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专页)
专栏:林业战略研究专家谈

退耕还林要确保“稳得住,不反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王涛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我国近代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人们盲目毁林毁草开荒。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因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每年流入长江、黄河的20多亿吨的泥沙量中,2/3来自陡坡耕地。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1897个县(市、区、旗)。该工程以全面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重点,以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总体思路和“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政策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计划用50年左右的时间,分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流域、重要湖库集水区及其它生态地位重要地区的坡耕地和风蚀严重的沙化耕地得到治理。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根据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按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危害程度、水热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划分为10个类型区,每个类型区采取不同的对策:
  西南高山峡谷区,25度以上坡耕地应全部退耕造林,大量营造生态林,适当种植薪炭林和有特色的经济林;云贵高原区,对能退的25度以上坡耕地尽量做到退耕造林,大量营造生态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川渝鄂湘山地丘陵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全部退耕造林,对能退的15—25度坡耕地尽量退耕造林,逐步形成乔、灌、草复层混交的水源涵养林,造林应重点营造生态林,兼顾用材林和经济林;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25度以上坡耕地和15—25度生态地位重要的坡耕地,能退的必须全部退耕造林;琼桂丘陵山地区,恢复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目的的乔木林为主,适当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长江、黄河源头高寒草原草甸区,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造林,还林后完全封禁,主要营造生态林草,并以灌草植被恢复为主;新疆干旱荒漠区,通过造林种草,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防止流沙蔓延和扩展;黄土丘陵沟壑区,应坚持林草措施、农业措施与工程措施等相结合的原则,林草措施以营造乔灌结合的生态林为主,部分地区可适当发展经济林;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实行乔、灌、草一起上,多林种有机结合,重点营造生态林,适当发展经济林;东北山地及沙地区,造林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樟子松、桦树、山杨、杨树、刺槐、蒙古栎、胡枝子等。
  截至2002年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770万公顷。2003年,国家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安排退耕还林任务713.3万公顷,其中退耕地还林336.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76.7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当前工程的进展形势,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完善与农民利益有机结合的后续政策,确保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稳得住,不反弹”。大江大河大湖源头及两岸的陡坡耕地、风沙危害严重的沙化耕地以及其它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重要的退耕土地上所营造的生态林,由于禁止采伐林木和人为活动,退耕农民不可能从中获得任何经济收益,需要在补助政策上采取延长生态林的补助年限、纳入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范围、采用国家收购使这些林地进行流转、建立合理的宏观利益补偿机制等方式。对于生态地位一般、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相对较轻的退耕还林还草地上所营造的生态林,在保持其生态效益稳定发挥和一定的植被覆盖条件下,可允许进行限定范围、限定数量、限定方式的采伐利用,并要求采伐利用后及时更新造林恢复。对于经济林,在停止补助后要纳入林地范畴管理,禁止毁林开垦。国家可对林产品税收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并通过信息指导、技术服务等方式,使退耕农户把握市场,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
  ——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条例》,将工程建设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工程建设和管理,严格把好作业设计、种苗质量与供应、工程质量以及检查验收等四道关;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后颁发林权证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及时做好林权证书的核发工作。
  ——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建立健全退耕还林还草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坚持实行目标责任制、工程项目技术负责制。尽快建立和完善落实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经费的具体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以监理制管理为主要措施的质量管理工作,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加强以报账制管理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工作。严格种苗和造林补助费、粮食补助资金及现金补助的报账程序。加强以查办各种案件为主要手段的监督管理工作,将监督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公开化,充分发挥好审计等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大对各种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县级自查、省级复查、国家核查三级质量检查体系、重点开展以生态效益为主的三大效益监测和评价工作,科学评价工程成效。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种苗供应新体系。加强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种苗的预测、供应能力,加强种苗站、种子检验室和现代化种苗生产设施的建设,积极组织种苗生产、供应;加强种苗生产和销售中的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和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确保工程用苗质量;根据市场经济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种苗产业。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建立科技支撑组织体系,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保障;科学合理地选择树种、总结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和模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技术培训体系及分级技术培训制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技术水平;制定必要的标准和规程,建立工程质量技术监督体制。
  ——强化综合配套措施,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发展名特优新种植业、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调整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减轻农民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建设规模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薪炭林能源基地,采取经济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沼气、节能灶、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发展新型能源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加强小城镇建设。


第16版(专页)
专栏:林业战略研究专家谈

荒漠林业战略研究专家谈化防治必须要有针对地采取措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张新时
  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陆地面积的1/4受到荒漠化的危害,而且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3亿美元。荒漠化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是导致贫困和阻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91年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1991—2000年),2000年起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使我国荒漠化防治的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显著提高,规模效益愈加突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荒漠化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改变,还呈加速扩展之势,荒漠化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心腹之患。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27.9%,涉及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每年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加快荒漠化防治已成为新时期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荒漠化专题”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育等与荒漠化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战略思路、对策、目标、布局,及其战略措施,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使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三化”草地生产力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荒漠化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当前,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工程分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重点荒漠化防治工程。主要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工程(四期)、草地沙化防治和退牧还草工程三大工程。二是区域性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包括新疆和田地区生态建设工程、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西南干热、干旱河谷石漠化治理项目、青藏高原并冻融保护项目等六个项目。三是示范区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和示范点建设,在全国建设星罗棋布的防沙治沙示范区、示范点。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指出,荒漠化防治必须采取的对策措施有:
  ——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要把植被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杜绝各种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重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力推行封山封沙育林育草,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
  ——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因此,要以流域为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实现上、中、下游和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合理调度和分配。要结合农业生产结构性调整,推广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耗水低、附加值高的高效农业,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水资源产量。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加强宣传教育,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文化素质,缓解土地压力。同时,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合理确定草原载畜量,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种群结构,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展舍饲养畜。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同时,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道路,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在产业结构方面能够产生良性互动。加强沙区特色种植业建设,开辟高效“沙产业”,并与第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地方产业链,发展地方经济,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减轻环境压力。
  ——改变能源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风能等能源,形成新的替代能源,促进能源结构的改善。同时,又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分各类土地利用的不同生态功能和生产潜力,因地制宜地制订农、林、牧复合土地利用模式,保证区域生态安全,防止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和高效利用。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国土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当前,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既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更需要从制度、政策、机制、法律、科技、监督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第16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丽江腾飞正当时 二次创业谱新篇
——丽江市委书记欧阳坚、市长和自兴访谈录
张帆
  2002年12月26日,古城丽江发展史上又一个大喜的日子。
  经国务院批准,云南省丽江地区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正式撤销,设立地级丽江市,所辖新设立的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原永胜县、华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
  好事喜事不断。2003年7月2日,位处丽江腹地的“三江并流”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一个月后,丽江民族文化的精华——《东巴古籍》又顺利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国内少有的拥有三项世界遗产的地区。
  不夸张地说,丽江是当今中国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旅游热点之一,2002年丽江接待海内外游客337.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9%和3.0%。丽江同时也是云南省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2002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招商引资30.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6倍,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人均70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元,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
  在撤地设市后的第一次党代会上,丽江市委提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次创业”的口号。市委书记欧阳坚说,丽江要以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努力把丽江建成为云南省投资和创业环境最好、人居环境最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幅度提高,实现丽江发展史上新的腾飞。
  市场观念、开放意识是丽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的两大保障,也是丽江近年来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两项收获。丽江旅游的提质增效,招商引资的累累硕果,表明丽江已具备了畅游市场经济海洋的本事。
  “丽江这几年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思想领域,干部和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开放意识在逐步形成,计划经济的思维习惯在减弱,故步自封的观念在打破。”市委书记欧阳坚在回顾丽江近几年的发展时说。人们已学会了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丽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对多年来深居滇西高原,长期浸润在小农经济的111万各族群众来讲,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同时,丽江人敞开怀抱,积极接受新的发展观念和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动力在形成,敢为人先的意识在增强。
  欧阳坚以丽江著名的旅游业为例,世博会后丽江旅游高潮迭起,但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使旅游市场得到规范,丽江选择了尊重市场的路子,发挥旅游行业管理协会的自我管理功能,成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和结算中心,实施丽江旅游“一卡通”,使无序竞争、假冒伪劣、过度杀价等现象得到较好控制,同时认真清理旅游行业的“三角债”、偷税漏税的现象,政府税收增加了3000多万元。
  旅游业提质增效的成功,使丽江朝着“川、滇、藏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心和示范区”的目标更进了一步。目前,丽江旅游业逐步由单纯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会展型过渡,正在实现由粗放向集约,中低档向中高档,既富民又富财政的转变。旅游成为名副其实为丽江经济做出全面贡献的产业。
  今年非典期间,丽江旅游业和全国的旅游业一样遭遇“寒冬”,但整个丽江市新开工的项目却接连不断,总投资达40多亿元,外资钟情丽江于此可见一斑。市长和自兴介绍说,丽江近年来深化招商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将过去阻碍开放的旧框框、旧条条统统打破;组建了地区开发投资公司,成立了招商引资服务协调委员会及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枚图章办公,一条龙服务到底的服务模式。外资不仅仅钟情丽江的自然风光和世界遗产,对政府的开放意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更为在意。2001年以来,丽江外来投资一年翻一番。
  改革创新是丽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的基本点。丽江近年来的崛起表明,落后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要靠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团结干事,改革创新,大胆开拓。
  “改革创新是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法宝,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新思路,就没有新举措和新发展。”欧阳坚认为,改革需要智慧,需要时机,任何改革都要承担风险。除了招商引资和旅游外,丽江近年在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经营城市等方面不断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出台,如“丽水金沙”文化品牌的构建,丽江旅游文化学院的建立,丽江古城保护委员会和保护公司的运作等等,不仅在全省引起广泛关注,某些做法还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另外,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党委、政府如何发挥作用非常关键,需要明确的是,党委、政府不应是发展的主体,主体应是企业,是群众。党委、政府首要的职责是千方百计营造发展的最优环境。”欧阳坚同时强调。
  要坚持改革创新,要营造发展的环境,各级领导班子必须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丽江是云南省委“团结干事”教育的先进地区。通过学习讨论、交心谈心、召开民主生活会、集中整改等措施,化解了矛盾,解开了疙瘩,一股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风气在丽江逐渐形成。市委发挥统一协调和统揽全局的职责,形成促进发展的合力,共同营造出宽松和谐、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
  面对十六大后各地出现的新一轮发展热潮,丽江市委响亮地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在西部大开发、撤地设市、金沙江中游梯级电站开发等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新的高峰在等待丽江攀登。
  面对重要的战略机遇,丽江以“二次创业”来凝聚全市之力,水电、矿产、生物、旅游、文化等资源优势,为丽江的再次腾飞铺开了一幅振奋人心的画卷。
  “‘二次创业’是丽江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之际提出的。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而丽江则需要翻三番才能达到,任务艰巨,形势逼人。”欧阳坚在论及“二次创业”时说。
  和自兴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要实现丽江的再次腾飞,仅靠丽江现有的产业结构和规模是难以为继的。发展的外延不扩展,发展的理念不更新,发展的机遇就会错失。云南的滇西北旅游开发,丽江抓住了机遇,培育出旅游这样一个大产业。这些年来,旅游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目共睹。但丽江今后的发展仅靠旅游不行,还需要一批有实力的支柱产业群,为此,还需拿出当年培养旅游业的劲头,摆脱小富即安的心理,下大力气,花苦功夫,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而丽江恰恰面临这样重要的战略机遇。撤地设市,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金沙江中游丰沛的水能资源,规划总装机容量2058万千瓦,水电业呼之欲出,金安桥电站已率先开发;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40.3%,13000多种植物,444种中药材资源为生物制药提供了丰厚的储备,山嵛菜、苦良姜等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已初见成效。
  丽江深厚的纳西东巴文化,纳西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仪式已随纷至沓来的游客誉满世界,丽江的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完全具备成为丽江又一支柱产业的潜力。
  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大(理)丽(江)铁路、214国道、丽江机场改造等一批交通重点项目即将实施。更令丽江市民自豪的是“三江并流”和《东巴古籍》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将为丽江全面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创造新的资源优势。
  在充分论证和分析当前和今后丽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丽江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财政收入以10%的速度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分别以20%和30%的速度增长,力争实现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大变样。
  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丽江在今后5年内将出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产业化的高潮,一个更具活力、更有魅力的丽江不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将蓝图变成现实,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强势,欧阳坚认为,丽江必须在一些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要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兴起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高潮,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丽江从自身的发展上对此深有体会,丽江提出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业,以务实的作风建设工业,以科学的方法管理工业。
  丽江的工业化之路怎么走?欧阳坚强调,绝不能再走过去政府出钱、行政管理的老路子,要创新机制,依靠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来发展工业,同时要避免产业趋同。抓特色,扬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华坪县重点在矿电结合和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尽快成为丽江的工业经济中心;永胜县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成为生物产业的开发创新基地;宁蒗要在矿产品开采和林果加工业上下功夫;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围绕旅游商品和生物产业开发创新做文章。
  和全国一样,丽江小康的难点在农村,欧阳坚提出,必须调整过去就农议农的思路,要用工业经营的理念和方式开发农业,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为此,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突破口,抓紧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适宜的地区推行“企业+大户+农户”的模式,通过专业大户的中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难以有效对接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农民进城创造广阔的就业渠道。
  撤地设市为丽江发展城市经济和现代化工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对经营城市颇有研究的和自兴说,丽江要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以市区为重点,中心城镇为支点的城镇体系,200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5%以上。
  据和自兴介绍,市政府将用5年时间将古城区建成集文化、山水、田园和生态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用3年时间,把玉龙县城建成全省最美、最适宜人居住和休闲度假的风景园林城市。同时不断提高永胜、华坪和宁蒗三个县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用5年时间建成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为此,丽江首先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开发、城市经营”的城市化思路,将城镇的规划工作放在城市开发的首位,强调突出个性和特色,富有文化内涵,有前瞻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其次做好经营土地的工作,实行一个渠道进水,完善土地收购制度;一个池子蓄水,建立土地储备制;一个龙头放水,建立健全土地集中供应制;一个平台流水,建立规范的土地招标、拍卖、挂牌交易制度,为丽江的城市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附图片)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一角。
  丽江东巴经师正在研读东巴古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