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专页)
专栏:

英雄决战唐古拉
——来自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建设工地的报告
姜书范 伍振 刘保良
  青藏铁路二期格拉段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近三年了,随着通天河、沱沱河、昆仑山、风火山等一项项重难点桥隧工程的告破,这犹如一条巨蟒的铁龙正向着高原深处艰难地攀援,不久即将抵达拉萨。2003年是青藏铁路建设的关键之年,因为青藏铁路要翻越海拔最高的5072米的唐古拉山脉。这一重任落在了素有“铁军”之称的中铁十八局集团等建设单位的肩上,这支英雄的队伍又将创造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新的篇章!
  打造“青藏速度”攻坚战
6月29日,正是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两周年的日子,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南侧无人区越岭地段多年冻土段全面展开施工,这标志着青藏铁路建设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唐古拉山越岭段由中铁十八局集团等单位担负施工。由于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这一段无疑也是全世界铁路的最高点。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段是全线最艰苦的地段,建设者将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上展开攻坚战。
  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2001年6月29日开工。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青藏铁路格拉段第九、第十八标段,预计总投资达10亿元,线路总长80公里,地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和羌塘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近5000米。18标段是全线海拔最高的标段,5072米的最高点、5068米的最高段、5170米的最高采石场等,都在唐古拉山上,这是青藏铁路最难跨越的地段。其施工特点:一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高寒缺氧,仅为内地的47%;二是该段为多年冻土区,沼泽湿地密布、河流纵横,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三是青藏总指挥部工期调整大大提前,三个多月要完成三年的施工任务,矛盾高度集中;四是重点控制工程多,管段内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唐古拉车站等4项控制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标段的图纸直到8月5日才全部到位。而青藏总指挥部要求,18标段要完成80%的任务量,9标段要完成线下全部工程,2004年3月从安多车站向格尔木、拉萨同时铺轨。从图纸到齐,到有效施工时间,三个半月要完成三年的任务,因此青藏线有“全线看建总,建总看十八局”之说。
  7月4日,集团公司在青藏线现场召开决战决胜动员会,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广发来到海拔5068米的青藏铁路最高车站考察,他说,伟大的事业要有伟大的精神,要取得决战决胜的胜利,就要有一种精神。要科学安排,加大调控,依靠科技,精心组织,顽强拼搏,决战决胜。
  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在指挥长韩利民的带领下,以“建造世界一流高原铁路”,“挑战生命极限,创建精品工程,打造世界亮点”为指导思想,坚持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提出的“四个伟大、四个站在、三大目标”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动力,努力培育以“吃苦奉献,立功高原、遵循科学、争创一流”为内涵的青藏铁路精神,鼓足干劲,全力以赴,强化管理,精心组织,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合理调配资源,打好设备仗。新购1.48亿元各类先进设备,使总投资达6.4亿元,调集上场各类机械设备1000多台套,各类上场施工人员达6000余人,专门在格尔木设立物资材料调运组,提前开辟了石砟场、片石场,建起了预制场,还在格尔木南山口用20天建起了一个耐久性混凝土外加剂厂,解决了靠外厂供不应求影响施工的状况。从7月至10月展开100天施工大战,倒排工期,日保旬、旬保月,实行24小时满负荷工作,确保青藏铁路全年施工目标的实现,打赢青藏铁路全面攻坚战。
  让筑路人成为高原的主宰
  青藏铁路建设的环境是极其恶劣的,也是前无古人的。面对大自然的挑战,铁道部提出了“生存重于施工”的方针,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医疗保障先行”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参建职工的健康,保持战斗力,打赢青藏铁路建设的攻坚战。
  他们从建家建线做起,用生活线、卫生线、文化线促进生产线。营区建设统一规划,两个标段内各种临建用房16000平方米,投入3000多万元,在雪域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建成了职工之家;各项目部都建起了锅炉房,为职工统一安装了供暖设施;配备了电视机、VCD机、卡拉OK机、扩音机和组合音响等,安装了地面卫星接收装置,建起了娱乐室和图书室,大大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特别是二公司项目部在头二九特大桥工地建起了由107座帐篷组成的帐篷城,能够容纳近千人吃住和生活;自己命名的“拉萨路”、“那曲路”、“日喀则路”等路整齐划一地排开。他们还在帐篷中心地区开辟出“商务中心”、“洗衣房”、“理发店”、“洗浴中心”等基础设施。职工防寒羽绒服和床上用品统一配发;职工食堂、洗澡间、理发室、小卖部、电话亭等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和管理统一规定,最大限度地方便职工生活。
  做好医疗保证,确保职工身心健康,是提高施工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中铁十八局集团在青藏铁路指挥部,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工地医院,配备卫生车8辆、医护人员60余名、各种医疗设备和药品1000多万元,形成了完善的三级医疗保障体系,并承担了青藏铁路总指挥部三级医疗救治站的任务。根据高原病诊治的需要,先后投入500万元,购置了大型高压氧舱、制氧机、救护车和全自动生化仪等一批国内外先进的诊疗救护设备。建立了“高原氧吧”,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氧气瓶,保证每个员工下班后都能吸上氧气。上场三年来,他们先后为职工查体上万人次,接诊18000人次,收治住院病人588人次,成功抢救兄弟单位和驻地群众危重病人213人次,成为青藏线上名副其实的立体医疗保障防线,有效地保障了施工一线职工的身心健康,促进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在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的院子里有两条醒目的标语:“低压不能低志气,缺氧不能缺精神”。青藏线的建设者们就是以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奋战在世界屋脊上。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李永军在检查工地时动情地说:“青藏铁路建设者是以牺牲青春和生命为代价奉献在这里的,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靠科技攻克高原施工难题
  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的高原铁路,同时也是一条科技含量较高的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世界高原铁路建设的“三大科技难题”。青藏铁路建设者在破解这三大难题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铁十八局集团担负施工的青藏铁路9标和18标段,都是青藏线上地质最复杂的地段,多年冻土区、沼泽湿地、斜坡湿地等等,被誉为“青藏铁路复杂地质大全”,惟有高举起科技攻关的大旗才能打赢青藏铁路的攻坚战。
  为攻克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提供可靠保证,中铁十八局集团果断抓住施工前期准备的先机,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试验室,配置了大型压力试验机、低温冰箱等大型试验设备,被铁道部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指定为青藏铁路三大中心试验室之一。购置了VOLVO挖掘机、装载机等1000多台套大型施工机械,还投资20万元引进GPS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站仪测量系统用于全线控制测量,极大地提高了高原测量的精度。
  青藏铁路是一条科技线,科技含量比较高,施工技术是在探索中进行的,在施工实践中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中铁十八局集团担负施工的特殊路基就达六七十段,总长达21公里。三公司担负施工的地段,均是多年冻土沼泽湿地,通风路基施工采用土工格栅,他们严格要求,整平下垫层,且无坚硬凸出物,铺设时拉紧使其无褶皱和损坏。二公司在头二九以桥代路特大桥承台施工时,由于承台均为高出地面的承台,且最大方量达166立方米,常规要采用内拉杆进行加固,但这样将影响到混凝土表面的光洁度,为使混凝土整体光洁美观,技术攻关组采用混凝土上面、下面设拉杆,进行加固,最终撤掉拉杆的办法,从而对混凝土进行了加固又取得了混凝土良好外观的效果。
  青藏铁路建设的成败就在多年冻土区。在冻土区桥梁施工中,为减少对多年冻土的扰动,保护高原冻土环境,在施工中多数采用旋挖钻机,较硬岩石层采用冲击钻机施工。五公司项目部担负施工的唐古拉山以桥代路特大桥,全长737.98米,线路穿越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属多年冻土区,施工过程中出现地下泉眼涌水、暗河、流沙等,给钻孔桩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对此,五公司采用旋挖钻机进行施工,技术人员成立了“耐久性混凝土”和“桩基施工”两个QC小组,进行攻关,根据原冻土的特点,采取控制水温,降低砂石料的含泥量等措施,控制各项技术指标,另外根据不同地质采取长护筒跟进、泥浆护壁等措施,克服了塌孔、地下涌水等难题,使大桥施工顺利完成。
  建造世界上一流高原铁路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中铁十八局集团按照青藏铁路总指挥部提出的“建设一流高原铁路”的总体要求,紧紧依靠科技力量,规范施工操作,向工程全面创优冲刺。
  中铁十八局集团担负施工的两个标段工程沿线高含冰量冻土、冻土沼泽湿地、冻土层上水引起的松弱地基等不良冻土地质分布广泛,这给工程施工和创优带来很大难度。为确保全线达“部优”、创“国优”目标的实现,中铁十八局集团制定详细的创优规划,从进料到设备租赁,从技术指导到工中控制,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从组织指挥、技术管理到工点、工序质量控制,都实行责任到人。同时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实行内部优质优价、奖优罚劣。
  建筑公司项目部地处唐古拉山山谷腹地,担负海拔5072米最高标段越岭地段的施工,是终年冻土最多、地质最复杂、缺氧最严重、气候最恶劣的地段。唐古拉车站由于地质复杂,站内设计为特殊路基,分为片石通风路基、热棒路基和冻土沼泽化斜坡湿地路基三种。在片石通风路基施工时,每层虚铺38厘米进行碾压,压实厚度控制在每层30厘米,同时安装土工格栅、复合土工模和保温板、热棒、换填等措施,施工中严格按规定操作,优化现场资源配置,按要求作路拱进行排水并碾压密实,为克服含水量高,他们采取提前在取土场备土晾晒,以确保填土含水量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在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工地上,处处可以看见已建好的桥墩,都用塑料纸、彩条布包裹着,这是为桥墩墩身防冻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为加快施工周期和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大桥和涵洞施工都要填加耐久性混凝土外加剂,养生、拆模后还要包裹两个月,完工后,采取三层保护,表面涂油后,用塑料布、毛毡、彩绸布包裹,以减少日温差、紫外线强、大风等影响,减小冻胀力,防止桥涵裂纹,这是青藏铁路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全线重点控制工程头二九以桥代路特大桥,质量目标锁定在创“鲁班奖”。中铁十八局集团二公司项目部,针对高原冻土施工采用的低温早强耐久性混凝土,单位水泥容量变大,水化热增大,容易形成混凝土表面开裂的现象,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现场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最终采取早养护、勤浇水,在一天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拆模等办法,从而使混凝土保湿、保温措施达到了及时、科学,较好地平衡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有效地解决了混凝土易开裂这一质量通病。
  四公司青藏铁路项目部担负施工的安多火车站,是进入西藏的第一大站,全长1400米,设计为七股道。为优质高效地建好安多火车站,他们严格按照“四区段八流程”组织作业,加强现场试验测量监控,路基填筑一层一检测,三层一抄平,不合格的坚决不进行下层填筑,确保车站工程全面创优。
  8月18日至23日,由青藏铁路总指挥部赵世运总工带队,总指监理部、工程部等部门组织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北段2003年上半年工程质量大检查及质量信誉综合评价”中,中铁十八局集团综合成绩优秀,在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系统中名列第一。
  精心呵护高原生态环境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既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又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一个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自然生态环境既独特原始又脆弱敏感,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地区,也被我国政府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优先保护区域。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藏铁路建设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指挥部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施工实践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自觉地维护高原的生态环境。
  为落实环保工作,中铁十八局青藏指挥部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设环保部,配备专人负责。他们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总指挥部的环保要求,先后出台了《环境保护实施细则》、《施工现场环保有关规定》、《环境保护奖罚细则》、《评比检查标准》等规定,使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环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指挥部与各项目部签订环保责任状,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在驻地打设和便道施工中,中铁十八局集团严格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临时工程按照设计统一规划,按业主要求和高原地区施工环保要求修建;生活区设污水沉淀池,沉淀后的水用于草皮养护或降尘;设置分类垃圾池,生活垃圾按“可降解”、“可回收”、“有毒有害”三类分开收集储存处理;认真做好原始地貌记录工作,对管段内可能破坏或改变原始地貌的工作进行了详实的影像记录;加强教育,保护管区内野生动植物,严禁捕猎野生动物。为了确保施工区域外的土地不受任何影响,参建员工用防护网把施工区域用地围起来,防护网外的草地也不允许任意践踏。
  唐古拉山到安多,是高原草甸到草原的一个过渡区,千万年以上的草皮绿地,还有独特的高原沼泽湿地,是调节气候、调节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山上的红景天、雪莲花等植物,职工们从不去采摘,精心呵护着。对草皮绿地的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更是精心爱护。碎石场、片石场、便道等施工占地时,首先要保护好草皮,尽量不损坏草皮,有的先把草皮移植搬家,等施工完工后再将草皮恢复原貌,这样既不影响施工,又保护了草原植被。四项目部将原废弃取土场改建为混凝土预制厂,尽管这样增加了几倍的往返距离,加大了运输成本,却保护了4000平方米的草地。安多车站地区是当地草皮最好的地区,施工中需占用草地,四公司项目长王凤翔与职工们将需要移植的草皮移植到附近草皮稀疏的地方,设立草皮养护区,现已累计移植养护草皮14万余平方米,待工程主体完工后再复原草皮。同时,他们还为当地牧民着想,进行草皮无性繁殖实验,把移植的草皮切成两部分,上下两部分各15厘米,然后插在熟土中进行实验培植,间隔5至10厘米,这样成活后可以补救蜕化的草场,中央电视台还特地做了该项目部保护草皮《草皮搬家》的专题报道。
  在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藏北无人区工地上,经常有藏狐、藏羚羊、野驴、狼等野生动物出没。这里随处可以看见“关爱野生动物,呵护每寸绿草”的广告牌。这已不仅仅是一种昭示,而是全体青藏铁路参建职工与这些国家保护动物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园里的生动写照。今年5月14日下午,在五项目部唐古拉山以桥代路驻地附近的路上,有一只“大鸟”忽然落下,样子有气无力,明显是受了伤,正在干活的几名工人发现后,小心翼翼地将它抱回工程队,用菜篮子为“大鸟”制作了一个窝,并请医护人员给它疗伤,每天给它喂吃的。经过几天的精心调养,“大鸟”精神起来,恢复了健康,最后大家恋恋不舍地把“大鸟”放飞,让它重新回归了大自然。后来才知这是一只被猎杀受伤叫猎隼的鸟,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物,职工们为能保护珍禽而骄傲。
  有人说,在这片高原上生活着的人,无一不是奇迹;在这片高原上建设的人,无一不是英雄。其实,在青藏铁路工地能够坚持工作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中铁十八局集团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以奉献精神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到生命极限之地的蓝天白云之间,他们是新时代真正的英雄!(附图片)
  职工们确保大桥灌注混凝土施工质量优良。
  中铁十八局集团董事长赵广发(右二)陪同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前左二)等视察工地。
  中铁十八局党委书记李永军(左一)深入工地检查指导工作。
  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韩利民(中)、工委书记李继业(右)和总工程师陈鹏在一起研究施工方案。 本版图片均为姜书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