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9月9日1时零9分,济南名泉——黑虎泉恢复喷涌。至此,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济南四大名泉群已全部复涌。然而专家提醒,此次复涌将是短暂的——
济南:名泉复涌更盼常涌
本报记者 何勇
  沉睡的名泉被唤醒——
  说明此前济南市政府实施的节水、育林等措施是极为有效的
  济南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孕育了548处泉水,因而被誉为“泉城”。其中,古城区内的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自古闻名,被誉为济南市“四大名泉”。
  9月6日上午8时30分,沉寂了548天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终于苏醒。三股泉眼同时喷出清冽的泉水。此前,五龙潭、珍珠泉泉系已相继喷涌。9月9日1时零9分,济南市的又一名泉——黑虎泉恢复喷涌。至此,“四大名泉”已全部复涌。
  7日,趵突泉公园潮水般涌进了3万多人。面对这些盼泉已久的市民,山东师范大学水利专家黄春海教授泼了点冷水。他说,泉水复涌说明此前市政府实施的节水、育林等措施是极为有效的,但这次复涌可能会比上次更短暂。济南名泉真正实现常年复涌还需做大量工作。
  名泉几曾遭重创——
  超量开采地下水和连年干旱少雨,严重破坏了济南的泉脉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济南诸名泉多次杳无声息,就连曾被形容为“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泉,也多次“沉沉入睡”,干枯无形。
  济南的地形南高北低。南部山区为泰山余脉,泉水均源于此。市区多为黄河冲积平原,高差500余米,降雨渗到地下,顺岩层倾斜北流,至城区遇岩体阻挡,出地表而成泉水。地下水开采量,直接影响到泉水的生命。
  济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1/10。超量开采地下水和连年干旱少雨严重破坏了济南的泉脉。从1981年开始,趵突泉连续3年发生了断涌3—9
  个月的现象,成为“半年泉”;1988年8月到1990年8月,趵突泉断涌两年之久;1999年3月2日,趵突泉再次断涌,直至2001年7月17日通过人工措施补给水源,方才复涌一段时间;2002年3月再次断涌至今……
  泉水干涸了,泉城名不副实了。
  名泉不能毁于一旦——
  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
  2001年6月,全国第一个名泉保护地方性法规《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名泉保护从此有了法律后盾。
  多年以来,济南地下水与地表水供水比曾经高达7∶3。济南坚持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早在1984年,济南市就开工建设了“引黄保泉”一期工程,期待靠黄河水补给城市的饥渴状态。由于凌汛、断流、防汛、含沙高等因素制约,黄河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供水保泉问题。
  1999年至今,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济南市投资20多亿元建设鹊山、玉清湖两大水库,总库容量近亿立方米。2002年7月9日,玉清水厂正式供水,济南当天地表水、地下水供水量分别达37.5万吨、33万吨。前者首次超过地下水供水量,一举扭转了多年来地下水开采量远大于地表水的不利局面。至去年,这一比例已稳定在3∶7上。这是今年趵突泉比预期时间提前喷涌的根本原因,而非市区降雨量同比增加17%。
  “十八般武艺”都使出——
  封井200眼、节水12%、地下水回灌、涵养水源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自备井开挖简单。济南市单位与居民挖自备井采用地下水的现象一度十分普遍,最多时城市规划区内的自备井数量达500多眼。
  2002年7月,济南市成立了“封井保泉”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凡自来水供应单位的自备井一律限期封停,并对以往封停的自备井进行普查,违者处以重罚。在1年多的时间里,全市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封闭自备水井近200眼,地下水日开采量减少30万立方米。为此,济南市有关部门多投入了近亿元资金。
  2001年8月,济南进行了全国首次地下水回灌实验。济南卧虎山水库800万立方米清水在12天之内通过玉符河的“地下通道”补入南部泉脉中。据悉,实验结果收到预期成效。
  今年9月初,济南市第四次水价调整方案确定,综合水价由1.94元调整为2.80元。2000年,济南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比“八五”末增长近一倍的情况下,城市年用水总量却下降3671万立方米,下降幅度达12%。节水综合指标列全国同类城市先进行列,2002年被评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南部山区是泉水的命脉,城市建设规划坚持“人为泉让路”。在今年7月出台的由国内著名规划专家设计的济南未来20年的规划中,对泉水相关区域的措施是“南控、中疏”,即南部山区控制建设规模、泉系分布集中的老城区逐步疏导居民。南部开发被大规模缩减,代之以对山区水源地的保护;已被破坏的部分列为生态环境“重点预防保护区”,严禁各项开发建设项目,杜绝和遏制新的水土流失发生。同时,对泉域补给区的宜林荒山进行全面绿化,采用乔灌草立体结构,有效地涵养水源。
  承诺名泉不再“入睡”——
  仍需坚持补源、节水、对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并加强对泉水的学术研究
  对趵突泉复涌,专家认为大约能持续2个月。要常年喷涌,还需假以时日。
  在今年3月份济南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向与会代表承诺: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实现正常降雨年份(年平均降水量为671毫米)泉水实现常年喷涌。据济南市名泉办李世欣主任介绍,通过补源、节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回用水等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等措施,到2010年,在正常降水条件下完全可以实现泉水常年喷涌。
  此外,记者了解到,目前对泉水的学术研究相对滞后:能对各个泉系喷涌产生作用的地下水具体区域尚不明确,封闭自备井的有效区域尚未固定;泉脉具体走向仍不明朗;对泉水水位运动规律尚未完全摸清。这是制约名泉保护的一大学术理论瓶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国对非典疫情保持高度警惕
 国内未出现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
  本报北京9月9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卫生部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我国高度关注新加坡发现非典患者一事,并继续对非典疫情保持高度警惕。
  这位负责人指出,我国从未放松过对非典疫情的警惕。各地非典疫情零报告制度从未停止过,并且今后还将持续保持下去。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出现又有非典疑似病例的传言。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人们对于高烧、咳嗽等症状较为敏感和警惕,但这并不是非典疫情反弹。卫生部反复对北京等地的非典疫情进行核查。迄今为止,北京等地任何一家医院都没有出现非典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为防止非典疫情反弹,各地都在制订预防非典的紧急预案,进行紧急模拟演练,这些举动是为了吸取今春教训,防患于未然。卫生部从今年4月20日开始每日对社会公布非典疫情,一直持续到8月16日最后两例非典患者出院,每日非典疫情发布才中止。今后,如非典疫情有所变化,卫生部门还将依法予以公布。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近期我国将密切关注新加坡非典疫情动态,并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卫生检疫,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非典疫情传播。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秋来冬近,人们不禁会问“今冬明春非典会卷土重来吗?”解放军三○二医院医学博士刘士敬建议——
未雨绸缪 严防非典
王淑军 黄显斌
  非典病毒可能卷土重来
  刘士敬认为,在目前对非典的认识还很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准确预测非典是否会来或何时来。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警告,非典出现季节性反弹的可能性极大。这是因为许多像非典这样的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温度和湿度增加时会消失,而在气候转凉时可能会重新出现,有的两三年流行一次,有的四五年流行一次。
  不少研究表明,非典病毒最初可能从某些动物或环境来源感染人类,目前这些动物和环境依然存在,非典病毒可能潜藏其中,一旦有合适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便会再次袭击人类。今年非典病毒流行的整个过程正好跨越了南北的冬春之季,入夏后感染人数骤降,直至消失,这与病毒的生物周期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有理由认为非典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暴发性大流行可能性不大
  但刘士敬同时指出,类似今春非典暴发性大流行的可能不大,更可能出现一些局部零星散发的病例,并能较快得到有效控制。因为经过今春抗击非典的考验,我们已总结出一套有效的防范措施,全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有能力在苗头初露时,迅速进入高度警戒状态,采取各项应急措施和预案,将非典消灭于初始阶段。
  仍需未雨绸缪 严阵以待
  预防今冬明春非典疫情反弹,仍有一些刻不容缓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必须严肃对待:第一,尽快完善建立快速方便的非典诊断方法,将标准的诊断试剂盒及时发放到每一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第二,规范治疗方案。到底病变处于什么时期需使用激素?如何使用?有没有必要进行预防性治疗?等等问题,需要有明确的交代,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第三,设计出轻便、安全可靠的防护装置和防护服装,以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及医疗操作的准确快捷。第四,尽快研发出有效药物。目前筛选有效、安全可靠的中西药物已在全国范围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五,加强免疫防范措施。疫苗的研发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
  刘士敬说,从近30年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的情况看,非典作为一种新的传染病不会自然消失,很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不过,只要应对得法,它对人类的威胁就不可怕。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妈妈老师 扎西德勒
  在拉萨SOS儿童村里,有17位特殊的女性。她们既是母亲,也是教师,凭借爱心抚养、教育着140多名孤儿。孤儿们亲切地称她们为“妈妈老师”。27岁的德庆卓嘎就是儿童村里一位普通的“妈妈老师”。她独自抚养、教育着9名4岁至11岁的孤儿,给他们家庭的温暖。图为9月9日教师节前夕,“妈妈老师”德庆卓嘎从窗外走过的时候,9个孩子把用藏、汉两种文字写下的“妈妈老师,扎西德勒”贴在窗玻璃上,祝“妈妈老师”节日快乐。
  (新华社记者 杨俊江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他下肢瘫痪,身患多种疾病,拄着双拐,骑着毛驴,年复一年,往来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十里羊肠小道上,在山区教坛上辛勤耕耘了32年,被誉为“教坛保尔”。教师节前,他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他就是——
张学成:十里山路“走”了32年
本报记者 丁伟
  9月9日上午8时,人民大会堂北大门。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甘肃镇原县殷家城乡李园子小学教师张学成坐在轮椅上,被两人抬进人民大会堂;两年前的9月9日,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刚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的张学成也是被人抬着,进入这座庄严的殿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
  这一切成为被誉为“教坛保尔”张学成人生价值的最好佐证。
  执教32年——
  跋涉十里羊肠小道一趟最少得用3小时;经常趴在讲桌上为学生上课,手扳着黑板沿写字;大雪天跌倒在雪地上,一手蹭着往前挪,一手仍紧紧地握着学生的作业本
  地处陇东老区的镇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1954年,张学成出生在这个县殷家城乡的李园子村。他刻苦勤奋,品学兼优,但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辍学务农。1971年10月,年仅18岁的他被聘为本乡民办教师。
  正当张学成想在三尺讲台上大显身手的时候,1972年2月,不幸从天而降。一次普通的静脉注射,竟导致他下身偏瘫。从此,对张学成来说,连接家和学校的十里山路便成为“万里长征”。每天晨鸡一叫,他就从炕上爬起来,拄着拐杖踏上山路。这是一条羊肠小道,既要上山,又要过沟。健康人也得走1个多小时,下身偏瘫的张学成走起来最少也得用3个小时。
  命运似乎有意跟张学成过不去。1993年,他的左腿在进行烤电治疗时,不慎发生意外,造成大面积烧伤,在还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他强忍着灼痛,毅然离开医院,返回学校。1996年,他的左脚跟又不幸感染,做了植皮手术,无法独自往返学校,只能让妻子牵着毛驴接送。1998年冬天,张学成的病情越来越重,已没有力气跨进教室门,只好让学生将他抬进教室,扶上讲台,然后趴在讲桌上讲课,手扳着黑板沿写字。一个大雪天,学生们等待着张老师来上课,10分钟过去了,还不见他到教室来……学习委员感到情况不妙,急忙出门,才发现他跌倒在雪地上,一手蹭着往前挪,一手仍紧紧地握着学生的作业本……
  关爱学生——
  30多年来他演算的习题无法统计,读书学习笔记写了20多本,亲自制作了汉语拼音图片等各种教具70多件……培养了李园子村两代人300多名学生:有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的正在读博士研究生
  张学成慈父般地关心学生,冬天为低年级学生架炉子生火;夏天为学生们洒水扫地。他的宿舍平时是学生的开水房,下雨天就成了学生的集体宿舍,学生有病时又变成临时病房。即使在债台高筑、生活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张学成仍常用微薄的收入为贫困生垫交学杂费,买学习用品。学生张庆莲的母亲去世后,家里生活困难,张学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供养她上学。
  在教学上,张学成一贯精心备课。30多年来他演算的习题已无法统计,读书学习笔记写了20多本,亲自制作了汉语拼音图片等各种教具70多件。他系统学习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全部教材和《特级教师教案》等资料,形成一套既传授知识,又融思想教育、学习方法于一身的独特教法。
  在32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所教的5年级数学课在全乡毕业升学考试中,4次名列第一、8次名列第二;他靠拐杖支撑站立讲台,培养了李园子村两代人300多名学生,其中3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有的正在读博士研究生,有的当了乡村干部和农技员。
  不图名利——
  教学生涯中有22年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从没超100元;他疾病缠身常吃药,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可从没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相反却经常想“今后还能为学校和孩子们做点什么?”
  张学成不图名,不图利,当一名好教师是他的惟一追求。他的感人事迹在陇原大地上广为传诵,家乡的父老崇敬他,争相帮助他、照顾他,不少人劝他回家好好养病,学校领导多次“命令”他减课,就连学生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老师受苦,写“求情信”劝他安心休息养病。张学成却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回家后既做不成什么,又要连累家里,未必生活得好。我的一切来自父老乡亲,他们给了我很多很多。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把家乡的娃娃教好。”
  1993年1月,当了22年民办教师的张学成被破格转为公办教师。这之前他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最多时也未超过100元,但他从未计较过。他疾病缠身,经常吃药,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可他从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1999年,他荣获陈香梅教育基金会首届优秀教师奖,并获得2000元奖金。这笔钱,对于债台高筑的张学成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但他硬要拿出一半捐给学校,最后在乡教委领导和老师们的再三劝阻下,还是捐了400元。张学成动情地说:“时间和生命对我来说,不会太多了。我经常想的问题是,今后还能为学校和孩子们做点什么呢?”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流下了热泪。2000年3月,他又从行署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000元捐给乡党委,用于支援教育事业。
  人物小传
  张学成,甘肃省镇原县殷家城乡李园子小学教师,49岁,共产党员,被誉为“教坛保尔”。2001年教师节前,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今年教师节前,他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上海
 商家拒售“裸装月饼”
  上海主要月饼经销商今年首次明确表示,禁止在店内销售“裸装月饼”,所有上柜销售的散装月饼必须有独立外包装。图为9月9日,一顾客在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内挑选月饼。(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广州
 “工业游”让市民游出信心
  据新华社广州9月9日电(记者顾万明)广州近来兴起了市民游工厂,已有3500多人参观、游览了一些名企业,还有3000多人报名等待参加“工业游”。现有10家企业成为“工业游”的对象。人们了解了与生活有关产品的生产过程,就对产品有了更强的信心。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香港
 上网成上班族增效关键
  据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记者王丽丽)香港首个针对办公室互联网使用情况开展的调查显示,香港上班族认为在办公室上网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关键。用户数目及浏览人次均为全港第一的雅虎香港网站,与香港的媒体投资管理专家联手进行了这项调查,超过九成被访者认为互联网对他们的工作大有帮助,7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是工作时间的最佳通讯媒体。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鹤壁
 新区公厕一律免费开放
  本报郑州9月9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兜里没装钱或毛票不够用,跟“看门”的没少费口舌,导致“内急”一时没法解决——这是人们在城市常碰到的尴尬事。但在河南鹤壁新区,找地儿“方便”却方便得很。因为这儿的公厕一律免费开放。通过两年来的更新建设,鹤壁新区已建成32个全新标准的水冲式公厕。该市还公开招聘保洁员管理公厕。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湖南凤凰
 发现古生物化石和万年沉木
  据新华社长沙9月9日电(杨树人、丁文杰)湖南省凤凰县国土资源局最近在地质考察中,分别在一溶洞内和一峡谷里,发现古生物“化石”、“银须”景观和罕见的万年沉木。据悉,8月底,考察人员在凤凰县齐良桥乡一个叫利达洞的溶洞进行考察时,在4米高的洞顶上发现一处似鸟非鸟的动物图形。考察组已初步考证是一种古生物化石。在溶洞中,考察组还发现一种“银须”景观及一大片万年沉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