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十年砥砺磨一剑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十年回眸
  本报记者 盛若蔚
  10年,对一个人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生命时段;但对一项制度而言,则足以见证一个时代。
  1993年8月14日,当《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外公布后,共和国历史上一项崭新的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便正式诞生了。
  十年风雨,十年征程。
  10年来的实践深刻地昭示:她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重要内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也不例外。
  国家公务员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通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促进行政机关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这一制度的推行将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效率,加强廉政建设。
  曾几何时,作为“舶来品”的公务员,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显得那么陌生,人们早已习惯“国家干部”这个让几代人羡慕和尊重的称谓。
  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旧的干部管理体制中夹藏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的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方式陈旧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这就使党和国家长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如何打破“坚冰”?邓小平理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出了一条破冰之路。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
  旧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锅饭”、“官本位”、“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的观念,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实践呼唤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现实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成果明显:提出干部“四化”方针;建立退休制度;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尝试打破干部任用上的单一委任制模式;探索分类管理思路……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便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植根中国的政治文化土壤,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推行,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记
  这是一场中国式的改革,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创造。
  从萌发的那一刻起,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便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这一鲜明印记。
  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跨越了近20年的四大阶段,清晰地勾勒出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和推行的历史进程。
  从1984到1989年的调研准备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法规为重点。1987年,党的十三大做出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决策。次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和逐步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至此,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条例的起草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批准。
  接下来的4年属于试点运行阶段。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条例的精神,有关部门首先在审计署等6个国务院部门中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1990年,“试验田”又开辟到了哈尔滨和深圳。
  1993年之后的6年为推行实施阶段。1993年10月1日起《条例》施行后,国务院提出“争取用三年或更多一些时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到1998年底,全国公务员制度入轨工作基本到位,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五级政府机关基本建立,彰显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1998年的到来,将公务员制度带入了健全完善阶段。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提出,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为新世纪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着力建设三支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等。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方向。
  纵观10年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实践,一个突出的特征映入眼帘:“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到位”——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根据各项改革的难易程度和基础条件,针对群众关注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难点问题,组织人事部门一年一个重点,逐步达到目标:
  1994年,考试录用制度建立实施,严把队伍“进口”;1995年,辞职辞退制度实施,畅通队伍“出口”;1996年,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实施,强化内部管理,增强机关活力;1997年,试点竞争上岗及相关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1998年以后,制度完善、创新和提高队伍素质成为重点。
  事实证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正因为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植根中国的政治文化土壤,才愈发生机盎然。
  十年改革,十年发展,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推行以来的显著成绩,犹如盛世华章,高潮迭起
  如果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推行来的10年比作一曲盛世华章,那么用“高潮迭起”来形容其显著成绩则丝毫不过分。
  最重要的成果,要数管理法规体系的初步形成。构筑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是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首要一环,也是依法治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内在要求。经过10年耕耘,如今,以《条例》为主体的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公务员管理的主要环节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没有考录制度,就没有我的今天。”陕西户县甘河镇副镇长李伍民,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备怀感激之情。1996年,当这位曾在镇政府当了9年临时工的农民,从户县33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公务员后,他的人生轨迹由此改变。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2年底,全国地方共录用公务员近44万人。一大批素质好、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凡进必考机制的基本建立,使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与严把队伍“入口”相对应的是,“出口”初步畅通。特别是实行辞职辞退制度,机关告别“铁饭碗”,开始打破“能进不能出”的局面。据统计,从1996年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5万余名公务员被辞退,有28626人辞职,有效地增强了公务员队伍活力。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曾是阻碍公务员潜能发挥的“拦路石”。如今,随着激励机制的运行,这一现象逐渐成为历史。考核制度,就是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
  进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同奖惩、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起,全国各级行政机关98%的公务员参加了年度考核,每年有约13%的公务员被评为优秀公务员。1996年至1998年,共有4000多名公务员因考核不称职受到降职等处理。奖优罚劣,大大提高了公务员的积极性。
  竞争上岗制度,一举打破职务晋升中的“论资排辈”现象,正日益成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徐林便是这项制度的受益者。这位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先后三次参加竞争上岗,走上了副处长、处长、副司长的岗位。据统计,从1999年至2002年底,全国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共有35.3万个职位实行了竞争上岗。2002年竞争上岗人数占到了同年晋升人数的59.8%。
  此外,廉政约束机制、奖励制度发挥有效作用,培训开始步入轨道,轮岗、回避初见成效,公务员权利有了保障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10年来的光辉业绩。
  穿越世纪曙光,展望光明未来,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日臻完善,不断深入,实现更多更高的跨越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眼光必须投向未来。“应当看到,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很多方面需要发展完善。”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并不回避面临的困难。
  从制度建设看,由于立法层次较低,强制性、权威性不强,制约着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有些制度需要改进。如目前公务员的职位分类体现得尚不充分,只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区分还远远不够。
  此外,制度执行并不十分到位。据统计,近3年来,全国新增公务员70万,但真正经过考试录用的比例只有62.7%。个别地方甚至违反规定,使一些素质低劣的人混入党政机关,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队伍建设上,公务员学历层次整体不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依法行政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挑战常与希望并存。张柏林表示,“当前,公务员制度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他的乐观是有依据的。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要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今年5月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紧迫任务、重点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张柏林充满信心。
  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透露,人事部门今后将从完善法制、增强制度活力、提高队伍素质、改进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以能力建设统揽公务员培养工作,以机制创新集聚机关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用人环境的改善激发公务员的潜能,通过作风建设改进公务员的服务,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法制体系完备的公务员制度,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穿越了世纪曙光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如今正日臻完善,不断深入,实现更多更高的跨越。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私营企业成为福建外贸出口新亮点
 上半年出口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倍
  本报福州8月17日电 据海关统计,2003年上半年,福建省私营企业出口额已经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59%。私营企业在福建外贸出口所占比重已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10.6%,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外贸经营审批制改为登记核准制,私营企业经营门槛大大降低,极大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福建省相继推出支持私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从市场准入、简化办证手续、配额发放、实施优惠政策等方面为私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平台。据统计,福建省经营外贸出口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由去年同期的523家增至今年上半年的856家,同比增长63.7%。而私营企业凭借自身机制灵活,企业负担轻,生产成本低,资本积累快等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也是私营企业出口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江宝章 郏贞兆)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上海南京路缺了点什么?
  据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吴宇)酷暑稍歇,有朋友从山东来沪,一起去逛南京路。
  天色尚早,我们先踱进国际饭店边的一家老牌子电影院,看看有什么新片,顺带买瓶冷饮解渴。隔着柜台,卖零食的女售货员指着面前的一排瓶装饮料说:“所有饮料都在这里,但不要用手碰。看好了,我从冷柜给你拿。”
  近在咫尺却不能碰,只能低下头用眼睛费力挑选。先后选了两个品种后,售货员不耐烦地说:“怎么不一起要,让我拿了两回。”一边埋怨,一边将找零扔在柜台上。
  走过前方西藏路口,就是霓虹闪烁的南京路步行街了。但当我们走上一座临时过街天桥时,大吃了一惊:不宽的桥上满是行人,只要裹入来往两股大军,就只能一步步前进,后退不得。尤其在上下楼梯处,空间更小,如果此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有人推搡,真是非同儿戏。
  “怎么桥下没有提醒,也没有疏导、分流?”花了五六分钟“挨”过天桥,朋友回头望去,心中恐惧仍未消散。是啊,因地铁工程,南京路西藏路口正在大规模改建,过渡期难免出些混乱,但相应的管理为什么没有跟上呢?
  我们又慕名来到南京路世纪广场斜对面的一家老字号小吃店。已是晚上8点多,一楼收银台上方挂出的一些小吃品种已售罄。点了两屉小笼包后,我们发现二楼就餐环境比较好,于是征得一楼服务员同意,自己端着笼屉上楼,第二次消费。一进二楼楼门,一名男服务员立刻神情严肃地大声说:“一楼点的只能在一楼吃,不能上来。”
  众目睽睽之下,我们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好在我们一再声明还要点菜,才算坐了下来。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子夜走笔

  莫忘以人为本
  倪光辉
  上海市南京路闻名全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它的人文内容很丰富,如“南京路上好八连”等。但现在走在南京路上,却让人感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城市里老字号的招牌还在,老字号的人文精神却缺失了。
  当前,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片面追求大广场、宽街道等形象工程,减少生活设施,挤占人行道;有些行业甚至是服务业缺乏人文关照,只顾经济效益,以消费金额、档次高低论服务,不大顾及消费者的心理感受……
  显然,这些做法有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初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服务于民,才是上海南京路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归宿。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抗非英模事迹报告在吉林引起反响
  新华社长春8月17日电 (记者马扬)由中宣部等9个部门组织的“抗击非典斗争英雄模范事迹报告团”
  1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作了一场报告,引起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11位抗击非典的英雄代表用朴实的话语和感人的事迹,再次向“北国春城”的干部群众传递出抗击非典的精神,博得了听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国人民解放军208医院的刘瑾非常激动地说:“作为一名护士能听到这次报告是一种荣幸,今天我除了一份感动还有一份激情。这场报告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严谨、认真,更加关心、体贴病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到前面。”
  吉林省结核病医院医生付静说:“我们医院曾经参与过抗击非典的战斗,英模的报告让我再次想起了那些抗击非典难忘的日日夜夜。今年我们医院将被建成吉林省新的传染病医院,我们将以抗击非典英模为榜样,一如既往地开展防治传染病工作,用真心温暖患者,用爱心感动患者,用精湛的医术和执着的精神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西藏公路三大工程稳步推进
 截至7月底已完成投资11.6亿元
  本报北京8月17日讯 记者王政从交通部获悉:今年以来,西藏公路建设成绩喜人,重点公路、通县公路、农村公路建设三大工程稳步推进。截至7月底,今年计划的35亿元投资中,已落实投资24亿元,完成投资11.6亿元。
  “十五”以来,国家对西藏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投资成倍增长,西藏公路交通建设全面提速。首先是重点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西藏在做好青藏公路羊八井至拉萨段改建工程等6个“九五”续建项目的收尾工作的同时,完成了川藏公路嘎玛沟、如美沟(二期)等6个整治改建工程,妥昌公路改建工程、拉萨至贡嘎机场公路(两桥一隧)新改建工程等10个重点项目上马开工。
  通县、县际油路建设进展顺利。截至今年7月,西藏共安排通县、县际油路建设项目9个,下达投资17.555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7个,累计完成投资10.3661亿元。其中,3个通县油路项目已基本完工,3个项目已完成80%以上的工程量。今年3月开工的两个县际公路项目完成投资5979万元,可望年内完工。
  农村公路建设也掀起高潮。2001年至今年7月,西藏共投资近16亿元(含农牧民投劳),新建农村公路近6000公里,解决了69个行政村、250个自然村通车问题。今年以来,共开工67个项目,完工13个项目,即将开工9个项目,4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或审查,完成投资3.6167亿元,新修公路474公里。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图文广角

  图文广角
  8月16日,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启动“关爱女孩行动”西部行。这项活动旨在救助独生子女户和计划生育户家庭的贫困女孩。在活动第一站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工作人员向当地品学兼优、面临辍学的50名女孩每人发放了500元救助金。
  上图:馒头营乡一年级学生李月(右)接受了救助金。右图:领到救助金的孩子们露出了笑脸。
  本报记者 张悦摄影报道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百姓身边事

  以旧充新 广告夸张 服务态度差
家电商家花招多多
  据新华社南京8月16日电 (记者孙彬)记者从江苏省消费者协会获悉: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家用电器投诉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46.5%,且商家存在着以旧充新、广告夸张、服务态度差等诸多问题。消协提醒消费者注意一些商家的花招,遇到问题及时投诉。
  销售空调,以旧充新。李某于3月21日在无锡市一家电商场购买了一台三洋牌空调器。3月29日在使用中发现有质量问题,3月30日维修人员确认有质量问题后,商场给李某换了一台新的空调器。4月2日送货验货后,李某发现该空调器从外观到标识,都像是旧空调器。请求市消委会给予帮助解决。市消委会受理投诉后,立即邀请市家电维修专家到现场调查。通过两次协调,经营者除退还给消费者人民币2600元购货款外,还补偿消费者损失1000元。
  冰箱性能,宣传不实。徐州消费者韩某,在本市百货大楼购荣事达冰箱一台,购前看到荣事达公司宣传材料中讲此型号冰箱具有超强节能(节电)性能,24小时耗电0.33度,购后使用中发现该冰箱24小时实际耗电1.2度,认为其中有诈,要求换机未果。在消协的调解下,厂家作原价退货处理。
  电脑出现问题,商家不愿退换。严女士在某电脑销售部,花5900元买了一台广东产的电脑。使用10日后,电脑发生死机故障,经特约维修部更换了主板和硬盘后,反而坏得更勤了,一个月竟修了4次,消费者要求更换或退货却被无理拒绝。市消协接诉后,按照国家“微型计算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经调解后,作退机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