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观众如潮
  本报讯索 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的2003年“今日中国美术大展”未及半月,就接待了3万多参观者。
  这次展览是非典过后北京文化生活恢复正常的第一个重大的艺术活动,其规模之大也是近年来少有。300多位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家的650余幅新作占据了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所有的展厅。这300余人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年龄层次最高为94岁,最小的为在读研究生。亦有部分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参加展览。
  这次展览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粉水彩和实验艺术六个大类别,容纳了各种风格与流派,突出了各代表性艺术家。大展将至9月4日结束。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计划每两年举办一届“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张喻)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荣宝拍卖设书画和古玩两大专场
  本报讯 8月底在京举行的北京荣宝拍卖公司2003年拍卖会共有中国书画与古玩杂项两个专场。针对文物艺术品市场鱼龙混杂的情况,他们在拍品的流传有绪上下功夫,尽可能地给收藏界一个货真价实的珍品。在这次拍品的征集过程中,他们调动各种力量,征集到一批或有收藏著录、或经名家典藏、或刊载于权威书刊,甚至取自艺术家本人及亲属之手,尽可能地解除收藏者的顾虑。如其中的傅抱石、钱松嵒等人的作品均有其子弟的鉴定意见。(钱品)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唐代古窑遗址在江西吉安出土
  本报讯 7月中旬,在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防洪大堤建设工地上,大量古陶瓷碎片被发现。经专家鉴定,该处为一唐代古窑遗址,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次出土的大量文物介于陶与瓷之间,制作上采用叠烧工艺。在该窑址向南约1000米处,文物工作者还发现了商代硬纹陶片。该古窑址规模大,但在古文献中没有相关记载。专家依据其所处地理位置,将它命名为彭家窑。
  (胡文玫)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中国轻音乐学会介绍学会奖
  本报讯 记者徐馨报道:8月25日,中国轻音乐学会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学会奖的具体事项。该奖项的创立与运作,体现了中国轻音乐学会对学术的尊重与对市场的把握。300位优秀的音乐人采取分散投票方式,以保证选票的公正性。43个奖项的设置较全面地涵盖了现存的音乐形式,也体现了细分唱片市场的市场意识。但音乐人刘欢、三宝也对最佳作曲奖、作词奖没有进一步细分为民族歌曲和流行歌曲的创作表示质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肠内革命》倡导健康生活
  本报讯世界级的卫生专家写的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海南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肠内革命》作者是世界微生态学会主席、日本科学家光冈知足,他在这本书中用生动浅白的语言将肠内健康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娓娓道来,指出肠道疾病是“万病之源”,健康的生活应该从肠道健康开始。《肠道革命》上个世纪90年代在日本出版后,热销500万册。(袁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卢祖品举办彩墨画展
  本报讯 记者徐馨报道:近日,卢祖品个人彩墨画展在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展出,共展出作品53幅。卢祖品是人民日报老记者、诗人、作家。大块红、黄、蓝等基本纯色的铺陈与灵动的线条,是这次画展的特点所在。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再次登上北京舞台
 芬芳枣花传递时代气息
本报记者 刘琼
  十几年前,两部名为《篱笆·女人·狗》和《辘轳·女人·井》的电视剧连续热播,《篱笆墙的影子》这首主题歌几乎一夜间唱红。枣花,这个普通平俗的农村妇女的名字和她的不平凡的命运,自此也符号一样在乡里乡亲的闲聊中被咀嚼和回味。如今,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采取当下视角,运用舞剧的艺术呈现,再次观照枣花的命运。他们半年前创作演出了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精心修改后,最近又在装饰一新的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农村姑娘枣花接受包办婚姻,与恋人分手。婚后的枣花差点被丈夫赌博时输与他人。获救后,枣花与丈夫分手,与恋人结合。然而,社会大环境改变,人也在变化,枣花在第二次婚姻中成为“花瓶”,她的内心再一次感受到伤害。“女人不是那辘轳”,“篱笆墙的影子还那么长”,“再也不能那样活”,意味深长的歌词概括了创作者对女人与家庭的关系、女人走出传统婚姻后何去何从的思索。
  故事脍炙人口,情节简单明了,但将丰富的电视语言转化为肢体语言,技巧上是很大的挑战。编创者下了很大的功夫,结构的创新、音乐的有力补充,是修改后的《篱笆墙的影子》最可圈可点之处。结构明暗结合,戏剧色彩强化,性格鲜明。剧中没有枝枝桠桠,只以枣花的两次婚姻为明线,人物的命运脉络梳理清晰,喜怒哀乐的情绪点染其中。人物性格在两次婚姻、两对矛盾中丰富并成熟。整部舞剧打破传统幕间结构框架,自由进出,跳跃性发展,节奏快捷,一气呵成。主题音乐是画外音,多层次、多声部交织,强化了人物矛盾冲突,饱满生动,交响效果明显,成为舞剧另一条看不见的线。整部音乐由作曲家徐沛东在原作的基础上,几个礼拜不下楼,一个一个音符改写出来。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基础上再创作,既吃力又不讨好。该剧音乐,可以说打破长期以来中国舞剧音乐独立性差的局面,成为一部完整交响曲,如今已灌制了唱片。
  舞剧创作热度近年一直飙升,有人曾称:“舞剧的大年来了”。由小舞蹈而大舞剧,是人们鉴赏习惯改变和鉴赏水平提高的后果,诚然可喜。但创作中的避重就轻、避现实就历史粗制滥造和片面追求大制作、追求得奖的创作心态,着实也带来许多负面的东西:历史题材呼啦而上,帝王将相轮流登场,神话传说占满舞台,野史演义信口雌黄。艺术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多层次多视角的体验。呼唤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艺术作品,呼唤现实题材,是观众的审美需求。舞剧审视的是一个女人的命运,却选择了大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民从物质贫乏中解救出来后对思想情感甚至人格解放的追求。关注并思考当代中国人生存际遇,是这部舞剧《篱笆墙的影子》被媒体誉为民族舞剧的原因,它虽写小人物,关怀的却是民族转型期普通人的特殊的命运,融入了对历史进程的审视,舞剧因此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人文意识。与动辄几千万元的舞剧大制作相比,《篱笆墙的影子》200万元的投入无疑很节俭。用钱少,效果好,舞台呈现大气而不寒酸局促,时见灵气。金色的池塘,沧桑的篱笆墙,似乎散发着芬芳的泥土气息,实而不傻,土而不掉渣。为了让舞剧走出大城市,走近乡里乡亲,徐沛东说,原来七卡车的道具已精减为三卡车,下一步就可在全国巡演。
  舞剧的灵魂是舞蹈语言。一部舞剧能否在舞台上立起来,没有精彩的舞段是万万不能的。该剧编导张毅,吸收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和戏曲杂技的一些动作,以芭蕾为主体,舞蹈语言丰富多样。年轻编导吴蓓等,思想新锐,编创的双人舞流畅抒情。性格舞蹈“长舌妇”等小群舞,诙谐活泼。但在不同的编导风格中,也明显存在不协调之感。
  去年年底,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田玉斌就透露,2003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新推舞剧《篱笆墙的影子》、《兰花花》和音乐剧《花木兰》。说话间到了2003年8月下旬,《篱笆墙的影子》已是演出市场和舞蹈界的关注焦点。看来,中国歌剧舞剧院正在重振旗威,发挥民族歌剧舞剧排头兵的作用。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反响热烈 一票难求
 舞剧《霸王别姬》在沪上演
  本报讯 记者陈原报道:近年来上演的舞剧不算少,但完全以市场运营方式操作,而且获显著效应的作品并不多。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等表演团体最近在上海大剧院联合演出的舞剧《霸王别姬》,却凭着对产品价值的自信和制作方法的出色,面向市场,赢得票房,使4场演出场场爆满,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
  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曾经以舞剧《野斑马》打动过北京、上海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观众,吸引了中外演出商纷纷前来签约。《霸王别姬》再次由上海知名的文化产业单位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制作,用已有品牌筹措业外资金,广纳人才,除了编导赵明外,还有作曲家张千一、舞美家张继文等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参与,使舞剧在运作机制、推广理念、创作水平上都有所突破。
  《霸王别姬》的编导手法不同凡响,“十面埋伏”、“鸿门宴”、“楚河汉界”、“项庄舞剑”、“四面楚歌”这些家喻户晓的故事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篇章,但所有典故又都被赋予新的解读。“霸王”和虞姬的双人舞、与刘邦的双人舞、跟乌骓马的双人舞,给人留下的是性情的鲜明印象;群马奔腾、一枰相对、众琵琶疾弹、剑女齐舞,给舞台带来的是壮烈气氛。项羽的为人,项羽悲剧的形成,就在一幕幕一段段精彩的舞蹈勾勒下,完整地显现出来,真个是:不爱江山爱美人骏马,不当皇帝只做义士英雄!在这部作品中,奇思妙想、神来之笔,随处可见。比如棋盘的设置,不但让对弈与背景厮杀交相呼应,明暗互动,还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虞姬之死,也以群剑纷纷落下、众女香消玉殒为衬托,当临终的虞姬出现时,悲剧的震撼水到渠成。
  《霸王别姬》也存在一些缺憾。有人认为过于讲求观赏性,有人以为人物关系略嫌模糊、部分段落有哑剧化倾向、虞姬性格未充分展现等等,但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扣人心弦,是大家公认的。编导和制作人也表示,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还要再次修改。
  在《霸王别姬》登台的同时,来自北京、云南、四川和国外的一些演出商就已经聚集上海,向这部舞剧发出邀请。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中国书法篆刻展搭建电子平台
  本报讯 记者童古丽珂报道: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以来,书法爱好者踊跃投稿。设在西安的展览组委会已经收到来自海内外的书法篆刻作品1万多件。为了让更多的人一睹参赛作品的风采,领略书法艺术的魅力,组委会在国际互联网上搭建的电子网络平台——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官方网站(www.chinesegz.com)日前已开通。
  “国展网站”共分为参展区、国展介绍、专家点评、名家荟萃、拍品欣赏、业内咨询和交流区等七大板块,24小时向全世界开放。该网站以古朴典雅的风格,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造型美,自开通以来受到海内外艺术爱好者的欢迎。人们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走近中国的传统艺术,网站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本届展览的全部情况和最新动态,更是书法家、篆刻家以及大众之间交流的平台。
  中国书法篆刻展览每4年举办一次。自20世纪70年代举办至今,历届展览为书法篆刻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竞技平台和展示窗口,每次展览都能涌现出一大批书法篆刻新秀。
  第八届展览将于明年3月在西安举行。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距今已有820年
 山西发现我国最古老的戏台
  新华社太原8月25日电(记者丁若亭、池茂花)一座距今已有820年历史的金代古戏台近日在山西省高平市被发现。这个戏台比之前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台的山西临汾牛王庙戏台还早110年,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戏台。文物专家认为,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的戏剧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戏台在高平市西北王报村村北的山岗上,在二郎庙建筑群的最南端。戏台坐南面北,正面台基的青石上刻有化生童子、莲花、缠枝花等图案。图案上方的题记为:时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仲秋十有五日石匠赵显赵志刊。文物专家据此认定,戏台的建造年代为金大定二十三年,即公元1183年。
  戏台建在1米多高的台基上,平面为正方形。台基略呈长方形,长7.4米,宽5.9米。台基的束腰部分两侧有石雕力士,中间为两个石雕狮子。石狮子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戏台四角采用粗大的圆柱,至今仍然笔直坚固。前檐两个角柱下墩接砂岩石础。屋檐多处塌陷,屋脊几乎荡然无存。建筑未用梁架,由斗拱直接支撑屋面。这种建筑形制是该戏台独创,在其它建筑中罕见,其结构为金代原制。
  据文物专家分析,该金代戏台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与其独特而坚固的建筑物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戏台所在地地理位置偏僻,避免了战乱的损坏。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北京故宫推出特展
法书名迹吸引游客
  本报讯 记者袁晞报道:“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现正在北京故宫绘画馆(保和殿西庑)举办,吸引了非典以后游览故宫的八方游人。
  《隋人书出师颂》在展品中最为引人注目,这件流传上千年,两度为皇室收藏的国宝在离开故宫80年后,由故宫博物院斥巨资收购,重回故宫。这一书法作品是隋朝佚名作者用章草书写两汉间史孝山的《出师颂》。“章草”是在隶书的草写体——“隶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化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在中国书法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是衔接早期的篆、隶书体和楷、行、今草书的一个重要环节。早期的章草墨迹存世者稀若星凤,《隋人书出师颂》是历代流传下来的珍品,唐代由太平公主等人先后鉴藏;南宋入藏内府;明代归文人王世懋;清代后入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清逊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之携出宫外,后散落民间。《隋人书出师颂》回到故宫,使故宫两晋隋唐法书名迹蔚成系列。此次展览,故宫拿出原藏西晋陆机《平复帖》、东晋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和唐人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与之同展,让观众可见中国书法的早期承传。可以说这五件书史标程、千古传颂的名迹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母体,蕴育了后世所有书法大师,影响了诸多使用汉字国家的书法家。
  另外,当代古陶瓷鉴赏家孙瀛洲捐献陶瓷展也在故宫斋宫展出。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

河南渑池构建基层文化网
  本报讯 河南渑池,地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的中原地带,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自古勤劳智慧的渑池人民便以识得礼仪而享誉中原。近年来,他们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县已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230个,标准文化大院80个,文明户和五好家庭也达到4万户。
  这里逐步形成了以县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为枢纽,以村级综合性文化大院为基础的文化网络。在每年一度的“富民杯”文艺汇演中,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节目达250个,参演人员达3000人,观众达10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逢年过节,他们都组织文艺演出,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的民间艺术汇演,更是规模宏大,各乡镇都选拔出最好的社火、狮子、高跷、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展示出来。
  除了每年的几个年节,他们还开辟了月末广场文化这片文化新园地。4月到10月,由县直属单位依序演出,每次参演人数达百人,观众二三万。他们先后创作演出现代戏《远山钟声》、《白云深处》、《青山遮不住》等剧目,其中曲剧《远山钟声》获市第二届戏曲大赛演出奖,《白云深处》代表三门峡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获银牌及13个单项奖。县曲剧团自筹资金8万元,成立了渑池县戏曲学校,从1999年5月至今,已培养学员70余名,学员们编演的《喜迎亲》《崤函大进春满园》等节目在三门峡市电视春节晚会上演出,曲剧表演唱《苍娃起解》在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播出后,受到好评。(郭玉民)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事评点

专家不能滥
赵羽
  非典过后,各类评奖又要接踵而至。为了榜上有名,各文艺团体开始竞相邀请专家看节目,提意见,顺便拉拉关系,因为说不定这些专家中的某人还可能成为某个奖的评委。据说,各文艺团体每年请专家的费用就占去全年经费里的一大笔。来回路费不说,还要吃还要住,还要发劳务费,有的专家身兼评论家,所以还要奉送润笔。
  一个节目排成了,请有关专家提意见,本无可厚非,但什么人才是专家,却是个应该加以澄清的大问题。所谓文艺专家,或是作家,或是评论家,或是表演家,总之应当学有专长,有高人一筹的丰富经验,确实能够提出独到的艺术见解,在文艺界有真正的影响力。可是现在的许多专家,有些人只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写过一部半部作品,创作力早就枯竭;有的从来就没写出过什么像样的作品和评论,审美水平还不如被审视的作者;有的仅仅是靠和评奖部门的深层关系才得以跻身专家之列。如果我们的新作都由这样的“专家”来评点,来评奖,那结果又是什么呢?
  看来,我们对专家应该有个比较规范的规定,起码对进入评奖委员会的专家,对品评新作的专家,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你评人家的作品,你有什么资格?当然,对观众的意见就要另当别论了,但专家不一样,专家必须有别于普通观众,必须具有艺术见解和审美力,并且是专业的。一个专家说出来的话和一般观众毫无区别,又怎么称得上是专家呢?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艺与人

尽管他很年轻,但已经名扬世界乐坛
金秋聆听郎朗琴声
紫茵
  中国爱乐乐团新音乐季特邀旅美青年钢琴家郎朗在首场音乐会亮相,8月30日晚,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将在北京保利剧院奏响。在德意志DG公司近期全球发行的新专辑里,郎朗与巴伦博伊姆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正是这部作品,另一部是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20岁的郎朗有幸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录制唱片的中国钢琴家。
  郎朗首次正式登台国内重要音乐会那年,刚满13岁。他在中国交响乐团成立庆典音乐会上担纲贝多芬《合唱幻想曲》,3年以后,16岁的郎朗在美国崭露头角,很快便成为世界著名唱片公司抢手的签约演奏家。
  2001年6月,郎朗随萨瓦利什率领的纽约爱乐乐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音乐会。舞台下的郎朗是个蓬勃而灿烂的阳光男孩儿,练达老到而不失纯善天真。在费城,郎朗师事格拉夫曼大师,潜心深造。他的美国经纪人作证,郎朗坚持平均每天练习7、8个小时,曾创下过一天弹琴14个小时的纪录。“从百余年历史的作品中,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特征,又不能偏离作曲家的本性原意,必须下大功夫。”郎朗如是说。
  2001年10月,郎朗与俄罗斯圣彼德堡爱乐乐团在伦敦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纽约时报》评论他“声音明亮、清澈;某些段落的处理甚至独具匠心,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2002年10月,在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郎朗与马泽尔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演奏这部作品,再度以出色的表现征服了全场观众。
  谭盾将其新作《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交由郎朗世界首演,缘于两年前纽约华人音乐家的一次聚会,新年的钟声响起,大家请求郎朗弹琴助兴,给游子新年里第一次听音乐的福气。琴声悠悠,谭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是他20多年前也是在郎朗出生前写的一首钢琴小品《云》,“郎朗的演奏纯净如水,我觉得这是专为他写的。从他的演奏中,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今年4月1日,郎朗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世界首演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此后,他携该作全球巡演,一路演到北京来。8月31日,郎朗还将在北京保利剧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这台最能真实体现郎朗艺术造诣的音乐会更值得乐迷期待。《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将回答:为什么谭盾第一次听朗朗“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附图片)


第9版(文化新闻)
专栏:文化在线

两岸学者共商清史纂修大计
  本报讯 记者刘玉琴报道:“两岸学者清史纂修研讨会”8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43名来自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东吴大学、辅仁大学、佛光大学、东海大学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台湾学者和北京、上海等大陆学者参与研讨。
  纂修清史是弘扬中华文明、繁荣中国学术文化的一项盛举,于2002年底全面启动的纂修工程包括3000万字左右的《清史》主体工程以及文献和档案整理工作在内的基础工程。与会学者表示,将坚持学术创新与发展史学优良传统的统一,坚持尊重历史真实与反映时代精神的统一,全力以赴,用10年时间奉献出一部高质量的《清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