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三峡建设经验系列报道

让三峡变得更美
本报记者 杜若原
  三峡工程顺利蓄水至135米水位后,人们对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也日渐加深。
  三峡工程改变了什么?三峡还能成为人类理想的生存之地吗?带着这些疑惑,记者在库区寻找答案。可喜的是,经过10多年的奋斗,三峡库区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因移民工程可能产生的“弊”的一面,做到了趋利避害,基本实现了山更绿、生存条件更优的目标。
  把绿色留住
  鄂渝交界处的湖北省巴东县,有一座因移民迁建而耸立起来的新集镇,它一改三峡小镇的传统模样,建筑风格、城镇道路有了现代的韵味。更令人向往的是掩映的绿树,新鲜的空气,还有醉人的鸟语花香。这就是雷家坪村。
  雷家坪原是一个人户稀散的村落,这里的人们大都靠种庄稼为生,瘠薄裸露的土地在冬秋两季显出一片斑驳,煞是荒凉。三峡工程启动前,雷家坪村被定为三峡移民的示范村。当地政府大力引进脐橙等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对老柑桔园进行改造,还发展了500多亩新柑桔园。经过不断探索,雷家坪村探索出了一条集生态、环保、科技、经济于一体的发展之路,“一户一个小庭院,一人一亩优质果园,一户一口沼气池”。雷家坪村因此成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的典范。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的地区,而植被的破坏成为库区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保护和改善库区绿色生态环境,是摆在库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10年来,湖北巴东县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把农村新能源开发作为省柴节能、保青山绿水的重头戏,大力推广太阳能、省柴灶、节煤炉、沼气等新型技术,使全县8万余农户运用了环保节能技术。仅此一项,每年省柴上百万吨,省煤3500万吨,其中移民安置区有八成农户运用了环保节能技术。
  绿色,对库区人来说,既是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更是走上富裕的途径。在三峡蓄水前,湖北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的农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摇钱树”搬家,他们把赖以致富的柑桔树等果林移植到新的居住地。
  为了使库区不成为一个“沙库”,我国政府正在库区构筑多重生态屏障,比如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长防工程等。重庆市把退耕还林的重点放在三峡库区,全市已实施退耕还林1076万亩,其中三峡库区682万亩,占2/3以上。同时,重庆市还实施了三峡库区“百万亩绿色屏障工程”,要把库区20多个县、涉及长江一级干流、二级干流的150多个乡镇的山头、坡耕地全部绿化起来。
  一湖碧水不是梦
  三峡成库之后,由于水流速度减缓,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降低,从而加大了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压力。三峡水库能否做到蓄纳一湖碧水,是关系到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及建设部、环保总局等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措施防治三峡库区的水污染,力保三峡库区水质良好。
  三峡库区蓄水前,135米水位线下的“清库”工作已全面结束,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卫生防疫场所和猪圈、厕所、垃圾场等污染源被清理和消毒,各种污染源都得到整治,避免给三峡水库留下“生态炸弹”。
  据长江水资源保护局介绍,目前三峡干流水质总体良好,2002年库区达到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为80%。按照有关部门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到2005年,三峡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要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本世纪前10年,国家将投入近400亿元建设防污治污的基础设施。100多座污水处理厂将结束大量城市污水直排长江的历史;近200个垃圾处理厂、处理场的建设将使库区的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5%;关停库区污染严重的企业;治理水土流失,还三峡青山绿水……
  目前,湖北库区四个区县总投资3.6亿元的第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已经进入工程收尾阶段,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项目准备验收后投入正式运行;湖北库区已完成搬迁、关闭和破产工矿企业51家,迁建或技术改造的企业自筹资金共722万元治理污染源,经当地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污水均达标排放。
  与此同时,环保专家指出,提高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清除库区环保“死角”,则成为今后三峡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三峡人与三峡同在
  今年初,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到三峡坝首第一县——湖北秭归县:在新一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得主中,秭归新县城赫然上榜,成为湖北省独享此荣的县级城市。
  秭归县老县城归州有1700多年历史,曾因长江洪水、山体滑坡和战乱,先后6次迁城。1991年,为了三峡工程建设需要,国务院批准秭归县城由归州迁至茅坪剪刀峪,与三峡坝址毗邻。1998年9月,秭归率先在三峡库区13个搬迁县城中完成整体搬迁。作为县级城市的范例,秭归新县城不仅为市民创造了“净、亮、绿、美”的人居环境,而且城市环境质量一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8%。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引导群众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库区政府的首要责任。重庆市从1997年开始在库区发展生态建设,以奉节脐橙为代表的长江柑桔带建设收效显著;重庆库区实施的百万亩优质笋竹工程,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也让农民尝到了生态致富的滋味。
  三峡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曾是古老植物的“避难所”。三峡蓄水后,这些生灵的命运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格外眷顾,它们随百万移民一起住进了新家,受到悉心照顾。在秭归县泗溪珍稀植物繁育基地,记者看到,三峡峡谷地带特有的珍稀植物疏花水柏枝在这里安了家。
  针对三峡库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部委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多次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和库岸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评价,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国家专门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编制了规划。重庆市列入规划的142个崩滑体项目中,已有139个项目完成了地质勘探、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审查、审批,并下达了投资计划,其中需要工程治理的项目有127个,已开工124个;湖北省列入计划的56个项目,大部分已开工。
  与此同时,国家投资建设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1996年竣工,并投入实际运用。该系统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减轻不利影响的措施,预测不良趋势并及时发布警报,为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与资源管理以及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三峡库区撑起了一张巨大的保护伞。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西气东输黄河穿越工程全线贯通
  本报郑州9月15日电 今天上午9点40分,西气东输郑州段黄河顶管穿越工程最后一段圆满完工,至此,被称为三大控制性工程之一的黄河穿越工程全线胜利贯通。
  郑州黄河穿越工程总长7645米,包括定向钻穿越和顶管穿越两部分。其中主河槽段的顶管穿越部分,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内径1.8米的管道要在黄河底下23至25米处分三段完成总长度3600米的穿越。经过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和中铁十六局的相互配合、努力奋战,穿越工程保质保量提前15天完成,创造了大口径顶管长距离穿越的新纪录。(姚瑜坪)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国家发改委下达352亿元企业债券发行额度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 记者朱剑红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最近下达了15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额度,共352亿元。其中国家电网公司50亿元、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50亿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5亿元、国家电力公司南方公司30亿元、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30亿元、中国华能集团公司40亿元、鞍山钢铁集团公司25亿元、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亿元、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南京长江油运公司10亿元、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10亿元、中国节能投资公司10亿元、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亿元、江苏交通产业集团公司18亿元、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4亿元、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10亿元。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十一起海关关员将佩戴关衔上岗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 记者杜海涛报道:海关总署机关首次授予海关关衔仪式今天举行。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等为总署机关327名干部颁发授衔命令证书。据了解,继国务院举行授予海关关衔仪式后,总署机关及各地海关将陆续举行授予海关关衔仪式。首次海关关衔的授予将在这个月内完成,10月1日全国海关关员将统一佩戴关衔上岗。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银监会将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
  本报北京9月15日讯 记者田俊荣报道: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工作会议今天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银监会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为加强银行业监管工作创造良好基础。据悉,银监会统计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抓紧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实际的监管统计指标和报表体系,全面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表内外、本外币静态和动态情况;设计和建设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满足对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信息需要,满足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提示需要,满足社会公众的查询需要等。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审计工作不仅要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更要在政府管理和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强化审计监督 维护经济安全
百合
  今年以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改进审计方法,拓展审计领域,在财政、金融、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20年来,审计围绕每个时期的经济工作中心,贴紧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加大对重大违法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审计工作由开始的企业审计,逐步发展到财政、行政事业、金融、投资、外资等各个领域,一个以财政、金融、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目标的审计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廉政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较普遍,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腐败现象较为突出。有些单位违规挪用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有的企业领导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减少和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通过财政审计,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财政安全;通过金融审计,揭露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效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通过企业审计,揭露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以及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浪费,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从国际审计发展的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审计,在审计类型上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发展到效益审计为主。但我国目前审计工作还处于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审计尚未开展,这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审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上,更要在政府管理和效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审计机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全面履行审计职责,不断开拓我国审计工作新局面,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