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我们该怎样对抗感染性疾病
高海青
  编者按:人类同致病微生物的战争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但是随着抗菌素、抗病毒类药品的普遍应用,临床发现这些药品已经不像当初应用时那样神奇有效了。而每当人类研发出更加有效、更加敏感的药品时,我们却悲哀地发现,人类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防线一次次后移。如何在构筑防线的同时,让人类更好地同致病微生物抗争,本文作者从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中西医、中西药协同作战的思路。
  抗菌素与感染性疾病无尽的抗争
  致病微生物时时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而青霉素的问世,开创了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新纪元,自此,一场抗菌素与感染性疾病的战争打响了,而且再也没有停止过。特异性、敏感性、专一性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西药文化已经从医学、药学专业得到社会认可。而医疗实践中由于人们滥用抗菌素所导致的细菌、病毒的耐药性提高,给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提出了新挑战。于是人们就开发更新、更敏感的药物,致病微生物与人类就这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感染性疾病治疗病原体还是抵抗力
  感染性疾病是涵盖所有致病微生物,通过不同方式引起人体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疾病。它不仅包含传统的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有明确病原体感染的疾病,而且包括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人并无危害条件的致病菌的感染。
  感染性疾病实际上包含了两大方面,即病原体和机体的抵抗力。病原体有强弱之别,机体的抵抗力也同样存在强弱之分。感染之所以发生,与病原体和机体的抵抗力相互转化息息相关,因而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也应从这两方面的相互转化入手。西医药之所以在近代迅速崛起,几乎在抗感染方面一统天下,与西方医药学对病原体的试验阐述和药物科学发展几近完美密不可分。消除致病原,使疾病痊愈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根本。
  但是人们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抗菌素、抗病毒药品并不像当初发现应用时那样神奇有效了。在许多感染性疾病中,原来有效的药品已经渐渐失去了效果,致病的外因越来越难以消除。这就迫使人类需要研制更加有效、敏感的药品。但是人们又发现,人类对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防线又一次后移了。以万古霉素为例,已经在医院内发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思路。
  在传统的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西医药占据了消除致病微生物的制高点,成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而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修复力见长的中医药文化被冷落或挤出抗感染治疗的主阵地。随着致病菌耐药性逐渐增强,以提高免疫力为前提的治疗已经日益受到重视。
  抗SARS、抗艾滋病给人的启示
  在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面前,由于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因此对症治疗、综合治疗使绝大部分病人康复,使人们看到了战胜SARS的希望。人们在“敌情”不明、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启动了中西医整体治疗的方案。事实证明,中医药在SARS治疗中功不可没,而中医药的治疗也正是从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力入手,来抗击感染性疾病的。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艾滋病毒不断变异,人类就无法研制出针对所有艾滋病毒的特异性疫苗和有效的治疗药物。而华裔学者何大一的鸡尾酒疗法也正是因为对症医治而享誉世界。而这些,都为人类对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感染性疾病的内因和外因
  从感染性疾病的内外因看,外因是特异的,即便是多种致病微生物的联合侵袭,这些外因也是可以确定的。但内因却多是整体的,它不仅仅限于免疫力的问题,还包括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正常代谢,这就对抗感染整体用药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提高机体抗损伤能力与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后者是仅对免疫系统而言,而前者不仅包括免疫系统而且包括机体各系统和各器官的机能。虽然治疗感染性疾病对病原体敏感性的药品是关键,但对于形成感染后,致病微生物必然对其相应的系统器官造成损伤,一个系统器官的严重损伤和衰竭必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其他系统和器官,最终导致治疗的失败,这就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应有的整体观念的理论所在。分析感染性疾病的内外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机体抗损伤能力、修复集体损伤的药品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宝库的强项。应用调节人体整体机能的基础药品,结合抗菌素特异杀菌效果,将成为人类与致病微生物战争的有力武器。
  协同作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新思路
  提到新思路,说到底,还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中西医结合提倡几十年来,一个长期困扰的症结是如何实践的问题:是西药配中药还是中药配西药;是西医的诊断方法配合中医的诊断方法,还是中医诊断方法配合西医诊断方法;是西医配中医还是中医配西医等等。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提法还是一种文化,这是医疗事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而治疗感染性疾病采用基础药与抗菌素、抗病毒药协同用药的观念,应该被临床医生所认识。
  从中药中选择强有力的药物用于抗感染是完全可行的,但选择出没有毒副作用、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能显著调节免疫功能又能提高机体抗损伤能力、改善微循环等多方面整体调节机体能力的药物是抗感染用药的关键。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如灵芝等传统中药具备这样的功效。但是人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重新认识界定这些中药的功用。中药新用,中西医结合,特别是抗感染治疗增加基础用药是新时期临床医疗更高、更新的课题。
  如果把合理使用抗菌素、提高机体抵抗力和修复力比做两条腿,只有两条腿一起走路,才能一起发挥功效,不仅治愈人类所遭遇的感染性疾病,也会构筑好自身的防线,我们才不会在致病微生物面前节节败退。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为提高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和临床服务水平,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对医院的临时护士进行了护理技术大比武活动,比武内容包括静脉输液、中心吸氧等6项内容。据了解,该院每年举行一次护理技术大比武,此次共有60名临时护士参加了比武。图为护士在进行技能比赛。 王晓亮摄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塔

颈椎病别误当脑血管病治疗
  工作节奏紧张和生活水平提高,使颈椎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攀升。由于这两种疾病有些类同症状,一些患者经常将两病混淆,贻误治疗时机者屡见不鲜。
  来自河北雄县45岁的李大姐因患颈椎病,四肢麻木,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误治了一个月,结果越治越重,直至瘫痪,卧榻不起。李大姐在丈夫陪同下慕名到北京天坛医院求医,该院骨科主任林欣教授,在显微镜下为她做了颈前入路间盘摘除加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四肢活动自如,痊愈出院。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为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其它型。颈椎病在国内外发病率均较高,中老年多发,是由于长期屈颈低头劳作劳损导致椎间盘变性突出,骨质增生,压迫颈脊髓所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肩、上臂及双下肢疼痛、无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大小便不同程度障碍、头晕、心悸,严重者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林欣教授介绍,颈椎病是可以预防的。白领阶层、伏案工作者、俯颈工作者特别应注意避免连续长时间屈颈、低头。注意1至2小时改变颈部姿势,做多方向活动,或轻柔按摩颈部,保证充足睡眠,头枕合适,枕部适当加以软垫防止悬空。
  据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介绍,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组以突发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见脑卒中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卒中的部分临床表现与上述颈椎病的症状类同,以偏瘫为主。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基于证据的医学,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提供最理想的治疗)为最佳方案。控制危险因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专家提示患者一旦出现四肢麻木、肩、上臂及双下肢疼痛、无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偏瘫、大小便不同程度障碍、头晕、心悸及偏瘫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骨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凭借临床经验及X光、CT等相关的辅助检查设施,确诊并有效治疗这两种疾病是不难的。(朱丽丽)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庸”镜隐患多 配镜需当心
  新学期开始,很多家长为孩子选购近视镜。近日,记者对鞍山部分眼镜店进行了暗访,并就如何科学配镜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配眼镜是精细的事,尤其是青少年初次配镜,必须由专业眼科医生进行检查、验光、试戴等,通常需要一至两天时间。而目前市场上大量“验光配镜,立等可取”、“10分钟配镜”的宣传则误导了消费者。
  在鞍山站前步行街内几家眼镜店,记者询问配制近视镜需要多长时间,热情的店员们纷纷称自己的店10分钟左右就能配好,一家只有两平方米大小的眼镜摊摊主告诉记者:“我这里配眼镜快,三五分钟就能配好,不会耽搁你时间的。”有专家指出,配镜强调快,势必会放松对眼镜质量的追求。
  暗访中,记者发现许多眼镜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在一家眼镜店,记者佯称挑选眼镜,对店内设施进行了观察,发现店面内并没有专门的验光室及隐形眼镜配戴室。
  记者从卫生部门获悉,日前卫生监督部门曾对鞍山市部分眼镜店进行抽查,发现部分店内没有任何消毒设施(包括试戴隐形眼镜处),验光灯不符合国家标准,工作人员没有健康证,验光员也没有从业资格证。检查人员说,佩戴隐形眼镜时工作人员的双手直接接触顾客的眼睛,未经消毒的双手给顾客佩戴隐形眼镜时,只要有一个顾客有眼部疾病,就很容易在顾客之间引起眼部疾病的交叉感染。
  据鞍山市博爱眼科医院有关专家指出,经常有患者由于在眼镜店内配制了不合格的眼镜而到医院求诊。一位15岁的中学生,在普通眼镜店验光后配镜两次,戴近视眼镜2年,双眼矫正视力只有0.7。近期出现不能持久视近物的症状,多次诊治无效。今年暑假他来到博爱医院治疗,经检查为双眼内隐斜,经过眼科医生治疗后,改配远视镜。
  鞍山市博爱眼科医院有关专家指出,消费者应到正规医院及眼镜店配镜,初次配镜,一定要由专业眼科医师进行眼部检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如是假性近视,可采取及时的治疗和保护措施来恢复视力。
  专家说配镜一般分为七个步骤:即眼科医生问诊;进行眼部、眼底检查,查看是否有其它眼病;由专业验光师进行屈光检查;进行试戴,如有不适的感觉可以做一些小的调整;追加矫正;佩戴眼镜及眼镜护理指导;眼镜佩戴者需要进行定期视力检查。眼科医生特别指出,由于隐形眼镜每天的清理工作比较复杂,自理能力稍差的青少年比较容易因为镜片的不洁而感染各种炎症,因此还是以戴框架眼镜为宜。
(喻蕾 陈光明)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大夫信箱

环境变化前可择期整形美容
  问:孩子有某部分的身体缺陷、畸形或是不满意,这常常令我们做父母的头疼。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来通过整形手术对孩子进行“修复”,请大夫予以解答。
  答:适龄的大、中学生在结束上一个阶段的学习、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可以选择去正规的大医院做适宜的整形外科手术。
  体表缺陷和畸形毕竟是“面子”上的事情,不做吧,孩子有自卑感。做吧,孩子年龄合不合适,家长还要考虑孩子容貌有所变化后能不能承受原有生活环境的舆论压力、会不会遭遇新的心理问题等等。所以,选择一个阶段性的时间,如小学毕业、初三、高三、大四前等时机,利用寒暑假对“适龄”的身体某个部位进行修复,可以兼顾到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各个方面。比如,大学生在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完成整形手术,半年到一年后其手术效果最佳,可为学生求职、面试增加自信心。再比如,今年高考提前到6月份,开学仍在9月份,3个月的时间来做整形美容会绰绰有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摄入激素过多等原因,一些乳房发育得像女孩一样的胖男孩越来越多。建议乳房发育异常的胖男孩选择初三、高三后来做乳腺全切的整形。另外,对忙碌已久的教师和学生家长来说,也可利用较长的假期做整形、修复。
  人体的眼、耳、鼻、口等五官生长期不同,人在5岁的时候,耳朵已长至成人的90%,所以对耳器官的修复5岁以后就可以做。眼睛一般在十七八岁成熟,所以眼部适宜的修复时间是18岁以后。而鼻子是全身发育最晚的一个器官,女性在20岁以后,男性还要往后顺延两岁,所以对鼻部的整形时间是最靠后的。随着整形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有些先天性体表缺陷如兔唇等的孩子,出生后可以直接由产房抱到手术室进行修复,这样十月怀胎的妈妈一眼所见就是一个完全正常、没有缺陷的宝宝,避免了对产妇及全家的心理打击。
  (乔群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教授)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医疗事故鉴定的五项“新政”
张立云 编制(新华社9月5日发)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定期通报药品不良反应好
尹卫国
  日前,国家药品监测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公众警惕使用甲氧氯普胺、鱼腥草注射液等5类药品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这份最具权威性的技术通报,对上述药品不良反应的特征、表现形式、危害性、临床监护及有效防治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表述,提示和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医务工作人员及病患者注意这类药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和毒副作用,做到合理、安全用药。
  凡药三分毒,不仅西药含有毒素,中草药同样有副作用。药品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无可置疑的。产生毒副反应的并非都是伪劣药品,合格药品同样会有不良反应。而过去我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和关注是很不够的,药品生产企业、医护人员和消费者这方面的意识都较淡薄,许多药品使用说明都不标明副作用,去医院看病也很难见到医生主动向病人交待服药的不良反应。据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不合理或滥用药引起的,二是药品本身存在的毒副作用。据资料统计,我国不合理用药发生率大约在11%至26%,每年住院的5000多万病患者中,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达250多万人,占20%左右,直接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近2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惊人,一方面反映了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及相关知识非常贫乏,同时也反映了药品生产、经销企业、医院和政府有关部门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和监控力度比较薄弱。
  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第一次向社会公布5类西药不良反应的信息,以后还要定期发布此类信息,充分体现对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药品可称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救命也能害命。在一个民主和法制的国家,保障公民生命和健康安全无疑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工作,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思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不可置疑,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有100%的知情权,过去这方面工作不透明、不到位,做得不够好,群众不太满意,尽管原因很多,但说到底是缺少人性化关怀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向社会公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其意义起码有三点。首先,有利于广大公众学习掌握药品知识,增强预防和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心理、思想和知识准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固然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和保健水平,但很大程度上也依靠公众的自防自救。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自防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其次,能够有效地监督医药生产企业对药品副作用的控制。从源头上严格监控、把关,敦促和监督厂家对药品消费者负责,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改进药品配方和制药手段,在保持药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副作用。再次,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从临床上严格把关,督促其尽可能地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病理特征有的放矢合理用药,坚决杜绝乱用药、用错药,努力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对病患者的侵害。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关注癌症

肿瘤患者的睡眠障碍
  肿瘤患者发生失眠和睡觉—觉醒周期紊乱的危险性很大。失眠是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仅次于与肿瘤和/或肿瘤治疗相关的躯体和/或心理因素第二大常见问题。焦虑和抑郁是患者对肿瘤诊断、治疗和住院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其与失眠密切相关。
  与类固醇激素生成有关的癌样综合征、与肿瘤浸润有关的症状如淋巴引流部位病变、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症状、疼痛、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瘙痒和疲劳等都可以加重患者的睡眠障碍。药物包括维生素、皮质激素、治疗恶心和呕吐的精神安定药、治疗呼吸困难的拟交感神经药以及其他治疗药物可以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住院患者的睡眠往往因治疗计划、医院的常规活动或者同病房的患者而受到干扰。这些干扰对睡眠—觉醒周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住院情况下,影响睡眠—觉醒周期的其他因素包括年龄、噪声、温度、舒适度、疼痛和焦虑。
  睡眠障碍的治疗应当集中在与肿瘤及其治疗相关的症状,明确和改善影响睡眠的环境和心理因素。治疗肿瘤也可能解决睡眠障碍的问题。当睡眠障碍是由肿瘤本身或者其治疗所产生的症状所引起的,那么控制或者减轻症状就是解决睡眠障碍问题的关键。治疗睡眠障碍应当结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并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改善环境可以减少睡眠干扰。减轻噪声,降低光亮度或者关闭灯源,调节适宜的温度,加强患者的护理以减少干扰,这些措施都能减少对睡眠的干扰以提高睡眠的质量。
  心理治疗旨在通过教育、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付问题。当患者学会如何应付疾病、治疗和住院所带来的压力时,其睡眠也会得到改善。在睡觉时做放松操或者进行自我催眠,有助于镇静和睡眠。认知行为治疗能够减少早期失眠所带来的压力,并将“需要睡觉”的目标改变为“只是放松”。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减少焦虑,促进睡眠。应当鼓励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和交流。
  对于睡眠的药物治疗,无论是对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一直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处方睡眠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证实,而另一些助眠药如褪黑激素和中草药疗法,虽然风行一时,却缺乏充足的证据以证明其安全性或有效性。在考虑选用何种睡眠药物时,您最好与医生进行沟通,让他了解您的情况,并对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心中有数,并且做有针对性的咨询。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是睡眠药中的新秀,代表药物为思诺思。现有的此种产品半衰期较短,即易被从体内清除。正因为如此,这类药不会引起白天的困倦感。并且,此类药的作用具选择性,直接作用于与睡眠相关的特定受体。
  您的医生会对您的病史,您的失眠症状,您现正在服用的药物,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选用合适您的安眠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