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三峡工程是全中国人民的世纪丰碑
  ——读《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 郭树言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长江三峡工程顺利实现蓄水、通航和首批机组发电的二期建设目标。“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终于变成了现实。值此欢庆胜利的时候,《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问世了,这对三峡工程建设者,以及所有关心三峡工程建设的人来说,都是令人欣喜的事情。读完全书,不禁深深地为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建设三峡工程的豪迈气概、为李鹏同志对三峡工程建设的执著追求和满腔热情所感动、所震撼。
  三峡工程功在当代,泽被子孙,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的世纪丰碑。李鹏同志把他的三峡日记定名为“众志绘宏图”,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李鹏同志曾多次指出,像三峡这样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没有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没有全体三峡工程建设者和库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是不可能顺利建设的,更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回顾三峡工程从论证、决策、开工、截流到蓄水、通航、发电各个重要阶段,无不体现着这一深刻主题。
  “却惜无情风雨,滔滔江水,万姓悲愁。”这是李鹏同志在《大江曲》中对无情江水的真实描述,也是长江中游两岸人民饱受洪灾之苦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为降低洪灾损失,利用长江造福人民,党中央、国务院将治理长江作为安邦兴国的大事来抓。对治理长江水患的关键性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一直萦绕于心、高度重视。1953年,毛泽东同志乘“长江舰”亲临三峡视察,并在随后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6次与有关部门研究三峡工程和长江水利建设问题,并委托周恩来亲自负责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工作。1982年,邓小平对是否兴建三峡工程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1989年,江泽民同志担任总书记不久,就到三峡坝址视察,在4天的实地考察和详细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后,将兴建三峡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历史必将证明,党中央这一英明决策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三峡工程经过百年魂牵梦萦,40年民主论证,10年全面建设,今天三峡二期工程的目标如期实现,这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中,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着真实的记载。全书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改造自然、创造未来的宏伟气魄,也倾注着李鹏同志真诚执着的三峡情怀。李鹏同志自1981年担任电力工业部部长以来,就与三峡工程的决策、论证、组织和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23年弹指一挥间,三峡工程的方方面面无不浸透着李鹏同志的心血。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他日理万机,但对三峡工程一直牵挂在心。他没有忘记“我每年要来一次三峡”的诺言,每年都要去三峡库区、坝区视察,现场办公,足迹遍布长江两岸的群山峡谷、厂矿村镇;每次都是翻山越岭,渡江过河,访农家,观新城,看企业,勘现场,登坝址,下工地;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新的见解,给工程建设和移民工作带来新的智慧和力量。
  20多年来,他从电力部部长到共和国副总理、总理,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直到离开中央领导岗位的今天,他始终关注着三峡工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关注着三峡库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后,他亲任主任,亲自主持三峡工程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开工之初,他就明确要以市场经济法则来组织工程建设,确定征收三峡基金、坝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能力等一系列重要决策。他还要求三峡工程要建成一流的工程,要有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管理。要通过工程建设,培养一批人才。他反复强调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搞得如何。110多万移民能不能搬得出、能不能稳得住、能不能逐步致富,一直是他挂念于心的大事。早在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他就要求要把三峡库区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地区。对移民任务较重的万州区,他从经济发展到机场、码头、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一过问。为了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李鹏同志亲自为库区对口支援牵线搭桥。1996年10月中旬,李鹏同志率领8个省、市和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到库区考察,帮助落实对口支援项目。“总理牵红线,名牌进三峡”在库区一时传为佳话。一路上,他与随行的省市和部委负责同志一起考察、座谈,指出这既是对库区的支持,也是支援方在库区扩展市场的极好机遇。这些感人的情景虽然过去了许多年,但今天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令人欣慰的是,在昔日贫困、落后的三峡库区,一座座新城镇拔地而起,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峡江两岸山清水秀,更加充满希望。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李鹏同志的领导下参与组织三峡工程建设多年,书中的许多事情我都亲身经历,读来备感亲切。我是怀着敬仰的心情来读这本三峡日记的,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励精图治的壮丽画卷,这也是一个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执著追求的真实记录。纵观全书,可以说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具有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以20多年的日记来反映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和建设的历史,给人以身历其境的强烈感受,行文流畅,朴实无华,令人十分亲切。因此,对三峡工程参与者、建设者以及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全面了解三峡工程的理想教材。
  在《众志绘宏图——李鹏三峡日记》一书问世之际,三峡工程三期任务已全面启动,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建设好这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张基尧
  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已正式组建,作为建设委员会办事机构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要始终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我们的各项工作,不断开创南水北调事业的新局面。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
  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由于地理和自然气候等条件,黄淮海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2%、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的1/5,是我国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不适应的地区,资源性缺水严重。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完成后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覆盖黄淮海流域、胶东地区和西北内陆河部分地区,可基本解决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逐步消除影响北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南水北调工程还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格局的中国水网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个供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更是一个造福人民的生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受水区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的能力,直接解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区城乡人民饮水困难,彻底改变700多万人长期饮用危害身体的高氟水、苦咸水的现状,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受水区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认真贯彻、深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全面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南水北调建设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贯彻规划思想、实现规划目标,又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以创新的思维开拓工程建设新局面。要在技术、管理、社会多方面,政府、法人、施工多层次借鉴和探索相结合,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
  (一)以水权理论推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市场的形成,实现供用水理念的创新。
  水权理论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南水北调工程把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由于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影响巨大。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优先解决城市缺水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是以城市为主,兼供农业和生态用水。
  在调水规模与各省市之间的水量分配中,将受水区各省市需调水量与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出资比例紧密挂钩,按照需水量来设置股权,根据股权的多少来确定资本金。同时实行容量水价与计量水价二部制水价。这样有关省市就会进一步加强节水和治污,实事求是地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对水资源的需求,确定需调水量。
  (二)构筑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机制。
  南水北调工程属于跨流域配置水资源的供水工程,其建设与管理体制,既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建设,用水户无偿用水”,也不能采用完全市场化的“市场配置”,而是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水的“准市场”配置机制和管理体制,构筑政府宏观调控,准市场机制运作,企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机制。
  按照准市场机制运作的要求,既考虑市场经济的原则,同时又采用协商机制、利益补偿等措施,协调地方各用水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南北两利,沿线多赢,合理、公平地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益的目标。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工程投资、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用水效率、促进节水治污等方面的作用。以省市为单位的用水户将共同参与董事会等有关机构的管理工作,使各出资方的利益均建立在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建立定额用水、差额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的水价体系,实现用水管理制度的创新。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价与水资源稀缺性、供水成本和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等因素有关。制订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水价,首先要有利于节水,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改善用水结构。其次,要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为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要建立差额水价、定额用水和超额累进加价的水价定价原则,实现用水管理制度的创新。
  (四)以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实现供水工程的科技创新。
  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软科学与硬技术是世界级的,是水利学科与多个边缘学科联合研究的前沿领域。比如,丹江口大坝加高中混凝土伸缩性研究,中线穿黄工程中大断面盾构技术应用,在地质条件复杂、高海拔高寒地区开凿长隧洞等等复杂技术问题,都要求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开展科技攻关,大胆探索和创新,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妥善处理污染治理、移民搬迁、生态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关系,实现工程建设系统的管理创新。
  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把人民满意作为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要通过实现工程建设系统的管理创新,妥善处理污染治理、移民搬迁、生态保护同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受水区和调水区的关系,处理好局部、眼前利益与全局、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在规划的基础上,把节水治污、移民搬迁、生态保护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系统,使之与主体工程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搞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牢记“两个务必”,紧密联系南水北调工程的实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一)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同时,保护和改造自然。
  我们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树立新的治水理念,正确认识水资源的自然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在防止水对人的侵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侵害;在改善受水区长期干旱缺水造成的自然、社会、环境问题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调水区生态环境尽量不受大的影响;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使用好、保护好。
  (二)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推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一次伟大实践。它在规划论证和建设实施中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思路必将带来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极大提高,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初步估算到2010年,仅黄淮海流域节水和治污就需投入1000多亿元。南水北调工程创造性地将节水、治污项目纳入工程建设内容,促进全社会节水、治污、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三)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城乡人民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要始终牢记基本国情,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建筑市场的规范与监管,用好管好建设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为人民群众调来优质水、放心水,确保城乡人民用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协调工作难度大,生产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定方案、建制度、拟办法都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要讲团结、顾大局,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廉洁勤政,防微杜渐,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要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总揽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始终沿着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目标胜利前进。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承建湖北襄(樊)荆(州)高速公路路面工程的中铁十六局集团路桥公司,最近开展“比安全、比质量、比进度”劳动竞赛活动。图为员工为完成日生产目标在紧张施工。 张水生 成海忠摄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淮河治理 完善防洪体系淮
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钱敏
  今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防汛抗洪指挥能力和淮河防洪工程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防总的统一指挥下,淮河防总和沿淮各级党委政府及防汛指挥部门加强领导、靠前指挥、统一调度、科学防控、团结抗洪、紧张有序,充分发挥防洪工程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了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干堤不决口,确保城市和交通干线不出大问题的总体目标,取得了防汛抗洪阶段性重大胜利。在这次抗洪斗争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1年以来建设的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淮河三次洪峰有惊无险地通过淮河干流。千里淮河干堤在洪峰的猛烈冲击下安然无恙,未发生重大险情,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治淮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3年淮河流域洪水造成的灾情及经济损失都远远小于1991年。来势凶猛的洪水一直处于科学调控之中,22个行蓄洪区只启用了9个,全部是主动有序行蓄洪,区内20多万群众提前从容安全撤离,无一伤亡。政府有效管理、科学防控洪水在今年淮河的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河抗洪从战略思路到具体措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初步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抗洪过程呈现从容应对、紧张有序的新特点,给洪水以出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防洪新理念。
  政府有效管理、科学防控的基础是良好的防洪工程设施。今年淮河水大灾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1991年以来的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洪除涝为主要内容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除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外,其他18项已开工建设,其中入江水道巩固、分淮入沂续建、洪泽湖大堤抗震加固和包浍河初步治理4项已竣工验收。怀洪新河续建、入海水道近期、汾泉河初步治理工程以及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已建工程在2003年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实践证明,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是正确的,淮河流域防洪工程的总体布局和规划是合理的,主要工程措施是科学的。
  防洪工程措施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治淮工作在中央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防洪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全面开工实施为标志,治淮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加快,工程质量稳步提高,治淮建设取得新成就。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通水,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来无独立入海排洪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完善淮河防洪体系任务艰巨
  治淮工作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公认,成绩令人瞩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淮河治理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流域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水污染四大问题还远没有解决。治淮工程在2003年大洪水中经受了全面考验,也暴露出以下问题:防洪体系尚不完善,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下游安全泄洪能力薄弱,淮河流域防洪能力依然偏低;行蓄洪区启用频繁,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影响行洪时机和效果;排涝标准普遍偏低,现有排涝设施严重不足,2003年涝灾损失占总损失的2/3以上;现有工程问题多,堤防标准偏低;非工程措施不足,管理设施落后等亟待改善。
  针对大水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汛后要抓紧进行灾后重建,同时,要继续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加快淮河治理进度,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要全面贯彻中央治水工作方针,站在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做好淮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防洪安全保障。今后一段时间淮河流域防洪建设任务相当艰巨。
  总体安排:到2007年底,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提早实施其他7项工程中的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淮河流域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淮河干流蚌埠以上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任务,巩固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洪泽湖大堤设计行洪或拦洪能力;进行重点平原洼地排涝能力建设。
  主要目标:经过5年的加快建设,初步建成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干流上游达到1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保护区在沿淮行蓄洪区充分运用并启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情况下达到100年一遇,洪泽湖和下游防洪保护区达到10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基本解决行蓄洪区内群众的防洪安全问题,启用行蓄洪区时无需撤退转移群众;沂沭泗河中下游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部分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部分沿淮洼地和里下河地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当前主要任务是:用5年时间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提早实施其他7项工程中的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淮河流域堤防达标及河道治理工程;加强平原洼地排涝工程建设,近期重点提高沿淮湖泊洼地和里下河地区的排涝标准。


第1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资源型工矿区要靠挖潜求发展
王进江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区,素有“煤海、瓷都、水泥城”之称。全国重要的主煤焦生产基地峰峰矿务局、全国十大瓷都之一的邯郸陶瓷总公司、全国大型建材企业太行集团、国家“九五”重点项目邯峰电厂等大型企业均落户矿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型工矿区因自身先天存在的产业产品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在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峰峰矿区眼睛向内,在挖掘自身潜力上找出路、求发展,因地制宜实施了“经营城市、调整优化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一举打破了沉闷、低迷的局面,使全区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和全国许多资源型工矿区一样,峰峰矿区厂矿林立,企业众多,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经济总量很大,但同时也存在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的致命弊端。对此,我们提出了以调整促优化,以优化促发展的思路。首先是提升改造传统的工业企业,同时努力加大一产和三产的比重,使三次企业之间的比例逐步趋于合理。
  在工业企业的提升改造上,一是延长产业链条,走原煤—洗煤—炼焦—焦化工产品、石料—水泥—特种水泥—水泥制品、普通陶瓷—高档瓷—工艺瓷等梯度开发的路子,增加附加值,挖掘资源产品的内在价值。二是改进生产工艺,如对陶瓷生产的燃料实行煤改气、对水泥生产实行微机控制等,既稳定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三是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股份制、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注入资金对企业进行扩建,造就了一批如峰峰水泥厂、大华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营造了规模发展优势。在农业上,大力发展以瘦肉型猪为主导的龙型经济,辅之以蔬菜、林果、副食品加工,使全区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明显加强,特别是瘦肉型猪龙型经济已初具规模,达到了年产生猪25万头、可屠宰加工生猪近40万头的水平。在发展第三产业上,旅游业以响堂山石窟、磁州窑两处国家级文物景点为龙头,以120多处省、市级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为龙身,以投资近亿元的冀南商城、温州商贸城为龙头,以星罗棋布的100多个综合专业市场为龙身,全区正在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商贸中心,餐饮、服务等行业,也都正在日益壮大和完善。全区通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挖掘了工业潜力,一、二、三产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工矿区因为资源上有优势,往往开发较早,与方方面面的联系较多,在经济结构上既自成体系,又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运用到经济发展上,是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挖掘这笔财富,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区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同时坚决改造国家限制、淘汰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努力占领发展的制高点和快车道。去年全区共引进外资295万美元、内资2.75亿元,在我市19个县(市)区中名列前茅。目前,我区与驻区企业联办了加工、养殖等多家企业,区域内的联合与协作正在日益加强,而且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作者为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区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