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
何大伟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抓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而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不单纯在企业,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管理国有企业的有关部门,在于解决过去许多部门都认为自己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都有权对企业发号施令,而一旦出了问题,又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的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这要从计划经济谈起。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人说是短缺经济,有人说是集权经济。我认为,计划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类似“植物人经济”。植物人是指认知能力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只能维持生命代谢,类似植物状态的人。回想一下,计划经济与植物人何其相似!经济计划是国家统一制订的,各级政府分头执行,大家所关注的是计划完成情况,对经济规律、经济机制、经济杠杆、经济信息毫无认知,对其作用没有任何反应。尤其是国有企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完全为政府各部门所肢解,不能自主配置资源,没有活力,基本靠政府来喂养,丧失了自主经营的能力,就像一个植物人。在这种体制下,政府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为了焕发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我们毅然决然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制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然而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问题、对经营者缺乏监督和制约机制问题等依然没有解决。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国有”,是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企业”。这样讲,不是说企业不要改,而是说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改,企业就无法改。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每次改革的对象都是企业,有一定成效,但都没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痼疾,在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使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到位,实现产权多元化,产生制约机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说,这抓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但由于改制的国有企业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国有股“一股独大”等问题,国有企业至今距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其根本原因仍然在于没有把管理国有企业的政府部门作为改革重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国有企业始终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随着改革实践的推进和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渐把注意力转到了政府管理国有经济的体制问题上。上一届政府大刀阔斧地撤消了9个管理企业的专业部,迈出了重要一步;新一届政府贯彻落实十六大关于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成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从而将彻底改变“五龙治水”的局面,使企业真正放下政府这根拐杖。
  改革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为什么这样难?我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观念;二是利益;三是实践。在观念上,在“国有”上做文章,改革管理国有经济的部门,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国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曾是一个禁区,被一些人认为是搞私有化。在利益上,主管企业的有关政府部门不愿放权,因为企业摆脱了对政府部门的隶属关系,政府部门就失去了相应的权和利。在实践上,国有企业如何改,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全是一项陌生的任务,既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要靠自己来摸索。实践证明,只有把国有企业改革定位在改革管理国有经济的机构上,才抓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因为政府是所有者代表,政府不改企业无法改;企业没有改革的自主权,政府叫企业怎么改,企业就得怎么改,政府是主动的,企业是被动的;政府不能只做企业的改造者,自己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造自身。
  推进改革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要使命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结束了许多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历史,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改革举措。国务院授权国资委履行资产收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力,责任非常明确,只当老板不当婆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完成国务院赋予的使命,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继续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有四大类: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这一定位是科学的,它把国有经济放在一个恰当地位,从而能够避免国有经济包揽一切、战线过长,国家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为国有经济进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构建坚实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提供了理论基础。国有资本退出没有优势的一般竞争性领域,也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进一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继续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当前比较突出的任务有两项:一是继续深化和规范股份制改革;二是大力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已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很不规范,特别是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另一项任务,就是行政垄断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就没有触动根本问题,平等竞争的局面就不可能形成,规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就建立不起来。
  对国有经济进行“减肥”。目前,国有资产总量大,但结构不合理,战线过长,布局分散,素质不高,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有待加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国有经济进行“减肥”,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国有企业应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能够市场化的行业和领域,如石油、石化、电讯、电力、冶金、铁路、民航等,不一定都实行国有国营,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而应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进行公平竞争,促进该行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涉及国家安全和军工的高科技领域都是民营企业经营,只要国家加强监督和管理,不仅不会给国家安全造成危害,反而还有利于高科技的发展。所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保证国有企业盈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积极推进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真正的股份制改造,促使企业与政府脱钩,推进产权多元化的改革。这是难度更大的一项任务,因为它涉及一些部门或集团的利益。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传统粮食业现代化改造的探索
——“河南延津小麦经济发展论坛”综述
丁声俊
  不久前,由中国市场学会农产品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河南延津小麦经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有关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河南延津发展小麦经济的经验给予较高评价,并对延津县发展小麦经济的内涵、指导理念、发展道路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小麦经济的内涵。与会者结合延津县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小麦经济是对传统的、孤立的产品经济观念的突破和创新,是对小麦产业发展的现代探索,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小麦资源的基础手段,以综合开发、提高综合效益、强农、富民、兴企为中心,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延长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提高质量、创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关键,以农民自我服务的合作社为形式,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做大做强小麦经济。其运作是以订单生产和产销衔接为形式、以“六化”为内容的产业化经营。所谓“六化”,包括种子原种化、种植订单化、生产标准化、购销集团化、经营品牌化、贸工农一体化。
  小麦经济的内涵是不断充实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像延津县正进一步拉长小麦经济的产业链条,实现种业、肥业、麦业、面业联动,加快粮食精深加工业发展,尽快形成中心加工园区;稳步发展小麦期货经营,采用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手段;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小麦经济融入全国和世界粮食经济之中。
  工业理念的运用和具体化。现代农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农业,主要在于它采用了现代工业的理念、技术工艺、组织形式、营销手段和融资方式等。延津县在这方面的探索,一是引入现代工业的生产理念,把长期以来农户自产自“消”转变为“为交换而生产”;把先生产出产品再去找市场转变为先有销路再组织生产,即实施订单生产。二是引入现代工业的组织形式,建立龙头企业,逐渐以龙头企业代替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统一机收,统一收购。三是引入现代工业的生产工艺,逐步改变过去农业生产以手工劳动为主、靠天吃饭的模式,发展工厂化农业,推广种植大棚、舍饲养殖、机械化作业、喷滴灌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四是引入现代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品牌化经营,树立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安全意识。五是引入工业化的融资方式,从过去依靠家庭积累为主,转变为面向市场多渠道融通资金。六是引入工业化的布局,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原则,开展区域化、专业化经营。
  探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形式。延津县积极探索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新形式,即通过“小麦协会”架起农民进入大市场的桥梁。延津县创办的“小麦协会”是农民自我服务的组织,发挥了多种作用,如组织农户与“金粒”龙头企业签订优质专用小麦订单,开展大田统一管理和服务;对大田生产和管理实行“五统一”,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按照订单组织收购等。与会者希望延津县继续探索和完善,把“小麦协会”提高为“自主、自治、自助”的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并提高其地位和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随笔

智猪博弈与激励机制设计
佚名
  先讲讲智猪博弈: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一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它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会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也将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比原来多一倍。结果小猪、大猪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高福利社会里,所以竞争意识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激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踩踏板的收获刚好消费完。这是一个最佳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许多人并未读过这个故事,但是却在运用小猪的策略。比如,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的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利的游资;企业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又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故事中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那么,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就不会有动力了——就像减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是减量加移位方案所描述的那样,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企业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从整个社会来讲,要迅速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需要有一个自身具有很大消费需求的群体,并且需要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种改变方案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方案中降低了取食的成本,在现实中相当于增加了对取食者的奖励。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今年是承德避暑山庄肇建三百周年。图为坐落在避暑山庄西北侧的普陀宗乘之庙外景。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

如何形成有效竞争秩序
金碚 刘戒骄
  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是建立有效的竞争秩序,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有效运行,成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获得参与国际竞争、分工和合作的良好绩效和现实利益。
  建立有效竞争秩序的实质是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将成本和收入联系起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市场竞争。也就是说,市场机制之所以能刺激生产和降低成本,是因为存在竞争对手。如果你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以更低的成本向市场提供产品,就会被竞争对手击败。因此,市场机制有效与否直接取决于是否存在竞争以及竞争是否有效,竞争是否有效则直接取决于竞争秩序是否规范。缺乏竞争,或者竞争秩序混乱,市场调节有效性的理论就不能成立。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市场秩序不仅应该是有效的,而且应该是规范的,而任何规范性都以一定的价值准则为基础。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有效竞争秩序包含有效性和规范性两层含义。建立有效竞争秩序的实质首先是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必须符合以社会公众的共同价值准则为基础的规范性要求。抽象地说,就是要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政府在形成有效竞争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市场调节是有效率的,但从来没有一个经济系统可以完全依赖市场调节来配置资源,因为市场调节也有缺陷。市场经济不是天然产生的制度,更不是天然稳定和谐的制度,而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一种制度。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必然会导致使竞争受到限制和破坏的力量。所以,规范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工栽培出来的“培育植物”,而且它还必须始终受到养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养护人就是政府。在培育和养护市场竞争秩序上,政府可以有以下作为:
  发现怎样的市场结构是有效率的。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为了达到这样的市场结构,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准入制度、审核检验、反垄断等。对于其他有可能导致市场结构重大变化的企业行为,例如兼并收购、战略联盟等,也须由政府予以监督。
  发现怎样的价格调节机制是有效率的,怎样的定价行为会危害有效竞争因而必须予以限制或禁止。价格机制是市场调节最基本的工具。价格调节对不同产业或产品的调节效率不同,所以,有的产业或产品可以完全自由定价,有的产业或产品要有政府指导价,有的产业或产品必须由政府批准定价。一般来说,企业进行价格倾销、价格歧视、价格合谋等是不利于有效竞争的,应该由政府予以纠正或禁止。
  发现哪些信息不对称现象可能直接危害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除了价格信息,还有许多信息是市场竞争所必要的,因而必须要求企业加以披露,并规定企业进行信息披露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对产品质量(成分、功能、副作用等)信息的披露,对企业经营及财务信息的披露(公众公司必须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哪些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他人如果任意窃取就可能导致竞争秩序的混乱,所以必须禁止;企业在进行信息传播如发布广告时,哪些行为可能破坏有效的市场竞争,或者违背公众道德,必须予以禁止。
  此外,政府还要发现市场竞争行为可能导致哪些人的利益受损,并制定保护性法律;发现哪些竞争行为可能导致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必须予以限制或禁止;发现怎样的产权制度更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等等。
  增强透明度和避免不当干预是保证政府行为有效性的关键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避免掌握权力的人滥用权力,是形成有效竞争秩序的根本。其中,关键是实现政府干预过程的透明化,包括推行政府信息公开,使政府机关的职权、程序、办事结果、办事过程、时限、监督方式等均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所了解,使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杜绝暗箱操作。
  增强透明度是确保政府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能的重要前提。当前特别要注重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行政执法过程缺乏透明度,就难以避免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因此,在政府行使职权的重要环节,都应该建立行政事项告知制度和公开论证制度。
  减少和消除政府对市场竞争的不当干预是提高政府干预有效性的关键。当前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减少对行政性垄断企业的保护;减少对市场准入的管制;进一步推进价格市场化;减少行政审批,加强市场监管;减少政府直接办企业的数量。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观点

关注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
宾建成
  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成功签署,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进入人们的视野。这里拟对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的特征和参与的意义作简要分析。
  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的特征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是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趋势,其核心是通过消除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实现区内经济的共同发展。它的发展,表明国际经贸安排出现了由多边形式向双边形式转变的趋向,表明贸易、投资与其他领域的自由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经贸安排的迅猛发展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各方不得不寻求通过建立区域经贸安排来规避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在世贸组织主持下的多边贸易谈判往往步履蹒跚,旷日持久,迫使各国另辟蹊径,通过涉及国家少、见效快的区域经贸安排来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由于区域经贸安排对区内国家实行优惠的差别待遇,其贸易转移效果日益明显。抵消这种歧视性影响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入区域经贸安排的重要考虑。与以往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相比,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常常是只要双方都有经贸往来自由化的意愿,就可超越传统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趋同条件和基准进行商签。从促进贸易自由化的角度看,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的特点主要有:
  达成协议的速度一般较快。在传统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谈判中,由于双方都很谨慎,所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细节问题。而在缔结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时,只要双方有一定意愿,一般在一两年内便可签署协定,以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具有可持续缔结的特点。与传统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不同,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灵活多样,在与一国或地区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同时,还可以与第三国或地区就同样内容或相似内容进行谈判与商签。
  一般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谈判方针。传统区域经济合作形式的缔结往往从国内政治、经济出发,把区域经济合作同结构改革和政策改革联系起来考虑。而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对国内经济的调整通常限制在最低限度,双方先不争论区域经贸安排的经济效果以及缔约后双方收益大小和贸易收支变化等,强调双方达成的协议优先。
  涵盖的范围比世贸组织更广泛。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虽然以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中心,但它还可以加进其他内容。世贸组织拥有强有力的解决纠纷的手段,因而在贯彻政策方面具有强制力,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世贸组织的限制范围扩大持慎重态度。而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只要缔约方达成协议,便可在其中加进各种内容,这已成为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自由化以及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的试验场。如在日本和新加坡双边区域经贸安排下,除免除进出口关税和放宽双方的投资限制外,协定内容还包括在服务、科技、广播、旅游等多个行业以及人才交流上进行密切合作。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也涉及电子商务、商品检验检疫和质量认证、中小企业合作、中医药产业合作等领域。参与新一代区域经贸安排的意义
  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双边关系的战略需要。积极参与区域经贸安排可以进一步密切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巩固彼此之间业已建立的友好关系,走联合自强的道路。同时,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开展合作、建立互动关系,有利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有助于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建立区域经贸安排可以使我国产品以更加优惠的贸易条件进入对方市场,从而拓宽出口渠道,分散市场风险,推进市场多元化。同时,还将使我国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有利于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走区域经济合作的道路,联合起来,分享收益,共担风险,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普遍选择。参与区域经贸安排,密切我国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济协作与配合,可以筑起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波堤,共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各种冲击。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
  程中原、夏杏珍撰著的《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一书,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评述了1975年邓小平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支持下,以“三项指示为纲”,领导铁路、钢铁、国防科技、军队等各方面整顿的全过程,并对整顿的宝贵经验和历史地位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和论述。
  作者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1975年整顿放在一个宽广的历史背景下,阐明其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把历史事件的真相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该书通过叙述重大事件中人物的言论行动,特别是人物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非凡胆识,展现了人物的品格及功绩。该书不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邓小平在1975年整顿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政治智慧、斗争艺术、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还展现了在各条战线上领导整顿的叶剑英、万里、张爱萍等人的思想品格、精神风貌及卓越贡献。(潘平)


第9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卢嘉瑞等撰著的《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书中以大量事实为依据,论证了由20世纪80年代“脑体倒挂”造成的收入“逆差”,向20世纪90年代的“脑体正挂”和收入“顺差”转变,是收入分配的革命性变革和历史性进步。该书深刻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性质和后果,提出的“相对货币收入”概念具有新意,为改革干部生活待遇制度和企业经营者职务消费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吴易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