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理论创新须遵循的重大原则
  蒋金锵
  主要观点
  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既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它指导新的伟大实践,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更为重要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改变世界”的根本点。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对理论创新的规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阐发,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也是推进理论创新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
  牢牢把握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伟大认识工具与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次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创新的锐利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等基本原理,作了新的概括和阐发,用以解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分析一切事物。比如,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有宝贵的精华,又有封建主义的糟粕。我们的现实生活,既存在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存在消极落后甚至腐朽思想的影响。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理论创新没有主心骨是绝对不行的。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对各种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坚持正确思想,吸取文明成果,总结正反经验,剔除错误观点,澄清模糊认识,驳倒形形色色的伪科学,为发展先进文化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否则,就会被种种错误思潮所迷惑,偏离正确方向,陷入怀疑以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歧途,就有动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危险。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反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次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也正是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充分体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加深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提供的新的理论基础、提出的新的理论要求、打开的新的理论视野,用创新的思维学习创新的理论,又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创新的行动。坚持与时俱进,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丰富和发展。不解放思想,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不实事求是,不可能真正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而不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思想认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就不可能随着实践的发展正确解决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自觉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不断获取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把社会活动归结为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不竭源泉,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其主体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理论创新,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好这个动力和源泉问题,把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统一起来,根据群众的实践和依靠群众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又转过来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只有把握了最广大人民推进伟大实践的新需要,才能学懂悟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最广大人民的需要程度。这种需要,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推进伟大实践的需要,它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个大的社会存在去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和愿望,要做到“三个代表”是不可能的。时代的深刻变化,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呼唤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指导新的伟大实践而创立的伟大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我们要自觉地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中推进理论创新。
  我们党成立以来全部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产生了强大的感召力。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它指导新的伟大实践,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更为重要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于改变世界”的根本点。实践无止境,认识无穷尽,理论创新也永远不能停顿。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就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面向21世纪,中国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和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着我们同周围世界的联系,开阔着我们的天地,转变着我们的观念,振奋着我们的精神,检验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理论创新只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朝气蓬勃的创造活动,从中获得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才能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征程上遇到的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始终坚持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
  推进理论创新,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是对党的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要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自身规律去认识、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要求按照最广大人民的根本需要和利益原则去认识、改造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三个一致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深刻揭示了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和合乎人民利益的目的性原则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探索、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是要利用客观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也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集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表明我们党是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坚持全心全意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党。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始终是摆在共产党人面前的两项重要任务,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改造主观世界,最根本的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这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就会把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的历史责任,自觉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做持久学、深入学的表率,而且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勇于探索、善于思考、敢于实践的模范;就会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不断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路线,不仅努力掌握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备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永远坚守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必备的政治素质和革命品德,绝不固步自封,绝不畏惧艰险,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如果出于私心,沾染上沽名钓誉、哗众取宠、骄逸浮躁、东抄西拼等坏风气,绝对学不好理论,也绝对搞不成理论创新工作。推进理论创新,就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武器,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把做一心为民的人,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人,同做一心为民的事,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事统一起来。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这个最高标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观的统一,是实践标准的深化和拓展。我们进行一切工作,包括理论创新,都要接受广大人民的裁决,都要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的就坚决坚持,不完全符合的就努力调整完善,不符合的就勇于纠正。我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高度关注和抓紧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把深入调查研究作为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必修课,不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在实践中创造新业绩。只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理论创新才能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为夯实、强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作出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大力倡导亲民作风
  张黎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亲民作风是重要的一环。
  《管子·形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其意思是:为政者对待百姓,只要纯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2000多年前即有此“亲民”思想,确实很不容易,但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亲民的官员并不很多。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具有真正的亲民作风。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真正做到了爱民亲民。就在前不久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的生命安危视为头等大事,不仅作出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而且情系人民群众,深入疫区一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信心和斗志。事实说明,在广大干部中广为倡导和积极培育亲民作风,使广大干部亲近百姓,对百姓态度纯厚,为百姓多办实事,这是立党为公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反映。
  作风,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但作风作为外在表现,总是要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的。作风背后有理念,作风之中有感情,正是由于有不同的理念和感情,才有不同的作风。要在广大干部中树立起真正的亲民作风,一者取决于正确的群众观念,二者取决于深厚的群众感情。“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等等,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以民为本,利民为重”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着“唯民—富民—为民—亲民”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念和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对待人民群众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强化群众观念,树立为民意识,培养亲民作风,以不愧人民公仆的称号,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那么,今天倡导亲民作风,应以什么为具体内涵,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这不妨从对待人民群众的“三真”做起。其一,真正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亲民,首先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觉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群众,要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变成“作秀”,而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其二,真情交往。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其前提是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始终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亲民,顾名思义就是亲近群众,同群众多接触、多交往、多联系。干群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来,只会造成隔阂,难免产生误解,何谈什么亲民、爱民、为民?倡导亲民作风,应当是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多走动、多交往,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注深情帮助群众。其三,真诚服务。亲民为民,最后都要落实到关爱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离开服务,何谈为民、亲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说明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以真诚的态度抓紧研究解决,竭尽全力地去办。服务群众,不是听言辞,而是看行动。关键是要抓住“谋利”和“解忧”这两个主要环节,真抓实干,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那些困难群众,更要饱含深情,真诚关爱,倾情抚慰,鼎力救助,使其尽快摆脱困难处境。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发挥优势 挖掘潜能
  杨靖武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各地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外地的先进经验和以往的成功做法与本地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在发挥优势、挖掘潜能上下功夫。根据这一思路,黑龙江省尚志市重点抓了招商引资、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借外资力,增强发展后劲。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突破口和着力点在于招商引资。为了扩大招商引资,尚志市努力优化环境基础,实施了“五心”工程,即坚持政策跟着项目走,对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让投资者动心;坚持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推行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否定报备制、投资项目无偿代办制,做到新上规模项目“办理手续客商不出门,四通一平客商不动手”,让投资者省心;关心体贴客商,努力使每一位投资者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投资者舒心;把必要的感情投入、可靠的信誉品质作为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以诚相待,言出必践,让投资者放心;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企业合法经营不受干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让投资者安心。
  打特色牌,促进农民增收。为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尚志市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以山区资源为依托,走特色化种植的路子。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廉”,发挥优势,抢占高地。二是以过腹增值为重点,走规模化养殖的路子。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全力扶持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家禽和特种养殖等产业,建立肉牛、奶牛、林蛙等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使畜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三是以生态建设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发展林木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机遇,积极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科技兴林、封山育林、依法治林。四是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小流域环保资源较好的乡镇,重点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中低产田较多的乡镇,重点发展林木和畜牧养殖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建制镇及周边区域,重点发展以菜篮子工程和观赏休闲农业为重点的市郊经济,加快农业布局区域化。引导和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营销,构建产业化链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五是以名牌为先导,走外向型农业的路子。对现有的绿色和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整合,统一品牌,统一注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通过在国内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专柜或摊区,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建立相关农产品信息网等形式,把品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六是以劳动力转移为目标,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把农民增收由过去的主要依靠农业经营收入为主逐步转变为依靠非农产业收入为主,支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市场,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把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提质升级结合起来一起抓,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业创造空间。
  发旅游财,培育新兴产业。立足冰雪、森林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发展潜力巨大的市情,尚志市突出了旅游业的龙头地位,并以此带动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是精心运作,打造品牌。一方面,有计划地对区域内的旅游企业进行整合,增强合力;另一方面,加大旅游产品的营销力度,实现营销手段多样化、营销渠道网络化。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多方开发冰雪旅游以及抗联遗址、碑林文化、东北民俗等专项旅游产品,形成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二是完善功能,延伸链条。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旅游产品的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强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集吃、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着力完善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
  (作者是中共黑龙江省尚志市委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

  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实现“人文奥运”目标
  王开忠 林崇德
  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实现“人文奥运”目标,在《纲要》印发两周年前夕,我们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中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如何提高北京市民社会公德水平、实现“人文奥运”目标进行了对策思考。
  在建设力量方面,发挥好社会公德教育、德育管理、宣传文化、环境建设、理论研究的作用
  发挥好社会公德教育的作用。在教育内容上,既要按照《纲要》的要求,采取有效方法,把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有关内容落到实处,又要针对目前市民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抓好文明礼貌和保护环境的教育,帮助一些人克服爱讲脏话、举止不雅、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废弃物等陋习。在教育对象上,重点抓好青少年的教育,把对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侧重抓好外地来京务工、经商和流动人员的社会公德教育,使这些人群时时处处都能受到公德知识的熏陶和约束。在教育方法上,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公德素质人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挥好德育管理的作用。在行政方面,应加强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建立包括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内的监督系统,形成覆盖全市的有效监督机制。在法律方面,应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和制度,从法规和制度上制止、约束“缺德”行为;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广大市民的普法教育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
  发挥好宣传文化的作用。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使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都成为宣传社会公德的重要舆论阵地,通过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在社会上培育良好的公德氛围。要充分运用网络阵地宣传社会公德规范,积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建网络文明。要发挥文化艺术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对广大市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发挥好环境建设的作用。环境建设包括社会环境建设和自然环境建设两个方面。要高度重视社会环境对市民社会公德的影响作用,下大力气做好净化、优化社会环境的工作。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扶持健康文化产品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抵制出版、演出、播映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严厉查处和打击娱乐场所有损社会公德的丑恶现象,确保文化市场沿着有利于社会公德建设的方向发展。要按照中央关于增加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投入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城市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整治、美化、绿化环境,让广大市民在方便、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升华道德情感,养成良好公德习惯。
  发挥好理论研究的作用。应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德内在联系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社会公德建设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强对全市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人员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研究,特别注意对外地进京人员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公德教育和管理的有效办法;加强对区(县)、街道(乡)社会公德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推广新经验,改进方式方法,指导实际工作。
  在行为主体方面,发挥好党政部门、社会各方和广大市民的作用
  发挥好党政部门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各级党政部门要建立健全社会公德建设的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制,通过严格的检查和考核制度,使社会公德建设的各项任务有步骤、有计划地得到落实。各级党委的主要领导要经常听取有关社会公德建设情况的汇报,及时解决社会公德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发挥好社会各方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齐抓共管作用。各级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和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都应按照《纲要》要求,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把社会公德建设与自身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团结协作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保证社会公德建设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发挥好市民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积极参与作用。广大市民应以主人翁精神来要求自己,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凡是有利于社会公德的事就坚决去做,不利于社会公德的事就坚决不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推动社会公德建设;树立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保证从现在到2008年奥运会的5年内使北京社会公德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自觉从言谈举止、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等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方面的一些小事做起,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形成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