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打击不法排污 保障群众健康

  环保总局曝光十大环境违法案件
 污染反弹形势依然严峻
  本报北京9月24日讯 记者卢新宁报道:为期3个月的六部委“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近日告一段落。在今天举行的此次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岳在会上强调,清理整顿工作虽初战告捷,但遏制反弹的形势不容乐观。对已发现的违法排污案件,各地和有关部门要严格督办检查,不留死角,对整治不力的地区和部门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今天公布的全国最新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件分别是:湖南株洲化工集团公司违法排污案、江苏靖江农药厂光气污染案、山西太原古交金业集团违规建设案、内蒙古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违规建设案、安徽合肥东南冶炼有限公司违法建设案、浙江温州平阳水头镇制革群污染案、福建联福林业有限公司污染扰民案、贵州六盘水钟山区汪家寨左家营村土法炼锌案、辽宁朝阳造纸有限责任公司超标排污案、广东肇庆嘉田纺织印染厂擅自停用水污染治理设施案。
  在通报清理整顿情况时潘岳说,3个月来,全国出动执法人员36万人次,检查企业15万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2万家,其中应关闭、停产、依法取缔的企业6849家。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通过整治印染行业的污染,进入太湖的武进港和太鬲运河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Ⅲ类。湖南省长沙县彻底取缔了长期污染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13家化工企业,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集中整治初步遏制了污染反弹的上升势头,局部地区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一些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特别是公布了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然而,遏制污染反弹的形势仍然严峻,清理整顿的任务依旧繁重。潘岳指出,黑龙江、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10个省、自治区,至今尚未报送公开处理的重点环境违法案件。他分析导致污染反弹的原因,除一些企业置环保法律法规于不顾,顶风作案;一些地方和行业重复建设、布局又有抬头;环境执法能力薄弱等之外,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是重要诱因。一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甚至直接干扰、阻挠治理整顿行动。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编余短论

  呼唤长效管理机制
  苏人
  打击不法排污的专项行动暂告一段落,3个月来,这项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为主旨的执法行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因此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然而,老百姓担心的是,这次集中检查的成果能否巩固?伴随着督察组撤离的脚步声,利欲熏心的不法排污企业是否又会干起瞒天过海的勾当?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否又会继续目光短浅地决策?那些危害群众、污染环境的种种行为是否又会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
  严查之后怎么做?这样的疑惑存在百姓心里,也客观地摆在各级政府的面前。其实,严查只是权宜之计,或者说是非常手段,要想让不法排污现象真正禁绝,要想长期有效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仅靠“查”和“堵”是绝对不行的。道理很简单,面对全国数十万家排污单位,4万多人的环境执法队伍对排污单位的现场监管即使天天执法,也只能达到每年每家平均5天左右。要真正有效地实行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而这种机制的建立,又必须依靠各级政府本着“执政为民”、“守土有责”的精神,从改变观念上着眼,从控制源头、落实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上着手。只有这样,六部委大张旗鼓地联手督察才算是真正有了结果,老百姓萦绕于心的疑惑才算是真正有了答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关注森林走进中国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如何更上一层楼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呈现出千岩竞秀、百舸争流的可喜态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保护区事业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当务之急。
  加大投入 解决发展瓶颈
  “自然保护区多处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经费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刘永范一语中的。
  长期以来,我国在保护区建设上采取的是“地方为主、国家为辅”的投入政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人员事业经费长期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基本上是靠地方投入。全国范围内目前只有广东、广西、云南等少数省区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员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保护区的日常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则难以得到保障———经费短缺成为制约保护区事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分布在欠发达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一些保护区无机构、无管理人员,无法开展正常的管护活动;许多保护区管理用房、巡护用具、监测设备、界桩界碑等基础设施异常简陋,在管理建设上有心无力。
  据了解,2000年以前,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资金累计投入仅为3.6亿元;2000年以后,由于国债资金的注入,建设资金逐年增加,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是相距甚远。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正由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优化和执法检查,转向科普教育、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生境管理。因此,保护区建设和专项资金的投入不可能“一投永逸”。专家们指出,保护区保护的资源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不同发展时期的建设经费和人员、事业经费应该考虑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和省级财政预算,保证每年有固定的建设和专项资金投入,使保护区能够可持续发展。
  理顺体制 保障责权利统一
  管理体制不顺,政令就难以畅通,保护区内宝贵的自然资源就很难得到有效的管护。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处李忠处长指出,当前自然保护区的机构定位尚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一般为事业单位,扮演着保护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这种现状加剧了保护区与地方政府和社区的矛盾,不利于保护区资源的保护。
  不少保护区存在多头管理现象,使管理与开发难以协调。由于我国保护区体系尚未明确,各类保护区的性质与功能没有严格的界限,从而导致有的自然保护区既是风景名胜区,又是旅游开发区,受多个部门管理。他们各强调各的法律法规,各强调各的重要性,相互之间很难协调,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
  目前,不少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的人事、行政管理权属于所在的地方政府,大大弱化了上级林业部门的业务指导能力,使政令难以畅通。因此,有关专家建议,是否借鉴发达国家的垂直管理体制,使各个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作为国家或地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所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既能任命保护区主管领导,又能进行经费预算与拨款。
  专家指出,自然保护区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证和尊重。保护区应当依法享有对区域内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经营的权利,而不应以加挂公园、名胜等方式,随意改变保护区的性质。
  完善法规 为保护区护航
  专家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必须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将自然保护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分级原则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事业经费和建设资金分别纳入国家和省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计划内的条件;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保护区的经费可由国家统一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予以解决;
  明确保护区的开发和利用问题。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和完整性,也是要探索和实践出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因此,应重视在自然保护区试验区开展生态型生产经营活动,鼓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种植养殖业等活动。
  解决社区贫困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应在法律中确定保护区社区发展工作的地位,对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允许在保护区试验区生活的群众进行传统型、生态型的生产活动,妥善解决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与资源保护管理之间的矛盾,使保护区和社区能够同步发展。
  专家们指出,还应考虑在现有法律法规中补充有关法律责任方面的内容,制定可操作的细则,以便对直接造成责任事实的单位或个人实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家的资源保护和法律意识,使保护区免遭破坏。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9月23日,宣传计划生育的皮影戏在北京演出。北京东城区交道口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大胆尝试编演计划生育皮影戏《生命因你而精彩》,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北京朝阳区吸引留学生回国创业
  本报讯 9月21日至22日,56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留学人员聚会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他们带着生物医药、IT产业、环保材料等项目参加了由国家人事部、北京市人事局和朝阳区政府共同为他们举办的“中国北京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洽谈会”。(金晓倩)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世再”教育基金在西南政法大学设立
  本报讯 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黄世再先生,向该大学捐款200万元,设立世再教育基金。西南政法大学半个世纪中培养出近10万名公检法及各行业优秀人才,为国家民主法制建设及现代化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晓旭)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新型智能手写手机问世
  本报讯 恒基伟业日前推出手写手机商务通智能388A。这款手机90%以上部件属于自主研发。手机所采用的连笔手写技术可以识别各种连笔、倒插笔等,连笔首选识别率达到94%。(袁应娟)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专业获国际认可
  本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国际会计师协会代表近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宣布,在国际会计师专业证考试时,对于该校英语达到相应水平的硕士、学士毕业生分别免试12门与9门课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