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袁纯清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地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一切工作和行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的根本立足点
  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检验一个政党是真马克思主义政党还是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政治标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忌讳公然宣告其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公开表明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从而再一次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鲜明的政治立场。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推动历史前进。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也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历史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党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把握。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我们才能够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具有的时代意义。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民、尊重规律和尊重历史,是完全一致的。每一个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牢记,我们来自人民,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我们的力量和智慧来自人民,我们决不比人民更高明,更不是什么一方神圣。如果自视高明、自诩英雄,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就必然坠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如果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己放在人民之上,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自作主张,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本”、“基”、“源”的高度,去认识进而尊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就能够谱写历史新篇。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尤其要提高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的自觉性。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等等。
  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表明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立场。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政治立场问题的本质是根本利益问题。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利益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如果只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即使自称“利他”或“为公”,也肯定是利己主义的。如果只是从“小圈子”利益出发,表面上似乎有“集体”利益的味道,其实仍是变种的“山头主义”,其所谓“集体”不过是一种“虚假的集体”。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说到底,就是要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胡锦涛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就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与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连在了一起,把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连在了一起,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连在了一起。
  真正做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实践问题。一个执政党的政治实践首先表现为党制定和实施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而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又有一个出发点问题,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这个出发点就是其政治立场的表现。出发点不是抽象的。实践的出发点,既是政治立场的具体化和表现,又是对政治立场具体化及其表现形式的检验。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真正做到一切工作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解决的根本思想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保持先进性,就要根据实践的要求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并以此为根本出发点,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需要的时代性,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在前进中富于创造性。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已经显示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巨大勇气和持久活力。保持这种勇气和活力,有赖于保持其根本出发点始终不变。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就不至于遇到一点挫折就失败,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就永远具有人民群众的基础,就一定会党兴、国兴、民族兴。
  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真为人民服务还是假为人民服务的分水岭。共产党与人民,只有心连心,才能同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这颗心,就不可能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只有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会不遗余力地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就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命根子。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种积极的实践态度。
  把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吸取群众力量作为重要的政治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需求,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第一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反映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在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中实现人民的利益,我们党的事业也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在于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落脚点是实现根本出发点的本质要求。落脚点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都是为了保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树立坚定的公仆思想。爱人民、尽职责、讲奉献,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时刻牢记的准则。“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公仆思想。领导为谁服务呢?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说得很明确:“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这意味着,领导不仅要服务,而且要服好务,心要真、意要实、情要切,用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保证为人民用好权、谋好利。
  具备良好的作风。良好的作风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落实,人民的利益得到实现的关键。当前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群众所得实惠不多,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意见大,究其原因是有些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要么一般号召,没有切实的行动;要么浮在上面,不深入基层;要么追求所谓“政绩”,搞“形象工程”。总之,为人民的利益,为当地实实在在的发展,动真情不够,来真格不多,下真功夫太少。更有甚者,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作风粗暴,败坏了党风,伤害了群众。因此,必须把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作为执政为民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对群众的利益关不关心,对群众的疾苦焦不焦心,对群众的困难上不上心,对群众的冷暖操不操心,作为衡量干部思想作风的重要标准,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
  保持廉洁从政的本色。廉洁从政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共产党人以人民利益为利益,以人民福祉为福祉。共产党人所掌握的权力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决不是攫取私利的工具。这是对共产党人的党纪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政治道德的体现。保持本色,从党性原则上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保证,要求每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境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耐得住清苦寂寞,做到廉洁奉公、从政为民。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既要对事也要对人
金锵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两项重要任务。在当代中国,我们改造世界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武器。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这一要求,对于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结合,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深扎根在头脑中,全面落实在行动上,具有重要意义。
  “对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就事论事,而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以新的自觉成就不断改造客观世界之事,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拿出越来越多的实际成果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对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人处世,而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以新的自觉成为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之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要求就是全面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使之真正化为自己的科学信仰、思想境界、道德准则和精神动力,努力成为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坚定的共产党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事”和“对人”作为自觉改造世界的两个方面,从来互相联系、互为一体,永远不可分割、不可偏离。改造客观世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只有使主观的思想符合客观发展的进程、规律,符合人民的意愿、要求,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达到预想的结果。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努力改造主观世界。而改造主观世界,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过程。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正确思想认识的不竭源泉、检验标准和根本目的。要有效地改造主观世界,就必须积极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就是要“真正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可能真正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是只对事不对人,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不把自己摆进去,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贡献力量。要是只对人不对事,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不把理论付诸行动,就不可能避免实践的盲目性,不可能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任务,当然也就不可能立足新的实践,从人民群众中吸取养分,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由此看来,只对事不对人,既丢掉了对人,也必定丢掉了对事;只对人不对事,既丢掉了对事,也必定丢掉了对人。如果离开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那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成效就无从谈起。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党的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党的干部的不断成长,都是同我们党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着力于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分不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领导干部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既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走在前列,又要在改造主观世界中走在前列。这样,才能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不断强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开掘力量之源。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推进
——总装备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综述
总装备部政治部宣传部
  近日,解放军总装备部在京举行了各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研讨班在前一段深入部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采取读书自学与专家辅导相结合、学习理论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等形式,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铸牢军魂上下功夫
  大家认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是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使这一科学理论深入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转化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信仰的过程,就是确立科学理论在各项工作和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过程。为此,一定要通过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切实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我军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军面临着“战场”和“市场”的双重考验,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强化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军魂意识,加强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切实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走在前列,在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上矢志不渝,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
  大家认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学习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必须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切实做到从熟知到深知、从了解基本思想到把握思想体系、从理解理论观点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许多同志深有体会地说,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大家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要深刻认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
  大家认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重在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和运用于军队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一是强化党的意识,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要求,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党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强化发展意识,圆满完成装备建设和科研试验任务。加快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是贯彻“第一要务”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务必把完成任务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把加强团结协作作为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把确保质量作为完成任务的生命工程,把深入研究谋划好本单位的发展战略、提高武器装备建设和国防科研试验能力作为战略工程来抓紧抓好,努力在推进武器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上奋发有为、有所作为。三是强化人才意识,积极推进人才战略工程。
  坚持用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建设的思想统一认识,不断增强抓好人才战略工程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强党管人才的力度,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强化落实意识,打牢部队全面建设的基础。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部队各项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切实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从严治军、勤俭建军的方针,紧紧抓住一线指挥部、一线战斗堡垒、一线带兵人“三个一线”建设不放松,突出抓好基本教育、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和基本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水平。


第9版(理论)
专栏:

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梁胜利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要根据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设富有创造力、具备高素质、责权利相统一、覆盖面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建设富有创造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党组织若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地方就能加快发展,群众就能较快富裕起来。相反,如果思想陈旧,固步自封,这个地方就很难发展起来。当前,农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但也碰到了许多新问题。比如,农产品供求的总量矛盾基本缓解,但品种和质量的矛盾比较突出,农业生产的资源不足问题与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同时并存;农民近几年来的收入增幅有所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还存在不少贫困人口;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比较牢固,但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农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促进农村的稳定、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这是摆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前的根本任务。要想在新形势下解决好这些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总体要求,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树立新观念,不断增强创造力,坚持先进性。
  完善优上劣下的用人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这是十六大对干部选拔任用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农村干部的选拔任用也必须按照这一要求进行改革。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他们或者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善于抓住机遇带领群众走上加快发展的增收致富之路;或者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善于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不同利益关系,以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等等。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就必须建立优者上、劣者下的动态用人机制,真正把那些觉悟高、观念新、能力强,善于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建立起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又是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因而在选拔任用中,必须坚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确保被选拔的党员干部是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
  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建设责权利相统一的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干部承担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但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责权利并不明确,也不平衡,存在着对基层干部责任上严格要求,但权力上无相应保障,经济待遇上又不够关心的情况。这使农村基层干部难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上,对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只是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明确基层干部具体职责的同时,将责权利统一起来、平衡起来。一方面,要严格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程序,以提高村组干部的政治待遇,增加其荣誉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可以参照国家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确定在职村干部的补贴,并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以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充实干部队伍,建设覆盖面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党组织肩负着重大责任,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干部力量还比较薄弱。按照通常的情况,目前农村地区除了村一级外,还有下属的队组一级。但目前,一个乡镇联系或包村干部一般为1人,村两委干部一般为3—5人,仅仅依靠这几个有限的干部联系成百上千的农户,承担起组织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显然是有些力所不及的。因此,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细胞的活力,就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干部队伍。除了根据村的大小合理配置村干部外,还应突破现有的管理下限,由村到组延伸管理,充实村下面队组的干部配置。实践证明,队组干部分布广泛、人数多,熟悉周围环境,与群众接触密切,他们是天天生活在群众身边的“主心骨”。实现从村到队组的管理的延伸,不仅能使党在农村的基础更牢固,而且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得以大大增强。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文化理论和战略研究的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评介
许征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是罗文东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和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为指导,紧紧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重大问题,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战略重点和基本原则等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该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在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考察,力图揭示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历史脉络、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关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较为完整的理论见解。
  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中“源”与“流”的关系,不仅从“源”上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说明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主要任务,而且从“流”上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关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古今中外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它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科学的,又是大众的,是现代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该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国内外新的实际上下功夫,将文化理论与发展战略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描述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当今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战略重点。这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原则要求,无疑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