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韩国南部地区遭受强台风袭击
 温家宝总理向韩国总理致慰问电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致电韩国总理高建,对韩国南部地区遭受强台风的猛烈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表示慰问。
  温家宝在慰问电中说:“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贵国政府和受灾地区人民致以诚挚的慰问,对罹难者及其家属表示深切的哀悼和慰问。”
  温家宝说:“相信在贵国政府的领导下,灾区人民一定能够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菊与马来西亚副总理会谈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李诗佳)国务院副总理黄菊1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与马来西亚副总理巴达维举行会谈。
  黄菊对巴达维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此访将在中马关系发展进程中起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黄菊说,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友好近邻。近年来,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交往,为中马关系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双方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特别是双边贸易连年大幅增长,马来西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黄菊表示,中国新一届政府重视与马来西亚的关系,愿与马方一道,共同把握好机遇,将中马全方位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黄菊说,中马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在农业、高科技、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合作;继续鼓励双方企业开展相互投资,联手开发国际市场;为双方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同时,不断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全面推进两国关系。
  黄菊说,中国和马来西亚都是发展中国家,在许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看法和共同利益。中方愿与马方共同努力,推动地区合作进一步向前发展,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巴达维说,我此次率领各位内阁部长和数百名企业家访华,目的就是进一步促进两国友好合作的更大发展。
  我完全赞同黄菊副总理关于扩大中马合作的各项建议和设想,马方愿在所有领域与中国进行互利合作。在台湾问题上,马来西亚政府将坚持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不会改变。马来西亚赞赏中国新一届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有步骤地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愿与中方共同努力,将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推向更高的水平。马来西亚相信,中国有能力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马来西亚希望与中国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会谈后,中马副总理共同出席了两国关于农业、航天、旅游、劳务和遥感等5个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
  巴达维是应黄菊副总理邀请,于14日抵京开始对华访问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罗干分别会见亚美尼亚总理和议长
  新华社埃里温9月15日电 (记者袁炳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15日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分别会见了亚美尼亚总理、亚共和党主席马尔加良和亚美尼亚议长、亚法律国家党主席巴格达萨良。
  罗干在会见马尔加良总理时说,中亚两国建交10多年来,双方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以及发展本国经济等问题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政治、经贸等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中方对亚方在台湾、西藏等问题上给予中国的宝贵支持表示感谢,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与亚方一道把两国友好关系提高到更高水平。
  罗干积极评价中国共产党与亚美尼亚各政党之间的良好党际关系,表示愿继续深化党际交流,增进友谊,扩大合作,以促进中亚两国国家关系的发展。
  马尔加良说,亚中建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合作卓有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展示了巨大潜力。亚方重视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亚美尼亚的宝贵支持表示感谢。亚美尼亚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不断加深与中国的全面合作。亚美尼亚共和党愿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努力,继续推进双方的党际交流,使两党关系成为两国国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见结束后,罗干和马尔加良出席了中国向亚美尼亚提供5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文件的签字仪式。
  在会见巴格达萨良议长时,罗干说,近年来,两国议会交往不断增加,交往层次不断提高,内容不断深化,为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方愿与亚方一道努力,推动两国在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的友好交往不断深入发展。
  巴格达萨良说,亚中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亚议会愿与中国全国人大一道继续努力,亚议会各党、包括他担任主席的亚法律国家党愿同中国共产党一起,共同探讨深化双边合作的新形式,以推动两国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友好交往进一步发展,不断增进两国议会、政党和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惠合作。
  当天上午,罗干还会见了亚美尼亚外长奥斯卡尼扬,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罗干是应马尔加良总理的邀请于14日晚抵达埃里温进行友好访问的。罗干抵达机场时,亚美尼亚国民议会副主席、亚美尼亚共和党副主席托罗相以及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左学良等到机场迎接。(附图片)
  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会见亚美尼亚总理、亚共和党主席马尔加良。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分别会见马来西亚土耳其俄罗斯副总理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罗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在中南海紫光阁分别会见了来访的马来西亚副总理巴达维、土耳其副总理沙欣和俄罗斯副总理卡列洛娃。
  在与马来西亚副总理巴达维会见时,温家宝指出,中国重视发展中马关系,愿与马方一道为巩固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而努力。目前,中马经贸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争取用两年的时间使双边贸易额突破200亿美元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希望中马双方积极推动双向投资与合作,重点放在农业、高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旅游等五个领域。
  巴达维表示,马中关系发展良好,两国经贸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马来西亚政府愿进一步深化和扩大马中互利合作,愿与中方一道为尽早实现2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而努力。巴达维还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东盟的机遇,对东盟有利。
  在会见土耳其副总理沙欣时,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土两国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成绩显著。他希望双方通过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带动双边整体关系的发展。
  沙欣表示,土耳其政府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两国在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合作顺利。土耳其还希望扩大与中方在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人员交流,使土中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温家宝欢迎卡列洛娃副总理来华出席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他说,中俄都是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大国。多年来中俄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给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障。希望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把这一领域的合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卡列洛娃表示,近年来俄中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得到了积极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俄罗斯政府重视这项工作,认为人文领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人民间的友好,更是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充实和完善。


第1版(要闻)
专栏:

共产党人的楷模——史来贺(下)
本报记者 戴鹏 王明浩
  史来贺临终前挂记的别墅式新村公寓建设,目前进展顺利,160套已经封顶,到年底就可以入住了。
  看见拔地而起的别墅群,村民们就想起老书记:“第一次盖新村楼房,老书记最后一批搬进去。这次盖别墅,俺们想着说啥也得让老书记先住进去,可还没盖好老书记就……”
  从1952年起,史来贺一直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直到今年4月23日与世长辞。50多年来,他在群众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始终不减。
  “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今年春节过后,史来贺病重住进北京协和医院。当他从医生眼神里看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很镇静,开始向探望他的村干部交代后事:投资3亿元,完成药厂第四期扩建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热电联产项目,拉长产业链条;建设400套4层别墅式新村公寓,全村村民每家一套……
  史来贺生前多次说:“当干部就得‘干’字当头,干活不怕掏力,真心实意给群众造福,这样才会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不这样,在群众面前就过不了关。”曾有记者问他:“你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他风趣地笑着说:“我平生有三件痛快事:一是下着大雨,光着脊梁淋着雨在地里干活最痛快;二是为刘庄、为集体干成一件事最痛快;三是看到刘庄富了,全国的农民都富起来,我心里最痛快。”
  20世纪50年代初,村里平整土地时,史来贺每天和大家一块起早搭黑干,别人两三个人推一辆车子,他一个人推着车子在工地上跑。有次他发疟疾,冷得直打颤,大伙劝他休息,他拒绝了,穿着棉袄照样干。
  刘庄村从1976年开始建设新村。史来贺领着全村群众“白天种棉粮,晚上盖楼房”,他白天一身土,晚上一身泥。长时间的超负荷劳动,使他的心脏病发作了,医生劝他说:“你得住院,要不会出人命的!”老史没理会,第二天照样干,结果一头栽倒在工地上。村干部和群众急得直跺脚,忙找来医生抢救。老史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批评大家:“你们不去盖房,呆在这里干啥!”大伙也急了:“你再不住院看病,俺都不干了!”老史坦然一笑:“这点小毛病算个啥,想把我这一百来斤撂倒,没恁容易!”
  以往史来贺外出开会、学习,总爱和村里干部群众打个招呼、道个别。今年春节过后,他去北京看病,怕影响村里工作,没让村里干部群众知道。住院期间,小儿子史世会前往医院看他。一见面,史来贺就急了:“谁叫你来了?赶快回去!”缓和了一下情绪,史来贺对世会说:“孩儿啊,这儿有医生,有护士,你在这儿也帮不上啥忙,回去吧,别耽误工作。”史世会在病房坐了5分钟就走了。
  两名村干部前往医院看望史来贺,史来贺让他们抓紧回村,并交代:“不要让其他人再来看我,只要你们把家里的工作干好了,我在这里看病也放心。”让刘庄村民无法接受的事实是,前后仅仅41天时间,老书记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
  “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奉献,不是索取。当干部不仅要带头苦干,还要过好名利关。”
  在史来贺带领下,刘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在人们的想象中,史来贺应该是“富甲一方”的人物。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在刘庄村,不经人指点,你很难找到史来贺的家。他家的一台18英寸彩电,看了十几年,直到他去世也没换。
  从1949年8月站在庄严的党旗下那一刻起,史来贺就抱定决心,要让刘庄村的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从当干部那天起,史来贺一直按群众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级规定给干部的补贴,他一分也不要。1965年,他开始拿国家干部工资。当群众平均收入比他低时,他把工资交给集体,按劳动力平均水平参加分配。当群众的收入超过他的工资收入时,他仅拿自己的工资,不要村上的补贴。
  新村建设刚开始,有人找到史来贺,提醒他:“现在提倡‘先治坡,后治窝’,你是劳模,不把精力用在生产上,当心砸了牌子、坏了名声!”史来贺说:“牌子、名声不值一个钱,能给群众办几件好事,比啥都值钱!”新村建设缺木料,史来贺带头把家中别人愿意出价3000元买走的几棵大榆树,作价1500元交给了集体。
  第一批新房落成,干部、群众再三要求史来贺先搬进去,他说啥也不肯。有一次,趁老史外出开会,村里干部群众一合计,把一套新房分给了老史家,想逼老史“就范”。老史回来后大发脾气,立刻把房子退了回去。一幢幢新房建起来了,一批批刘庄人搬进了新居,史来贺仍然住在他那50年代建的旧房子里。6年后,全村新房盖齐,老史家才最后一批搬进了新房。
  1990年,史来贺经过认真考察、论证,打算上一个1000吨的青霉素发酵项目。一些人想不通,怕担风险,不同意建厂。时间不等人。在集体形不成决议的情况下,史来贺为尽快筹集资金,与大家签订了一份“不平等合同”:由史来贺负责筹集建厂资金,厂建好后,赢利了,工厂及全部收入归集体;如果办砸了,损失全部由史来贺个人承担。后来工厂顺利建成投产,而且生产经营势头看好。史来贺兑现承诺,把工厂及全部收入都归了集体。到目前为止,青霉素发酵项目已累计为集体创造了上亿元的效益。
  史来贺两个儿子高中毕业时,时兴推荐上大学。不少人劝老史到上边活动活动,好让刘庄出个大学生。老史却说:“活动个啥,当农民照样为人民服务。”两个儿子头天高中毕业,第二天就回刘庄“修地球”了。高考制度恢复后,大儿子史世领考入大学。入学不久,赶上刘庄办药厂缺技术员,史来贺又把儿子“动员”回来。史世领工作成绩突出,村里推荐他出席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会议,老史硬是不同意,结果还是让别人参加了。
  史来贺生前对刘庄干部的培养和提拔不止一次谈过自己的看法,他说:“刘庄的干部个人不能指定,要集体培养,大家选举,谁能让群众生活富裕,谁能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就选谁。”史来贺去世后,刘庄新书记的产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刘庄党委根据老书记生前意愿,不设立候选人,采用直选的办法,让大家在充分民主、没有任何示意的情况下选举自己所信赖的人。5
  月13日,刘庄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党委书记,117名符合选举条件的党员都拿到了一张空白选票,结果史世领全票当选刘庄村党委书记。
  “群众的事没小事。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工作上细心细心再细心,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
  刘庄村正在建设的别墅式公寓楼进门的台阶,按照史来贺的要求前后修改了几次,现在的台阶不仅上下方便,台阶旁还增加了斜坡,主要是为了方便老弱病残者出入。史来贺对党员干部讲:“群众的事没小事。要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工作上细心细心再细心,把群众的事办实、办好。”
  多年来,史来贺一直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冬天还没到,他就派人拉来取暖煤,分到各家各户。过春节,他让人给村民们办来了年货。从初级社开始,每年除夕,他都要带领村干部到饲养室值班,把饲养员替换下来,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
  前年冬天,由于别墅式新村公寓建设需要,一部分村民暂时搬进村里新盖的五层楼房居住。五层楼房是周转房,村党委规定住户不准烧煤球炉。头天下午刚布置完,到晚上气温骤降,飘起了雪花。开会研究工作到深夜才回家的史来贺,想想不对劲:这么冷的天,周转房里的住户,有老人有小孩,不让烧煤球炉咋取暖?他连夜打电话给副书记马玉学,让他天明就抓紧安排,让这些住户烧煤球炉取暖,并叮嘱要装好排气筒,防止煤气中毒。
  去年冬天,史来贺感冒咳嗽一直没好,医生多次催他赶紧治疗。他惦记着淀粉厂扩建工地上夜班的职工,吩咐厂长刘名海:“现在天气寒冷,要注意抓好职工的生活,调剂好饭菜,保证职工吃上热饭热菜。”第二天下起了小雪,路面很滑,他要到淀粉厂察看。别人劝他注意身体,别去了。他不听,说:“我不能只听汇报,得亲自去看看、问问才放心。”
  新村全部建成之前,史来贺一直住在他那破房子里,曾风趣地说:“我住漏房,下雨知道往外跑,才知道群众的房子会不会漏雨。”
  有一年秋天,天像漏了似的下雨不停,史来贺放心不下,晚上和几名村干部挨家挨户察看。当他们冒着雨、趟着水来到丈夫在外地工作的尚玉梅家时,看到她家的房子危险,立即领着大家把尚玉梅和她的3个孩子安排到安全地方。刚安排好,尚家的房子就倒塌了。尚玉梅逢人便说:“是史来贺和村干部们救了俺一家人的命啊!”
  在刘庄干活的安徽农民赵兴才得了胆囊炎,史来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医生说需要马上动手术,让家属签字。史来贺说:“小赵是来俺村干活的,刘庄就是他的家,我就是他的家长,这字我来签!”赵兴才得救了。他舅舅从老家赶来,激动得要下跪感谢史来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史来贺对群众的关爱,赢得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刘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要找老史来合计合计;谁家夫妻、兄弟、妯娌生气、闹别扭,要找老史来调解调解。就连谁家儿女找个对象也要找老史来参谋参谋。只要是老史说的话,刘庄人都信服。老史出门开会,刘庄的老大娘、老大爷会自发聚集在村头,翘首望着村北的大路,盼望着老史能早点回来。
  史来贺去世的噩耗传到刘庄,全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4月30日上午,刘庄道路两旁的树上挂满了白花,全村老少都来送别老书记。老书记的灵车从村礼堂出发,在村内的街道上、工厂内缓缓行进,不少人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老书记,好人呀……”
  史来贺走完了他74年的人生旅程,长眠在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故乡热土上。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在了刘庄大地上,要永远看着刘庄的发展和变化。


第1版(要闻)
专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 达到新高度 取得新成效

人才流动:长河出塞通碧海
本报记者 盛若蔚
  这些天来,北京金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巩孟龙的心情格外好,因为他终于领到了盼望许久的“绿卡”——北京市工作居住证。领卡第二天,已经当了3年“京漂儿”的他就在北京买下了自己的办公楼。“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感情上的慰藉与精神上的支持。”像巩孟龙这样领卡的首批幸运者,全北京一共104名。
  人才如水,滞则死,动则活。人才流动,锢则困,通则达。
  人才流动顺畅与否,关乎人才资源能否得到合理配置,关乎能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倡人才合理流动之风气,创人才脱颖而出之环境,是党的十六大对人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事部门做好人才流动开发工作的最高目标。在这个问题上,人事部门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为各类人才提供最佳服务同人事人才工作的与时俱进结合起来,开拓创新,力促人才合理流动。
  柔性流动——让体制壁垒冰融雪消
  曾几何时,拥有北京户口是许多在京工作的“外来人才”的一个梦,正是这道门槛让不少优秀人才“望京却步”。
  北京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让北京“门户洞开”现阶段又不现实。如何建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首都市情的人才柔性流动模式,成为优化首都人才环境,加速首都人才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
  2003年的夏天,在众多在京工作的“外来人才”的眼中,是个闪动着希望的季节。6月30日,一项以“总量控制、市民待遇、柔性流动、依法管理”为基准的“北京人才绿卡计划”——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正式出台。7月1日,北京市人事局网站两小时内遭遇5万多人次访问,几乎都是冲着“绿卡”而来。
与北京遥相呼应的是,南粤广东也在积极行动。8月25日,《广东省引进人才实行〈广东省居住证〉暂行办法》在省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标志着符合条件的来粤人才也将可以申领类似北京“绿卡”的广东工作居住证。
  相对一省一市,区域内人才畅流更显困难。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来势又深切呼唤着人才开发的一体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今年4月,一个冠名“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论坛在上海登场。来自沪苏浙三地的19个城市,共同对外宣告,将共建“长三角”区域人才开发新机制。这意味着不远的将来,沪苏浙三地将共享人才信息资源,资格互认,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达到区域经济的共赢。
  在杭州拿的口译证书,到上海、苏州照样通用;在南京学的现代物流,到宁波也被认可……7月9日,杭州、宁波、上海、南京、苏州、无锡6个“长三角”城市达成协议,今后无论何市颁发的外语口译岗位等资格证书,都能畅通游走6城市,区域内的紧缺人才培训将统一考核、统一发证。这标志着“一体化”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一连串的破冰之举接踵而来。宁波接轨上海先行一步——7月9日,上海和宁波就“实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7月下旬,苏州与上海就共建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等问题进一步磋商……
  从早年沿海一些城市的“蓝印户口”制度,到如今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的工作居住证制度;从单一行政调配模式,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这些创新无不折射出人事部门在给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机遇,为人才提供更平等、更有效的工作生活保障,使人才的创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更为宽松所做的努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去开展,而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就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一语中的。
  拓展空间——让天之骄子从容就业
  今年适逢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生就业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变得异乎严峻。“人事部门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竭尽全力,用超常的努力应对超常的形势。”这一点,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再三强调。
  为国家分忧、为毕业生解难,探新路、出新法,不断拓展空间,力促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就是人事部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7月31日落下帷幕的“全国人才市场首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会”,是个特殊的招聘会。说它特殊,是因为它首开公益性招聘风气之先。招聘会一下子吸引了82家人才网站的视线,3500余家用人单位上网发布需求信息,招聘单位提供职位数达11600多个,需求应届毕业生增至7万余人。
  如何大批引进紧缺专业毕业生,是不少城市头痛的事,福州在这方面却走在了前头。如今,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的人才储备中心,每天约有200名大学毕业生上门联系,现已储备人才信息近2万条,累计储备人才4000多人。中心为那些品学兼优、学有专长又一时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难的大学生,免费提供代办落户、保管档案、择业培训和就业推荐,不仅设置了创设就业的“驿站”,减轻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发挥了“人才蓄水池”之功效。截至目前,通过福州人才储备中心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已达1662名。
  在积极拓展城市吸纳毕业生空间的同时,人事部门还将视线投射到空间更为广阔的农村。正在各地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辽宁,目前已有4871名毕业生被选派奔赴农村。“群众接受了我,经受了锻炼,也找到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大学学果树专业的邱峰,如今已成了黑山县大虎山镇七台子村党支部副书记。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颗新火种。计划的施行,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认可。
  新的形势催生新的气象。人事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选拔的600名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已于8月奔赴西部长期扎根;北京市人事局将毕业生就业接收工作截止时间延长至9月底;南京人事部门一改“面对面”的“老三套”,而采取“机对机”的新形式进行审批、管理……
  创新机制——让人才市场健康成长
  实践表明,已有20年历史的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然而,如何让人才市场更富活力,为人才流动推波助澜,这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人才市场建设,其首要条件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才不知哪里需要人,用人单位不知哪里有人才——这种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不对称曾是困扰人才流动的一大痼疾,直接影响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为此,人事部自去年首开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以来,今年又继续加大力度,将这项“民心工程”全面推开,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发布市场信息,指导人才合理流动。6月初,人事部首次发布网上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就吸引了国内10余家有影响的人才网站参与发布。
  人才市场要发展,制度环境是关键。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对于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
  今年5月,太原人才市场与太原五金机械公司联合投资筹建起山西第一家股份制人才市场。从8月1日起,在北京举办招聘会不再分姓“公”姓“私”,只要具备相应资质,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均可申办……不久前北京市人事局出台的这项新规定,标志着北京正式实行人才市场分级分类管理。
  “人才市场的定位在服务,唯有不断推出新的服务种类,提升服务水准,才能适应人才流动新形式的需求。”人事部党组很看重服务的“与时俱进”。截至目前,全国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已为405万流动人才提供了保管档案等代理服务,为近20万个单位实行了人事代理服务,相继开发拓展了电子档案、人才测评、管理咨询等新业务。人才市场,正以其有效的人才配置、多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促进人才与科技的结合,人才与资本的结合。
  “为人才流动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人事部党组已将此作为各级人事部门始终遵循的工作标准常抓不懈。人们欣喜地看到,人才流动之路,正愈行愈宽,愈行愈畅。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研究班讲话强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5日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讲话时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加快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温家宝强调,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着力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坚决实行政企分开。继续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要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二是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使行政审批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当前,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扩大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建设公共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注重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温家宝指出,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还要实现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温家宝最后说,适应政府管理创新要求,必须大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掌握广博知识;要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要勤政廉洁,树立良好政风。特别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努力使各级政府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华建敏主持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宁波:“千军万马”闯荡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 何伟
  今年6月8日,前来参加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的印度商人哈里斯,一出宁波机场就懵了:博览会因突来的非典延期举行,该到哪里去寻找供应商呢?得知了哈里斯的困窘,准备撤离的博览会组委会为他一个人举行了一场特殊“博览会”:根据客商提供的长长的购货清单,有人查找货源,有人联络厂家,有人现场验货。入夜,目睹备齐的上百种货物,原本有些懊恼的哈里斯不禁笑逐颜开,他打开电脑,给宁波市外经局发出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一个人的博览会”虽属偶然,却是宁波举全市之力抓外贸的必然。外贸在宁波经济中举足轻重:全市去年进出口总值123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67%,占直接财税收入的33%。宁波外贸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新增就业4500人。宁波市市长金德水直言:“外贸犹如经济的‘牛鼻子’,抓外贸就是抓农业,抓工业,抓税收,抓就业,抓稳定。”
  今年以来,贸易壁垒,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我国外贸出口遭遇了一个接一个的“拦路虎”,宁波外贸仍在增长,1月至7月,出口额位居浙江之首。至此,宁波在全国外贸行业已累计创下10余项全国第一。
  宁波外贸的持续快速增长是靠什么赢得的?
  靠改革:外贸主体多元化
  宁波的外贸形势也曾一度危机四起,外部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和来自我国南方出口企业的冲击,根本原因是内部机制问题。“外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优秀外销员。一个外销员的一笔业务,可以救活公司,也可以葬送公司。”宁波市外经贸局副局长余丹桦解释说。
  抓外销队伍和外贸公司的改制,成为外贸由衰转盛的关节点。改制怎么改?市外经部门组织人员北上取经,南下考察,经常看到的是普遍流行的捆绑式的大集团、大公司战略。这种偏重于“量”的扩张的“药方”,宁波人认为治不了自己的“病”。他们认为,激活企业细胞,激发员工动力,才是治根。他们把突破口选在改制上,选在破除“自然人不能持股,职工不能持大股”的陈规上。
  沿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产权多元化”改革方向,通过职工持股、工贸联合、嫁接重组、有偿出售、托管组合等形式多样的改制,宁波外经贸局把18家局属国有外贸公司相继改制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外贸实体。产权明晰后驱动内生利益,外贸企业活力四溢,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净资产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原来增加5倍,年出口规模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增加4倍。国有外贸企业一举扭亏为盈。
降低门槛,让生产性企业、民营企业自营出口,是宁波外贸创新的另一条战线。在取得“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同场竞技”的资格后,民营企业大显身手,全市自营外贸生产企业增加到2119家。外贸出口形成由过去的国有“单骑”变为与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四轮”并进、百舸争先的格局。
  靠胆识:出口市场多元化
  与一些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地区不同,宁波的外贸特点是“一般贸易唱大戏”——去年,全市一般贸易比重达到82%以上。这种贸易的优点是创汇多、效益高,但需找米下锅,风险较大。风险之一是面临日益增多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
  “我们不怕打洋官司。”说这话,宁波新海公司董事长黄新华决不是赌气。这家年产3.6亿只打火机的企业,是我国打火机行业的“领头羊”。近5年,该公司两战韩国、两战欧盟,打赢了4场应诉反倾销的“洋官司”。每次打完官司后,公司反倾销应诉小组都摇身一变,成了企业管理升级整改小组,使新海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产品竞争力增强几分。去年,新海公司的成本下降了7个百分点。该企业研制的打火机防护装置,率先突破了欧盟设立的CR技术壁垒。
  不怕打“洋官司”还不够,更高的策略是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目前,宁波已有70多家企业在8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了670多件商标。在商务部公布的118个名牌出口商品中,宁波占15个,是全国拥有名牌出口商品最多的城市。贝发、双鹿、韵生、敦煌等品牌已经成为行业出口的“领头羊”。
  “孵化器”是宁波中小企业提高出口能力的创举。国际市场风疾浪高,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企业极易“受伤”,为自营出口的新手出征国际“赛事”配备外贸“教练”便应运而生。宁波新宇进出口公司今年与128家新“获权”的企业签订出口服务协议,指定专人“传帮带”,或服务,或代理,“孵化器”如识途老马,已帮助92家企业实现了出口业绩。目前,新宇这样的“孵化器”,宁波已有18家,先后帮助400多家企业孵化后破“壳”而出。
  靠服务:政府倾力为企业
  宁波外贸花红叶茂,得益于政府“浇灌施肥”。“我的每根头发丝都在考虑,如何为企业搞好服务。”市外经贸局局长王仁洲的感受,并非夸张。企业市场拓展到哪,政府服务跟到哪,宁波有一系列见效的措施作保障。
  一是建立“领导抓,抓领导”的逼进机制。宁波建立了各级开放型经济目标考核奖励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一级抓一级,并把发展开放型经济视作领导干部“懂不懂经济、会不会管理、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作为”的重要衡量标准。为争取出口退税指标、推广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解决出口企业的资金问题,市外经贸局、海关、国税、银行等部门通力配合,调门一致“大合唱”。人才短缺,外经贸和人事部门便为企业培养1万名懂规则、懂业务、懂法律、会外语的外贸实用人才。
  二是建立“政策促、促政策”的扶持体系。宁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快培养和引进国际经贸人才实施的意见》等配套文件。企业抱怨资金紧张,政府便对重点产品、出国参展、出口退税托管贷款、人才引进培养等进行资金支持,去年,市、县两级财政对外贸出口的支持规模为2.5亿元。
  宁波大力鼓励和推动企业参展,开拓国际市场。宁波每年有上万人参加广交会,总是东道主之外最大的展团。西店镇60位农民包专机参加广交会,更是轰动一时。宁波还连续4年居境外参展数量全国之最。市政府还把国际市场搬到家门口,主办各类形式的展会。
  “宁波要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开放是主引擎。”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说。目前,宁波人均出口已突破1000美元,实现外贸顺差占到全国的13.4%,居全国各市之首。


第1版(要闻)
专栏:

吴邦国会见立陶宛议长
 希望保持和加强双方多渠道多层次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势头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钱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15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立陶宛议长保劳斯卡斯一行。
  吴邦国对保劳斯卡斯在两国建交12周年之际率团访华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中立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顺利,高层互访不断。去年江泽民主席成功访问立陶宛,为两国关系在新世纪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国的经贸交往虽然规模还不算大,但增长很快。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人民之间的友谊日益加深。中国重视发展同立陶宛的关系,尊重立陶宛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赞赏立陶宛独立以来为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所做的努力,积极评价立陶宛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方对立陶宛政府和议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表示赞赏和感谢。
  吴邦国说,中国全国人大非常重视发展同立陶宛议会的关系,对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感到满意,希望保持和加强双方多渠道、多层次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势头。
  保劳斯卡斯说,立陶宛人民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立陶宛表达的友好感情,相信立中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将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实际利益。他赞成吴邦国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全国人大与立陶宛议会合作的意见。
  保劳斯卡斯正式邀请吴邦国访问立陶宛。吴邦国表示感谢。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等参加会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