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拥有二千三百年历史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城市功能落后,百姓生活不便,而每拆一处老街都可能破坏历史遗存。榆次人努力在城市发展与保留古迹中闯出一条新路,请看——
  榆次:新城旧观两相宜
  本报记者 罗盘
  夏日清爽的晨雾中,总有一些老年人提着小凳,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城隍庙附近,踢腿聊天,翘盼这一历史遗存早日修复。
  居高远眺,斗拱飞檐,群燕纷飞。城隍庙、古县衙、清虚阁……这些沉积千年的历史遗存在榆次区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现异彩。
  上世纪50年代的老城拆除让榆次人深感痛惜。今天,新与旧的碰撞再次成为老城开发的焦点
  古城榆次有着2300年的历史,有人引以自豪,也有人为之痛心。上世纪50年代初,榆次21里长的城墙和7座城门被拆除,只留下断壁残垣,一天天面临着倒塌的危险。89岁的吴长恩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情形真让人痛心疾首。每天来清虚阁附近散步赏景的郝永德老人说,南阁曾经被日本人作为县政府,经历了太多的沧桑,木椽都开始腐朽了,如不及时抢救,恐怕不多久会倒掉。
  古迹所在之地,街道窄小,水电不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家住西门街的赵桂娥老大妈,习惯了吃水靠担,烧火用煤,没有下水道的生活。1999年春节前的一天,赵大妈去院外的公用茅厕倒便盆,踩到地面的积冰上,不但摔折了腿骨,一盆尿全浇到了自己身上。后来,老人到太原女儿家住了一个月养伤,看到太原人烧饭用煤气,家有卫生间,好生羡慕。
  新一届的榆次区委、区政府下决心在美化古城的同时,改善群众的生活设施。1999年,某高校提交了一张规划图,照此设计,榆次只修缮一条城隍庙街区,县衙不恢复,文庙也不修复。县史志办的一位同志说:“榆次老城独特的旅游资源不可再生,古县衙不恢复,文庙不修复,这是败咱祖上的信哩。”大学生李强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说:“旧的不破,新的就别想立起来。”
  新与旧的碰撞一度成为榆次老城开发的焦点。区委、区政府否定了这个规划。主持开发过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的区委书记耿彦波思路清晰:“老城是榆次历史的见证,更是榆次开发旅游产业的特有文化遗产。”榆次区选择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复建方案。
  在厚重历史的熏陶中长大的榆次人,决心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让老城靓起来
  历史是老城的财富,老百姓就是财富的主人。耿彦波回顾说,老城的开发,也是不断思考和创新的过程。
  老城构建,首先问计于民。区政府本着“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思想,会同文物界人士参与城市开发,区城建部门、房管局、史志办的同志深入各街区了解民意1230余条,基本确定了新城新到底,旧城“旧”到底的建设思路。把同时代旧的建筑进行移动,安装到新建的古文化区,集中保护。区长王建林介绍说:“我们按照原来的尺度、原来的样式、原来的构件,复现沧桑感、历史感,力争做到原汁原味的修复。”榆次区汇集了47支古建施工队,招聘2000多名能工巧匠,还特聘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工程处工程师张福贵为工程指挥部总工程师。2000年,施工全面展开。
  他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分段开发的原则。从事20多年文物修缮工作、参与了210项文物修缮工程的张福贵认为,没有充足的历史构件,老城修复就做不到整旧如旧。总指挥李慧说,老城拆迁前,区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地毯式摸底排查,让这些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灯盏、瓷盘、坩埚,甚至酒壶、铜钱、铁钱重现昔日风采。在老城工地,记者看到,木梁、木檩、斗拱、滴水、筒瓦、垂脊、窗台石等历史构建堆满库房,多达几十万件。这些旧材料,有些是从古旧货市场购得,有些是从榆次各乡镇拆除搬迁而来,更多的则是从老城拆迁中抢救出来的。
  按照规划,榆次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分城隍庙、古县衙、西城门遗址公园、清虚阁及广场、明清商业街五大组群。工程竣工后,六条大街、八大功能区、十六个景点连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集旅游、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身。
  要拆祖辈留下来的老屋,附近的一位老人急哭了;经过广泛动员和承诺优惠条件入区入户之后,她破涕为笑
  榆次老城的拆迁工作十分顺利。城市开发,政府官员最怕拆迁。但榆次区房管局副局长郭永明介绍说,老百姓非常支持,乐于配合。开工不到两个月,老城已完成72%的拆迁量,共搬迁居民1627户、私房429户,拆迁面积达8.4万平方米。
  拆迁之初,许多老百姓并不赞同。家住南关的拆迁户李在发说:“起初老百姓不乐意的多,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一片的低收入者占了80%,拆旧房住不起新楼。”为安置回迁的老城居民,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安居工程。目前,6万平方米的安居爱民工程正在施工,年底将竣工。小区家家户户装有水、电、暖气、煤气、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仅一期工程4幢楼就可安置198户回迁居民。
  居住在富户街2号后院的晋华纺织厂退休职工常崇禄,谈到政府为回迁居民建安居小区,有说不完的话:“过去我们一家5口住86平方米旧房,没有上下水,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回迁后住110平方米新楼房。买新房,超出部分每平方米只要补贴一两百元。”为让大家住得起,政府还规定:暖气费10年内按1/3征收,煤气安装费、材料费减半征收,物业管理费(包括清洁费、保安费、花园管理费)每平方米一年只收2元钱。
  迁出老城的榆次二中校长张忠有兴奋地说,老城改造给这所建于1946年的晋中市重点中学带来巨大的变化。去年,区委、区政府把二中新校列入重点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省内一流校舍,学校面积扩大了5倍,明年2月投入使用后,学生全部住校,计划增收学生1100人,增加教职员工120人。
  榆次老城改造今年8月份就将全面竣工。漫步榆次街头,居民宋五寿编了个顺口溜:“榆次老城泛新颜,扬起新旧两条帆;欧式架构美如画,东西风情都好看。”投资商冯寅高兴地说:“榆次老城独特和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使我们觉得,在这里投资放心了,发展更有希望了。”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服务热线

  夏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问:炎热的夏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天津市 何源清
答:夏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特别是用餐人数相对集中的学校、工地、厂矿的公共食堂更易于发生。为此,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清洗蔬菜、餐具的水必须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购买新鲜干净的肉菜瓜果,不买腐烂变质、未经检验部门检验的肉类及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鱼贝类;储存的食物放入冰箱时要生熟分开,再食用时要彻底加热;肉菜瓜果及粮食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发霉、腐烂、变质以及被老鼠、苍蝇、蟑螂等咬食污染;食用饭菜尤其是扁豆、豆浆和生食蔬菜一定要加热煮熟,反复清洗、消毒后再食用;锅、碗、碟、筷等餐具应经常煮烫、消毒;不要自行采食或购买野生蘑菇,预防蘑菇中毒;要严格保管好亚硝酸盐,以免误食;炊事员要体检合格后上岗,工作时要穿工作服、带口罩,并彻底清洁双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冉陆 吴蜀豫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电荒”警示“长三角”——
  勿让基建“瓶颈”阻碍经济发展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
  半个世纪以来最热的夏季正考验着我国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频频出现的拉闸限电对这一地区提出警示:基本建设的“瓶颈”已成为发展阻力。
  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实现全国18.5%的GDP、28.4%的进出口总额和37.7%的引进外资额的长江三角洲,近年来经济融合势头异常迅猛。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由15个城市组成的世界第六大都市群正迅速崛起。不过,酷暑下的“电荒”无疑给一路高歌的“长三角”经济泼了一瓢冷水。6月底以来,长三角地区普遍酷热,创下50年来连续高温的新纪录,使用电负荷连创历史新高,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以浙江为例,7月14日,浙江省统调负荷达1586.6万千瓦,而省网统调发电能力仅1000万千瓦左右,还有500多万千瓦从华东大电网和其他省、市购买,高峰时段的电力缺口高达100万千瓦以上。为应对拉闸限电窘境,杭州市通过节约有奖的办法,每天花费15万元鼓励企业省电。江苏的情形同样不容乐观,整个夏季电力缺口将达415万千瓦。
  在“电荒”日益严重的情形下,“长三角”正常经济活动受到极大冲击。许多宾馆饭店时时“一片漆黑”。江苏200多家高耗能的钢厂、化肥厂等企业,被令在6月20日以后的近3个月用电高峰期间检修;上海有近千家企业被迫采取限电措施。
  此间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有酷暑高温原因,但对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电力缺口的严重性预测不足是目前窘境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家认为,电力奇缺问题,是长三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信号之一。建议发挥水电资源和民资丰厚的特色,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热电、小水电等建设,给大电网以补充。经济界人士认为,长三角决不能让“硬环境”变成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此次“电荒”不失为一剂“清醒剂”。长三角在发展中,受制约的不仅仅是电力问题,今后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上如不及早做预案,也有可能发生同样危机。必须以“电荒”为鉴,扎扎实实地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夯实基础。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光明万里情”复明行动在拉萨
  8月4日起,27名澳大利亚眼科专家将在7天内对来自西藏各地的近1000名白内障患病者实施手术。当天,由澳大利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华海外联谊会、中国侨联、援藏基金会组织的西藏“光明万里情”复明行动在拉萨启动。图为澳大利亚眼科麻醉师正为患者做术前眼部麻醉。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乡村新事

  河南南阳——名片助销瓜万亩
  王明浩 王松林
  一张小小名片,引来八方客商,万亩小白瓜短时间内销售一空。这是近日发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安皋镇的一桩新鲜事。
  安皋镇在去年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现,小白瓜皮薄、味甜、市场前景不赖。在镇里引导下,小白瓜的种植面积很快发展到1万亩。如何把2000万公斤甜瓜尽快销出去,一时间成了政府和瓜农最棘手的事。
  节骨眼上,10多个既是瓜农又是经纪人的农民想出了新点子:自费印制3000张名片,名片上印有瓜农的地址、电话、甜瓜品种、成熟期等内容,在外地大型活动、专业市场和在外本乡人员中广为发送。这一招真灵!安皋小白瓜的信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省内外。这不,省内的开封,省外的武汉,共10多个地市的50多名客商齐聚安皋,争谈、争做小白瓜生意。一位来自开封的瓜贩说:“我根据名片上的信息来到当地,发现小白瓜果真是质好价优,每天运出2万公斤,在开封供不应求。”徐坪村的瓜农喜滋滋地对记者说:“瓜贩们每天都在村里等候,抢着要摘下的小白瓜,1公斤瓜能卖到10块钱。这下再不用为销售犯愁了!”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专访

  时下正值暑假,走出课堂的广大青少年迎来了难得的“充电”时光。不过,不久前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竟有七成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创造。对此,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翟立原强调——
  强化现代技术教育 培养青少年创造力
  本报记者 倪光辉
  背景: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和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活动日前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多的青少年不知如何创造,缺少运用技术“计划和行动”的能力;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青少年分别低于29%、26%。
  青少年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比率不高,在创造人格指标上与发达国家亦存在相当差距
  记者:我国青少年创造能力的现状如何?
  翟立原: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初具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例持续上升,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已从1998年的14.9%和2000年的20%持续增长至21.6%。然而,自评具有初步创造人格特征的青少年比率,在从1998年的4.7%上升为2000年的11.0%后,2002年又回落至7.3%。这表明青少年创造人格的培养值得关注。创造人格指标反映出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是否具备实施创造的健康人格因素。在这一点上我国青少年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差距,反映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过分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拔苗助长,忽视人格培养,一味引导青少年走向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网络专家”、“外交家”等不切实际的“成家”道路。
  注重培养青少年乐于探索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同时进一步优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将促进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
  记者:制约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因素有哪些?这一过程对创造力的培养有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才能启迪青少年参与进来?
  翟立原: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及家庭的教育资源等都会对青少年参与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同样,学校(包括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更是左右着青少年创新的积极性及能否真正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局面。首先要利用大自然气象万千、多姿多彩的魅力,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无尽变化的重要影响力,抓住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其求知欲,开阔其眼界,激励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以及能否持续参与科技创新这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活动。
  学习技术使青少年更多地尝试在纵向思维基础上进行横向思维,“这个不行,换那个试试”。这种“火花”的闪现就是创造性思维
  记者:由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社会舆论形成了一股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也就是忽视了技术教育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现代技术教育对提高青少年创造能力有什么重要作用?
  翟立原:这种重理论轻实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反映在教育上就是人才培养结构失调。近几年上海、广东等地企业已明显感觉到中、高级技工的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则由于起步较晚,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强调技术教育,无疑会非常有益于青少年创造性的发展。现代技术教育理应成为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主要环节。我国可参照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起就开设技术课,让孩子从小学会“设计”,学会动手,开发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初中和高中的技术课应使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产品设计,并了解机电一体化、数控车床等现代技术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等。高等教育应调整工科院校的办学方向,把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之一;高校理科专业也应注重学生相关技术、技能的培养;文科院校亦应使学生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及诸如与办公自动化相关的技术、技能。
  链接
  技术教育旨在激发受教育者学习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设计、绘图、制作等各项技术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创造者。现代技术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应包容人格教育,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以应用于制作有用的产品;鼓励青少年创造并评价自己决策的结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技术教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美国继制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之后,又制定了《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显示出对技术教育的异常重视。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以及日本都有重视技术教育的传统。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四川岳池 农户拥有“经济身份证”
  本报成都8月4日电 四川省拥有114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岳池县乔家镇马鞍村村民赵代勇,一提起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从2001年起,在累计2.58万元的小额农贷支持下,他家建起了18亩优良品种果园和年养鸡鸭1万余只的养殖场。截至上半年,该县已有23万农户领到了象征“经济身份证”的小额信用贷款证,占农户总数的89%。(刘裕国 王德富)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山东诸城 上百项目开工无一庆典
  本报讯 对地方政府来说,有项目开工,按照“风俗”,或逐一庆祝,或搞“集体婚礼”,总得要庆祝一下。可在山东诸城市,仅7月就有新郎家居营销中心、电力工业园等4个总计10亿余元的大项目开工建设,市里却没安排一次庆典仪式。企业也没有邀请各级领导剪彩,只是施工单位放了几挂响鞭以示庆贺,截至目前,百余个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同样无一搞庆典。
(何勇 张建平)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上海 “高级蓝领”千金难求
  据新华社上海8月4日电(张建松、杨育才)50万元年薪再加上一套宽敞住房,如此优厚的条件在长达半年时间里竟在国内聘不到一名西餐总厨。这仅是上海紧缺“高级蓝领”的一个侧面。据统计,上海2002年“高级蓝领”总缺口达到9000多名,以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缺额最多。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江西 零售药店年内覆盖乡镇
  据新华社南昌8月4日电(李兴文、徐幸飞)江西省全面放开农村药品零售市场,出台措施鼓励药品连锁企业和批发企业经营网点向农村延伸。药监部门承诺,年底前实现零售药店或药品服务点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60%以上的行政村,让大部分农民能就近买到价格合理、安全有效的药品。据介绍,目前该省部分偏远乡镇的行政村游医药贩、无证经营、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禁而不止。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石家庄 最早“官”字款瓷器出土
  据新华社石家庄8月4日电(记者王文化)我国最早的白瓷窑址——邢窑考古近日有新发现。河北省内丘县发现邢窑窑群遗址,并首次出土“官”字款瓷器。窑群遗址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约10米,已发现10多个窑呈一字排开,填补了我国白瓷史研究的一项空白。邢窑是隋唐时期我国北方白瓷的代表,也是我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结束了商代以来青瓷为主的局面,并为后来花瓷特别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湖北巴东 绿色环保船畅游峡中
  湖北省巴东县严格规定只有通过环保认证的绿色环保船才允许进入神农溪,就连当地村民出入的客班船都经过防污染改造。图为绿色环保游船正行驶在绿水青山之间。(郑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