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铸造撬动绿色事业的杠杆
  ——浙江省发展散装水泥探究
  江南 苏旭 章再亮
  包装水泥,若全部使用纸袋,一年要消耗1000余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3个大兴安岭的年木材采伐量。而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塑编水泥包装袋,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经济社会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散装水泥迫在眉睫!
  从1956年开始,中国开始探索发展散装水泥之路。水泥的出厂、运输、储存和使用完全实现“散装”化,节约包装纸袋、减少粉尘排放、提高水泥质量、降低水泥损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散装水泥占水泥生产总量的比例(散装率)至今仅达到24%,与70%的国际散装化标准相距甚远,令人难以释怀。
  而浙江省提供的数据,却令人为之一振:2002年,浙江的水泥散装率达到42.5%,散装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荣膺“三连冠”。1988年至2002年,浙江水泥散装率年均递增2.75个百分点,超过美国发展散装水泥高速期的水平。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浙江省,创造了发展散装水泥的“国际速度”!
  而这一切,是16年前4名散装水泥管理工作者,从会议室中隔出一间18平方米办公室起步的。
  浙江如何推动宏大的散装水泥事业?
  小人物谱写大文章
  沿着浙江省散装水泥办公室那条幽雅的文化廊,走进16年的赶超历程,我们探究着浙江发展散装水泥事业的动力和源泉,感受着浙江散装办工作人员的心路历程。
  那是1988年秋天,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上任不久的浙江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负责人蒋尔忠和同事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巨大的仓库里,堆放着小山似的袋装水泥,几十个赤膊拆包工人,污头垢面地将一袋又一袋水泥拆包后送入皮带机,空气中弥漫着水泥粉尘,间隔几米便不见人影。为了减轻水泥对皮肤的灼伤,工人们身上抹了厚厚的菜油,吸附一层水泥后,好似一尊尊活泥塑,只露出一双双疲惫而无奈的眼睛……
  这一刻,激起了浙江散装办人员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时刻牢记宝贵的森林资源正被水泥包装袋大口吞噬;时刻牢记劳动人民的身心健康正受袋装水泥损伤!”
  这一刻,散装办的同志们立下誓言——力争20年,浙江省率先实现水泥散装化!
  而当时,浙江水泥散装率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散装办的同志们心急如焚,奔波忙碌却四处碰壁。许多人,包括许多水泥厂的领导,竟然连散装水泥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当务之急,是让人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散装水泥巨大的经济、社会、环保效益,让更多的人参与、关心散装事业,树立自觉发展散装水泥的意识。
  于是,他们从东家凑来纸,向西家借来油印机,第一份宣传散装水泥的油印本诞生了。浙江散装办走出了宣传散装水泥事业的第一步。
  艰辛的努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92年,浙江水泥散装率已进入全国第十一名,水泥散装量跃居第三名。浙江散装办谋划采用更有效、更广泛的宣传形式——1993年3月1日《散装水泥报》问世。
  在浙江省散装办创办的散装水泥发展史料陈列馆里,基础知识厅、浙江厅、中国厅、世界厅,588幅图片、311件实物、234份资料,勾勒出16个国家发展散装水泥70多年的历史,描述着浙江散装办近20年的努力。
  灰色的水泥,似乎与文化挂不上钩,而在浙江,创办散装水泥报,编辑散装水泥杂志,创办散装水泥史料陈列馆,拍摄6集“绿色情缘”电视连续剧,举办“绿色诗会”,出版各类散装水泥文集、诗集、志书。16年中,他们撰写的书刊资料高达1米,重达30公斤,字约700万。“散装”文化时时刻刻感染着人们。
  小战线创造大效益
  那还是1987年,浙江省散装办发展散装水泥心情迫切,而基层却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按兵不动。调查发现,原来是基层缺乏资金。对症下药,务实创新,经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浙江省散装办将基层上缴的专项资金比例从40%下调至5%。
  这根杠杆轻轻一撬,基层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活力大增。
  发展散装水泥需要投入,但资金缺口巨大,怎么办?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以典型引路,先扶持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迅速见效,以真实可见的实例,推动整体发展。
  资金有限,则以“小资金”来撬动社会大资金。“三个一点”的“资金拼盘”应运而生:散装办出一点,企业投一点,社会集(银行贷)一点。企业贷款购买设备,散装办帮助偿付部分利息;企业缺少资金,散装办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企业鼓励员工集资。
  一面是典型引路,从点上做起;一面是“依法促散”,从面上铺开。用政策调节利益关系,用法律规范行业行为。浙江省政府先后两次发布政府令:《浙江省散装水泥管理办法》、《浙江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办法》,成为浙江散装水泥跨越式发展的里程碑。
  1995年,温州几个非公有制企业老板想投资创办预拌混凝土公司,却又有疑虑,希望散装办投入少量资金,以示政府鼓励。
  温州市散装办难以把握,请示省散装办:专项资金能否投入非公有制企业?
  当时,这是个敏感问题。
  散装办明确答复:发展散装事业,就是要调动方方面面共同参与。无论国企、非公有制企业、外企,只要真正致力于发展散装水泥这一“绿色工程”,一视同仁,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关键在于规范管理。
  于是,在制定完备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后,当地散装办贴息补助20万元。
  温州规模最大的三虎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就此发展起来,2002年生产预拌混凝土200多万立方米。
  一大批非公有制散装水泥供应企业和混凝土搅拌站在各级散装办支持下,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力量。
  浙江散装办运用有限的专项资金,通过利益和分配的杠杆,吸引社会大量资金投入发展散装事业,小资金干出了大事业。
  至2002年底,浙江省专项资金共投入4.41亿元,吸引全社会投入11.57亿元,产出48.65亿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3.04。
  1987—2002年的16年间,浙江省累计完成散装水泥10811万吨,为国家节约包装纸袋64.87万吨,折合优质木材357万立方米;节约煤炭84.33万吨、烧碱23.78万吨、电力7.78亿千瓦时、扎口棉纱4324吨、水资源1.3亿吨;减少水泥损耗486.5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1万吨……
  小单位攻克大难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散装水泥专用设备在浙江是一片空白。
  散装水泥使用过程中曾经有过三大难题,一是散装水泥流动罐的搬迁、二是散装水泥的卸料计量、三是散装水泥流动罐收尘装置。
  流动罐的迁移,一直靠吊车和卡车联合作业,工作繁重,费用高且不安全。
  嘉兴散装水泥设备厂厂长吴乾初萌生了开发流动罐自装卸运输车的想法。散装办的同志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表示一定要支持鼓励!
  注入扶持资金,协助技术开发,组织专家论证,散装办全过程投入。终于,第一辆散装水泥流动罐自装卸运输车试制成功,获得国家级新产品称号。自装卸运输车在全国散装水泥工作会议现场一亮相,就引起了关注。从此,一辆辆自装卸运输车驶向全国。
  由于水泥物料的特殊性,工地上散装水泥流动罐卸料时的计量一直是个大难题。浙江省散装办与杭州市恒利散装设备有限公司通力合作,终于于2001年成功开发了方便、实用、精确的散装水泥流动罐卸料计量秤。
  但是,新产品却面临着市场推广的难题。由于技术含量高,计量秤价格偏高,销售有困难。
  散装办决定:凡用户当年购买,省散装办出1/3的钱,有条件的基层散装办出1/3的钱,用户自己只出1/3的钱。市场打开了。
  同样,经过努力,浙江散装办又攻克了散装水泥流动罐收尘难题。
  1991年以前,铁路散装水泥运输情况很不理想: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专用车配属辆数多,运用效率低,能力浪费严重。单车年运量只有1836吨,周转时间长达10.1天。
  为改变这种局面,1992年,浙江省散装办联合杭州铁路分局共同完成了“浙江省散装水泥铁路运输管理系统”软科学课题。2002年,单车年运量提高到了4336吨,周转天数压缩到3.9天。在不增加车辆的情况下,将运输能力大大提高。该管理系统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6年来,浙江省散装办共组织开发散装水泥负压抽吸设备、散装水泥无尘卸料器等散装水泥适用新产品33项,其中获国家级新产品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两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这些成果的实际应用,使浙江散装水泥的生产、运输、使用装备配套成龙。浙江生产的许多散装水泥设备,不仅满足省内所需,而且销往全国各地及港澳地区,有的替代进口。
  小小散装办,既缺资金,更缺人才。然而正是他们确立了明确的市场和服务意识,协助企业和相关部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从而激发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参与科技创新。
  小机构着力大服务
  1990年春天,杭州笕桥机场整修工程即将开工。整个工程预算需水泥2.5万吨。
  若机场工程能全部使用散装水泥,其社会、经济效益和示范作用将十分巨大。
  浙江省散装办决定:无论如何要“拿”下机场工程!
  但建设、施工等单位对散装水泥颇有些疑虑。“散装水泥的质量、计量可靠吗?能确保供应吗?具体经济效益如何?”
  散装办的同志胸有成竹,耐心、细致地为施工单位算了经济账:使用散装水泥与袋装水泥相比,可节约包装费、免交专项资金、减少水泥损耗……合计每吨可节约56.61元,还可加快工程进度。
  承担施工任务的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动心了,工程指挥部原则同意,但条件依然苛刻:必须确保按时供应、计量必须准确!
  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开工前夕,大雨滂沱。散装人驾着散装水泥车,来来回回从散装水泥供应中心到机场,一路掐着秒表,计算哪条路线最省时。
  这是一场散装与袋装硬碰硬的较量,散装水泥的优越性大大显现出来:工程实际仅用水泥1.91万吨,降低工程造价逾200万元;机场提前40天通航,散装水泥一炮打响!
  许多企业反映,散装水泥是单程运送,在运输过程中要经过好几个收费站,效益大受影响。
  “企业哪里有难处,就要在哪里解决问题。”这已经成了浙江散装办工作人员的习惯。
  一次次与有关部门协调,一次次解说散装水泥的好处和国家“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产业政策。公路管理部门为他们的热情而感动,为国家政策而行动——散装水泥车养路费减半征收!
  绿色的追求
  小人物,大文章;小战线,大效益;小机构,大服务。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充分肯定浙江省发展散装水泥工作,要求总结经验,使全省各行业、产业都树立赶超意识,奋发向上、力争先进、开拓创新。
  中国水泥产量占世界1/3,全世界的水泥散装化离不开中国的发展。散装人任重道远。
  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浙江提出了新世纪的战略举措。
  与时俱进,浙江散装办工作人员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2003年,浙江省水泥散装率将超过46%,水泥散装量将超过3000万吨;2007年,全省水泥散装率力争达到65%,2008年超过70%。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浙江散装人提出的20年实现水泥散装化的目标胜利在望!(附图片)
  浙江省散装水泥发展史料陈列馆。
  杭州云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散装水泥负压抽吸设备热销海内外。图为该公司为香港培基公司安装的200吨/小时负压抽吸设备。
  浙江省历年水泥散装率与全国、部分发达国家比较图
  泵送预拌(商品)混凝土施工场景
  浙江省年生产预拌混凝土达1135万立方米
  工程建筑使用散装水泥,可大大提高工程进度,质量可靠、污染小
  浙江省杭州市植物园内仅用20多立方米混凝土的小型工程,也使用了建筑业的绿色产品——预拌混凝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