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辽宁省北票市的老百姓迎来了老寨川工程的全线竣工,这是他们在没向省政府要一分钱的情况下,历时四年多,用自己的双手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
不老的老寨川
本报记者 郑有义
  下定决心治水患
  “治好了河,子孙后代都能得着好。”望着河两岸的绿草和良田,北票市委书记刘子余高兴地说。
  老寨川河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北部,河道总长52.6公里,总流域面积365.3平方公里。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汛期洪水迅猛。据当地水务部门统计,1994年7月13日发洪水,老寨川流域内被冲毁耕地1180亩、林地900亩,沿岸135户人家进水,房屋倒塌230间……
  多少年来,北票人民从未停止过推沙筑坝、垒“坝牛子”、修丁坝,但是每次大水过后,一切努力便化为乌有。长期以来,因经济基础所限,对治河的投资及其它方面的投入较少,始终没有走上科学规划、统一施工、谋求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正轨。
  1999年,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北票市政府决定,全市农村建设工作的重心转向河川治理,力争用2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市13条河流的综合治理。按照规划,老寨川工程共需完成河道两岸主坝治理长度71.8公里,工程总量115万立方米,投资2582.5万元。这样的工程,在北票的治河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2582.5万元”这个数字对于连年干旱,经济困难的一乡两镇来说意味着什么?三个乡镇集思广益,决定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投资的新机制,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群策群力治理河川的融资渠道。
  ——娄家店乡通过收取治河费,乡政府自筹加补贴的方式,投入资金659万元;
  ——宝国老镇在争取外援的同时,发动群众集资,机关干部、教师、个体工商户、市直单位驻在机构广泛动员,有效缓解了资金急需;
  ——黑城子镇想尽了办法,还通过赊借的办法应急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没有奉献精神,就没有今天的老寨川。娄家店乡冯家营村支书王世田拿出为女儿置办嫁妆的2800元购买石头解工地之急;烟站会计李云福也连续两年把自家15亩烟地收入的3.6万元筹给生金皋村购买石头;党支部组织委员徐瑞敏、工业办会计张淑霞、原林业站站长徐振东每次为所包村自筹资金都在2000元以上……
  林业局、水务局、交通局、农机局、土地局、农电局、石油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和粮食局等部门和单位,或出资出物出人,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小米加步枪也能干大事
  山川无语,静静地注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第一次从事这么大的工程,而且是三乡镇联动,分段施工,如何保证质量?小米加步枪一样能干大事!
  老寨川工程有60多公里全部为石笼坝,仅主坝石方量就达35万立方米。如此多的石头哪里来?老寨川人民没有退缩。他们拿起钢钎,抡起大锤,在110个采石场摆开了战场。
  铁线编网的重头戏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没有现成设备,没有经验,他们只有自己摸索,土法上马。黑城子镇水利站技术人员利用现有的铁管、木棍,制作了线盘和框架结构的编网模具。其他乡镇村也现学现用。用双手代替机器,往往一天下来,编网的农民满手都是血泡,时间长了,血泡成茧,编制速度却明显加快了。就这样,100万平方米的铁网套在了老寨川两岸的“石龙”上,起到了加固稳定的作用。
  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大伙的施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质量把关一丝不苟。娄家店乡七家子村村民吴国富组织了砌坝的专业队,一次,底坝高度差了0.1米,吴国富发现后,毅然下令拆掉新砌的50多米长的石坝。给自己家干活,乡亲们格外尽心,发现不合格的坝段,说扒就扒,推倒重来。
  今年52岁的宝国老镇水利站站长耿玉国整天忙碌在工地上,脚肿得跟杠子似的,晚上连袜子都脱不下来。到医院一瞧,医生说是血栓静脉炎,必须住院治疗。可是闲不住的老耿在医院里没呆几天,又出现在工地上了。
  开工以来,娄家店乡吉祥沟村63岁的村主任王树云始终坚守在工地。2000年秋天,工程涉及到她家的1230棵杨树,如果改线至少要占地40亩。对此,王树云没有说什么,找人将这1230棵杨树全部砍掉。村民们都知道,这些杨树是她1982年花钱买的,才刚长到碗口粗,还没有成材。
  老寨川石坝在漫漫黄沙中一米一米地按标准推进。2000年7月,一场暴雨,老寨川水势凶猛,然而,洪水之后,新修的石坝安然无恙。村民们看着洪水俯首贴耳顺坝而去,激动地说:这回石坝垒得可真结实。
  四度寒暑,一双双粗糙的手让大小不一的石块整齐地排列了71.8公里。据统计,整个老寨川工程共投入人工25万、车工8.07万台次、动用石方35万立方米、土砂方80万立方米,总投资2582.5万元。当地的老百姓自豪地称它为“石”打“石”的工程。
  老寨川焕发青春
  老寨川上看“石龙”,绕山脚,穿平原,蜿蜿蜒蜒,颇为壮观。在宝国老镇的6号方塘,波光粼粼,鱼儿欢跃。据镇水利站的同志介绍,方塘放养1万多尾鱼,主要为鲤、草、鲢、鲫。站里准备大力发展黄鳝、红鳟等特种经济鱼类,如果再搞鱼苗的催产和孵化,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经过梳理整治,老寨川焕发了青春,它将加倍回报这里的人们。通过老寨川工程,可保护耕地14200亩、林地8700亩、村屯44个、人口7100人、1800户、企事业单位19个、机电井28眼、方塘7座,新增林地4600亩、耕地3500亩。市领导当初提出“四护”(村屯、田、林、井)、“两争”(耕地、林地)构想已成为现实。“一带十区”(把老寨川建成观光农业带,建立肉鸡、速生林、林业育苗、保护地生产、淡水养殖等十个小区或示范园区)初具规模。
  目前,老寨川工程已被列为省级精品工程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说:这样大的工程,省里没给钱,北票自己干成了,很难得。
  北票市委、市政府在老寨川举行了隆重的庆典,表彰治河功臣。也就是那一天,黑城子河、邙牛河治理工程正式启动。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编辑点评

可贵的实打实
张毅
  在一般人看来,老寨川并不是什么大工程,主坝治理不过71.8公里,工程总量也就是115万立方米。而对北票的百姓来说,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治住了困扰他们多少代人的水害。石头坝修到了他们的心坎上。
  眼下的“工程”可谓多矣。各地都有,名目繁多,且往往冠以某某“几大工程”。有些地方,甚至乡村每年都列出“十大工程”、“八大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如果对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有促进作用,那当然好,可实际情况是,不少地方“列”工程时就没有想过建这些工程是否切合实际,能否落实。这些“口号工程”,不仅给群众添乱,耽误发展机遇,造成经济损失,还传播了浮夸的风气。北票的老寨川“工程”是实打实的。“实”在他们对“工程”抓得准,抓得实,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不少,各地都在帮助农民出主意,搞调整。然而,究竟怎么帮,帮什么,是一门大学问。北票市带领群众从改山治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起,做了群众想做而做不了的事。群众盼望像这样实打实的工程多一些,是很自然的。
  当然,搞实打实的工程不容易,必须沉下心去真正为群众谋福利,动更多的脑筋,吃更多的苦头,花更多的时间。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专家论坛

处理好调结构和修水利的关系
中国灌区协会会长 冯广志
  近年来,各地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功的经验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受群众欢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水利条件的改善。但是,围绕调整农业结构兴修水利,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把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善生产条件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一定要压缩高耗水、低价值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推广低耗水、耐旱的优良品种。今年宁夏、内蒙古引黄灌区适应黄河来水少的新形势,大幅度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效果就很好。
  二是要围绕调整结构做好已有灌排设施清淤维修改造,充分发挥原有水利设施的作用,不要盲目上新项目、铺摊子。在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都覆盖不到的地区,不能盲目调整结构,否则容易遭受洪涝或干旱灾害,导致减产。浙江省桐乡市今年根据当地的水利、气象情况,绘制了种植各种作物的“风险图”,提醒各地在调整结构中的干旱、台风、洪涝风险,效果很好。
  三是要充分考虑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让农民真正从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如烟台市福山区部分农民通过建设大棚草莓滴灌,取得了良好效益后,其余农民不用政府号召,自觉安装滴灌设施,目前,全区共发展大棚草莓滴灌7000多亩,年可增效800多万元,平均每户增收2000多元。
  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兴修水利基础设施,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考虑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要通过召开村民会议等形式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多数农民同意的事就办,不同意的事就不办。在这方面,有过一些教训,比如有的地方,不顾客观条件,强行发展喷灌,种植某种经济作物,“逼”农致富,结果劳民伤财。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水利投入力度的时机,引导农民群众搞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青川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本报讯 四川省青川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营造出一片山清水秀的新天地,公路、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修起来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上山种茶、植树。
  青川山大坡陡,地广人稀。全县近50万亩耕地有80%贴在坡度在25度以上的大山上。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大山区土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那些平原地区奇缺的名、特、优产品,才能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全县通过算经济账、生态账、环保账,使广大干群认识到开荒种粮得不偿失,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是长富不衰的必由之路。截至今年6月底,先后已有100多个业主总投入达8000万元,全县荒山造林总面积达10余万亩,已发展茶叶面积6.8万亩,油橄榄8万亩。(曹映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