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一个新的开端
——北京六方会谈首日侧记
本报记者 于青 李文云 于宏建 王莉 管克江
  2003年8月27日,是北京六方会谈的第一天。秋意渐爽的中国首都正在目睹着国际外交舞台上举世瞩目的一幕。
  钓鱼台外“长蛇阵”
  继今年4月北京三方会谈后,这次六方会谈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因而,钓鱼台国宾馆再次成为多边外交的大舞台,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点。
  六方会谈预定27日上午9时开始。一大早就有记者守候在国宾馆门口。据在门口值勤的交通警告诉记者,他清早不到7时来接班时,发现门口已架起了四五部摄像机。当记者赶到国宾馆门外时,看到有20多台摄像机在大门右侧摆开了“长蛇阵”,挡住了自行车道,一直延伸到了机动车道上。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记者。他说:“我们等在外面的记者都不知道里面会谈进行得怎么样,我对会谈持现实、谨慎的态度。我认为,会谈各方因为国家利益不同,立场差距很大。但毕竟坐下来谈了,迈出了新的一步。”
  8时10分左右,日本代表团的车队最先到达钓鱼台国宾馆。挂着国旗的美国代表团的车队8时50分左右最后驶进钓鱼台。
  守候在国宾馆外的记者也知道,这里几乎没有可能实现近距离采访。各媒体“盯人”采访的记者更多分布在各国代表团的住处。在朝鲜代表团下榻的朝鲜驻中国大使馆外,在美日两国代表团下榻的国际俱乐部饭店,在韩国代表团下榻的中国大饭店,都可以看到各国记者的身影。
  芳菲苑内留历史
  这次六方会谈举行的场地,设在钓鱼台国宾馆中的芳菲苑内。芳菲苑地处钓鱼台国宾馆中心地带,南临草坪,北接中心湖,是国宾馆中唯一一座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根据相关规定,参加北京六方会谈的每一国只能有3名记者获准进入芳菲苑内,在会谈前指定的3分钟内拍摄。芳菲苑内的情景,大多是这些摄影记者传出的。
  记者了解到,会谈之前,东道主特意安排六位代表团团长同记者见面。拍照时,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薮中三十二、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永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俄罗斯副外长洛修科夫、韩国外交通商部次官补李秀赫从左到右一字排开。相邻而站的美国代表凯利和朝鲜代表金永日不谋而合地在西服领口别上了各自国家的国旗徽章。他俩走近后,几乎同时微笑着向对方伸出右手。握手完毕,两人再次微笑点头致意。在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的提议下,六方代表团团长各自伸出右手握在一起,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芳菲苑一层的大宴会厅,能够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这里就是会谈的场所。会谈桌围成了一个六边形,上面铺着墨绿色的绒布。六方代表按照各国国名的英文首字母顺序围坐,座序依次是朝鲜、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美国。中国是会谈的东道主,坐北朝南就座主席位置。朝美代表恰巧相邻而坐。中方在会场为此次会谈安排了汉语、英语、日语、朝(韩)语和俄语五种语言的同声传译人员。
  会谈于9时开始,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团长、外交部副部长王毅首先讲话。他说,北京六方会谈既是北京三方会谈的延续和扩大,更是一个新的开端。他对参加会谈的各国代表团表示欢迎。
  各方代表忙“吹风”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与4月的北京三方会谈的一大不同之处是,这次六方会谈设立了新闻中心。
  考虑到来宾的住处都在京城东部,新闻中心设在建国门附近的国际饭店。新闻中心包括新闻工作间和一个可容纳200多人的新闻发布厅。各路记者来这里的目的相同:追踪六方会谈新闻。
  来自中国外交部的消息说,会谈第一天,各方认真、全面地阐述了对解决朝核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案设想。朝、美、韩、俄、日再次感谢中方促成六方会谈并为会谈提供良好设施和条件。各方期待通过对话,减少疑虑,建立信任,以和平解决朝核问题。
  据俄罗斯驻华使馆发布的新闻,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副外长洛修科夫在会谈开始时的致辞中表示,通过谈判解决朝鲜半岛复杂问题是唯一现实的途径。今天的会谈应成为重大的、内容丰富的多边和双边对话的开始。在国际饭店的新闻中心,俄通社—塔斯社驻京记者亚历山大·邱金告诉记者,这次会谈的结果虽然尚难预料,但中国作为东道主为促成会谈付出的不懈努力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他相信中国将为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发挥重要作用。
  韩国外交通商部新闻发言人下午2时在建国饭店举行的吹风会上说,六方会谈“进展平稳、顺利”。这位发言人还介绍了上午各国代表基调发言的情况:美方发言1小时,俄方20分钟,韩方22分钟,日方26分钟,朝方50分钟。上午会谈于13时30分结束。据韩国联合通讯社发表的消息,朝美双方代表在今天六方会谈结束后进行了接触。
  日本代表团的外务省官员27日晚在北京饭店分别对日方记者和外方记者举行两场吹风会。日方官员也证实了关于朝美双方代表进行接触的消息。
  时近午夜,有关北京六方会谈的消息仍然源源不断。8月27日,这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又是很不平常的一天。就在这一天,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核问题的进程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第3版(国际)
专栏:

南共体首脑会议落幕
 签署共同防御条约 呼吁加强地区合作
  本报约翰内斯堡8月26日电 记者李新烽报道:第二十三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南共体)首脑会议今天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闭幕,会议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
  该条约允许成员国相互干涉和制止内乱,以保持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些内容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可能成为非洲今后签署同类条约的范例。
  共同防御条约强化了联合行动捍卫和平的原则,希望通过此举维护地区稳定。条约规定,如果一个成员国发生动乱,所有成员国必须在外交、政治和军事上做出反应,以尽快制止内乱,恢复该国的宪法秩序,保卫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南共体官员表示,南共体不会组建维和部队,但南共体政治、防务和安全机构将针对具体的内乱状况做出强硬决定。
  闭幕式上,成员国领导人还签署了《南部非洲国家共同体基本社会权利宪章》。
  峰会发表的最后公报呼吁南共体成员国全面加强合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联合应对贫穷、艾滋病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努力推动实现地区一体化进程。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劳动新闻》评论强调
 六方会谈命运取决于美态度
  本报平壤8月27日电 记者赵嘉鸣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今天发表评论强调,此次六方会谈成功与否将取决于美国的立场与意志,美国不应该试图凭借口头上的承诺或一纸“安全保障”来换取朝鲜抛弃核遏制力,而是应该明确改变对朝政策和同意缔结朝美互不侵犯条约,“这是六方会谈取得成功的关键,否则会谈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
  评论呼吁有关各方都应利用此次机会使六方会谈走向成功并取得实质性成果。
  评论指出,有关各方都应注意到,六方会谈应确保完全平等与公正的原则,会谈不应当被利用,成为为解除某一方武装而形成的国际压力,会谈应当确保为解决朝美间核问题而采取同时行动原则,决不能以“空话对行动”的方式来不公正、不平等地处理核问题。
  评论同时指出,此次六方会谈将是检验美国有无解除对朝敌视政策意愿的一个机会。朝核问题是由于美国将核武器运入韩国、对朝鲜进行核威胁而产生,并因布什政府提出“邪恶轴心”及“先发制人打击对象”等而进一步激化的。因此,美国对朝核问题负有“基本的责任”。此次六方会谈的成功与否也将取决于美国的态度。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重建捐助国际会议十月举行
 驻伊美军展开搜捕 伊警察同劫匪交火
  据新华社罗马8月26日电(记者杨爱国)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意大利外长弗拉蒂尼26日宣布,关于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捐助国际会议将于10月24日举行。
  弗拉蒂尼说,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寻求尽可能多的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起为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工作提供捐助。他还说,需要捐助的重建工程主要集中在14个重点领域,包括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警察培训和司法体系等。
  据新华社巴格达8月26日电 驻伊拉克美军26日宣布,约3000名美军当日在伊拉克北部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逮捕了22名涉嫌袭击驻伊联军的人和一些犯罪分子。
  据悉,美军这次行动主要覆盖一些没有大量美军驻扎的地区,目标针对制造了一系列破坏事件的“反联军的颠覆分子”。
  据新华社巴格达8月27日电(记者邵杰、李骥志)伊拉克警察27日在巴格达市中心广场同一伙劫匪交火,双方各有两人死亡。
  目击者说,一伙劫匪企图抢劫广场边的一家商店和一辆汽车,后同闻讯赶来的警察交火,两名警察和两名劫匪中弹死亡,另有两名过路的平民受伤。但是当前来支援的美军部队封锁附近道路时,其余劫匪已经逃脱。居民越来越恐慌。


第3版(国际)
专栏:

朝客货轮启航离日回国
  据新华社东京8月27日电(记者张焕利)承担旅日朝侨回国接送任务的朝鲜“万景峰92”号客货轮26日下午启航离开日本新潟港回国。由于日本有关部门此前对该轮船实施了“船舶安全性检查”,致使其启航时间比原定时间晚了9个小时。
在大批警察的严密戒备下,当码头工人将日方仔细检查过的约60吨货物装入船舱后,约200名旅日朝鲜人和在日本的朝鲜大学生才获准登上这艘客货轮。
  在“万景峰92”号启航前,许多旅日朝鲜侨民身着节日盛装,冒雨站在码头上挥动着朝鲜国旗,欢送这艘轮船回国。船上的人们也站在甲板上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万景峰92”号是25日早晨到达日本新潟港的。在“万景峰92”号靠岸后,日本国土交通省、海上保安厅等部门的人员就开始登船进行“船舶安全性检查”等名目繁多的检查。检查一直拖延到26日下午。最后,日本国土交通省向船长指出该轮船的厨房通风管等5处存在“安全隐患”,并向船长下达了“整改命令”,要求船长提出“整改计划”。在船长采取“最小限度的应急措施”后才允许“万景峰92”号启航。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科特迪瓦 和解再临转折关头
本报驻科特迪瓦记者 赵章云
  8月25日,法国政府宣布在巴黎挫败了一次针对科特迪瓦的政变,逮捕了曾参加1999年政变的库里巴利中士(代号IB)在内的十几名嫌疑分子,指责他们企图破坏科特迪瓦的稳定。这稍许澄清了近日人们对科可能再次发生政变等传言的疑惑。
  自去年9月18日兵变至今,科危机已近一年。冲突各方根据年初在法国马库西签订的和平协议,任命迪阿拉为和解政府总理;又根据3月8日在加纳首都阿克拉达成的协议,组成了新政府。尽管关键的国防和内政部长尚未任命,但新政府在3月13日还是走马上任了。7月4日,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举行结束战争的仪式,反政府武装正式宣称从属于总统;8月6日,议会又通过了最棘手的大赦法,赦免所有参加过政变的人。盼望和平的人们都希望所有这些能加快科全国和解进程。
  由于科两派对马库西协议存在不同看法,具体执行时便遇到双方的阻力。反政府武装(现称“新生力量派”)坚持要“全面地、不折不扣地”执行协议,指责总统派利用行政和司法手段破坏和解进程。但总统派则表示只能从原则精神上接受协议,若协议与宪法有抵触,宪法应高于一切,总统有权裁决。随着协议的逐步落实,两派在一些问题上舌战不已,甚至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8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份报告中就对日益紧张的科局势表示担心。
  8月19日,一贯持保留态度的和解政府总理迪阿拉,在电视上公开抱怨马库西协议执行时遇到的阻力,要求巴博总统给予更多权力。总统派强烈反对这一讲话,认为迪阿拉是同反政府武装“一个鼻孔出气”,要求撤他的职。事态的发展使本已僵持的局面更加恶化,双方不仅互责对方破坏和解进程,而且相互揭露对方购买武器扩军备战。科内阁因此3周未能开会,政变和内战阴影再现阿比让上空。
  上周末,“新生力量派”的部长们全部返回北方地盘中心布瓦凯市商量对策。他们在开了3天会后于25日发表声明,称“和解进程已进入死胡同”,并断言只有2005年组织“公正和透明的”大选才是“走出危机的唯一办法和结束战争的唯一可能”。声明显示,科特迪瓦危机再次面临转折关头。
  此间舆论认为,巴黎这次行动虽不能完全打破科不战不和的局面,但对僵持不下的和解进程也许是一个推动。行动对总统派来说是无言的支持,亲总统派的《博爱晨报》赞誉为“伟大的友谊之举”。但因该派在马库西协议上对法国一直不满,他们对法国的真实用意也存疑虑。而对“新生力量派”来说,这一行动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因为几天前,该派负责人索罗公开要求IB等流亡者回国,IB也答应9月回国。尽管“新生力量派”在法国此次行动后反口辩称同IB没有任何关系,但客观上他们已给人留下“难脱干系”的印象。
  法国为何要在此时采取这一行动?是法国真想将宝押在总统派一边,利用这一行动重新激活已冷却多时的两国关系,还是另有所图?这还需要耐心观察。但有两点可以肯定:一、科特迪瓦是法国绝对不能搞乱的“橱窗”;二、对科有重要影响的法国仍可在新的转折关头再次调整其政策方向。
(本报阿比让8月26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就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
 伊朗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谈判 美国敦促伊朗立即签署
  据新华社维也纳8月26日电(记者宋国城)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成员国的一位官员26日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伊朗方面已表示愿就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问题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谈判。
  据悉,伊朗政府是在致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的一封信中作上述表示的。这意味着伊朗愿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更严格的核查。伊朗方面表示,伊朗愿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谈判。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伊朗方面的这一态度是积极的。
  据报道,巴拉迪最近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证实,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人员在伊朗一处核设施的取样中发现了高浓缩铀的迹象。但国际原子能机构目前不能确认,伊朗的核计划是否与发展核武器有关。
  据新华社华盛顿8月26日电(记者严锋、谭卫兵)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克26日指出,伊朗需要立即签署并执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附加议定书,以使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突袭检查,同时解决有关伊朗秘密核计划的其他悬而未决的问题。
  里克说,美国对伊朗的秘密核计划一直表示关注,有关计划对地区稳定和全球防扩散机制“构成了严重挑战”。他表示,伊朗是否愿意接受其他非核武器国家均已接受的这一附加议定书至关重要,对于伊朗的态度,美国尚需拭目以待。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发生坠机事件
  据新华社华盛顿8月26日电(记者潘云召、谭新木)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湾26日发生一起飞机坠毁事件,两名飞行员可能已经身亡。
  当地消防部门的发言人说,营救两名飞行员的行动已经停止,但救援人员仍在搜寻可能已经遇难的两名飞行员的遗体。
  据美国联邦航空局提供的消息,失事的是一架双发19座比奇1900型飞机。它在出事前曾发出过出现紧急情况的信号,后在试图返回机场时不幸坠毁,出事地点距海岸线约5公里。
  失事飞机所属科尔根航空公司的发言人说,这架飞机原计划从科德角湾的海恩尼斯港飞往纽约州的奥尔巴尼市。由于飞机处于调换位置飞行,不是定期航班,因此只有两名飞行员。
  自1998年以来,这种型号的飞机在美国国内共发生过3次坠机事故,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今年1月,造成机上21人死亡。


第3版(国际)
专栏:首脑访谈

“厄瓜多尔对华完全开放”
——访厄瓜多尔总统古铁雷斯
本报记者 吴迎春 刘超
  8月27日晚,北京金台艺术馆与厄瓜多尔共同举办的厄瓜多尔文化艺术展开幕。在剪彩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肖像外交大使”袁熙坤先生为厄瓜多尔总统古铁雷斯创作了水墨肖像画(见上图)。古铁雷斯题词:“上帝保佑全世界人民团结与和平。”
  8月26日,是厄瓜多尔总统古铁雷斯访华的高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他举行了正式会谈,两位领导人还共同出席了中厄两国间关于经济技术合作、植物检疫、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和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等6个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此前,古铁雷斯在中国贸促会出席了中厄经贸研讨会。
  带着收获的喜悦,古铁雷斯当晚在他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西装革履的古铁雷斯侃侃而谈。介绍其对华政策和发展两国关系的考虑时,他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睿智。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一直为古铁雷斯和厄各界关注,首次访华的古铁雷斯这次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发展变化,益发热切地希望发展同中国的交往与合作。古铁雷斯指出,厄中两国近年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他感到十分高兴。他希望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全面合作关系。他对双边关系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他说,无论是两国官方之间的往来还是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对于促进厄中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都是裨益良多的。这次应胡锦涛的邀请访问中国,他相信能够进一步加强两国之间交往的势头,打开厄中发展经贸关系的大门。他已向胡锦涛发出邀请,希望他尽早访问厄瓜多尔,使得这种高层互访的势头能够继续保持下去。他认为,厄中高层互访对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今年1月就职的古铁雷斯非常重视厄中经济合作。在采访中,古铁雷斯指出:厄瓜多尔现在是、将来也要继续向中国完全开放,还要向中国学习。他说,“此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同中国企业家的探讨与合作,学习和吸取中国在建设保税区和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方面的经验”。他希望中国企业能踊跃对厄瓜多尔石油、矿业、水电、通信、农牧业和旅游业等领域投资。他说,厄瓜多尔政府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法律保障,切实保护中国在厄瓜多尔的投资利益。同时,还将为中国在石油、水电、液化气管道网络、高速公路建设和旅游领域的投资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在工程招标或投资时优先考虑中国。
  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古铁雷斯明确表示:厄瓜多尔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而厄同台湾的关系仅限于经贸领域。他衷心祝愿中国能够早日统一,他说,中国的早日统一将给所有的中国人带来福祉,对全世界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中厄友好关系不断加强的同时,双边经贸关系也在发展。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年贸易额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万美元上升至90年代的千万美元以上。2002年,两国贸易额大幅增长,已超过2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1.94亿美元,进口1357万美元。谈及双边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时,古铁雷斯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中方投资来加以解决。通过执行中厄双方签署的经济技术合作、植物检疫、石油领域的合作框架等协议,厄瓜多尔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农产品,如芒果、菠萝等出口到中国市场;也可以从中国购买许多需要的设备,如农用拖拉机和卡车运输设备等。他认为,两国的经贸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项目。他还表示,厄瓜多尔希望成为中国同拉丁美洲加强交流与合作的一座桥梁。
  古铁雷斯还介绍了厄瓜多尔国内改革和消除贫困等方面的情况。
  他说,作为国家元首,他对中国的访问实际上充当了厄人民的使者,回国之后,他将会把自己在中国所看到的种种美好事物告诉厄瓜多尔人民。他感慨地说,中国的确是一个充满了奇迹的国家,拥有悠久的文明史,曾经为世界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和火药。中国的长城就是世界一大奇迹。这座雄伟的建筑向世人展示和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他本人对此表示由衷的钦佩。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更值得厄瓜多尔学习和借鉴。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拉法特呼吁
 巴各派恢复执行停火协议
 以军再次袭击巴激进组织
  据新华社加沙8月27日电(记者周轶君)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27日发表声明,呼吁巴勒斯坦各派别恢复执行上周因以色列炸死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官阿布·沙纳布而被中止的停火协议。
  同日,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在加沙主持召开内阁紧急会议,研究当前局势。巴新闻部长阿姆鲁对新闻界说,阿巴斯政府对阿拉法特的声明表示欢迎。
  据新华社加沙8月26日电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26日对美国白宫指责其任命拉朱布为安全事务顾问表示不满。
  他表示,他“不会允许任何人来干涉巴的内部事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别国的事务指手画脚。美国的批评完全是多管闲事。
  美国白宫发言人巴肯在阿拉法特任命拉朱布为安全事务顾问的当天曾说,阿拉法特的这种做法妨碍了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整顿巴内部武装力量以巩固安全的努力,并“削弱了反恐斗争”。
  阿拉法特于本月24日晚任命前约旦河西岸预警部队司令贾布里勒·拉朱布为安全事务顾问。拉朱布生于1953年,是约旦河西岸地区最有影响的人物,被认为是阿拉法特的接班人之一。舆论认为,这有可能会限制现任巴国内安全部长达赫兰的权力。
  新华社加沙8月27日电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27日说,如果以色列停止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打击,他将会对巴激进组织采取行动。
  阿拉法特没有说明他将采取何种具体措施,但强调将依法惩办巴勒斯坦武装人员。阿拉法特重申,在以色列停止军事打击、撤出巴勒斯坦城市前,他不会采取措施打击激进组织。
  阿拉法特的政治顾问拉迪纳向新华社记者证实,阿拉法特愿意同以色列达成协议结束暴力冲突,但以色列必须公开声明遵守“路线图”和平计划。
  耶路撒冷19日发生自杀爆炸后,以色列指责巴民族权力机构没有认真打击激进组织,并接连“定点清除”巴激进组织成员。
  据新华社加沙8月26日电 以色列“阿帕奇”武装直升机26日向加沙地带北部贾巴利亚难民营附近发射了3枚导弹,但目标人物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成员侥幸逃生,一名路人被炸死,另有近20人受伤。
  目击者说,第一枚导弹打到了哈马斯成员乘坐的小汽车附近,车内3人迅速跳车,向两个方向跑去,接着另两枚导弹击中汽车。以色列军方证实,这次袭击的目标包括哈马斯军事派别“卡桑旅”负责人之一瓦埃勒·艾卡兰。


第3版(国际)
专栏:

哥连续发生记者遇害事件
  据新华社波哥大8月26日电(记者刘连祥)哥伦比亚警方26日宣布,警方当天在哥西北部城市麦德林郊区发现了3天前遭绑架的哥“RCN”电台记者梅希亚的遗体。这是今年以来哥伦比亚发生的第五起记者遇害事件。
  警方指出,现年29岁的梅希亚生前曾任哥第二大电台“RCN”电台记者兼社会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当地新闻界具有一定知名度。23日,梅希亚在前往“RCN”电台驻麦德林办事处的途中被一伙非法武装分子绑架,随后便与家人和同事失去联系。当地警方经过连日搜寻,终于找到了被枪杀的梅希亚的遗体。
  本月23日,哥“清泉立体声”电台两名记者乘车前往西南部普图马约省阿西斯市采访,途中遭到反政府游击队“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袭击。其中一名记者死亡,另外一人受伤。
  哥伦比亚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针对新闻记者的暴力暗杀活动时有发生。该国曾被世界报业协会称为“新闻工作者最危险的国家”。哥新闻自由基金会统计数字表明,过去14年里,共有115名各国记者在哥伦比亚遇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