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雒树刚
  内容提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创造的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贯穿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穿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贯穿了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贯穿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力于融会贯通,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它们有共同的立场、观点、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共同的社会理想——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共同的政治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的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用新鲜的实践经验、创新的理论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使人们深深感受到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所以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如此蓬勃的生机,最根本的是它紧紧把握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和中国出现了新的变化,概括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的趋势,深刻地改变着我们面临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提出了我们能否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能否在同世界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历史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二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深刻地改变着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比,提出了在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国际环境中,在我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下,如何在同资本主义合作、交流和矛盾斗争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重大课题。三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四是我们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体制环境、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这些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都集中体现在它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两个基本问题,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它既是理论创造的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毛泽东同志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系统化的经验。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经验的总结。他们都强调了总结经验对于党的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也是对这一伟大实践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过程。实践探索、经验总结、理论思考,这三者紧密结合,统一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十六大科学概括的基本经验,标志着我们党对经验的总结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13年的基本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13年的基本经验,是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应有之义;只有从党的基本经验与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深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系统性,一方面表现在实践的系统性上,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紧密联系的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的全面性上,它提出的理论创新观点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系统的而不是个别的。尽管这一重要思想有很强的系统性,但它不是封闭的理论系统,而是开放的理论系统,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要不断继续深入。所以,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学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品格,十分强调理论的实践价值,强调对理论的贯彻和运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的关键,在于对贯彻提出具体要求,在于增强贯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无疑强调的是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品格。十六大还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无疑也是强调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品格。所以,把理论学习同实际运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系统回答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贯穿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在江泽民同志的全部理论创造活动中,体现在江泽民同志的所有思想观点中。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要把握这个贯穿其中的精髓,特别要把握坚持与时俱进对党的思想路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时俱进,就是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历史主动性,创造性地推动历史前进。所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统一内涵。
  与时俱进,既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态度。他强调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个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中心内容。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提出了这个命题,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我们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做好。可以说,我们党13年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着做好这篇大文章而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论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是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都集中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之处,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之处。只有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去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贯穿了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鲜明观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所谓“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他各种要务而言的。在党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党和国家的其他事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党执政的任务是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用发展来检验。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关于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发展的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结合。发展的中心是发展经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同时,发展又是全面的发展,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坚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东中西部的共同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江泽民同志把改革发展稳定比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贯穿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愿望。这个奋斗目标,总的说,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在我国,发展物质文明,最根本的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贯穿了坚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是否坚持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都是党能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就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要在实践中来体现,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从亲身经历中发自内心的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开启了广阔的视野和思路。它告诉我们:先有“先进”,后有“代表”;惟有“先进”,才能“代表”。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党建设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思想,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提出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提出了“两个基础”的思想,即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两个纲领相统一”的思想,即要把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既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提出了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即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等等。这些理论贡献,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贯穿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能不能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核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切身感受到实行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既是祖国的富强之路,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要把人民利益作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的根本衡量尺度,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江泽民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在融会贯通上下功夫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着力于融会贯通,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掌握其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能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着力认真研读原著。原著是丰富的、鲜活的。只有学习原著,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了解江泽民同志是如何针对具体问题来阐述普遍性原理和观点的,也才能通过原著中翔实的材料和富有特色的语言来加深我们对普遍性原理和观点的理解。同时,要把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著作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的重要文献结合起来。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许多理论观点,都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回答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课题而提出的,只有深入研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只有认真学习和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赋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
  着力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要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的丰硕成果;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军事、统战、民族、宗教、外交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的一系列新阐述;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系统掌握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
  着力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立场、观点、方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要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正确观察事物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处理复杂矛盾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立足大局、谋划大局。江泽民同志说,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思考什么?就是思考大局,思考世界发展的大局,思考国内发展的大局。因此,树立大局眼光、增强大局意识,善于着眼大局、服务大局,应是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着力掌握的方法。再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联系的观点,善于运用国内与国际紧密联系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这一方法要求我们在观察形势时善于通盘把握国内外形势,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外因素,在开展工作时善于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在处理问题特别是突发事件时善于综合考虑国内外影响。这也应是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着力掌握的方法。还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感受到这一重要思想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时刻关注时代变化,善于捕捉和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在回答时代问题中揭示事物的规律,推动理论的发展。这也应是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着力掌握的方法。
  着力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特征和实践要求。实践的过程,既是运用理论、检验理论的过程,也是认识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基本方法,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转化为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过程中,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切实有新的提高,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切实有新的改进。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学会算账
  于升云 姚卿
  算账,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也是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事情。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算账问题关系着决策的正误、工作的成效,也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可以说,会不会算账,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一般地说,算账就是计算收支的账目,这是财会人员的事。但实际上,算账涉及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既包括对事物量的计算,又包括对事物质的对比。无数事实告诉我们,算不好账,影响的往往是工作、是事业、是发展、是形象。比如,不会算招商引资账,就很难借助外力发展自己;不会算生态环境账,就必将给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下祸患;不会算成本账,企业效益就难以提高,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不会算安全账,就可能出现“致富千日功,火烧当日穷”的后果;不会算团结账,就难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干事业;等等。
  算账问题,学问很大。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领导干部:他们虽然懂得算账,却只会算小账,不会算大账;只会算个人账,不会算大局和群众账;只会算眼前账,不会算长远账,其结果是影响发展、贻误事业。因此,重视算账,学会算账,对驾驭全局、科学决策,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说的是战争胜败问题,但同样适用于领导工作。领导干部应当学会算账,特别是要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人民根本利益账。在算账中,不能拘泥于一条、一块,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而应当着眼于大局,着眼于宏观,着眼于全面,把工作放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去把握、去研究、去实施,这就是算大账;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短期利益,而应把眼光放长、放宽,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这就是算长远账;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算好人民群众的收入账、冷暖账、安危账、权益账,这就是算人民根本利益账。
  学会算账的重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不会算账、怎样算账,表面上看是数量的加减乘除,但背后反映的却是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认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论。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算账,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去算账,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去算账。
  会算账的基础是心中有数。这就是做到问题清、情况明、数据全,不仅对本职工作要了然于胸,而且对相关情况也应力求熟悉,既要进行量化分析,又要把握内在本质;既要了解以往情况,又要预测未来趋势;既要着眼宏观发展,又要透视微观变化;既要掌握国内形势,又要了解国际形势。心中有数,算起账来才能准确细致、灵活自如。
  会算账的关键是掌握科学方法。方法是桥、是船,关系算账的对与错、快与慢、深与浅。因此,学会算账,既要运用辩证思维,又要掌握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采取对比、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去算账、算好账。
  算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算账可以找出差距,增强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明晰发展的思路,促进发展。无论怎样算账,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

  在改革中建构科学的决策咨询机制
  卢丽娜
  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实施正确的决策,离不开科学的决策咨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策咨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的决策咨询机构大都隶属于各级党政部门,这种独特的地位使其不仅研究课题、科研经费有保证,而且具有获取信息的优先权,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牵扯较多、人才结构单一等局限。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必须对现行决策咨询机制进行改革,使之不断完善。
  建立社会听证制度。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随着政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子政务的逐步推进,政务公开已成为决策咨询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在作出决策前,可以通过网络把高层次专家和咨询人员在决策咨询方面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发布。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应吸收民间人士或民间机构参加咨询研究。同时,还可以用民意测验、征求合理化建议和在报刊上进行有关讨论等形式,广泛集中民智,平衡各方利益,以维护决策的公正性,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减少决策执行的阻力。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决策信息传导系统,促进政府与民众的信息交流,也有利于优化领导决策的社会环境,使决策更加符合民心、顺应民意。
  建立预测、反馈和评价机制。没有预测就没有咨询,预测是决策咨询的一个重要功能。应广泛了解和研究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强对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前瞻性预测和专题研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估,对可能突发的事件及早提出预案,防止决策的盲目性。通过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追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及时对原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使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可靠性。通过对决策咨询在领导决策中的作用、战略价值以及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提高决策咨询的科学性。
  实现决策咨询研究的社会化。决策咨询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工作,而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研究活动。因此,决策咨询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党政部门所属的调研机构,还应拓展渠道,走社会化的道路。要着重加强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决策咨询研究,形成弹性的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借用外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决策需求。为了充分发挥决策咨询系统的整体优势,形成协同攻关的能力,应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各个决策咨询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协调,通过科学整合,不断强化决策咨询系统的综合能力。
  增强决策咨询研究的相对独立性。以往的决策咨询,主要是采用被动式的授意性咨询,决策咨询机构按照决策者提出的决策目标和问题进行论证、设计,提出决策建议和决策方案,这种决策咨询缺乏必要的自主性。决策咨询研究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活动,目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新的理论支点。为了保证这种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应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和支持从事决策咨询的专家学者根据社会发展和决策需要进行创意性咨询,独立自主地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判断和预测。
  建立审议制度。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担任评审员,由决策咨询机构提供多种设计方案,供评审员比较、分析、论证和选择,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增强决策咨询成果的可行性。同时,建立健全有关决策咨询的题目确认、委托和招标制度,开题论证制度,研究人员的聘任制度,研究资料和信息的管理交流制度,文件资料的保密和解密制度,研究组织和人员之间横向交流的合作研究制度,研究数据的统计和标准化制度,以及有关决策咨询研究的法律保障制度等,以决策咨询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来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