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50年前,海南农垦打破了北纬18°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禁忌”,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当年的橡胶树老了,植胶人也换了几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农垦开始新的探索——
  这片胶林如何焕发青春
  本报记者 张毅
  汽车沿着海南岛的西部行驶,一路上,连绵不断的橡胶林在晚霞的映照下,更增添了旖旎的风光。司机黄师傅说,这全是农垦职工一棵棵种出来的呀,以前都是光秃秃的山包。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中央决定在海南岛建立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成立农垦局。和其它国有企业一样,海南农垦有过辉煌的历史,也面临着现实困难。新形势下,海南农垦的橡胶产业如何焕发青春,几十万名垦区职工正在积极地探索。
  老农垦与新机遇
  海南农垦因橡胶而生、因橡胶而荣。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农垦已发展成为以天然橡胶及热带作物为主,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大型企业群,已开发利用橡胶面积360多万亩,干胶年产量2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与此同时,海南垦区安置了大批复转军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难民和归国华侨,目前垦区总人口已达100多万人。海南农垦在岗职工22万人,橡胶工人占40%,全局有3359个生产队,其中橡胶队2564个。
  然而,正是由于承载得太多,在当今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海南橡胶产业乃至海南农垦感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紧迫。目前,我国天然橡胶年消费量140万吨,居世界第一。而且,全球许多大的轮胎企业纷纷将“加工车间”搬到中国。业内人士分析,未来数年中国天然橡胶消费将进一步增长。然而,良好的市场前景,需要更强的竞争力。目前,海南农垦每吨干胶直接生产成本4800元至5000元左右,而加上企业办社会的各种负担,每吨干胶成本则达到8700元,在国际竞争中失去成本优势。
  农垦企业的负担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橡胶农场一般地处偏僻山区,必须自办卫生、教育、民政、公安,无所不包,农场内部的基础设施也都自成系统,社会事业性支出越来越大。橡胶经营难以承受如此重负。与此同时,老龄胶园得不到及时更新,胶树衰老,造成了生产效率下降。按橡胶生产周期规律,海南垦区每年需更新胶园10万—12万亩,但由于资金不足,每年实际更新3万—5万亩。目前全垦区尚有60万亩橡胶树“超龄服役”。
  类似的还有体制、布局、结构、流通等问题。要轻装上阵,海南农垦必须逐一化解矛盾、理顺关系。
  创新才有出路
  橡胶产业活力何在?海南农垦的老职工、海南农垦局副局长符孟彪对记者说,不妨去龙江看看。龙江农场的橡胶种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002年,全场橡胶平均亩产92.6公斤,而东南亚的一些橡胶生产大国,其平均亩产为六七十公斤。每片橡胶林都整齐得如列队的士兵,记者感叹职工们种树像种花。场长李学忠说,他们实行了产量承包,即,橡胶分给职工管理,每亩橡胶规定标准产量,达到要求的,发基本工资;超产部分,按比例发放奖金;达不到要求的,扣发工资。同时,对中小树苗管理采取“增粗计酬”,职工的积极性很高。2002年,龙江农场上缴国家利税702万元,职工年均收入1.1万元。
  实际上,近年来,整个海南垦区都在尝试“体制创新”。他们在全区92个农场中选出10
  个农场推行家庭承包经营,结果有2个是不成功的,有8个农场橡胶产量和职工收入都得到了提高。
  技术创新显示了橡胶发展的潜力。割制改革节约劳动,提高产量。以前,一棵树两天割一次胶,现在改为四天割一次,割胶间隔时间长了,但产量增加了。以前一个胶工一年割455株树,产胶1.13吨;现在一个胶工一年可以割900多株,产胶3.56吨。海南农垦原来需胶工12万人,现在只要6万人。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
  橡胶制品工业的升级,对初级橡胶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海南垦区现有的87个橡胶初加工厂,平均每厂加工规模2000多吨,最大的厂年产约9000吨,最小的只有几十吨。由于平均规模小,投资分散,工厂整体素质偏低,加工成本偏高、产品整齐度差,影响了橡胶价格,污染治理难度也很大。符孟彪介绍,现有的88座橡胶加工厂将集中为16座,改变“小而全”和“小而散”的传统格局。“十五”期间重点抓好西部工业城、乌石、红林、八一等形成万吨以上和将调整为规模以上的橡胶初加工厂建设。
  “芒果楼”的启示
  南田农场的“芒果楼”代表了另一种发展方向。各家各户的芒果园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边。记者走进了“吕家果园”。绿树掩映下,崭新的小白楼格外漂亮。园主吕干明说,他家8.8亩芒果,去年收入11万元,今年受非典影响,芒果从每斤三四元降到1元钱,比去年少收入4万元。看得出来,吕家的日子很殷实。
  农场场长彭隆荣自豪地说,这样的“芒果楼”还有1200栋,职工都富起来了。10年前,南田农场在海南农垦5个特困农场中名列首位,在全国10个亏损农垦企业中名列第三,曾在4年时间走掉2100名职工。南田位于台风走廊,过去单一种植橡胶,风害频繁,橡胶林毁坏严重。1992年以后,经海南农垦总局同意,调减了橡胶面积,土地承包到户,改种芒果等热带作物。目前,南田农场3万亩芒果被评为全国优质芒果示范基地。在此基础上,南田又搞起了旅游开发和花卉产业,摘掉了亏损的帽子,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彭隆荣说,如果不是每家都有一份产业,所有人都找你要饭吃,哪能安心搞开发?
  但是,谈到橡胶问题,彭隆荣还是赞同统一经营。他说,橡胶需要大规模种植才见效益,就小面积而言,还是水果类的经济作物收益大。橡胶林分到个人手里,很可能有人砍胶种果,橡胶树可是几十年积累的国有资产哪。南田是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才削减橡胶面积。
  南田农场尽管是一个特例,但也给海南农垦一个启示:该种管好的胶林,一定要巩固、提高和发展;该搞活的土地一定要放手搞活。非胶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开辟了空间,也为橡胶产业安置富余人员、轻装前进创造了好环境。海南农垦橡胶生产的王牌部队——龙江农场,也将高效农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新亮点,职工们建起了一批“香蕉楼”、“荔枝楼”。海南农垦总局目前正在实施橡胶基地向中西部转移的规划,“十五”期间,垦区东南部风害频繁、光热水资源充足的地方将调减20万亩橡胶面积用于发展高效农业,中西部风害较轻的丘陵地带将新增植胶面积15万亩。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相关链接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
  我国植胶区位于北纬18度09分至25度,属于热带北缘,橡胶的环境、气候条件逊于原产地,曾被国外橡胶行业权威视为禁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天然橡胶这一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建设发展的产业,在我国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成功地种植天然橡胶,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其中,农垦国有农场是天然橡胶的主力军,植胶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0%和70%以上。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相关链接

  世界天然橡胶分布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能产天然橡胶的植物2000多种,但在生产上以采胶为主推广种植的只有巴西橡胶树(三叶橡胶树)、银胶菊及杜仲。三叶橡胶树原产地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喜高温、高湿、静风、沃土等特点。在2001年,全球有48个国家和地区种植三叶橡胶,年产天然橡胶万吨以上的有17个,排在前5位的是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中国。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新事

  大学毕业了,她没有留在杭州却回到了家乡——
  玄洪丽养猪
李忠春 叶剑波
  25岁的女大学毕业生玄洪丽,放弃南方都市令人羡慕的岗位和舒适的生活,回到坐落在大山怀抱里的家乡创业建养猪场,在吉林省抚松县抽水乡兴农村成为佳话。
  1997年,农家姑娘玄洪丽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省农大农职系财务管理专业。2001年玄洪丽大学毕业。她以自己的淳朴和智慧,很快在西子湖畔杭州一家大公司找到工作,成为一名会计,试用期月工资1100多元。
  在杭州期间,玄洪丽跑遍了附近各市、县。她明显感到,南方人头脑灵活,市场经济比想象的还要发达。一个小村庄也有几家大工厂,在商场饭店购物吃饭早已用信用卡结算。与发达地区相比,家乡实在太贫困太落后了。
  强烈的反差,撞击着这位知识女性的心。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要把工作和事业结合在一起,实现人生价值。她要用知识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回到生养自己的大山里创业、发展。
  2002年春节,玄洪丽火急火燎地从杭州回到了家乡。她向父母说起了回乡投资建养猪场的打算。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些年来,两位老人采山菜、建果园,种大田、育苗圃,为的就是女儿大学毕业后能在城里找到好工作。如今,被乡亲们羡慕夸奖的“金凤凰”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找到了工作,却要回来办养猪场,父母说什么也想不通。
  玄洪丽耐心地对父母说:咱这里交通不方便,粮食运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钱。玉米是喂猪的好饲料,在乡里养猪成本低,规模饲养准能挣钱。我把在南方挣的5000元钱作为买仔猪的资金,爸妈用家里的玉米入股,挣了钱全家分,赔了算我的。
  倔父母生了个犟丫头。在自信的女儿面前,父母由反对到疑惑,由疑惑到默许。于是,玄洪丽的养猪场很快诞生了。
  2002年8月,经过对市场认真考察,在父母亲友帮助下,玄洪丽在自家房后建起了200平方米猪舍。时隔不久,来自“长白”、“约克”系列的22头仔猪为猪场带来了生机,也为主人增添了欢乐。
  山区的夜晚格外安静。玄洪丽在灯下钻研畜牧知识,从饲料配比到卫生防疫,从分圈管理到种猪繁殖,从科学育肥到生猪出栏,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她采用干饲料饲养法,使猪在进食时乐意咀嚼,刺激唾液分泌,促进消化吸收,生长快、膘情好,一般三四个月就可出栏。
  不到一年,玄洪丽的猪场存栏商品猪就达86头,今年已出栏28头。为了便于繁育,最近,她又投资1.8万元购买10头优良种猪。
  村里两个高中毕业的姑娘,没考上大学,憋在家里直哭。玄洪丽对她俩说:“你们俩跟我学,我借你们钱,咱们一起养猪。只要做得好,养猪照样有前途。”
  按照玄洪丽的规划,她的猪场今年要实现存栏300头的目标。她要选一个好的场地,把猪场规模扩大到6万平方米,争取使商品猪的存栏数达到1000头,再用猪粪做肥料,建大棚、种蔬菜,培育无公害蔬菜,实现良性循环。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呼声

  灾区农民急需农技服务
  编辑同志:
近日,由于遭受洪灾,不少农作物因被水淹或长期受渍害而死亡。目前洪水已逐步退去,受灾农田急需补种,但农民又不知灾后该补种什么好。灾农急盼农业部门能尽快拿出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送种子和技术到灾区,指导灾区农民生产自救。这样既能使受灾农田有收益,又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江苏省盱眙县 杨震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呼声

  太和县灾后需蔬菜种子
  编辑同志:
安徽省太和县连降暴雨超过1100毫米,境内出现严重涝灾,农田普遍积水,农作物成灾面积100多万亩。面对严重灾情,太和县群众全力以赴抢排内涝,抢种补种。目前,种植大豆、玉米季节已过,村民纷纷种植萝卜、胡萝卜、大白菜等蔬菜,因种植面积大,蔬菜种子缺,农民希望借贵报一角求购蔬菜种子。
安徽省太和县 关峰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抗旱保生产
  左下图:7月27日,福建省霞浦县长春镇洪江村村民在抢挖机井,用地下水缓解旱情。6月16日以来,霞浦县持续高温无雨,水库水位急剧下降。在大旱面前,霞浦县通过合理调配水库用水和组织农民推行节水灌溉等措施,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初步缓解了5000多亩耕地的旱情。
  右下图:7月24日,福建省福安市义务消防员在田间用高压水枪为干旱秧苗喷水。6月28日以来,福安市持续晴热无雨,最高气温达41.3摄氏度,造成全市范围出现干旱,农作物受灾严重。灾情发生后,当地群众通过抢修水渠、抽水灌溉等措施抗旱保苗,把旱灾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随笔

  招商引资别忘了环保
  钱丽花
  现在许多农村为了发展经济,都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它确实可以给农村提供短缺的资金,安排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的环保问题。
  众所周知,农村的环保设施与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可是现在,很多地方又产生了新的工业垃圾的问题。一些基层干部光顾着吸引资金来本地投资,却没有注意到,其实他们引进的一些产业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国外污染严重的工厂搬到了农村;还有一些在大城市由于污染而被淘汰的工厂也堂而皇之地搬到了农村……于是这些地方不再鸟语花香,
  空气中也开始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围绕村庄的潺潺小河告别了清澈见底,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河”。工业废水让村里鱼塘的鱼儿全都翻了白肚皮的事也屡有发生。这种情况在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村尤其严重。
  靠着这样的工厂,经济一时是上去了,可是农民的生存环境却受到了很大的危害,长此以往,农村的环境问题必然会愈演愈烈,甚至危及到农民的生命。到那时就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国家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仅针对城市,也包括农村。农村干部群众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关注农村的环保问题。只有引进那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引进那些不会对农村的环境造成危害的产业,农村才能真正走上健康、良性的工业化道路。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谈

  红旗渠精神:林州发展的动力
  河南林州市委书记 王哲
  河南林州市(原林县)以修建红旗渠享誉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更辉煌。2002年人均GDP达到5196元,财政收入1.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是1997年的1.3和1.2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725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1亿元,连续22年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林州的发展变化,和太行山区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这令很多到林州参观考察的人感到惊讶,但他们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干部群众身上仍保持着不畏困难,自强不息,吃苦耐劳,不讲价钱的一股子劲儿。正是这股劲儿,使他们在困难环境里开拓进取,不甘人后。这种精神,就是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林州题词盛赞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这也是林州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最大优势。
  上世纪50年代末,林州人民在物资匮乏、生活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使用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腰建成了三千里长“人工天河”红旗渠。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利用修建红旗渠锻炼出来的建筑本领,不失时机地走出太行山,奔赴全国各地建筑市场大显身手。走出大山的农民饱了肚子,挣回了票子,换了脑子,眼界大开。被誉为十万大军出太行,亿万资金飞回乡。接着,他们又利用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和看准的门路,回家乡开工厂办企业,使林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欣喜地概括为:60年代战太行(修建红旗渠),80年代出太行(外出务工),90年代富太行(发展乡村工业)的林州发展“三部曲”。
  这独具特色的“三部曲”,红旗渠精神始终是它的主旋律。
  回头来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先进县、市比,与时代的要求比,发展的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三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还比较大;在农业内部,传统的经营种植模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不少乡镇企业仍以出卖原料和粗加工为主,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低下;引进外来资金和人才少,目前,只有一家真正的外资企业落户林州。发展上的差距,反映了观念上的差距。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上存在着坐井观天,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这些都阻碍了林州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时代在发展,对红旗渠精神也需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与时俱进,把优良传统与改革开放、科技进步的现代意识相结合。把艰苦创业精神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之继续成为加快林州发展的动力源。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林州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情抓起。组织干部深入实际,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市委组织全市2120名机关干部,组成100多个调查组,走遍了500多个行政村,走访8900个农户,解决10多个山村1万多口人吃水困难和许多实际问题。
  上个世纪,林州人民成功地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全市要上下一心谋发展,唱响富裕林州,美化林州的第四部曲——美太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