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圆了四十年的梦”
  ——记即将来华演出的日本前进座剧团
  刘德有
  今年恰逢中国高僧鉴真东渡1250年,又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日本前进座剧团应我国文化部邀请,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10月将在北京、上海、扬州三地演出话剧《天平之甍——鉴真东渡》。这是相隔37年后,他们再次来华。
  鉴真东渡的感人事迹,在中日两国流传甚广,有口皆碑。距今1000多年前,日本和尚荣睿和普照不惜牺牲个人生命,随遣唐使到中国留学,学习和引进大唐文明。由于当时日本缺乏有资格传戒的高僧,他们奉日本政府之命,于公元724年从长安亲往扬州,去大明寺恭请鉴真和尚赴日传授佛法。鉴真力排众议,欣然接受,并历尽艰难险阻,5次东渡,均告失败。虽然他双目失明,但一直未动摇东渡的决心。
  第六次,他终于成功到达日本都城奈良,前后竟历时12个春秋。
  “弘法渡重洋,目盲心不盲”,鉴真和尚和他的弟子在奈良修建了唐招提寺,不但把佛教的律宗传到日本,而且介绍了中国的建筑、医药等技术以及铸造、刻镂、绘画、书法、刺绣、缝纫、酿造、烹调、园艺、种植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发展日本古代光辉灿烂的“天平文化”起了巨大作用。鉴真和尚那深远的见识、忘我的精神、惊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受到人们的崇敬。他不愧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先驱。
  前进座剧团成立于1931年。从1929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刮起的经济危机的风暴席卷日本,数十万失业者充溢街头,整个社会笼罩着动荡和阴暗的气氛,日本戏剧界也受其影响,掀起了各种进步运动。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打破封建门第制度和摆脱商业演出资本的一批歌舞伎演员和同样具有进步思想的话剧演员联合起来,共同创立了前进座。前进座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造新的戏剧艺术”,开展了歌舞伎、历史剧和现代剧这三项演出活动。他们除了上演经过整理的古典歌舞伎外,还上演新编的历史剧和现代戏,并演出外国名剧。后来又加入了摄制电影的行列。前进座的活动从那时起就给日本戏剧界和电影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一个新的艺术世界,而是一个保证人民艺术能够得到发展的新社会。在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仍不忘初衷,坚持开展戏剧活动。
  1945年日本战败后,社会面临非常困难的时期,但是前进座冲破重重阻碍,带头推动戏剧事业。前进座放弃在大剧场演出,发起“青年剧场运动”,到日本各地的学校、工厂和广场巡回流动演出。他们的足迹遍及日本全国的厂矿和村庄,使普通的人民群众看戏的机会显著增加。前进座的创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前进座剧团首先在日本开展了独立商业演出资本的、依靠群众捐款的“自主制片运动”。记得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曾在北京欣赏过由前进座演出并摄制的优秀影片《不,我们要活下去!》、《箱根风云录》等。这些影片就是在这一运动中产生的。
  1960年前进座纪念创立30周年时,第一次访华,1966年又实现了第二次,演出的剧目均以传统歌舞伎为主,如《劝进帐》、《佐仓宗五郎》、《俊宽》、《鸣神》和《五重塔》、《巷谈本牧亭》等。前进座剧团这次带来的是该团40年前首演的话剧《天平之甍》,去年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时,再次在日本各地上演。日本朋友把这次来华演出,亲切地称为“鉴真和尚回娘家”,“圆了40年的梦”。
  《天平之甍》原作井上靖、剧作依田义贤、作曲团伊玖磨。这次在剧中饰演鉴真和尚的是岚圭史先生。他出身于歌舞伎名门,现在是前进座剧团第二代演员的主力。岚圭史先生19岁时参加了前进座剧团,并在这一年随剧团第一次访华。他能把传统戏剧准确有力的程式与逼真的写实力融为一体,在表演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扮演的鉴真生动传神,具有感染力,不仅端庄典雅,而且气沛声洪,演技细腻,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妙的心理细节,因此中国观众可以欣赏到岚圭史先生精彩独特的表演艺术,同时也可以领略到由前进座剧团第二代和第三代组成的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良的舞台制作和磅礴的气势以及感人的剧情。
  我衷心祝愿他们的10月之行圆满成功。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站在巨人兄长的背后
  ——写在民乐大师刘北茂百年诞辰之际
  本报记者 刘琼
  当秋意点染着百年学府北京大学的校园时,为了纪念半个多世纪以前曾经活跃在此的一位英语教师,厚载历史的百年纪念讲堂里,聚集着皓首白发的音乐教授和年富力强的中年音乐家,当然更多的是风华正茂的音乐学子,他们在贪婪地捕捉来自于大师的遗音和光辉。这位被誉为“中国民乐界团结的象征”的艺术大师,,就是“刘氏三杰”之一的刘北茂。北大应该感到骄傲,因为“刘氏三杰”都在北大留下了频繁的足迹,他们的新思想新艺术观迄今还在北大学子间传诵。为此,北京大学1992年5月在北京音乐厅隆重举办“‘刘氏三杰’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纪念音乐会”和纪念活动,成为当年的文化盛事。而今秋,盛事在延续,除了纪念聚会,9月24日和25日,在刘北茂曾经任教的北京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将分别举办民族音乐大师刘北茂百周年诞辰纪念音乐会,几十位中国二胡界老、中、青最具代表性的演奏家联袂出场,纪念三兄弟中年龄和名气最小的刘北茂。不过,他又是最特别的。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0世纪上半叶,从小城江阴的一个普通的庭院里,走出了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由此开始了兄弟并雄的文化篇章:大哥刘半农,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一首传唱至今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们永远记住了他;老二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二胡学派的奠基人,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术业有专攻,站在先驱刘半农、宗师刘天华背后的三弟刘北茂,虽然默默,并非无闻,作为《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100多首二胡独奏曲和练习曲的作曲家,他的名字常常在许多场合不期而然地与我们相会。
  父母早逝后,刘半农是严父,刘天华是慈母。刘北茂的儿子、小提琴家刘育熙如是说。大哥刘半农是思想的导师,二哥刘天华是事业的船长。“严父”、“慈母”替单纯的小弟选择了“英语”作为谋生技能,而小弟却因为二位兄长的潜移默化,早就暗恋上艺术女神,并于不惑之年开始其专业音乐教学与创作生涯。这当然不是一次普通的职业转换,而是事业的选择和人生观的明确:继承先兄遗志。记忆过人、模仿力极强的刘北茂,很快显示出演奏天赋和创作才华。其作品如同用音符记录民族历史的史诗,被誉为“音诗”;其二胡演奏更是琴音激越,内涵深沉,听后令人振奋。有才华有天赋的人如恒河沙数,而半路转行,却成为一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和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刘北茂继承并发展了刘天华的音乐事业。
  刘北茂在今天被民乐界视为高山仰止的大师,早已超越单纯的音乐艺术影响,人们口碑相传的是他的人格。在众多无名小辈和基层音乐工作者情真意切的记忆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一个高尚灵魂的复活,一个无私心灵的光辉:不计得失,培养了一批批专业演奏和教学人才,自觉普及提高民族器乐水平,成功开创了培育盲人音乐家的先河;摒弃门户之见,身体力行团结民乐界人士,开创成立二胡学会……(附图片)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以本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
  唐健
  在“节庆经济”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赫然登上经济舞台的今天,办节办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儿;而利用某某节、某某会来招商引资,搞活地方经济,更是众多地方政府乐此不疲的“政绩工程”之一。按照以往办节办会的惯常模式,节会上除了一些经贸活动之外,往往都会不惜重金请来众多国内的明星、大腕,搞一场轰轰烈烈皆大欢喜的文艺演出,短时的轰动效应倒是有了,但随着“会节”的落幕,往往转变为“明星走了,客商撤了,大伙凉了”的局面。
  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节庆经济模式,经过近10年商业浪潮的洗礼,已经明显露出疲软乏力。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忽略了经营城市这个核心,没有立足于城市发展战略思路,围绕当地的地域文化、历史和资源来做文章,花大力气请名家端出来的“文化大戏”和当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几乎不搭界。
  在滚滚商业新浪潮面前,该如何突破节庆经济的旧模式,真正将一时热闹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最近在四川阆中举行的中国名醋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阆中市政府精心打造的“风情·水韵·古城”的广场演出也为节庆经济提供了新思路。
  早在1300多年前,阆中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阆苑仙境”之誉,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近年来以山水风情的“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中国民间风水理论的开创者、天文学家袁天罡、李淳风的天宫院,三国第一猛将张飞下葬的张桓侯庙,还有号称川北第一贡院的考棚贡院、保宁醋旧址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灿若群星,同时阆中还有堪称全国一流的古民居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使阆中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和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如何创造性地发掘旅游资源,把匆匆而过的“应景式”旅游转化为与游客互动的“交互式”旅游,打造文化内蕴的旅游精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古城体验游”的新思路,即聘请专家根据散落在阆中的民间舞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巴渝舞、伏羲舞、醋神舞、天道舞等表现阆中浓郁地域文化风情的舞蹈,并安排在张桓侯庙、锦屏山、保宁醋旧址等标志性景点定时演出,让旅客融入到各个景区中,变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为“旅客—景点—演出三方融汇常演常新的体验游”,既为景点注入文化魅力,又为旅客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使“古城体验游”富有更高的文化品位,阆中市委市政府还专门请赵季平、印青、臧云飞和张建华等名家为阆中写下三首歌,既有本土特色,又为城市留下丰厚的“无形资产”。“风情·水韵·古城”的广场演出则立足本土文化,围绕“可持续发展”做文章。大多时候只演唱自己成名曲的杨洪基、祖海和于文华、尹相杰等,这次却演唱了《山水风情》、《千古一城》、《醋神传说》三首为阆中量体裁衣的新歌;现场演出的舞蹈也同样扎根本土,全部由四川省舞蹈学校对流传在阆中的古“巴人”舞蹈进行原创,我们看到一群川妹子用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为数十万观众抒写一幅活灵活现如在眼前的“阆苑仙境图”。
  通过阆中的成功实践,我们看到“节庆经济为城市经营服务,为资源积累服务”是完全可行的,关键在于和本土文化的对接和如何深耕上。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第十四届全国书市明年将在广西举行
  第十四届全国书市将于2004年5月12日至22日在广西桂林市举行。主会场设在拥有5万多平方米的桂林国际会展中心,同时在桂林书城、南宁书城、柳州书城和百色市、北海市新华书店将设立分会场。
  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人指出,这届书市将呈现六大特点。一、贯彻十六大精神,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二、首次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举办书市。三、首次设立全国民族出版社和少数民族出版物大联展。四、将是中国出版产业的一次盛会,除展销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外,还邀请印刷、物资供应等企业参加。五、主、分会场相得益彰,活动丰富,举办中国出版发行高层论坛、名人名家读书报告会、读书演讲会、广西读书节、农村读物大联展等。六、广泛开展对外出版交流和版权贸易活动。把全国书市首次放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对推动广西经济,推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在书市期间,有关方面将组织县级以上新华书店和其他具有出版物批发权的非国有出版物发行单位参加订货。(徐馨)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长期以来,音像业没有作为产业加以规划设计,以至于一直未形成真正的产业结构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赢利模式。
中国音像产品如何走出困境
  江凌
  近几年来,中国音像软件产品开发商们在与盗版者苦苦周旋中财力耗尽,在仅有廉价版权费回收中被拖得疲惫不堪。作为音像软件产品业内人士,必须在产业改革发展中,重点研究与中国市场适合的海外音像产品成功案例,以全新的观念,剖析问题实质,真正感受和了解核心音像产品的客户需求,确定目标市场,提供开发目标市场所需要的系统音像产品和附加值服务,集中利用资源配置最佳价值链,创造中国音像核心产品的赢利模式,以获得产业新生。
现状令人担忧
  据中国音像协会资料统计:全国现共有音像出版单位294家,自1998年下半年起,许多出版社因呆坏账和音像产品库存积压,至今仍在挣扎。许多出版社无奈以“卖版号”为赢利方式。音像产业在全世界都是个大产业,实际上中国音像市场需求量也正在急速扩张。据不完全统计,从1997年到2001年,我国音像制品的年发行总量在1.74亿张—2.25亿张,年发行总额在12.48亿元—18.4亿元,而估算中国音像制品市场实际年发行总量应该在20亿张以上,年销售额会达到200亿元—300亿元人民币。其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份额。另外,市场渠道的不顺畅,制作、发行中各种繁琐环节也严重阻碍了音像产品的市场流通,使上游制作和下游市场相脱节,有的已陷入停滞的死胡同。
  内地文化娱乐类音像产品一般是按三级批发渠道政策进行销售。由于采取赊销模式,资金回笼周期长,退货率高,库存积压,盗版侵蚀,全部的经营风险都压在音像制作出版单位,制约了音像节目的创作、制作。一方面,部分音像节目重复,投资、内容、体裁重复,供给过剩,形成恶性竞争局面;另一方面,一些节目消费目标盲目、种类单调贫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音像产品以单一、固有的制作生产和无竞争价格模式被动地维持着,使原有的制作出版体制、发行销售政策和僵化的管理模式在无意中为盗版音像产品营造了一个发展壮大的“空间地带”。
  音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致使创作、制作规模小,投资风险大;特别是仅有国内市场份额的华语原创音乐产品的开发能力,更受打击。近年来,对全新的华语原创流行音乐产品制作投资每年不超过几千万人民币。与此相比,中国音像产业链中,生产加工渠道却是最具规模和能力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致使生产复制能力大大高于制作、销售能力。据统计,目前有224家盒带生产厂家,总资产规模在6.7亿—10亿元,年生产能力约10亿—15亿盒;67家光盘生产厂家的764条生产线设备投资规模约在50亿—80亿元,年生产能力约20亿—30亿只读光盘,总资产规模可能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而在流通销售渠道,大多为经营面积20—4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店铺,经营面积超过200平方米、超过5000种的只有百余家,国内现有大型连锁企业约10余家,已建成经营的不到10家,经营效益也不理想。如此正好形成了盗版节目最适合的“落地市场”。
潜力不可小看
  唱片和电影拥有的两项核心竞争力,一是强大的影视和唱片等内容产品制作生产能力;一是将内容产品销售到全世界的电影院、电视台、音像店等终端销售能力,都具有无限扩大的利润再生效益。比如日本一个新兴歌手1999年卖出965万张正版唱片,收入接近2亿美元(不含广告、演艺等其他收入)。日本摇滚乐队GLAY在日本横滨一场近2万人的歌迷会活动,仅明星商品销售就超过1000万人民币。拥有一亿多人口的日本,一位成名艺人或乐队的唱片年销售总额,超过中国正版音像产品年销售总额的案例举不胜举。
  音像制品的主要市场集中在城镇,目前中国已经有600多个城市及上万个小城镇,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增长为目前的近4亿。目前中国已经有收录机1亿多台,录像机3000多万台,CD机上千万台,VCD和DVD机3500多万台,多媒体电脑近2000万台。硬件市场仍将保持年均10%左右的快速发展势头,高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平均发展速度。庞大的硬件市场,必然要求规模相当的内容软件市场与之匹配,由此也带来音像产品的旺盛需求,仅就中国目前音像市场容量而言,还有近90%的软件内容市场需要开发,有人预测近几年光盘需求量会达到40亿—50亿张。
模式亟待创新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宽带技术,多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与文化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网络消费者,这一共性群体,会对许多产品产生群体性的购买欲望。
  音像成品网上销售和数字音像产品下载,移动增值服务,流媒体音像节目播放,下载互动等,将通过宽带技术渠道接入家庭,甚至成为全球的中文原创网络系统。这种新的消费形式,逾越了长久以来存在于歌迷和歌手之间的时空障碍,让歌迷与歌手能够跨越国界,立体沟通。特别是通过组织歌迷之间的互动,也使公司能够及时准确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由此可以扩展消费群,为音像产品获取新的利润点带来新空间。
  随着体制改革进展,各方面的资金正在以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为导向来配置音像产业资源,所以,只有加紧开发新的空间,创造新的赢利模式,加大软件产业的投资,加快集约化经营步伐,才可以提升音像企业的竞争实力。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京剧《宰相刘罗锅》带来的启示
  李佩伦
  北京京剧院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老树新枝,别开生面,早已蜚声海峡两岸。如今剧院调动自身全部艺术资源,重新打磨,精益求精,浓缩为三集后再上舞台,可用蓄势更足,开拓更深,人物更加鲜明、喜剧效果更强而予以概括。
  重排后首演于北京大学,面对京剧艺术较为陌生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有多大接受度?将有怎样的反响?无疑是对《宰相刘罗锅》与时俱进的审美理念及培养青年观众的艺术定位的考验。
  从剧场的强烈艺术效果,从散戏后座谈会上的发言中可以看到,京剧《宰相刘罗锅》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古老的京剧艺术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奇幻、美妙的艺术世界、消解了流行文化所造成的隔膜,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京剧——这一民族瑰宝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活的艺术生机,动人的艺术魅力。用他们的话说,把京剧《宰相刘罗锅》送进学府,得以让他们领略到京剧艺术无尽风骚,并与京剧结下了缘,甚而是不解之缘,更深层地是,青年一代和古老京剧相互找到了根。
  青年观众借一出《宰相刘罗锅》亲近了京剧艺术。并以此为引线,更加深刻地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京剧艺术要走出低谷,完成夕阳到朝日的另一种轮回,必须争取青年观众,这是京剧艺术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宰相刘罗锅》所以获得成功,在于给予新老观众的感觉是“熟悉中的陌生”。从唱、念、做、舞到灯光、布景、舞台调度及音乐,音响,无不有着某种程度的新变。其中既有对某些现代的、流行的艺术借鉴,而主要的是对自身艺术宝藏的开掘与活用。在守住本体与求新求变二者之间做到谐调、统一。唱腔与音乐设计追求原汁原味,巧妙融入现代音乐语汇与节奏。在通俗化上极见功力,让新老观众都能轻松领略,悦耳动听。唱腔多是短章、简洁有力,毫不拖沓,难得的是板式变化依旧因情而转决无简陋之弊。
  舞台美术的大制作曾引发不同争论,对于青年观众来说他们乐于接受、它有别于简单化的一桌二椅,又决不同于话剧的实景。京剧《宰相刘罗锅》是一桌二椅的美化、个性化。它是审美与写意性的新变,借助它的不同组合及人物赋予它的定性,透过它的暗示性依旧给予观众大写意的感受与满足。
  戏中所有主角及配角都是名家,他们把握住人物个性,突破行当局限,尽力发挥各流派的优势。麒派、余派、马派、梅派、张派、裘派、袁派,各放异彩,既从角色需要出发,又照顾观众的审美需求多样性。
  演出过程中始终笑声不断,在观众评议时依然笑口难掩。可以说《宰相刘罗锅》摆脱了传统的高台教化的使命,努力发挥娱乐功能。让观众在笑中消减精神压力,获得心理平衡,身心两适。和珅的扮演者——当代走红的裘派传人孟广禄一句“逗你玩”作为全剧结束语,是在调侃中对戏曲娱乐功能的认定。
  京剧《宰相刘罗锅》演出场次已超百场。希望它获得更大成功,把更多观众引领到京剧艺术天地中。(附图片)
京剧《宰相刘罗锅》在北京大学演出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京什刹海又添新景
  最近,北京文艺界名流来到北京什刹海前海西沿,祝贺刚刚落成的的天荷坊,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水边音乐会。天荷坊是临水而建的一条休闲娱乐街,由10家名店聚居而成,其中包括云南风味餐馆、酒吧、书屋、咖啡店,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北京市民。在音乐会上,小提琴家林朝阳演奏了名曲,美妙的秋色、荡漾的水波、陶醉的游人,在琴声中显得格外和谐。(印明)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智化寺音乐,源于唐宋的宫廷音乐,公元1446年从明代宫廷传入北京智化寺,逐渐形成今天独具特色的艺术。图为年逾80的智化寺音乐第二十六代传人张本兴师傅收下一名年仅13岁的徒弟,组成了只有一名学生的课堂。
  王景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