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聚焦

  国防科大:瞄准军事科技前沿
  王握文 郑燃
  五十年峥嵘岁月,记载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关怀与期望;
  五十年发展历程,记载着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院校的跨越和辉煌——
  古城长沙,湘江之滨,坐落着一所闻名遐迩的军事院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该校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赫赫有名的“哈军工”。
  9月1日,该校将迎来建校50周年华诞,走过半个世纪的国防科大,把这样一组数据写在了辉煌的校史上:为国家和军队输送了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13万多名科技人才与指挥人才,走出的毕业学员中,有14人当选“两院”院士,100多人担任高校和大型研究院所的负责人,近300人走上省、部、军级以上领导岗位,诞生了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核心路由器、磁悬浮列车、机器人等为代表的4000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发展壮大
  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该校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与勉励。1953年8月26日,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给学院题写《训词》:“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在“哈军工”时期,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曾先后到学院视察。1958年9月,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哈军工”调研后,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报告:“军事工程学院经过四五年的经营,规模很大,在远东来说,可能是唯一的。”1959年1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来学院考察后说:“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在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1977年7月23日,邓小平同志在家里接见了学院临时党委负责同志,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在“哈军工”的基础上组建国防科技大学。1978年6月6
  日,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通知精神,学校改建为国防科技大学。1999年6月18日,根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的命令,长沙地区3所军事院校并入国防科技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技大学。中央军委赋予学校培养军队高级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与指挥人才,培训军队高级领导干部,从事先进武器装备和国防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使命。
  打造一流队伍 创建一流学科
  近日,国防科大遴选2004级上岗博士生导师工作结束,在遴选的192名在岗博士生导师中,中青年占52%。在新增的25名博士生导师中,平均年龄40岁,最年轻的仅32岁。
  多年来,国防科大党委把人才作为办学兴校之本,确立了“用好现有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引进顶尖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实施了以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为龙头,以中青年骨干为重点的“百名人才工程”,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吸引、使用和保留人才的政策和措施,筹集5000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近4
  年中,先后资助300多名优秀青年教师攻读学位,选派了近百人出国留学进修,并从军内引进200多名博士、硕士来校工作,极大地改善了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了整体水平,建立起一支由两院院士、高水平知名专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人才队伍。
  国防科大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根据军队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先后对学科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优化重组,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和完善了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年学分制,本硕连读、优异生培养等模式。实施了“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和“研究生创新工程”,建立了五个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学员自主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并立项资助60多项学院创新实践和科技实践训练项目,形成了具有鲜明的军队和国防特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学位授权学科已经涉及哲学、文学、经济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军事学和管理学、法学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博士学科专业40个,硕士专业学科80个,学科专业覆盖了国防科技关键技术的主要领域。去年,该校有9个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在首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4个一级学科位居同类学科前8名,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位居本学科第一名。
  抢占科技制高点 科研成果高水平
  “银河”闪闪耀神州。走进被誉为“银河”故里的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攻克巨型机技术,为中华民族争光”的金色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宽敞明亮的“银河”机房里,那镌刻着“银河人”30多年艰难跋涉历程的“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指示灯频频闪烁,宛若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辰。
  1983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就诞生在这里,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能研制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后,国防科大又相继研制出“银河—II”、“银河—III”系列巨型机,使我国巨型机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银河”系列巨型机在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环形激光器”,科大人不甘落后,把眼光盯住了世界光学领域的最前沿。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经过20年的顽强拼搏,终于在1994年将我国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它的成功研制,使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的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有关专家称,类人型机器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机器人技术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2001年3月,他们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核心路由器,实现了我国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去年4月,由他们领衔研究建造的我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在长沙建成通车。这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的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磁悬浮列车技术及工程化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多年来,国防科大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组织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攻关,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了以高性能计算机、军用仿真技术、机器人、军用先进材料等一批有突出优势特色的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整体科技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前列。(附图片)
何书远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创新教育理念 锻造新型军人
  吴乃文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新的军事变革,要优先发展院校教育,全面提高军队院校的办学治校水平,为实现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军队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军事高等教育理念,改革军事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模式,实现军事院校的跨越式发展。
  推进军事教育理念的创新,必须树立新军事变革的教育思想,科学界定军事教育的任务。教学上,首先要打破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育人观念。我们培养的人才,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军事斗争和快速发展的军事高科技,不仅需要具有第一任职的适应能力,更需要有适应未来战争和信息化战争准备的专业技能;其次,要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瞄准战场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进行教学体制创新,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什么人才,就根据总部的要求调整更新教学计划和内容,使教学体制更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三是打破传统意义上教员和学员的对立关系,实现互动式教学和情感教学,利用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塑造军事人才作为未来指挥军官强烈的创造性和独特的主体性。
  推动军事教育内容创新,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围绕军事斗争准确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随着信息化战斗的出现,传统的兵团阵地战,线式作战样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非接触、非线式作战样式,新的战法和样式决定了战场上对抗的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也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军事院校就担负着为这样的未来战争培养特种军事人才的历史重任,达致这一目标,就必须推进教
  育内容的创新,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更新专业学科,充实现代信息战、电子战、特种作战方面的知识,使培养的人才与时俱进,站在高科技知识的前沿。
  推进军事教育目标的创新,必须改进和完善军事人才培养模式,确定素质教育的军事高等教育体系。非接触、非线式的作战样式不仅要求我们培养的军事人才有特殊的体能、技能和智能,而且在人文地理方面也要精通。推进素质教育,就是把军事教育目标定位在人才培养专业化和全面发展上。因此,我们必须打破“军事专才”的单一培养模式,走“指技合一”、“新型通才”的育人道路,使军事指挥人才实现知识型、指挥型和管理型的统一。
  面对新的军事变革,军事院校如何发展,教育模式如何创新?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走教学科研与部队合为一体、共同发展的路子。科研课题来源于战场,来源于部队训练,根据训练需要尽快研制出急需的器材和装备,然后把它投放在教学上,使学员在第一时间熟悉掌握这种装备和技术,使培养的人才在技术上具有前沿性。同时,院校教学训练与部队的结合,可以使院校既成为人才智力的培养基地,还可以使学员身兼战斗员的双重身份,和平时期是学员,一旦接受突发事件或紧急任务,就可以立即转化为战斗员,成为未来战场上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通过部队拉动院校科研,用科研推动教学改革,用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最佳循环。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心连心

  拥军优属 四川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本报讯 四川省委、省政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把拥军优属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目标管理,使拥军优属工作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
  近两年来,全省解决驻军生活补助费4000多万元,为部队建立“菜篮子”基地400余个,解决部队子女入学入托3000多名,安置转业干部、士官和退役士兵2万多人。省财政拨款2000万元解决甘、阿、凉三州县级人武部基础设施,省电力部门投入200万元,解决成都军区机关供电专用线。为支持部队科技大练兵,他们发挥地方优势,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活动,为部队建图书室192个,送电脑573台,培训各类人才2.7万多名,为部队科技练兵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他们还在各市、州法院与军分区建立维权法庭和法律咨询站,先后为部队和军人、军烈属提供法律服务和咨询近3万人次,法院审理涉军案件351起,维护和保障了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在全省深入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为5395户重点优抚对象新建、维修住房1.4万多间。在解决在乡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问题上,全省共有146个市(县、区)制定出台了医疗费用减免规定,共减免医疗费2200多万元,建立医疗费用保障资金1487万元。宜宾市采取“四优先、三减半、二免费、一优惠”等措施,为优抚对象减免医疗费用。乐山市博爱医院为2000多名革命伤残军人开办了“革命伤残军人健康之家”,发放了“医疗爱心卡”,免收门诊挂号费,住院治疗减免床位费,减免一定的检查、治疗、手术费,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黄呈祥 许华)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心连心

  拥军优属 上海松江区六率均达百
  本报讯 上海市松江区军转干部安置基本满意率、军嫂就业安置率、重点优抚对象基本医疗保障率、退伍士兵当年安置率、军事设施保护完好率、涉法维权工作覆盖和满意率均达到100%。
  近年来,松江区始终把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在机构精简,机关职能合并的情况下,先后接收安置军转干部近百名。其中,安置在党政机关占81%;事业单位占19%。为了使军嫂就业安置率达到100%,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了“随军即安置、军嫂不下岗”的优抚规定。3年来,先后有81名军嫂得到妥善安置。某旅组织科长朱国华的家属在企业兼并中下岗,区委领导知情后,马上责成有关部门重新安置在新建的工业区工作。该区还在上海市率先出台了《重点优抚对象基本医疗保障实施办法》,把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的范围扩大到烈属、因公牺牲病故军人家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革命伤残军人,使全区享受医疗减免费的人数由529人增加到810人,仅此一项,区每年财政拨款就达100多万元。
  “不能让甘于吃苦的人吃亏,不能让作了奉献的人为难”是他们实现退伍士兵当年安置率100%的指导思想。3年共接收退伍军人1025名,其中转业士官43名,立功、农村女兵和进藏士兵等“农转非”28名,都得到了妥善安置。今年他们还主动对住房和生活困难的276名农村退伍兵补助70余万元。他们还专门建立了“四个一”维权机制,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送法到军营的维权行动,先后与1300余名驻松官兵和在外服役的松江籍军人建立法律咨询服务联系网络,受到官兵的欢迎。(向先富
方宏向)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点击高科技

  激光雷达
  孟敏 王学才
  激光雷达,采用类似于激光测距机的原理与构造研制,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探测系统。通常,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作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作连续激光雷达。目前,世界上已研制出用于火控、侦察、导航等多种功能的激光雷达。
  陆用激光雷达生化战剂的探测与防范,一直是军方关注的重点项目之一。传统的探测方法,主要由士兵携带探测装置,边走边测,速度慢、功效低,并易中毒。据报道,俄罗斯一改传统方式,成功地研制出“KDKhr—1N”远距离地面毒剂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可实时地远距探测并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等,及时通过有、无线技术向部队控制系统报警,以采取相应的防毒措施。在这方面,德国军方也研制出更加先进的“VTB—1型”遥测激光雷达,使用两台9微米—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0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可靠。
  空用激光雷达飞机尤其是直升机在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这是世界许多国家关注并力求解决的一大难题。美国、德国和法国等近年费尽心血研制出了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美国率先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雷达”,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探测直升机前方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保障了飞行员的安全飞行。随之,德国研制成功的“Hellas”激光雷达更胜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米—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或障碍物,直升机采用后可确保飞行安全。法国和英国合研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
  激光器,不但能测得直升机飞行前方如标杆、电缆等微型障碍物,还可进行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活动目标指示,保障飞行安全,这种激光雷达也适于飞机使用。
  海用激光雷达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的传统方式,是采用一般在600千克至几十吨重的声纳。自从发展了海洋激光雷达,海洋水下目标探测既简单方便,又准确无误。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制成功的第三代激光雷达上,增加了GPS定位、定高功能,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如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激光雷达,可24小时工作,能准确测得水下水雷等可疑目标。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的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更具优势,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准确捕获目标,以便采取应急措施,确保航行安全。(附图片)
  查春明摄


第10版(当代军事)
专栏:戍边人

  他怀揣仪表、探头钻入零下30多摄氏度的低温舱,直到自己失去知觉;他将自己的手指冻伤后,涂上猪油、麻雀脑子或热牛粪;他的双脚,踏遍了千里边防线的高寒区——
  唐振华:与“冻魔”斗法
  孙进军
  冻伤,是威胁人类的一个顽症。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天山、喀喇昆仑山的雪域高原上,年平均气温零下10摄氏度以下,最低气温达零下50摄氏度。“冻魔”,像幽灵一样,无情地袭击和折磨着常年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和各族群众。
  31年前,唐振华,新疆军区某卫生防疫大队的一名普通研究员,与高原冻伤防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2岁的唐振华在随同军区医疗科研调查组到阿里高原某边防站调研时,发现这里的边防战士在巡逻时有的被冻掉半拉耳朵,有的被冻掉手指、脚趾,有的甚至被冻残冻死。他沉痛地翻开统计资料,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把他惊呆了:高原战士的冻伤率最低达28.8%,最高的竟达82%以上。唐振华暗下决心:坚决攻克高原防冻这一医学难题!否则愧对这身军装,愧对边防官兵。
  万事开头难,但唐振华不怕,他凭一个简易冰箱、一个温度计和几只白鼠、家兔开始了他的研究。
  为从动物身上取得冻伤对照数据,唐振华把兔子、大白鼠的局部放进零下20摄氏度、40摄氏度等温度不同的冰盐水中,分长短不同的时间进行冷冻。因缺乏经验,动物要么安然无恙,要么被冻死。实验苦苦进行了一年多,仍没有进展。
  唐振华没有气馁。当得知通过人体冷冻可取得准确数据时,他义无反顾地充当了受试者。他先把自己的手指浸入刺骨的冰水中达数小时,检验人体对寒冷环境的耐力,体验手指冻伤的全过程。后来,他又穿上边防部队统一配发的棉衣棉裤等防寒物品,不服任何防冻药物,怀揣实验仪表,进入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舱静坐5小时,通过安在身上各个部位的仪器探头,记录各种生理指标。
  当唐振华冻到极限,被同事们从低温舱扶出时,全身已经失去了知觉。可是稍一好转,唐振华又服下各种防冻药物,按同样的方式重新进入低温舱,进行防冻药物效应实验。就这样,反复实验了3年,他掌握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为探索防冻的方法和收集治疗的偏方,唐振华几乎走遍了雪域高原的所有边防哨所,走访了冰雪地里2000多个少数民族牧民家,收集了60多种稀奇古怪的治疗冻伤的偏方,如:雪搓、猪油、麻雀脑子抹,甚至用热牛粪捂等。一次,某通信团在海拔5000多米的胜利达坂进行光缆施工时,突遇暴风雪,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一直持续两个多月。200多名官兵被困在达坂上,数十名官兵被冻伤。唐振华得知后,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连夜坐上救灾车向达坂爬去。一到现场,他一边把冻伤严重的病号集中在一起进行治疗,一边把部队集合起来让官兵们按照他研究的防冻方法进行运动。一连20多天,他始终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抗灾,将官兵冻伤程度降到了最低。
  梅花香自苦寒来。31年来,唐振华有16项高原冻伤防治研究成果荣获全军科技进步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90多篇关于冻伤防治的论文发表在《解放军医学杂志》等军内外知名医学刊物上。他先后6次被兰州军区、新疆军区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被评为“全国首届中青年医药科技新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