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9-04

2003-09-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城市风景(新古诗)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城市风景<br/> (新古诗)<br/> 刘征<br/>  一<br/>  土气挂西装,<br/>  乡音混京腔。<br/>  焉知不化龙,<br/>  小鱼闯大江。<br/>  二<br/>  王总好书法,<br/>  李总好丹青。<br/>  刘总好写诗,<br/>  诗集获好评。<br/>  三<br/>  年轻环卫工,<br/>  不好多说话。<br/>  有个小书房,<br/>  存书一架架。<br/>  四<br/>  越变越好看,<br/>  一看一回新。<br/>  白头老住户,<br/>  翻作旅游人。<br/>  五<br/>  襟沾五洲雨,<br/>  肩披远洋风。<br/>  二老旅游归,<br/>  女儿开车迎。<br/>  六<br/>  的哥坐车上,<br/>  商女立摊头。<br/>  老外来相问,<br/>  英语答如流。<br/>  七<br/>  时装袒肩背,<br/>  长发染金黄。<br/>  街头赏新美,<br/>  无人道短长。<br/>  八<br/>  肥甘已吃厌,<br/>  想食家乡饭。<br/>  为着避喧嚣,<br/>  住进农家院。<br/>  九<br/>  年年不见燕,<br/>  久久不问鸡。<br/>  偶然闻犬吠,<br/>  女郎身后追。<br/>  十<br/>  漫步步行街,<br/>  步步见丛花。<br/>  小坐街头椅,<br/>  喝杯龙井茶。<br/>  十一<br/>  芒果东南亚,<br/>  脐橙美利坚。<br/>  杂陈五洲果,<br/>  小小水果摊。<br/>  十二<br/>  标题眼迷乱,<br/>  图像亮而鲜。<br/>  生活万花筒,<br/>  街头小报摊。<br/>  十三<br/>  这家炸酱面,<br/>  那家肯德基。<br/>  饮食求适口,<br/>  何必分东西。<br/>  十四<br/>  新楼如春笋,<br/>  时才露芽尖。<br/>  几日不曾见,<br/>  涌出万重山。<br/>  十五<br/>  路边荒废地,<br/>  后来变花坛。<br/>  花坛又一变,<br/>  变成小公园。<br/>  十六<br/>  三代居老屋,<br/>  屋瓦生青草。<br/>  拆迁住高楼,<br/>  芳草楼边绕。<br/>  十七<br/>  楼前一片绿,<br/>  阳台几盆花。<br/>  门泊新轿车,<br/>  寻常百姓家。

灵慧相通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灵慧相通<br/> 阎冰<br/>  在橘黄的台灯下,我走进了一个有着哲学思维,以人性、自然的角度看待人生的新人文女作家的精神世界。<br/>  许久了,没有一气呵成地读过这样大篇幅的散文,字里行间的胸怀、气魄和透彻心扉的哲理,不时激荡着我,推动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世态和生活。也就是从那天起,我认识了一位灵秀的女作家——韩春旭。<br/>  就这样《我的精神》舒适地与我灵慧相通了。这是一本作者以散文的形式,以精致的笔触对十余年来心灵与智者、哲人不断的对话和对生命本质的认真思考的真情记录,字里行间散发着对生命纯美的倾赞。她在《寻找家园》中写道:“自然根本不用人类情感做脂粉。文明,不是人类的专利,再没有比自上而下更具有生命美的文明,美的本质。”她在《来吧,爱情》一文中告诉读者:“在我发现我是一个生命的时候,我一心希望的就是自身尽量地完美起来,达不到完美,最起码,一切都真诚起来。”<br/>  也许因为我是女人,也许是有着惟有我才有的独特的人生经历,也许我也同韩春旭一样的爱自然、爱生活、爱真诚、爱美……总之,我真的爱读那些文字。你看:“我之希望,就是不要退化我们的真诚,我们的热情,我们的爱。让人类文明的每一块基石,不松动,不风化,不倒塌。让人类在文明金字塔峰巅上,更欢乐,更肥沃,更黎明。”<br/>  在静夜里伴着一屋逼仄的宁静,读着玲珑剔透、珠圆玉润的文字,不由得我推窗临风,望着那水润润的一汪明月,思着日间嘈杂纷繁的人情事故,还有那蠕动于心头的酸甜苦辣的尴尬滋味。回过头来再望一眼书中的清凉文字和那种超然脱俗的清爽韵致,心中充满了感激。<br/>  在我生命中的另一段时光里,曾有过一种奇异的现象出现。那时,我还在生活这个岗位上担任妻子的角色。每当我看到结婚的花车在眼前经过,我的心里都要涌出一团难以言喻的滋味。在明朗的大街上,在亮闪闪的日光下,在人群凌乱的目光中,我都必须躲闪起自己涌动的泪花。当花车经过之后,我会小心地问自己:为什么流泪?一直没有答案,直到我读了《我的精神》之后,我知道了那是一种对生活的尊崇敬爱,是对生命庄严进程的真切感动。<br/>  不久前,在中山音乐堂“不朽的贝多芬”的终曲合唱中,我听到了人类灵魂的永恒歌唱,那是一种张扬着悲剧美感的喜悦之声。继而,我想到韩春旭的精彩文字:“‘欢乐’自天而降,神秘而神明的向往,沉醉的纯然的宁静中,那么温柔、幸福。然则,静止的空气,卷起懒懒的微风,在一种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中,突然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可怖的静默,像席卷灵魂的一阵阵狂风。但是,清纯之气并未损害,欢乐依然欢乐,尽管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凄凉而古怪,染上了苦涩的犷野。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乌黑的夜,夹带着大风雨,那是风狂雨骤之后,那是一颗冲走再冲回,起伏不倦、勇往直前、以更新的威力勃起的灵魂。”<br/>  啊,这不就是《欢乐颂》深埋于音乐宇宙中的魂灵么。这不就是贝多芬“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心灵高唱的凯歌么,“这是生命真正的沸腾。”<br/>  生命的精彩,就在于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就像韩春旭在《我的精神》中写的那样:“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把自己建立在高处。”<br/>  热爱生活,是一个心智健全的现代人应有的素质,能够快乐地、充满爱意地生活在这个浮华铅染的世界中,那是需要大智慧的。韩春旭的内心充满的清明觉悟,是“生命的高贵之质的体现,是对生命真正的庄严肃穆,是对生命真正的崇高信奉。”我祝愿,心灵期盼的终究可以成为现实,让我在人类广袤丰美的精神世界中,把自己建立在高处。

灯花巷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路边拾翠<br/><br/> 灯花巷<br/> 蒋建伟<br/>  “沙沙,沙沙”的秋雨儿,从黎明下到黄昏。阴沉沉的,云层好像薄了许多,但那雨滴儿始终没有要停的样子。<br/>  古老的村子被一片深黛色的夜雾笼罩着,人们紧紧衣领耸耸肩匆匆行走在小村的大街小巷,只一眨眼工夫,你会惊奇地发现,每一条小巷都争先恐后地点燃起千千万万盏小小的煤油灯,那灯花儿一明一暗,亮亮晶晶的,像是一群群星星下了人间……<br/>  这一条一条小巷,就是汾北人常说的灯花巷。深深的巷子里,高高低低并排地躺着许多青石板,板缝里生长的苔藓一直绿到那口老井旁。也不知村里的傻婆婆从哪儿讨来了小巷的天机,时常腰里插着一根打狗棍,发疯似的跑过来,嘴里“啊咦嗳哞”地喊着,倦了便捧起井台边的洼水狂饮。平仄不一的青石板上,曾经睡过傻婆婆,也睡过我们,傻婆婆和我们睡去时也都如同青石板一样,铺成了东方古典中的一种美。<br/>  十八寨汾水三道弯,汾北人心坎里永远亮着一盏灯。小时候,太爷爷对我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就会有多少户人家,巷子里有多少团跳跃的灯花明天就会有多少个颠扑不灭的希望。谁也记不清这点灯的历史究竟诞生于何朝何代,究竟有多少个关于灯花巷的大大小小的故事,也究竟将流传几千年几万年,谁也不能说得清。此刻,当我一脚踏进这条闪烁了几千年灵光的灯花巷时,我再次产生了如同行走于天街上的幻想,一颗颗小星星都在与我交谈着心事。灯花巷飘出的灯丝呦,不知熏黄了多少人的童年!<br/>  我的童年,就是在小巷里摸打滚爬里度过的。那时候,巷子里的人们天麻麻亮就出工下田,每每满天星光时才扛锄而归。远远望去,假如谁家的灯花儿忽明忽暗,一准是晚炊时的薄烟在飘。乡下的年成坏,红里发黑的秫面馍馍,一半变质的红薯头,没有菜没有香油,却被我们这群猴急的娃儿吃个喷香。最得意的是在入夜的小巷口,十几个娃子们排成一条线,喊声“一二”,朝满天眨呀眨的小星星们投石子,来比赛看谁投中的最多,谁投中那星星就归谁所有了。结果投到大半夜谁也没有投中半颗星星。<br/>  倒是有一次月亮初升的夜晚,我和其他小伙伴们照例来到巷口,朝着东面的打面房方向拉开了“战幕”。突然,只听“啊”的一声,一个中年汉子一手半捂着正流血的脸,一手拿着半截木棍向我们追来。“赖货,快跑——”不一刻儿,三三两两地消失在深深的灯花巷里……五年之后我得知,那晚是我用石子无意投中了那家伙儿的脸。<br/>  乡里的娃子们嘴儿馋,最最盼望的是巷子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儿,能美美地吃个肚儿圆,那股子兴奋劲儿比过年还要胜过几分。八岁那年秋天,二栓叔和邻村的桂花要筹办婚事。那天日头还未过头顶,我们这群“娃娃兵”便早早在饭桌旁抢个座位,然后急得手握筷子翘首想象着满桌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二栓叔和桂花婶新婚礼毕,酒宴才算正式开始,在一桌丰盛的饭菜酒肉面前,大人们还是要顾一下脸面,可我们谁也不客气,三下五除二地将一桌的东西吃得零山碎水一般,最后几道鸡鱼肉蛋菜和白面馍端上桌后,我们已经撑得个个快站不起来了,只好随手抓起一两个白面馍一掰为二,捡几块好吃的瘦肉、鸡丁夹在里面,然后揣起“肉夹馍”,跑回家给爷爷奶奶吃,兴许还能赢回个孝顺美名哩!于是,弯弯曲曲的灯花巷,便弯弯曲曲地飘满了“肉夹馍”的香味儿……<br/>  在我的眼里,童年的灯花巷像一根弦,弹奏出灯花人家的喜怒哀乐,流淌出浓浓淡淡的情思。无数个孤枕难眠的夜晚,我为故乡的灯花儿歌,在母亲的梦里,在我的心头,总能牵回一缕缕似近却远似苦亦愁的长长短短的滋味来。我信仰灯花。尤其在秋天,我甚至不惜一切。人在途中,哪怕是这黝黑黝黑的境界里的一缕光线,也足以照亮我心灵的四季。这种时候,我才默然发现我已成为这灯花巷中的一处风景,仰望小巷的每一点闪闪烁烁的灯花儿,我像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闭目思过,听一曲神圣的赞美诗……<br/>  每一个子夜,临巷的窗前,我细细倾听灯花盛开的声音:“沙沙,沙沙……”如同今夜的秋雨儿,永远响在我的心上。

做官与做事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做官与做事<br/> 宋志坚<br/>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这话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同样意思的话,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说过。我想,他们所说的官,乃是当官做老爷的官,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这个官字是贬义的。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中,人们都习惯将共产党的官称为干部,称为公仆,极少用到这个官字,原因大概就在于此。<br/>  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同,官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干部或公仆的使用频率倒在下降。这其实也不奇怪,名称只是名称,称为“公仆”的照样也可以当官做老爷,照样可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因而,如今人们所谓的官,倒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媒体报道某某省的政府官员,绝不会使人理解为某某省的官老爷的,尽管其中也有官老爷。<br/>  我要说的做事与做官的官,也就是这样一个中性的名词,指的是掌有一定权力负有一定责任的公务人员。按照这种界定,做官与做事———当然是为人民做事,做的是正经事——就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了。<br/>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说的这种精神,叫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番话是就一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而言的,许多人曾经将它当作座右铭。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同样一个具有这种精神而又有相当组织领导能力的人,手中有没有一定的权力,或者说,有没有担任一定的官职,我想他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假如焦裕禄只是县委宣传部的一个干事,尽管也能有益于人民,也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但很难设想,他能对改变兰考面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反过来说,同样是一个利己主义者,有没有担任一定的官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成克杰、胡长清只是一个普通省机关工作人员,他们能批发那么多的官帽子、收那么多贿赂么?<br/>  不要讳言做官,关键在于为谁做官,怎样做官。当然,为谁做官是虚的,它说的是当什么官,口头上谁都会说,为人民掌权,当人民公仆。怎样做官却是实的,它说的是做什么事。你做了些什么事,桩桩件件都在老百姓的眼里。老百姓也总是以你做的是什么事来鉴定你当的是什么官,以你怎样做官来鉴别你为谁做官。假如你弄虚作假,虚报政绩,假如你热衷于形式主义,为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不惜劳民伤财,假如你尸位素餐而又声色犬马,假如你的七大姑八大姨不在要职也有肥缺,假如你把这个项目那个工程都兜揽了给你的亲朋好友,即使你嘴上说得“极品公仆”,人家也看得出你到底是为谁做官,做的是哪一路的官。<br/>  由此说来,重要的是要形成这样的机制:其一,是要让做事(当然是正经事)的人做官;其二,是要让做官的人做事。这其实并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的宣言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解读,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种理解。

丹桂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丹桂<br/> 沈世豪<br/>  很喜欢桂花,尤其是丹桂,花红如炽,把飘逝的岁月,点燃在远方游子深深的眷恋里。宋代词人李清照赞美它“自是花中第一流”,爱之情切,且独具慧眼。我的故乡——福建浦城,全国驰名的丹桂之乡,不由令人神往了。<br/>  桂花并不罕见,叩拜过天下不少名山胜水,几乎都可以看到它那迷人的倩影。然而,绝大多数是米黄色的。最出名的要数桂林的桂花一条街,中秋赏桂,人流如潮,其桂花白里透黄,“暗淡轻黄体性柔”,美则美矣,细细品去,总感到似乎美中还有点失之纤弱。杭州的桂花,飘逸,清纯,洒脱,也是黄色的,其神姿仙态,不知赢得了多少文人的绝唱。听白乐天唱“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真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味。而浦城的丹桂和这些地方的桂花相比,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br/>  浦城是闽北文化古城。青砖砌成的老城墙,大多已经崩塌了,但基本轮廓还在。绕城而过的南浦溪,比过去瘦了许多,但还是在向人们倾诉着什么……城里的老屋,不少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董,乌瓦、风火墙,麻石铺成的窄窄的巷子,满目风尘。然而,一脚踏进幽深的庭院,城里人叫天井,暗香扑鼻,抬头一看,一棵合抱的丹桂,碧叶如泼,而满树的桂花,却是如火如荼。是火炬,燃尽晦暗、忧伤,还有浓浓的烟尘味,照亮古宅昔日的辉煌么?不知什么原因,浦城的老屋,不少都种有丹桂,当地人叫红木犀。一棵古老的丹桂,就是不凋的精魂,也是最美的丰碑和见证。满树繁花,如语如诉,不知牵起了多少子孙长长的思念!丹桂,红得热烈而庄重,富丽而深沉,质朴而不乏雅致。看着看着,一腔思绪,仿佛便化为那丝丝缕缕的幽香,神游九天云外了。<br/>  是爱之太深、太切吧,城里人赏罢桂花,还不解馋,于是,在桂花树下铺上席子,轻轻地摇动树枝,刹那间,红雨飘飞,丹桂无声地落满席上。这种如诗如画的境界,真是如辛弃疾在咏木犀词中所唱的:“清香一袖意无穷,洗尽尘缘千种。”让人永世难忘。摇落下来的桂花,要把每一朵比米粒还小的淡绿色的花蒂剪去,洗净,用开水捞过,晾干,放入小金橘、白糖,就可腌制成驰名八闽的桂花茶了。丹桂花开的时节,家家捡桂花,就成了山城一道特殊的风景。城里的仙楼山下有一座古寺,叫天心寺,早在梁朝就香火很盛了,而且是日本佛教真言宗开山祖师空海拜访过的地方。现在,庙里清一色的女佛。阳光明媚的金秋,她们穿着一身月白的整洁的衣服,唇红齿白,围坐在大殿前面的丹桂树下,每人手持一支雪白的鹅毛,细心地挑拣簸箕里的桂花。神秘浩渺的佛国世界,也变得分外温馨和闲适了。<br/>  城里丹桂多,乡下毫不逊色。我的老家离县城八十里,是一个典型的山村。最出名的一棵丹桂,长在宗祠的庭院里,数人合抱,大概有上百年吧。解放后,这座宗祠成了小学。丹桂飘香时节,我们整天弥漫在氤氲的花香里。那朗朗的读书声仿佛也情不自禁地沉醉了。百花丛中,丹桂的花香,不像兰花那么清雅、高贵,也不像腊梅那样孤芳自赏,它是平民化的,可亲、可爱、可敬、可触、可及,袅袅清香,就像慈祥母亲的叮咛,入耳入心。几十年来,走遍了天涯海角,但总也走不出故园丹桂那让人梦魂牵绕的花香。<br/>  世事沧桑,有故园如梦如幻的丹桂开在心头,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石头城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石头城<br/> 黄东成<br/>  古都的编年史,<br/>  陈列在<br/>  宫廷式建筑的博物院,<br/>  毁坏了城墙的厚线装书,<br/>  那是六朝十代的档案。<br/>  每一个王朝<br/>  都留下御道街,<br/>  一代代风流<br/>  被推出午门问斩,<br/>  石头城的石头历尽灾劫,<br/>  何须再去寻城墙上<br/>  历史的“鬼脸”,<br/>  虎踞龙盘的风水宝地,<br/>  如今已是<br/>  一城繁华<br/>  一城鲜妍。<br/>  载入古城新的一页,<br/>  中山陵、雨花台、梅园<br/>  凸现在字里行间,<br/>  浓荫夹道的法国梧桐,<br/>  一行行绿色装订线。<br/>  快车道慢车道<br/>  飞驰着速度,<br/>  现代流行色<br/>  将斑马线撩乱,<br/>  穿红蝙蝠衫的少女<br/>  含着紫雪糕,<br/>  观赏御道街<br/>  温习往事千年,<br/>  千年的“六朝旧事随流水”,<br/>  时代从三十七层大厦的璇宫鸟瞰:<br/>  胭脂井圈石似尘,<br/>  陈后主残梦如烟,<br/>  朱洪武留下一带城墙,<br/>  曹雪芹文章不胫而传,<br/>  那小小的大总统府,<br/>  依傍在太平天国的沉舟侧畔……<br/>  哦,兴亡中变幻的古城,<br/>  似一幅耐人寻味的油画。<br/>  秦淮河沉淀了多少<br/>  桨橹欸乃的记忆,<br/>  石头城的大脑皮层上,<br/>  刻就了<br/>  一部史诗一排和弦。<br/>  新街口用信息爆炸感光,<br/>  摄下一卷卷彩色录像片,<br/>  底版上有古都的痕迹,<br/>  显影的是新城的变迁,<br/>  一个弧<br/>  一个伟大的过渡,<br/>  一个少女<br/>  一个妩媚的笑靥。

远方的云(中国画)(图片)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br/><br/> 远方的云(中国画)<br/> 曾纪纲

雾灵游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br/>专栏:笔墨山水<br/><br/> 雾灵游<br/> 刘芳<br/>  这几年,北京人又发现了一处难得的旅游景观,那就是被人们誉为京城后花园的雾灵山。雾灵山,素称伏凌山,距北京一百多公里,是京东第一大高山。主峰海拔两千一百多米,有很多名胜古迹。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中说:“伏凌山甚高峻,严障寒深,阴崖积雪,凝冰夏结,故世人因以名山也。”<br/>  虽时令刚交五月,但北京已经很热了。朋友老李鼓动我:“到雾灵山去冲冲凉吧!”于是,我们登上了去密云的“大巴”,来到了雾灵山脚下。<br/>  一到雾灵山,果然清凉无比,舒爽惬意,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春天。山下早已是百花盛开,泉水淙淙;而山顶上却依然是白雪皑皑,一片冰冻。<br/>  路上鲜有行人,山野显得空旷而宁静。翠绿欲滴的苍松,刚刚吐芽的桦树,枝叶扶疏的榛柴林,犹如画师调就的彩墨,把山峦涂抹得浓淡有致,多姿多彩。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轻轻地摇曳着,像是鲜艳的彩虹在流动,又似滚滚的潮水在奔涌……<br/>  雾灵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6%,对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密云水库的水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是花的海洋,云的故乡。每年从五月到十一月,各种鲜花随着气温的高低,从山脚至山顶,依次开放,缤纷灿烂,香气袭人,真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br/>  正走着,周围的景色开始暗淡了,湛蓝的天空,也变成了窄窄的一条线。凝神一望,原来我们已走进一条深深的大峡谷了。路旁壁立的悬崖,像刀削斧劈过一般,峭拔峥嵘,直矗天际。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一座座连鸟儿也站不住的悬崖上,竟生出一棵像巨伞一样的迎客松来。啊,怪不得有人把雾灵山冠以“北方黄山”的美名呢!<br/>  一路近眺远望,只见奇峰林立,险崖交错,诸如歪桃峰、气不忿峰、将军峰……一峰胜过一峰;万丈崖、青龙崖……崖崖壁立。这些奇峰怪壁,把雾灵山装点得神奇无比。<br/>  其实,雾灵山的美,不只在于山水,还在于这里有一处北方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早在清朝顺治年间,这里就被封为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设专人看管,不准人畜上山;解放后,又被划为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未受到任何人为的破坏和污染。人们在这座山上,不但能找到原始森林,而且还能看到上亿年的古木化石。这对来自喧嚣的大都市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难得的享受!<br/>  踏着林中的腐枝败叶,如同走在松软的海绵上一样,是那么轻松而又富有弹性。这时,从远远的半山腰中,传来隆隆的轰鸣之声,由远及近,响声越来越大,仔细寻觅,原来路旁的溪水,变得越来越湍急了。轰鸣声更加响亮了,拨开树枝一望,不远处一座巨大的悬崖正挡在路上。刚才看到的那条小溪,正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咆哮着、呼喊着、喷云吐雾般地跌落下来,撞到谷底,化作千万朵水花,弹向空中,又变作如云似雾的小水珠,随风飘洒,重落地下。湍急的水流,聚集在崖顶上,没有任何迂回的退路,于是便积蓄力量,然后发出震撼山岳的怒吼,飞流直下,其气势之恢弘,景象之壮烈,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拼搏、灵魂的躁动、热血的沸腾!<br/>  后来,我们在悬崖边的山坡上,找到一条新开的小道,信步登攀,又见刚才发怒的那条小溪,在静静地流淌着,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事。看着这情景,我们的身心,已完全被大自然所陶醉、所融化了。我想,人不过是自然界中一粒小小的尘埃,一滴微小的水珠儿,一棵羸弱的小草,没有大自然,哪有我们今天的人类?“反璞归真,重回大自然”,人类实在是应该“常回家看看”了,怎么能对大自然变得如此疏远、如此冷漠、如此无动于衷呢?<br/>  太阳快落山时,我们来到一处光滑的巨石前,这就是当地人称之为“字石”的地方了。明朝丞相刘伯温在一年的酷夏来雾灵山避暑,走到这块巨石前,忽有一阵凉风吹来,顿觉清爽无比,遂提笔写下“雾灵山清凉界”,后被刻于巨石之上。以后历代高官,每上雾灵山,都要在此石上留下得意的诗句。于是,这块巨石,便成了天然的大石碑。人坐在字石旁,任清风拂面,凉气袭人,大有进入仙境之感。<br/>  当我们乘上回京的汽车时,只觉游兴未尽。雾灵山的景点多达百多个,这次我们只游了龙潭瀑布,字石等几个景点,神奇的雾灵山顶峰还没有去过。雾灵山,我们一定会再来登上你的主峰,一一揭开你的面纱,把你看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