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走过长长的边境线
——广西边境建设巡礼
涓子
  一
  在中国大陆西南边境线的起点,有一块已伫立了上百年的“一号界碑”。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竹山村,北仑河从它前面缓缓流过,与它共同见证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越边境的硝烟战火、兴衰变迁。
  位于广西境内的中越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沿边8个县(市、区)生活着壮、瑶、苗、京等少数民族为主的242万人口。这个集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典型西部地区8个县(市、区)中,就有3个国家贫困县,5个区(省)定贫困县。多年的战争创伤和历史欠债,使得边境地区的大部分乡村交通闭塞、通讯不畅,广大群众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就医难……
  2000年8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边境建设动员大会在东兴——中越边境一号界碑的所在地召开。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全区人民郑重承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中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在8个边境县(市、区)开展边境建设大会战,重点解决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滞后问题,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办好24件实事(包括17925个项目)。
  这是一幅何等壮观、何等激动人心的宏伟蓝图:从那坡到东兴沿边境全线修通三级柏油边防公路;由边防公路到边防连队、边防站、各边贸点通三级路;每个县(市、区)按规定标准和规模扩建、完善好一所中学;县与县之间通二级路;每个乡镇办好9件事:按照国家标准建设好一所初中,按照寄宿制的要求建好一所中心小学;配套完善好一所卫生院;解决好乡镇所在地自来水问题;建设好一所文化站;建设好一所邮电所;实现县城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进一步解决好乡镇机关干部住房问题。此外,每个村委会要办好10件事:通车、通电、通广播电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建好村委会办公用房、建好一所小学、建好一所卫生室、建好一个计生服务站、将所有茅草房改造为瓦房……
  24件实事,涉及边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
  边境建设大会战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大山,叩开了荒蛮的边陲,也唤起了边境线上干部群众和戍边将士的战斗热情。一时间,千里边境上,处处是沸腾的工地,村村寨寨掀起了富民兴桂、建设边境的热潮。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大会战。自治区党委、政府举全区之力,动员了几乎所有的区直部门和相关地、市参与到这场任务艰巨、工程浩繁的大会战中。为了给沿边三级路让道,边民们奉献了自己1.2万多亩土地和7.2万多平方米的房屋,不少人主动拔掉了自家收获在望的庄稼和经济林木;防城区那良镇范河村支书郑通有在拆迁补偿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主动拆除自家7间150多平方米的房屋,一家人住进了用塑料布搭建的简易棚;龙州县水口镇边民钮本同,打破世俗偏见,迁移了刚刚下葬3个月的亲人坟墓;东兴市九旬老人骆万章,亲自率领子孙四代人甩开膀子上了筑路工地……
  他们不等不靠,自觉投工投劳,有的村干部主动垫资修建村委办公楼;有的地方全村出动,为大会战添砖加瓦;广大基层干部身先士卒,流血流汗,日夜奋战在大会战第一线,有的甚至累晕在工地上……
  这是一场难度空前的攻坚战。要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包括交通、通讯、教育、卫生、人畜饮水、广播电视、边贸设施等在内的近两万个项目,时间之紧迫,资金之紧张,工程之艰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尤其是一些险要路段的施工项目,资金投入大,工程难度大,安全风险大。在重重考验和困难面前,有人松劲了,有人畏缩了,有人试图绕开险道,躲过难关。在这关键时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坚定地鼓励大家:“咬咬牙,困难就攻下来了,松松手,问题就留下来了,留一点遗憾干什么?”今天,当攻坚的勇士们战胜了无以数计的困难,如期完成了所有既定项目后,那种“不留一点遗憾”的轻松和欣慰,是任何物质奖励也无法替代的。
  历时两年的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吸引了多少人关注的目光,牵动了多少领导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心!
  2001年春节期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慰问广西各族人民,并对边境建设大会战予以高度重视。
  2002年3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深入广西边境地区视察工作,充分肯定了边境建设大会战所取得的成绩。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一次又一次深入边境地区,指导边境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大会战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自治区副主席、边境建设大会战指挥部指挥长周明甫,不知在沿边路上颠簸了多少个来回!为了准确掌握沿边三级路艰险地段的实情,他亲自带队,与有关同志一道,在与越南一河之隔的大新县德天至靖西县新兴的山岭上勘察、选线,在悬崖峭壁、山梁水涧中艰难攀登、跋涉了七八个小时,直到下午3时才走出迷宫一样的大山。
  上下一心的大会战不仅带来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变,还带来了干群关系的重大变化。在许多地方,人们不难看到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空前强大,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三
  还是东兴,还是竹山村,还是那块经久不蚀的一号界碑。新建的广西沿边公路从这里起步,穿过莽莽苍苍的十万大山、穿过秀色无边的苗村瑶寨,一直延伸到百色地区的那坡县各达山,它全长725公里,总投资6亿元。
  长长的边境公路延伸到哪里,哪里就一改闭塞与荒凉。
  匍匐在十万大山脚下的防城港市防城区,山民们祖祖辈辈都是守着山里的丰富资源过着捉襟见肘的穷日子。大量八角、玉桂、松脂、水果等土特产,因交通阻塞而运不出、卖不掉。盼路盼了50年的山里同胞,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年头,终于欣喜地看到:绵延不尽的沿边公路从自己家门前蜿蜒而过,条条县、乡、村公路如同网状般铺满了昔日荒蛮闭塞的山寨,大路通了,小路畅了,漫山遍野的资源开发利用了,山民们的日子开始红火了。
  顺着路的延伸,人流、物流、货流,大畅其流;随着路的拓展,乡镇、村屯、边民,出路渐宽。
  沿边公路为偏远闭塞的山里人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也为发展滞后的边境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昔日,沿边境一带分布着众多颇具南国特色的旅游资源,由于交通不便,大好风光长期锁闭在荒山僻野里顾影自怜。
  如今,一条条四通八达的路通向风光秀美的各个景区,大新德天瀑布、明仕风光、靖西的通灵大峡谷、宁明花山壁画等纷纷揭开面纱,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出无穷魅力。
  与工程浩繁、投资巨大的沿边三级路一同竣工的配套工程还有:3个县通了二级公路;14个边贸点、23个边防连队(检查站)通了三级公路;46个乡镇通了柏油路;176个村202个后撤回迁屯通了汽车。
  一条路,不仅改变了一片区域、一个地方的整体面貌,还将改变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过去没有路,边民们世世代代窝在山里,伴着贫穷和愚昧死守在山里;如今畅通的大道让他们见识了山外世界的精彩,走出去的欲望不仅仅在年轻一代的胸中燃烧,当知识和文明、现代意识和发展理念顺着条条道路传进山里,根植于山里人的头脑中,贫穷和愚昧还能持久吗?
  四
  走过长长的边境线,千里国门路上,最醒目、最亮丽的风景是什么?毋庸置疑,那一座座飘扬着五星红旗、有着崭新的教学楼和铺着青翠草坪的学校是边境线上最引人注目的新视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着眼于边境地区的长远和未来,边境建设大会战把教育项目列为重中之重。2.6亿多元的总投资,使8个边境县(市、区)的教育设施来了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教育档次大大提升。凭祥民族希望实验学校、龙邦实验学校、友谊关希望小学、那坡中学……其宽敞的校舍,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美的校园环境,几乎不亚于大都市的一流学校。
  有着88年历史的靖西中学,先前的校舍如同校史一般古老而陈旧。学生们大都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老房子里,40多人挤在一间宿舍里,学习生活好不难堪!
  如今,新建的教学楼巍然耸立、宽敞明亮,先进的语音教室和计算机房成了学生们恋恋不舍的地方,新盖的学生宿舍楼极具人性化,不仅每间宿舍分别配了卫生间和洗漱室,连放箱包的平台也设计得恰到好处;窗明几净、饭菜飘香的学生食堂,则让学生有了家的感觉。
  人才流失、校舍陈旧、危房增多,辍学率高,教学点分散,曾是导致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问题。边境建设大会战在项目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宏大气魄和超前意识。有关教育的投资是除道路交通之外最大的一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对教育投资最大的一次。
  巨额的投资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为边境地区建设中小学校856所,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52.06万平方米;边境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8.8%提高到99.2%,辍学率由1.55%下降到1.01%;边境地区学校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校园环境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大大加强。更重要的是,它把边境地区文明、进步、发展的希望播种在师生们的心坎上。
  昔日,龙邦实验学校穷窘的环境和低矮黑潮的校舍不知吓走了多少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战争的创伤在这所多年没有投入的学校几乎随处可见,师生们伴着弹壳的敲击声上课、下课,迎送日月。
  区党委书记曹伯纯曾经三次来到这所学校。第一次,凄凉的校园环境令他心酸不已;第二次,正逢大会战建设高潮,他叮嘱有关人员注重工程质量;第三次,在霏霏细雨中,他微笑着与师生们共同揭下“龙邦实验学校”的崭新校牌,也揭开了边境地区教育发展的崭新的一页。
  五
  “四根柱子搭间房,三块木板搭张床,两块石头搭火灶,一根山藤挂衣裳”。曾经是不少边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边境建设大会战使10155户边民告别了茅草房,住上了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楼房,在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的帮助下,不少村屯移风易俗,实现了人畜分居,并实施村路硬化、沼气、自来水等项目建设,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大为改善。
  那坡县平孟镇西马屯,是个仅有9户人家的小村屯,七八间破茅屋点缀在距中越边境线仅500米的大石山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没有水源,不通电,不通路,也没有土地,粮食只能种在石头缝里,全屯37口人完全靠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维持生存。全屯没有一个人读过书,没有一个人识得自己的名字。
  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看到这个情况,充满感情地提笔批示:“在边境建设会战中,类似西马屯这样的地方务请特别关照。”
  此后,西马屯得到了来自区、地、县各级领导干部的关怀和县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到一年时间,西马屯的路通了,电通了,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了,教学点建好了,广播电视设施架起来了,村民们搬进了新建的砖瓦房,孩子们走进了明亮的课堂,大人们则走进了扫盲班。昔日“悲歌愁断肠”的西马屯,从此洋溢着新生活的欢乐……
  2000年11月,南宁地区龙州县县长收到一位中学生的来信,这位家住偏僻山村的孩子请求县长替他们村里解决用水难、用电难的问题。他在信中写道:“没有电的山村……是多么的原始。我现在也弄不明白,到底是黑暗把我们带入21世纪,还是我们把黑暗带入21世纪?”
  政府没有让孩子们失望。边境建设大会战中的村村通电工程,投资5123万元,使边境线上135个村、305个自然屯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相信那位写信的中学生,一定看到了新世纪党和政府给他们送来的光明。
  多少年来,边境地区的人民一直有着太多的期盼:盼边境安宁,盼脱贫致富;盼像城里人那样过着“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小康日子;盼孩子们不再当“睁眼瞎”……仅仅两年时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把他们的诸多梦想变成了现实,不仅为他们解决了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本的生产生活设施,还将卫生、教育、文化、边贸、通邮等问题一揽子解决,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如今,边关不再遥远,边境不再荒凉。
  边境的干部说,边境建设大会战的件件实事,就像一道坚固的长城,筑在边境群众的心坎上。
  就像古老的长城和远古的烽火台早已失去了御敌的意义一样,时代已经赋予今天的边境和今天的边民以全新的重任。
  民强则国固。民强则边境安然。化干戈为玉帛,以建设促发展。当小康取代了贫困,先进取代了落后,边境线一派繁荣的时候,我们的国防自然会更牢、更坚、更强。
  “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村屯就是一个堡垒。”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的话,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它让我们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认识了这场规模空前、影响长远的边境建设大会战。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武装书记”
黄朱清 王绍云 龚智 张向永
  江苏省兴化市委书记、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杨峰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常委轮月进军营”、“武装工作专项督察”、“军地联考专武干部”三项制度,使兴化的人民武装建设实现了飞跃。2002年底,他被泰州市委、市政府、军分区表彰为“关心国防建设好领导”。
  常委轮月进军营2002年6月,杨峰在参加人武部党委民主生活会时,有部党委成员建议市委、市政府领导要多给大家介绍一些地方情况,以使武装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很快,这项建议就在常委议军会上被提出并通过。同时,会议研究决定,建立市委“常委轮月进军营”制度。市委每个月安排一名常委到人武部给机关干部和基层专武干部介绍各自分管的地方工作情况,并熟悉了解武装建设情况,与人武部领导研究解决困扰武装工作的突出问题。为使人武部科技练兵有个好的训练平台,他协调市国土、电信、建工、地税等部门筹措资金13万元,建成了一个集网上训练、数字教学、会议保障于一体的多功能军官训练中心。
  武装工作专项督察
  杨峰在查看基层武装工作规范化建设时发现,少数乡镇领导存在对武装工作重视不够、思想不集中、工作质量低的问题。杨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提议常委会建立武装工作专向督查制度。由市委常委牵头,采取以片集中,听取乡镇党委书记汇报,抽查乡镇武装建设资料,领导讲评等方式方法,每年组织1—2次全市基层武装工作督察。
  去年的武装工作督察正值征兵工作开展之际,进藏兵和高原兵征集任务大,一些应征青年和家长的积极性不高,少数干部畏难思想严重。杨峰了解情况后,在常委会上提出:征兵难,各级领导重视就不难;征兵难,优抚政策到位就不难;征兵难,依法征兵就不难。在杨峰的带动下,体检站里、应征青年家中、欢送大会上,处处看得到市、镇领导的身影,时时听得见市、镇领导的声音。市政府还出台了《兴化市进藏兵和赴高原地区服役战士优抚规定》,进藏兵和高原兵一律预先安置到事业单位,优待金为其它兵种的3倍,同时为其办理服役期间职工养老保险,并把安置单位的法人代表、经济效益情况在新兵起运前5天报市长审查。这些措施有效地解除了应征青年的后顾之忧,使征兵工作的难点变成了热点。
  军地联考专武干部
  针对少数干部上岗不爱岗、在职不尽职的问题,杨峰曾在常委议军会上提议建立“军地联考专武干部”制度,由人武部会同组织部每年对专武干部实施一次考评。
  去年的征兵工作结束后,两部门分别带考核组到各乡镇,采取专武干部述职、中层干部座谈、群众测评、闭卷考试等形式,对全市35个乡镇的87名专武干部进行了全面考评。考评结束后,8名德、能、勤、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7名不称职干部被调整岗位。近年来,全市专武干部有53人次受到泰州市和兴化市的表彰,两人被泰州市评为“十佳”专武部长。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北京军区某摩托化步兵旅,努力打造“学习型军营”,激励官兵发奋成才。
朱浩 史钧摄影报道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边关新风
王永生 赵天华 廖先旺
  乘火车离京北上,一觉醒来,不觉已抵“头顶蓝天,脚踏草原”的祖国北大门——内蒙古二连浩特。
  走进某边防团驻地,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这里虽处边关,但全团官兵人心稳定,孜孜求学,他们进军营就像进大学,个个踊跃参加各类学习小组或自学考试;这里有后勤补给社会化改革最早、可与外军相媲美的连队营养配餐食堂;有配备GPS定位仪等装备的巡逻队。千里边防线上,全团官兵学习、训练与执勤井然有序,筑起了一道和平、安宁、友好的边防线。多年来,边防团连续多次获得荣誉称号。
  走进边防团各驻地,记者总会在图书馆或阅览室见到官兵们涌动的身影。一些战士对记者说:“在边防团,最重要的是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道理,培养了学习的习惯。将来走南闯北,面对任何风浪,我都无所畏惧。”
  这些不经意的话透露了一个闪光的事实:“把学习当作第一需要”不仅让战士们能在这远离繁华的千里边防线上安心服役,同时也将未来命运的钥匙交到自己的手中。团长赵峰对此有独到的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与时俱进,对军队来说,就是要建设学习型军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学习型人才,这既是中国特色军队变革的需要,也是变革创新的动力源。”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博学政委”
张宝印 舒春平
  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军事变革,沈阳军区某师政治委员杜传友与时俱进,勤奋学习,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近年来共编撰出版了5部100余万字的理论著作,发表了60余篇30余万字的论文……
  杜传友以自身的行动影响和带动部队学习,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创出了骄人的业绩:部队连续3年被总部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被沈阳军区评为“人才建设先进单位”、“正规化管理先进单位”,58项工作经验被总部和军区推广。
  杜传友在做好政治工作的同时,广泛涉猎现代军事知识,不断提高军、政指挥两副担子一肩挑的本领。他说:“政治委员是个复合型的职务,不仅要熟悉政治工作,还得了解全面工作。没有复合型的素质,就适应不了这个岗位。”杜传友怀着这种理念,先后读完了《现代高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战争》、《世界新军事革命》等书籍,撰写出《美国对阿富汗军事打击的思考》、《非接触作战防精确打击的对策研究》等军事研讨文章,撰写出20多万字的《军事谋略规律新论》专著。
  杜传友拥有丰富的军事知识,指挥上也就有了更多的发言权。去年冬天,在一次对抗演习中,面对“蓝军”空中打击、电磁干扰的层层设障,杜传友和师长指挥万人千车纵横白山黑水,采取以变制变、以奇取胜的谋略,镇定施展奇招异法。部队的远程机动、防空袭、反机降等22个课目演练考核,取得总评优等的成绩。几年里,这样近似实战的团以上规模战役战术演习,杜传友先后参加组织了10多场次,被军区评为“优等军事指挥员”,获得总参谋部军训部颁发的“联合战役指挥专业合格证书”。
  近年来,随着上级配发的新型装备数量的增多,杜传友有了打造高素质人才群体的强烈紧迫感。他组织制定“干部士官五年学习规划”,建立了学习的标准和制度。为给官兵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他的网上图书馆里贮存了上万册图书,官兵打开计算机就能学习阅读到所想学的书籍。他还出面与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等院校联系,建立协作关系,根据官兵不同的文化层次,组织开办起研究生、本科、大中专和技能函授学习班,全师4000多名官兵参加了学习。
  杜传友常说:“营造‘学习型军营’,领导干部应有‘校长’意识,要尽‘导师’职责。”修理营助理工程师荆军由于勤奋学习,先后有2项革新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4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自学成才的优秀科技干部。然而,因职务受专业编制的限制,他的年龄已接近服役的最高年限。机关拟定转业干部方案时,荆军被破格提升为炮兵团装备处长。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放”走的人才,带出了一个集团军“装备训练管理先进单位”。这个事例进一步引发杜传友的思考,他在《从加大选用复合型人才力度,激活官兵学习热情》一文中写道:“只有用复合型标准选用人才,才能使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为此,他组织有关部门以岗位互换、兵种交流为牵引,围绕本职岗位制定学习内容。近年来,全师90%的营以上干部学习掌握了两种以上兵种知识,87%的干部拥有本科以上学历,65%的士官拥有中专以上的学历。


第16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小队长”的“大学问”
刘有龙 宋结胜 周竞生
  武警江苏总队徐州市支队铜山县中队中队长秦俊酷爱学习是出了名的。
  为了掌握新技能,秦俊提干后每年的工资,几乎全都“砸”在了学习上。5年前当电脑对普通官兵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品”的时候,他就倾其所有积蓄买了一台5000余元的电脑,随后,又购置了摄像机、刻录机和打印机等配套设备;平时只要对学习有帮助的书刊、光盘和软件,他都要千方百计地购买,他自费购买的书刊就有2000多册,各类学习软件、光盘达150多张。
  凭着这种如痴若狂的求知精神,近年来,秦俊相继钻研了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法学、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等数十门学科知识,完成了北京大学法律系、西安政治学院军队管理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的大专和本科函授学习,取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写下了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剪贴收集了60多万字的学习资料,先后有《浅谈让战士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几点思考》、《人性化管理中的情感把握》、《论学习型军营的建设》等10多篇文章被报刊登载。
  也正是这种对学习的痴迷、对知识的不倦吸取和厚重积累,秦俊一步一步地把自己锻造成了一个指技合一、军政兼通的复合型干部。
  近年来,他结合中队训练实际,刻苦钻研了《高科技军事知识读本》、《军事谋略学》、《模拟仿真术》、《训练指导法》、《练兵科学》和训练所涉及的《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学》、《气象学》等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训练实践中,相继摸索总结出阶梯式训练法、超学长训练法、退让训练法、交叉训练法、跳跃训练法、转移兴趣训练法和快乐训练法等10多种科学组训方法。此外,他学习运用《建筑设计》原理、《弹道学》知识,研制出移动拆卸式勤务仿真房、营区射击预习缩小靶牌等多种训练器材。
  秦俊在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上的一系列追求,使中队军事训练弱的难点变成了令人瞩目的亮点,连续多年在上级的年终考核中取得全优好成绩,官兵先后参加执勤、“处突”和抢险救灾20多次,次次以“特别能战斗”的表现圆满完成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