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演兵场

空中布雷、单机对抗、双机攻击、群机编队
倒飞盘旋、悬停点头、U形起飞、O形着陆
掠地掠海、伞降机降、夜间搜救、远程机动
陆航兵:随机待命
苏银成 庄义春 冮伯友
  深秋的远东,凉气袭人。
  中国考察团在某国考察时,该国飞行专家卡丘林礼节性地走近中国飞行员王必应面前:“你能飞我们的飞机吗?”王必应稍加思索,用俄语答道:“试试看吧。”只见他走上直升机,提升、俯冲、超低空一气呵成。绿色的仪表盘显示的爬坡角度为30、37、45度。掌声和惊叹响彻观礼台。
  卡丘林蓝色的双眸死死盯住王必应:“极限,极限,你飞出了极限!”
  王必应在外国飞行专家面前展现的这一幕,仅仅是南京军区某陆航团“打赢”能力的一个缩影。从重大军事演练到城市防卫,从抗洪抢险到海上救难,从完成保障任务到处理突发事件,近年来,陆航团先后28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重大任务。
  练硬多种作战能力
  作为我军一个新型兵种,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空中突击队的作用,只有不断飞越新高度,才能履行“打赢”的神圣使命。近年来,他们大胆地进行训法战法改革,组织了空中布雷、单机对抗、双机攻击、群机编队等课目的训练;开展合成训练,与某海空军和特种部队进行掠地飞行、掠海飞行、伞降机降、楼顶机降、空中悬停等内容的军兵种协同作战演练;拓展训练领域,积极探索夜间搜救、跨区域远程机动、处置突发事件等难点课目训练。
  东海某海域,风起浪涌。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三军联合作战演练正在紧张进行。只见新型武装直升机组成的编队,时而以地形作掩护编队飞行,时而穿云破雾、闯峡过谷,以旋风般的速度进入隐蔽位置,当快要接近目标时,突然快速跃升,俯冲发射,一枚枚导弹、火箭如空中霹雳飞向目标。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陆航团就完成了倒飞盘旋、悬停点头、U形起飞、O形着陆等飞行高难度动作;成功地组织了掠地飞行、夜间低空飞行、快速机降等实战课目训法;取得了掠海机动飞行、突然跃升攻击和快速隐蔽接敌、空中火力突击等训练创新成果;创造了水平攻击、跃升攻击、双机攻击等一系列空中打击新战法,实现了由运输型向攻击型、由执行陆地任务向执行海上任务、由单批单架飞行向大机群编队飞行的重大转变,使技术和战术训练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决胜未来战场
  某空域秋高气爽。配有导弹稳瞄系统的新型武装直升机进入射击空域。射手单宜甫一改往日的目视瞄准,把视线投向稳瞄系统的荧光屏上,当目标被锁定后,他轻轻地揿了一下射击按钮,只见导弹呼啸而出,千米之外的装甲目标顿时化作一团烟雾。
  团长祝长凯、政委刘卫国笑了。为了实现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陆航团官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早在3年前,团党委就深刻认识到:机械化是基础,信息化是主导,要适应新军事变革,一定要两个轮子一起转,实现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从那时起,他们一手抓深化训练改革,练硬多种条件下的作战本领;一手抓信息化建设,提高指挥自动化水平和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2001年新型武装直升机列装,不久又配发了稳瞄系统,但设备设计不完善,一时无法投入使用。他们在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的指导下,立即组织精兵强将攻关,解决了3个相关接口问题,使稳瞄系统在武装直升机上“安家”。去年,团里组织该型武装直升机导弹实弹射击,发发命中目标。今年,团里再次组织导弹实弹演练,又是百发百中。这一成果为其他陆航部队解决该型武装直升机稳瞄系统的问题提供了经验。
  信息化为“打赢”插上了科技翅膀。指挥塔上一名干部指着一台电脑对记者说:这里可以对每一架飞机进行联网指挥。记者要求看一看,只见他轻点鼠标,远在千里之外的飞机的飞行高度、速度、技术等参数豁然而出。
  再细看,与作战相关的气象、油料、弹药,以及外军的资料等也伴随其中。指挥信息化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梦想真正成为现实。
  履行特殊使命
  2002年10月19日。江苏启东外海渔船遇难。陆航团接到命令:出动两架直升机前往营救。
  十万火急。祝团长果断下达开飞命令:“向东起飞,直接入航。”两架直升机同时点火开车,腾空而起,朝着东西60公里、南北120
  公里,面积7200平方公里的海域飞去。险情,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传来:出事船只人员也失踪。现场指挥员吕礼琪副团长决定:分两个区域,由两个机组分头搜索。
  风大,浪高,雨急。倾覆的船和直升机摇摆不定,既影响着救助,更潜伏着危机。时间就是生命。吕礼琪凭着过硬的技术,将直升机空中悬停,接着下降到100米、50米、20米……
  副团长陈恩虎一边操纵电动机绳索,一边在舷窗上进行吊篮救人。第一名船员获救了。接着第二名、第三名船员也成功获救……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营救,8名遇险的渔民全部获救了。
  陆航团领导明白:作为一支空中快速机动力量,要随时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验,必须有过硬的“打赢”本领。为此,近年来,他们围绕安全防卫需要,结合战法训练,演练城市防卫和反恐演练,进行了楼顶机降、高层建筑间飞行、悬停营救等新课目,从而一次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特殊任务”,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
  2002年8月22日,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一伙携带枪械、炸药的歹徒在某海域劫持了一艘油轮,要挟船员向某国方向航行,船员与歹徒进行了搏斗,并破坏了动力设备。
  接到上级的指令后,陆航某团两架武装直升机紧急升空,10分钟后到达被劫持的油轮上空。
  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吕礼琪驾驶的直升机迅速绳降突击队员与歹徒战斗。船上3个歹徒负隅顽抗,突击队员举枪射击,一个歹徒被当场击毙,两个歹徒被生擒。部分歹徒见势不妙,跳上一艘快艇向外海逃窜。特级飞行员顾汉昌驾驶的直升机紧盯向外海逃窜的歹徒不放。海上突击队在直升机的配合下紧追不舍,对歹徒形成合围。两个歹徒无路可逃,不得不缴械投降。
  人员被解救,歹徒被制服,油轮安然无恙。这一仗,也揭开了我特种部队参与保卫国家完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崭新篇章。
(附图片)
“枭龙”战机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说句心里话

航博不了情
白先林
  坐落在北京昌平小汤山的空军航空博物馆,是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数的航空珍品荟萃地,收藏并展出100多种型号的飞机。作为人民空军的一名中尉军官,我对航博有着特殊的感情……
  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参观航空博物馆,它还在筹建中。那里的飞机琳琅满目,每一架都与航空发展史和人民空军史密切关联,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使观众心潮激荡、留连忘返。
  然而,更使我感动的,是航博官兵团结一致、艰苦创业的精神。听馆长薛培森介绍说,那几年,他们冬顶严寒,夏冒酷暑,足迹踏遍祖国大地,去采集、运输一架架有纪念意义的退役飞机。因为经费紧张,一路上风餐露宿,饿了啃几口馒头,渴了喝点白开水,但官兵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每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听着听着,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泪水湿了红领巾。回到家里,我拿出装满硬币的储蓄罐,郑重其事地把它捐给了航空博物馆。
  1997年秋天,我如愿考上了空军第一航空学院。第一个学期放寒假,我穿着崭新的空军军装,来到航空博物馆,顿时眼前一亮:早年筹建时的荒凉和杂乱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的航空博览城。第二任馆长韩文斌大校向参观者介绍航博创业史时,特意提到当年一名少先队员捐赠的一罐硬币。当时,我红着脸、低着头、心跳得很厉害。开学后,我在一航院的院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航空史上树丰碑》的散文,把在航博的见闻和感受告诉我的军校战友和教官们。
  从军校毕业,我成长为一名中尉军官,又一次到航空博物馆故地重游。第三任馆长齐贤德,是空军上校。那天,正赶上他介绍情况,他指着展框中那罐硬币,动情地讲起航博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我们几任馆长,都把这罐硬币精心收藏并展出,是因为这代表着千千万万名少先队员对航博建设的支持、对我们的期待。这罐硬币折射出的热爱航空事业、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怀和国防意识,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仰望蓝天,一只雄鹰从航博上空掠过。我在心底立下志向,要为人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火红的青春。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一级士官戎立强——
青春浇注“龙宫”
董建昌 刘顺祥 李志方
  第二炮兵某安装团年仅21岁的士官戎立强,在不到3年的军旅生涯中,爱岗敬业,拼搏进取,把青春镶嵌在国防工程上,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优秀士兵标兵”、“学习成才标兵”、“全军优秀共青团员”等一个个闪光荣誉。前不久,他光荣当选团中央候补委员,并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亲切接见和勉励。
  戎立强所在第二炮兵某安装团担负着国防工程技术安装任务,足迹遍及祖国大漠戈壁、崇山峻岭,一座座藏雷纳电、金碧辉煌的“地下长城”在官兵手中筑就,被誉为“‘龙宫’装潢师”。
  戎立强本专业技术精通,相邻专业也很过硬,是部队全能型的技术尖子。施工标准要求误差不超过2毫米,而戎立强把自己的精确度锁定在1毫米以内,装修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9.99%。
  今年初夏,洞库内的大型战备储油罐安装调试完毕,需要喷防锈漆。戎立强再次请缨,负责油罐防锈漆喷涂工作。那一段,他业余时间全泡在了油罐喷漆工作上,每天天不亮进坑道,午休他用砂纸除锈,一点点打磨,晚上很晚才走出坑道,一天三顿饭都是战友们给他带进坑道。一连10多天,他穿着工作服,戴着防护帽和口罩,捂得喘不过气。最后,储油罐的防锈漆喷涂获得了专家验收小组一致好评。施工中,他爱琢磨如何改进施工方法,提高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有小革新、小发明诞生。他研制的“钢管焊接固定器”可焊接各种型号钢管,并很快在部队推广。阵地工程的安装中,各型角钢运用广泛,但焊接成直角时的45°切角一直是个难点,以往的锯割和气割都费时费力费料,容易出现废品,工艺上影响美观。戎立强找来一堆废角钢,在加工棚里开始了新的研制。近一个星期、3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了“角钢45°斜切模具”,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上尉军官史志军——
救人献出生命
袁柏岭 高怀勇
  上尉军官史志军为抢救一名海滨溺水少年,献出了年仅31岁的宝贵生命。连日来,他的英雄壮举,在冀东城乡广为传颂。
  史志军是解放军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四队学员。8月17日,暑假回乡的史志军与妻儿和亲朋一起到河北省乐亭县境内的海港开发区浅水湾浴场游泳。上午10时50分左右,乐亭镇16岁的温海宁在近一人深的水域戏水游玩。突然,海风大作,掀起近半米高的大浪。当时恰逢涨潮,温海宁被迎头袭来的海浪仰面掀翻,苦涩的海水呛得他无法呼吸,不能喊话,身体在海水中上下沉浮,双手在海面上拼命抓挠,生命危在旦夕。这时,史志军正在不远处游泳。见此情景,他不顾风大浪急,快速游了过去,一把抓住温海宁的右手,左手托住温海宁的后背,将海宁推向海岸方向。也许是用力过猛,史志军在推海宁的同时,脚下一滑,猛地跌进一旁近2米深的海沟。海浪一浪紧似一浪地打来,熟悉水性的史志军再也没有露出头来。
  海宁借着推力一步步走向岸边,在确认自己再没有危险后,他回过头来想看看自己的救命恩人,却只见大海茫茫,救他的人不见踪影。
  “救人啊,有人溺水了!”海宁和岸上的人拼命呼喊。正在水中游泳的唐山市自来水公司职工刘卫星迅速游向出事海域,与另外3名海浴者把史志军拖上岸来,自来水公司卫生所医生王大新迅速跑过来进行人工呼吸等急救,游人们有的帮忙抢救史志军,有的拨打110和120急救电话。10分钟后,史志军被送到附近的医院,但终因抢救无效而牺牲。
  在场的游客得知这是一位军校的在读研究生后,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感动。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昨是大学生 今做合格兵
  左图:济南军区某部女大学生干部李琳(中)在“兵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反复练习专业技能。 苏通 王其超摄影报道
  右图:刚入伍的大学生们在武警边防呼和浩特指挥学校接受军姿训练。他们每天要进行8小时的队列、军姿、警营内务训练。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开栏的话
  亲爱的战友们,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相会在“战友会客厅”,这是我们专门为战友们开辟的一个情感交流、思想探讨、共同学习的小天地!你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话题说上三言两语,亮明自己的观点,使我们在轻松的空间中交流,在广泛的探讨中学习,在激情的碰撞中升华!
  朋友,这里是“战友会客厅”,你、我、他,一杯清茶,一缕清香;一个话题,一种思绪,让我们敞开心扉,共诉心语!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新闻背景:9月上旬,700多名地方大学毕业生汇集在长城脚下的塞外古城宣化,参加为期3个月的入伍集训。至此,总参连续13年招收地方大学毕业生共计8000多人。
  随着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立志从军报国的地方大学生投笔从戎。地方大学毕业生文化层次高,思想活跃,富有朝气,他们的到来,给部队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全国地方高校有数万名毕业生走进军营。第二炮兵部队每5名干部中,就有1人毕业于地方高等学府;在总装启动的一个重大人才工程中,地方大学生干部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分别占58%与51%。目前,全国已有50余所普通高校与军队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近万名优秀学子相继加入后备军队伍,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代“国防生”。
  迎接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新兵役制度的改革,掀起了新一轮地方大学毕业生的“参军热”,“到部队去,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这是很多有志献身国防的毕业生的共识。地方大学生参军热说明了什么?他们在给部队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自己内心的思绪是什么?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选择军营,就是为了圆自己一个从军的梦
  孙学川(原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现任解放军体育学院某研究中心主任):有人说,三十不学艺,四十不从戎,我恰恰相反。许多人不理解,问我都40岁了,放着好好的主任不当参什么军,其实我没有太高的理想,就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军人梦”,就是想为部队的“打赢”做点事情。真的,想法就这么简单!
  王康(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解放军某部教官):我父亲曾是军人,我小的时候就向往军营,崇拜军人,对军装特别钟情。毕业那年,我谢绝了西安5家地方单位的高薪聘请,以牺牲考研为代价,执意穿上了这身军装!说实话,决定人生命运的选择只有一次,对于我的选择,我不后悔,因为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一个崇高而又神圣的梦!
  买尔旦·亚森(维吾尔族,新疆大学一年级学生,现为新疆军区某部民族六连战士):我父亲是国家二级民族作曲家,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写词作曲。许多人都说我在音乐上大有发展,父母也希望我能当一名作曲家,可我就是想穿军装。高考时,我考上了新疆大学,家人都很高兴,我却乐不起来,怕上大学错过了当兵的年龄。当时我就想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去当兵,家里人反复劝我,我才很不情愿地到大学报了到。去年,地方大学生可以带学籍入伍的政策实施后,我就报了名,终于圆了多年的从军梦!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

地方就业压力大,部队工作比较稳定
  赵洋(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驻京某部干部):我觉得军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比地方要纯洁得多,就我的性格来说,部队可能更适合我;另外,参军可以让我留在北京,我的好多同学现在都在北京“漂”着,因为播音这个专业在北京地区已经饱和了,而许多人又不想离开北京,相对于他们,我觉得来部队还是很不错的。
  刘晓苏(总参政治部干部部干事):我们对今年参军到总参谋部的大学毕业生入伍动机等问题进行过一次调查,2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与地方相比,军队工资虽然不高,但收入稳定,有住房,福利待遇比较优厚。另外,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认为到地方找工作要花钱、托关系,工作不稳定,于是把入伍当作理想选择。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战友会客厅

人生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后悔
  刘德胜(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现任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政治部干事):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当初就是觉得部队工作稳定。但是穿上军装才感到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责任!我们单位是个研究所,地理位置很偏僻,条件也很艰苦,女朋友来看我时心里挺难受,她问我后不后悔,我摇摇头笑了,说心里话,我既然选择了从军这条路,就没有想到过后悔,人生选择的机会很多,但是参军的机会只有一次,不论这里的生活多苦,条件多艰苦,我都会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冯慧(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现任总装某研究所干事):我是学中文的,毕业时我的导师希望我留校执教,我谢绝了!当时我想,读了多年书,应该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了,而我感觉只有部队才是我最佳的选择。于是我来到了部队,没想到为此男友与我分了手,但是我不后悔,如果一个连自己最爱的人的理想都不能理解,那种爱情还甜蜜吗!参军6年,我不仅有20多篇文章和电视专题片获奖,还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荣立三等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