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新高潮 新高度 新成效

进一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路建平
  内容提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包含着必须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包含着核心内容和精髓,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一样,来自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从回答的基本问题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总结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核心内容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要求我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和运用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有必须科学回答的基本问题,有核心内容和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说,是因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科学的总结、全面和创造性的回答。
  早在1990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已经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把心思用在这里,经过实践,集思广益,继续把这篇大文章作好。”之后,他进一步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对于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他指出,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里,我们党应该怎么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奋发图强,怎么保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要首先和经常考虑的非常重大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曾说,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他10年来想得最多的两个问题。2000年6月,他在谈到“三个代表”时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想得最多、长时期思考的结果,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代表”。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既统一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又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多次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但都是从研究和解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从党如何更好地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来进行阐述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全局性和科学性。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体会和准确把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与邓小平理论是什么关系?这是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江泽民同志在阐述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时曾经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这种一脉相承就是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真理的统一体。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只有坚持这样做,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完全应该这样理解。这里的关键,是要进一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对这一点,江泽民同志讲得很清楚:“我们始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高举。他指出,“党中央所要求的‘高举’,必须是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真正把邓小平理论全面正确地学习领会好,积极认真地贯彻落实好,不断取得工作的新成绩,不断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只在口头上喊,认识上不提高,行动上不落实,这不是真正的‘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一样,来自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从回答的基本问题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使我们党和全国人民有了根本指导思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二是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理论创新意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上的一系列重大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总结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治党治国治军的新的宝贵经验,核心内容是“三个代表”。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包含一系列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比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发展的认识,为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的一个新论断。
  这一新论断是我们党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敏锐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得出的科学结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现在世界经济发展加快,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新世纪之初,我们能不能搞得快一点,国内外都很关注。”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提高国际地位,才能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考验。
  这一新论断明确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是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一个发展问题。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
  这一新论断是对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解决好发展问题,是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首要课题。把发展问题与我们党的执政和民族的振兴直接联系起来,突出发展在党执政兴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又比如,围绕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团结和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同志在反复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提出了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想。这就为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打开了广阔的道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过去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运用和发展,但光靠老经验老办法是不够的,必须有新的创造。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还多次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倡导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努力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认识成果:我们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两个转变”的思想;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思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思想;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的思想;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思想;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保持党员先进性的思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两个先锋队”、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思想;等等。这些新观点和新的认识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样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认真思考和深刻领会。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系列谈之七
田力夫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早在一千多年前,宰相魏徵就对唐太宗李世民讲过,百姓是“水”,执政者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地说明了人民群众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历史上一切重大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党在80多年的奋斗中,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人民群众是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谁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谁就能够获得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这个道理并不难懂。那么,是不是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谁就能够得到呢?当然不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不是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件,不是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而需要加以凝聚、进行引导、实现转化。怎样才能把人民的强大力量及时输入到党的肌体中呢?总结历史经验,基本结论就是:唯有全心全意为人民做好事,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唯有让人民得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才能从人民那里获得取之不尽的强大力量。
  为什么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党就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有了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这是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决定的。按照这一本质的要求,就必须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立党和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创新发展思路,努力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结果,必然获得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和拥护;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人民群众就会“始终”为党注入不尽的强大力量。
  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盛衰兴亡的根本问题。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安泰”的故事,是说古代一个英雄安泰力大无比,战无不胜。他的敌人经过研究发现,安泰的力量源于大地,于是就想办法让他双脚离开大地,这样安泰就失去了力量之源,结果被战而胜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一刻也不要离开人民群众这个“大地”,否则就会失去力量。这已经为历史的经验所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鲜明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所在、力量源泉。而认识源泉之所,懂得从源泉中汲取力量之道,这正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所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者论学问

公正出效率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梁小民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颇为引人关注,美国行为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还由于在这个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引入心理学来分析人们的经济行为,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修正。
  根据传统经济理论,人是利己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福利最大化。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要在不减少任何一个人福利的情况下增加了某一个人(或一些人)的福利,就实现了效率。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效率的实现。但是,现实中的人仅仅关心自己福利的增加,并按这一原则行事吗?行为经济学通过试验对此提出了质疑。
  这个试验每次有两个人参与,用掷硬币的方式决定角色。给两人100元,由A决定自己拿多少,B决定是否接受A提出的分配方案。如果B接受A的方案,各人得到这一方案决定的钱数;如果B不接受A的方案,两人都一无所获。按传统理论,这种试验的结果应该是A把99元给自己,1元给B。因为A考虑自己个人福利最大化,要利用分配权把最大利益留给自己。而且,B也会接受这个方案,因为有1元钱的收入毕竟比一无所获强,尽管得到的极少,但也增加了福利。这样分配100元就是有效率的。
  但大量案例试验的结果并非如此。A如果提出99∶1的分配方案,无一例外地都被B否定了。A提出并为B接受的方案基本是70∶30或60∶40,即A仍然拿大头,但留给B30—40元。行为经济学家对这种结果的解释是:人们在经济行为中不仅考虑效率(福利增加),而且考虑公正。当分配方案为99∶1时,太不公正了,B宁可自己不增加收入,也不会接受。这说明B在作出决策时既考虑福利增加,也考虑公正。试验中A很少提出99∶1的方案,而是大多提出70∶30或60∶40,这也是考虑到公正,或者说考虑到B所能接受的不公正程度,否则被B否定,自己也一无所获。
  这个试验得出两个与传统理论不同的结论:第一,人是利己的(A提出的方案总是给自己的多),但如果不利他(不考虑B的利益),利己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指导人的行为的有利己也有利他,仅强调利己并不现实。第二,公正出效率,没有一定程度的公正(99∶1的方案),不会有效率(A和B都没有福利增加)。
  这两个结论对设计社会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很有现实意义。从整个社会来说,如果不维护一定程度的公正,就不会有效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一个社会最高与最低收入的差距为4倍左右是理想状态。他给出的数字标准并不普遍适用于各个社会和各个历史时期,但他关于社会收入差别应有一定限度的思想无疑是有意义的。一个社会收入差别太大,没有体现公正性,很难会有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缩小收入差别,关注困难群体收入的提高,不仅有公正的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效率。
  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企业的激励机制时,强调的是效率。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如果企业内没有一定程度的公正,也很难有效率。试想,如果企业CEO的收入和普通工人差别太大,工人能有积极性吗?如果仅仅CEO努力,而工人不干活——与B不接受99∶1的方案一样——企业会有效率吗?企业激励机制从本质上说是协调一个团队中不同人的利益关系。设计这种机制不仅要考虑不同人的不同贡献,还要考虑公正性。这就是沃尔玛创始人萨姆·沃尔顿所讲的关注员工利益,“与所有同事分享你的利润”。那种只顾自己发财的做法,决不是企业家的成功之路。
  行为经济学揭示了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对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颇有启发。这正是我们了解行为经济学最新进展的意义所在。


第9版(理论)
专栏:

紧紧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基本着眼点
周仲明
  在抗击非典这场特殊战斗中,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党群、干群关系因此而更加密切。实践证明,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必须紧紧把握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基本着眼点。
  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我们党成立80多年来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历史经验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尊重民心民意,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实现党的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愿望相统一。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哪里有疫情,哪里的党组织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就有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这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紧紧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基本着眼点,关键在于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各项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群众的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开展工作,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必然要求与必然结论
——中组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综述
王君
  前不久,中组部在京召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与会者一致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与会者认为,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纲要》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篇贯穿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自觉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与会者认为,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经济是基础,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同时,发展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会者认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会者认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建设对促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战略意义。发展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责任。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体制创新,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关于党的建设。与会者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要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关于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会者认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正确处理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与各阶层、各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多样性的关系,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