从人民大众的土壤里拔出来!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艺坛星踪

景雪变和她的蒲剧青年实验团
邢泽寰 毛珍生
  景雪变胸前戴着一个个的荣誉光环:山西省人大第五届、九届代表、山西省党的七大代表、山西省劳动模范、中国戏剧文华奖、梅花奖双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这位蒲剧表演艺术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就知道她的大名。
  那是1974年,15岁的景雪变在现代剧《刘胡兰》中主演刘胡兰。她初试啼声,那脱俗清新翩若惊鸿的艺术气质,给河东戏剧界带来一道亮丽的风景。该剧在运城一连上演近两个月达58场,场场座无虚席。景雪变深深体会到了艺术生命源于人民的真理所在。从此,景雪变演出技艺更加精进,渐入工花旦、刀马旦、小旦、青衣表演艺术的佳境。1976年,由她主演的历史剧《打金枝》,连续半年帷幕不落。当时,《打金枝》剧,成了景雪变的成名之作。随后她又在《杨门女将》、《阴阳河》、《宇宙峰》、《火焰驹》等30多个剧目中担任生、旦主要角色。1991年,《宇宙峰》获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1993年主演《关公与貂蝉》,获全国地方戏曲交流(北方片)优秀表演奖。1994年,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年仅34岁的景雪变代表山西戏剧界进京演出,轰动京城。这位年轻人一举获得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华奖和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年10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山西运城视察。他对这块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文化十分重视,欣赏完景雪变的精彩演出,随后和景雪变等剧组同志合影。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景雪变深知自己对于推广蒲剧、振兴蒲剧的重大责任和影响力、感召力!为此,她总是身先士卒,登台演出,40多岁的人了,一个月还要平均演30多场。她还牺牲节假日,带领剧团演出人员深人基层,送戏到炕头、到坑口、到厂矿到车间,到农家小院、军烈属家庭、驻军部队和敬老院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城乡百姓的欢迎。
  获得文华奖、梅花奖之后,有人想以万元月薪请她搭班演戏,却被她一口回绝。追求艺术的良知,是景雪变艺术精神和艺术胸怀的真实写照。2002年10月,景雪变为了振兴蒲剧,使这一历史悠久的地方戏的创新和发展能够与时俱进。她以非凡的胆略和戏剧艺术家独特的才能,兼任起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团长,挑起这千斤重担。热爱蒲剧事业的她并没有被接踵而来的困难所压倒,她与剧团的演职员工研究制定走出困境的举措。推出新人,一方面抓年轻人的基本训练,一方面让年轻人挑大梁,以戏带功,以功促戏,收到了显著的“出人”效果。
  景雪变自豪地告诉记者,2002年至2003年,剧团共演出260多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蒲剧的新天地里,将开放出更多“香自苦寒来”的梅花!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夜色中的城市灯火
李玄之
  我在孤独的列车上向北回归,夜色中掠过一座座陌生的城市,唯一熟悉的只有那城市里明亮的灯火,温暖我的灵魂,唤起我对某些影像的片断记忆。
  这些影像被湖南卫视的《象形城市》制片人李泓荔称为“让人可以生还的美”。在如今娱乐成风的电视屏幕上,这档周末节目显得清雅脱俗,像个儒雅的书生,在脂粉浓香中旁若无人般执着地行吟。在25分钟的播出时段里,《象形城市》对城市文化地理的不懈探索就如同夜色中的城市灯火,它所照亮的,只是城市文化的奇经八脉和容易被人所忽略的穴道细节。
  或者从几个城市梳理出一条线索,或者从一个文化名人的视角看城市的生活地理。其实,《象形城市》引发文化学者进行争论或深入阐释的兴趣,让大家聚焦于解剖其文化脉络,梳理其文化骨节,力图“通过城市来看清楚我们心中的文化”。比如,该栏目试探性地为京、沪、穗三城寻找新的城市地标,比如北京地标是六环线和拆墙后的大院,而不是四合院,上海新地标是工人新村,而不是石库门,广州地标是骑楼。有如略显平静的行板间,响起了几段狂想曲般奔放大胆的乐章,燃起了当下学界对于地域文化重新争鸣的热情。
  俯拾即是的诗化语言,是《象形城市》的一大特色。一句耐人寻味的宣传语令其充满怀旧色彩。“每个城市,都有一些简单温暖的美,让人可以生还;象形,不过是其中善于怀念的一个。”在《风骨吉安》、《仓库生活——城市左岸》等集中,妙语迭出,“历史的午后,还是南宋年间,西斜的阳光移到了钓源古村,秋天里这个小村的寻常景色,曾在一位远方的游子笔下,换成了‘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的千古名句,游子就是欧阳修……”诸如此类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的佳句随处可见。
  更重要的是,《象形城市》除了授以人诗意的回味,还带给人以哲学的沉思。它以城市地理为圆心,以都市文化为半径,扫描出一幅又一幅城市人文地理图形。从纷繁变化的城市景象中剥离出积淀的文化因子,并进而活灵活现地运用流畅的镜头与诗意的语言,剪接、描绘出各城各埠的心理图像,这种理念造就了今天的《象形城市》。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其《关于电视》一书中提到了20世纪50年代的电视提供给观众的是有文化追求的产品,而90年代的电视趣味则大相径庭,想方设法在娱乐中媚俗,而这种平面思维所造就的娱乐节目一直在不停地填平我们的思想维度。毕竟电视是大众媒体而不是哲学家,不管《象形城市》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我们大脑中的文化思考深度,但它的这种努力是可贵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