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消灭了宜林荒山,大亮山全都绿了,大森林一天天长高……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到山间的“竹叶帽书记”,如今的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顾问像当地农民一样,雨季里总是头戴一顶乡间编织的竹叶帽……他退休15年矢志不移造林绿化大亮山——
杨善洲:献给家乡满山绿
本报记者 钱江
  撩开一帘夏日的细雨,云南西部施甸县大亮山丛林在雨雾中飘现,绿得深深浅浅。记者在大亮山下见到了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
  如今他是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顾问,人称“竹叶帽书记”。因为他像当地农民一样,雨季里总是头戴一顶乡间编织的竹叶帽。
  我们紧紧握手的时候,杨善洲说:“我当年定下的目标实现了!”
  地委书记退休上山造林去——
  退休后的第三天,杨善洲回到家乡施甸县姚关乡,在荒草茫茫的大亮山上组建“国社联营林场”,吃住都在山上,度过了近15个春秋。当年挥手道别时,他的头发都是黑的;如今却满头飘雪,手里添了一根拐杖,而大森林则一天天地长高了
  1988年3月,时年61岁的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省委书记和省委组织部长先后和他谈话,告诉他,可以搬到省城昆明居住,还可以到省人大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告诉省委书记:“退休以后干什么,我早就想好了。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森林,种树扶贫。”
  退休后的第三天,杨善洲回到家乡施甸县姚关乡,在荒草茫茫的大亮山上组建“国社联营林场”,吃住都在山上。地委书记退休回乡造林惊动了滇西南,那年初秋,我也千里迢迢赶去,爬上大亮山,和杨善洲同吃同住,亲眼目睹他带领七八条汉子在荒山上挥汗种树。那时,窝棚附近山头上栽下的小树苗高不过膝盖。杨善洲送我下山时相约:“再过10年你来看看,那时候,整个大亮山都绿了!”
  从此一别将近15年。这些年,杨善洲都是在大亮山度过的。当年挥手道别时,他的头发都是黑的,如今杨善洲76岁,满头飘雪,手里添了一根拐杖。他对我说:“当年你住的那个山上,树木已经四五米高了,林子密得进不去人了!”
  杨善洲一手创建的林场现有职工35人,发展成施甸县最大的林场。他们造林5.5万亩,现在成林3万亩,幼树也长得郁郁葱葱。杨善洲种树种到第十年,在大亮山消灭了宜林荒山,整个施甸全县都消灭了宜林荒山。大山里的瓦窑村等村民看到林场干得好,自愿将他们拥有的山林入股。如今的大亮山林场成林和幼林面积7.2万亩,延绵南北30公里,大森林一天天长高。
  “绿满大亮山,辛苦我心甘”——
  栽树10年,山林起来了:大亮山涌出充沛的山泉水,林场境内3000户农家1万多人解决了吃水问题;山林茂密,光是修理枝杈就解决了烧柴问题;林场修通了18公里山间道路,山民们从公路运出山货;拉上的电线通进了8个山村……山民们收获了温饱,开始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
  大亮山全都绿了,近几年杨善洲主要抓成、幼林抚育,一年中大半年住在山上。
  杨善洲说:“这些年苦是苦累是累,绿满大亮山,辛苦我心甘。”
  上世纪70年代前,由于几十年乱砍滥伐、山民取柴,起伏延绵的大亮山山光水枯,山民生活贫苦。杨善洲说,这其中也有他50年代当区领导时,指挥“大炼钢铁”砍去的山林,一想就心里不安。
  如今,杨善洲最大的喜悦是,栽树10年,山林起来了,大亮山涌出充沛的山泉水,林场境内3000户农家1万多人解决了吃水问题。他们把清澈的山泉接进了家,用上了免费的“自来水”。山林如此茂密,光是修理枝杈就解决了山民的烧柴问题。
  林场修通了18公里山间道路,山民们从公路运出山货;林场拉上了电线,电线还通进8个山村,许多山民家买了电视机。电视让他们知道要科学耕田、要良种、要管理。10年来,大亮山地区的耕地粮食单产从100公斤提高到了250公斤。山民们收获了温饱,开始追求更加富足的生活。
  杨善洲拉住我的手说:“你说,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
  杨善洲说,15年生活在大亮山上,思想也有过波动。倒不是因为老鼠咬死过大片茶树,“紫荆泽兰”毒草缠死了400亩华山松。这还好办,补种上加强管理嘛。波动来自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种树10年,把大亮山种满了,我也问过自己,是不是可以松口气了?还有妻子和女儿们,她们都要我下山,她们怕我年过70岁了,死在大亮山上。还有一种是误解,我听到一种说法,说“老家伙退休以后想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以后,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听到这说法,心里有些生气,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这么想过。
  艰辛的高山造林生活也在捶打年事渐高的杨善洲。1999年11月,手提砍刀修枝的杨善洲被林间青苔滑倒,一只手严重划伤,左腿粉碎性骨折。这曾严重打击了杨善洲的情绪,他回忆说:“那时我心急呀,觉得我恐怕再也上不了大亮山,看不到亲手栽起来的森林了!”
  幸好,杨善洲恢复得不错,半年以后,他拄着拐杖又爬上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亮山。遗憾的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但他也更离不开大亮山了。他发现,在下山养伤的半年多时间里,大亮山森林变得更美了!
  女儿说:我们深深地敬爱父亲——
  杨善洲有3个女儿:大女儿至今务农;二女儿在县城当小学教师;33岁的小女儿杨惠琴是保山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杨惠琴对父亲的记忆是:小时候总是很晚回家,第二天早早就走了……“但是我们全家都敬爱父亲,知道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
  杨善洲说:“愧对我的妻子和女儿啊!过去长期在区、县、地岗位上工作,没有顾得上家里,没有尽到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欠下了永远还不清的债。现在,我每月的工资,主要都给她们。我也抽出一些时间关心她们。”
  杨善洲的妻子张玉珍至今还是乡间农妇。15年前我访问过他们家,常年辛苦的田间劳作使妻子比杨善洲显老。那时杨善洲就告诉我,妻子“农转非”的报告都被他“压住了”。因为手下有不少局长、处长的妻子还没转,地委书记的妻子就不应该先转。
  杨善洲有3个女儿,大女儿至今务农;二女儿在县城当小学教师;33岁的小女儿杨惠琴是保山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杨惠琴对父亲的记忆是:小时候父亲总是很晚回家,第二天早早就走了。我在保山上中学,也很少见到他。有一次我从姚关老家回保山,父亲明明一个人坐小车,也不让我搭公家的车,而是给钱让我坐公交车。那时我不理解父亲,现在也不完全理解,但是我们全家都敬爱父亲,知道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
  杨善洲退休后决心上山造林,开始全家都反对,说他辛苦一辈子了,该休息了。但是见到他决心已定,就不再说什么,因为全家都认定父亲在做一桩高尚的事。
  倒是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骨折,引发了全家争论,从母亲到女儿都劝杨善洲,骨头都摔断了,还不下山?何况山上已经栽满树了!杨善洲退休当林场“顾问”,林场每月发给他70元“顾问费”。摔成骨折了,发给他每月100元。杨惠琴说,这100元我来给你,你别上山了。结果被父亲教训了一顿:“我要钱做什么?我种树十几年,是为了每月100元钱吗?”
  杨善洲本来没有手机,骨折住院治疗,才买了一个手机,为的是每天听到来自林场的消息。这时,妻子也到了经常要上医院的时候,杨善洲才同意用自己的小车护送,自付汽油费。
  杨善洲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他告诉小女儿,还要再上大亮山。
  女儿说:“那你就去吧,下山来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父亲说:“你来大亮山吧,那里好看呀!”
  今年“五一”节,女儿、女婿一起上了大亮山。杨惠琴说,大亮山真的很美很美。
  ……
  15年过去了,大亮山绿了,杨善洲了却一桩心愿,但是又未全了。他说,林场经济效益问题还没解决好。大亮山高寒,树长得慢,大都是防护林不能砍伐。经济效益谈不上,林场职工的工资都不能保证,人员就不稳定。下一步要解决这些问题。
  这又是一个境界。杨善洲分明感觉到时光紧迫,他坦然地说,绿化大亮山,并不是靠一个人,靠的是人民支持、上下支持,还有全家人支持。希望再过5年……
  我们相约再以5年为期,看看那时的大亮山,看看滇西南的秀丽群山。
  在他脚下,滇西南群山起伏延绵,像是在舒展一个共产党员无限宽广的胸怀……(附图片)
  杨善洲在眺望森林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山西清徐——
城市污染祸及农业 名贵葡萄“锈”迹斑斑
  新华社太原8月14日电(记者尹天玺、李阔)清徐县是山西省著名的葡萄之乡。今年以来,由于一座硫磺厂大量排放废气,使得马峪乡都沟村17户果农的3.3公顷名贵葡萄,不同程度地受到二氧化硫废气熏害,直接经济损失近15万元。
  3月份,清徐县农民王三小、韩保德在都沟村的一座山头上建厂,用土法烧制硫磺。而在硫磺厂的下风口,直线距离仅300米处,就是一条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葡萄沟。到6月份,杨连平、杨拉儿等17户果农发现,3.3公顷名贵葡萄受到不同程度熏害,有的绝收。经市、县和乡三级农业环保部门鉴定,受害葡萄萌芽率明显降低,新枝萎缩不长,开花少,挂果少,果穗畸形,果粒异常,属典型的有害气体污染症状。这些气体就来自山上的硫磺厂排放的二氧化硫。
  目前,这个污染严重的硫磺厂已被关闭,受害果农也将肇事者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损失。但记者发现,在这个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的葡萄沟周围,还有焦化厂、化工厂等许多污染企业,威胁着名贵葡萄品种的生存。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服务热线

如何救治土地“病”?
  问:随着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土壤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板结”、“土地污染”、“土地营养不良”等,使土地“百病缠身”。如何救治土地“病”,使耕地得以恢复?
湖南省安化县 谌争勇
答:化肥、农药、地膜是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化肥、农药、地膜的“利”和“弊”,使其扬长避短是当前农业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土地板结”是早期化肥(主要品种为硫酸铵)施用时的一种副作用。随着对化肥不断地研究开发,现已生产出不但不会导致土地板结,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农作物根系生长,使土壤疏松、肥沃的化肥新品种。化肥施用过量造成的土壤污染和化肥施用过少或养分元素不协调造成的土地营养不良等“病”,应根据当地土壤、灌溉水、空气、施入土壤的秸秆等所含的养分量和种植物的养分需要量施肥,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选用养分利用效率高的优良化肥;限制施肥量,制定并实施科学的施肥方案。对不合理使用农药造成的土地污染,应尽快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应用生物农药;减少施药时的“跑、冒、滴、漏”;采用种子包衣、定向喷雾等科学施药技术,减少施药量。
  中国农业大学中化农大化肥研发中心 张福锁 刘全清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济南——13岁少年超市办影展
  8月13日,济南少年李小楠在当地一家超市内举办了自己的摄影展——《我的少年生活》。13岁的李小楠在全国青少年摄影比赛中获得过3金1铜的好成绩,曾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少年”并代表中国少年赴荷兰出任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儿童大奖的评委。《我的少年生活》展出的60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让观众们过目不忘。图为李小楠(左二)与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在一起。
  郭光耀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连续报道

《乡村新事》专栏400字小稿
引来700人学习致富经验
本报记者 何勇
  6月4日,本版刊登了《山东诸城蔬菜大棚养猪牛》一文,介绍了山东诸城市昌城镇东老庄试点的集大棚蔬菜、养殖、沼气、“后冷棚”利用与棚主生活一体的“组合式温室”。令记者和大棚发明者王京平教授始料不及的是,从发稿到现在两个月内,小小的东老庄村来了700余人学习致富经。
  8月11日上午,王京平教授打电话给记者说,由于来客太多,镇里专门给他辟出了一间接待室。参观者来自河南新乡市、吉林辽源市、辽宁辽阳市以及山东聊城、德州、菏泽等地市,以想带领一方百姓致富的乡镇长为主。带队前来学习的河南辉县农业局局长梅海杰对记者说:“辉县也有‘四位一体’的大棚,但比较起来,效益不如诸城的高。我们准备推广诸城大棚的模式。”河南新乡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尚玉和则带来了近百人的考察团。
  文中提到的一个大棚的主人隋建升两个月来一直很“苦恼”。他平均每天收到七八封来信,向他咨询、请教经验和技术。他文化程度不高,精力有限,回信便成了负担。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我国今年前七个月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逾五成
林平 编制(新华社8月13日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北京 恭王府府邸腾退近尾声
  图为8月13日,恭王府府邸建筑中路“嘉乐堂”外景。近日,已被列入北京“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规划的北京恭王府腾退工程古建部分全部完成,府邸复原工作进入计划设计阶段。恭王府建于1777年,是北京市近百座王府中唯一保存较完整、可以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王府,被誉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新华社记者 李石磊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成都红星路步行街
 首现“礼仪劝导小姐”
  本报成都8月14日电 记者梁小琴报道:今天下午,一队身高1.65米以上,穿粉红职业套装,头戴贝雷帽,脚蹬白皮靴的靓丽少女出现在成都市红星路步行街上。她们的工作是劝导街面上的不文明行为,同时为外地游客介绍景点,遇到老弱病残,还充当临时“医务员”。这是成都市首支以劝导方式制止不文明行为的专业队伍。目前,礼仪劝导队由12名志愿者组成,多为在校大中专学生,每天下午5时至晚上10时游客高峰时段在步行街上流动开展工作。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天津 “鬼节”陋习不改
  据新华社天津8月14日电(孟华、贾璇)近几日,夜幕一降临,天津市一些街巷便出现火舞烟飞的景象,许多人当街烧纸祭奠先人。12日晚,一位携全家老小出来烧纸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烧纸是天津民间传下来的“规矩”,以祭奠逝去的人。她表示,这个老规矩可不能改,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孩子继续保持下去。在小区的楼间和市场上,许多不法小贩在兜售纸钱、冥币等物品。这些东西多是小贩自己所制,也有的是附近的地下印刷厂印制,价格2元到10元不等。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哈尔滨 游泳池尿素超标
  据新华社哈尔滨8月14日电(曹春伟)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最近在对市内29家游泳池的水质检测中发现,由于游泳者在游泳池内不遵守社会公德,导致个别游泳池的水质存在尿素指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现象。国家规定的游泳池水质的尿素指标为≤3.5mg/L。而检测结果显示,一些游泳馆的池水中此项指标已达到8.86mg/L。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内蒙古贺兰山南寺
 菩提塔倒塌上万件文物出现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14日电(包秀文、曾令飞)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的贺兰山南寺最古老的藏式双塔之一的菩提塔近日在大雨中倒塌,废墟中发现上万件佛像、佛塔、陶器、银元、珍珠等珍贵文物。南寺(广宗寺)有两座藏式宝塔,即菩提塔和尊胜塔,有200多年历史。7月16日下午4时30分,菩提塔在雨中轰然倒下。废墟中出现了大量经书和佛像,喇嘛们冒雨抢救。经过两天的清理,抢救出上百卷、近2000公斤重的经卷,以及佛像、佛塔、陶器、模具、银元、珊瑚珠等珍贵物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