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意义深远的谈话 方兴未艾的事业
——纪念邓小平“引进国外智力”重要谈话20周年
国家外国专家局
  20年前的今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篇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谈话,从而掀开了我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新篇章。
  在这篇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战略,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搞现代化建设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的现实,他提出要利用国外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建设;要尊重人才的价值,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利用国外智力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要大胆使用外国人才,请来之后,要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转变过去“宴会多、客气多,向人家请教少,让他们帮助工作少”的工作作风。
  邓小平同志将一项新的工作提到如此高度,又讲得如此细致,是十分罕见的。这番话是他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注意吸收国外经验,准确把握国际上各种矛盾斗争的趋势,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加快我国发展步伐做出的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疾呼:最缺的是人才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刚刚步入正轨,百业待兴,急需各类人才。但“文革”10年的破坏,造成我国知识分子科研事业荒废、现有知识陈旧、对外交流中断,出现了人才断层。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世界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不能坐等人才培养好了再搞建设。因此,邓小平同志疾呼:搞现代化,最缺的是人才,我最急的还是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使用人才。
  利用别国的人才发展本国,是近现代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加快发展本国经济、科技、教育的捷径。十月革命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和原苏联进行重工业建设时期,大
  量引进外国专家。美国更善于吸引和利用世界各国人才。我国建国初期也曾大批引进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来华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邓小平说,自力更生为主绝不是不要外援,历史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成功。
  洞察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的判断。他提出应当抓住难得的机遇对外开放,利用有利的国际条件集中精力搞建设。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经济的腾飞为国外人才来华发展,特别是为广大的海外华人专家来中国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门打开了,我们有需要,他们愿意来,引进人才正当其时。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表的。
  邓小平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蓝图中,始终关注国外人才的利用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七·八”谈话是他引进国外智力思想的集中体现。例如,他认为: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世界上一切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引进国外智力要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引进技术中,他主张多请专家,向专家学习,“专家走,学到手”;在引进外资办合资企业时,要多向外方管理人员学习管理经验,搞好合作共事;在创办经济特区时,要把特区办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学习管理的窗口、吸收知识的窗口、引进技术和人才的窗口;海外华人专家是活宝贝,要把华人智力的引进作为重点;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流,只有广交朋友,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引进国外智力要处理好学习和创新的关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保护外国专家的合法权益,按国际惯例办事,等等。
  全方位引进国外智力发展格局形成2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在邓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不拘一格地引进国外智力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引智工作的规模不断扩大,来华工作的境外专家由最初的每年几百人次发展到现在每年40多万人次,出国(境)培训人数由每年600多人发展到4万多人;对外交流的渠道不断拓展,与国家外国专家局有良好合作关系的国际组织、著名大学和民间团体由10多个发展到300多个;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过去,引智工作主要集中在生产、教育和新闻出版领域,目前已扩大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法律、财政金融、商业流通、重点工程以及政府公共管理等各个领域;引智地域日益宽广,最初,仅有沿海地区和少数大城市开展引智工作,今天,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引智工作;引智主体日益多样化,由过去以国营企业引智为主发展到民营、国有等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引智的局面;引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从计划管理为主向市场调节为主转轨,市场在配置海外人才资源中的基础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20年来,引进国外智力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业领域,从最初的促进农产品增产到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引进专家和派出培训相结合,支持各地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在工业领域,从最初的解决单纯技术问题到围绕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通过聘请外国专家和派出培训,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科教文卫领域,从最初的聘请语言教学专家到围绕知识创新工程,在建设重点学科、新兴学科、重点实验室,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学术带头人等方面,支持了一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聘请外国专家和出国培训项目。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外国专家在宝钢、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工程、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关系国家综合国力的重大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聘请专家,促进了新闻出版、对外宣传和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在人才培训方面,从最初的培训少数工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围绕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各类人才赴国(境)外学习培训。通过出国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的能力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创新能力。
  引智还紧密围绕党中央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在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两个转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能力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数以万计的外国专家中,涌现了一批无私奉献,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位“洋厂长”——德国专家格里希,1984年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副厂长。离职回国后,他仍关心中国的经济建设,积极宣传中国。外国专家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日本著名的水稻种植专家原正市先生,20年来63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总推广面积达2亿亩,使每亩水稻平均增加产量10%左右,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日本专家远山正瑛多年坚持自费到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治理沙漠,还积极募集资金200多万元人民币,并动员组织近万人次参加,累计植树数百万株,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美籍华人专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陈省身教授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积极推动中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倾心尽力,为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殚精竭虑。国际人才交流不仅为我国引进了急需的专家学者,还引进了一大批友谊的使者。仅最近10来年,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600多名专家获得中国政府的表彰。
  江泽民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20年引智工作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主要的有: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重点、抓成果,抓推广;深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国际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对外交流,努力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走官民并举,政府支持,以民间为主的道路;及时调整国际人才交流的布局和结构,不断拓展引智发展空间。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引进国外智力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进入新世纪,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最近党中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强调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壮大我国人才队伍,走以人才强国、建人才强国的现代化强国之路。这一切都为我们做好引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贯彻好党中央人才工作的战略决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抒写引智工作新的篇章,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国外智力。
(附图片)
  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是中国与加拿大两国政府合作建设项目。图为二00一年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期间参观专家村的国际学校。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拓展引智 强国兴邦
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贵鲜
  放眼世界强国兴邦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提出向西方学习,始于鸦片战争。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在西方用先进的科技装备的“坚船利炮”面前,重新审视所谓“奇技淫巧”的力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成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后来又提出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等科学技术。严复翻译《天演论》,提出学习科学的方法论,后又主张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但这些来自民间的呼吁与自觉,虽然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得到了一定的实践,但最终没能上升为国家长久统一的意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强国兴邦也最终成为梦想。
  直至1949年,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新中国成立不久,虽然受到特殊的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没能实现国门的全面打开,但大批优秀的国外留学人员和援华原苏联专家,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期间,国家号召向原苏联学习,引进原苏联的管理体制,派出了大批学子留学原苏联,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大规模、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得以成为可能。引进国外智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得到了国家的切实重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在改革开放20余年的时间里,科技得到了弘扬,智力得到了尊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到了证明,国富民强,万众一心,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百余年强国兴邦的梦想得以实现。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鉴史可以知兴衰成败。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引进国外智力”重要谈话20周年。回顾百年的近现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当代史,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中国惟有放眼世界,弘扬科智,才能强国兴邦。
  20余年来,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开始吸纳全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树立了强国兴邦的决心和自信,最终形成全民共谋发展的合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20年的改革开放,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为引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对人才竞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它们从各自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出发,加紧了对全球范围内人才的吸引和争夺,试图抢占科技制高点,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历史上,与我为邻的俄日等国无不从引智中收益。俄沙皇彼得曾微服远历欧洲,带回先进科技和大批工匠。日明治天皇“脱亚入欧”,开始“明治维新”,都曾引领一时风骚。当今无论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无不尽其所能,加紧对人才的争夺,因为他们懂得,谁赢得人才与智力,谁就赢得主动。
  第二,从政策导向看,中国的引智理念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20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随着国家视野的不断开阔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引智工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已成为共识。引智工作的政策、法规以及规划,充分考虑了国情、民情与社情,坚持自主创新,兼顾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有短期的着力,也有长期的考量。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重点发力,甚至有所赶超。
  第三,紧紧围绕国家的核心战略,引智工作内容得到了丰富。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引智成就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领域,成果显著。其中,有工程科技的新成果,也有人文科学的新观念;有国民经济的急需,也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设计;有基础领域的教学科研,也有高新技术的研发创业;有资本、技术和实物利器,也有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的人力资源。
  第四,资源得到了整合,服务的观念进一步增强,引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外,个人、企业、社会都加大了对引智的投入,渠道也多种多样,提高了引智的效益,丰富了引智的成果。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相关的行业,面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智力需求,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共同搭建服务平台,创建人才市场,节约了成本,也创造了一些鲜活的经验。
  探索新形势下引智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和形式,开创引智工作新局面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着强劲、持续的后劲和活力,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国家。中国社会稳定,市场广阔,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技术和人才看好中国的前景。只要措施得当,顺势而发,引智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全球化的目光审视我们的工作,不断更新引智观念,开创引智工作新局面。
  第一,要立足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把培育民族的创新精神作为引智工作的战略出发点。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前全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长久、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检验引智工作的重要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把提高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既要学习先进的实用工程科技,更要吸纳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吐故纳新。在学习、模仿、鉴别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第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引智工作的视野。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文明多头并进。不同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科领域、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只要能为我所用,能做到有利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应当纳入引进智力工作的范围和视野。
  第三,要树立国家人才安全意识,加强引智的理论研究。随着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传统意义上的国别间的人才争夺的地域界限已经被打破,人力资源的国别、地域界限已经十分模糊,人才竞争的内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年以来,国际资本已经在中国本土上开始了对人力资源的争夺,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必须研究人才竞争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探索新形势下引智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和形式,规范引智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特别要注意研究和发掘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中人才智力的有关论述,增强科学性和预见性,用以指导引智实践。
  (附图片)
  外国专家在北京参观“锦绣大地”现代农业企业。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引智是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席 张劲夫
  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小平同志在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敏锐地抓住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把利用人才的战略目光扩展到了国外,提出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还要引进人才,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7月8日,小平同志在听取万里、姚依林、方毅、宋平等同志汇报时,对引进国外智力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强调将引进智力作为一般的政策来对待是不够的,必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方针,长期不懈地贯彻执行下去。引进国外人才不能慢慢吞吞,坐而论道,要加快行动,真抓实干。
  小平同志讲话后,党中央和国务院立即分别召集会议进行研究部署,迅速制定下发了《关于引进国外智力以利四化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引进国外人才的暂行规定》,对引进国外智力的重要意义、引进重点、组织机构、工作制度、专家待遇、财政保障和工作程序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中央按照小平同志的建议,决定成立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来推动此项工作,任命姚依林为组长,方毅、宋平和我为成员,并指定我负责小组的日常工作。以后,艾知生、王维澄曾先后作为小组成员,协助我工作。在领导小组下还设立了办公室作为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具体落实。办公室初期由赵东宛、郭树言负责。后来,主要是由王逎、武永兴负责。由于小平同志指示明确,中央果断决策,工作很快就开展起来。在以后的时间里,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部门又制定了引进国外智力的八个管理方法和许多具体规定:成立了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设立了人才交流机构;与一些国家的外国专家组织和培训机构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著名海外专家特别是华人专家做人才交流顾问;建立了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支引智工作队伍。引进智力的工作引起了全党重视,在各地、各部门的领导下,在团中央、科协、工会、对外友协等人民团体的积极参与下,引进人才和派出培训工作在政府部门和沿海开放城市、工商企业和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国家重点工程中迅速、蓬勃地开展起来。
  经过短短几年努力,引进智力工作对弥补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不足,改革开放经验的不够,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与友谊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我有幸在小平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之一。
  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多年的实践经验集中起来,就是引进国外智力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不是权宜之计,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必须继续坚持下去。智力是一种活的知识力量,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我长期交往的国外专家、学者中,他们有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有的是在国际科学界具有很高声誉的世界级大师,有的是在各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专家,还有的是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独特见解的教授。他们都是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现代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最前沿的人。从科学的角度看,他们的思想是当代前沿的先进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海外华侨,华裔专家、学者,他们在海外生活的岁月或长或短,但都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这是我们的一个独特的优势。海外专家学者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以科学的态度,从人类社会的大视角来观察汲取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后,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对加快我们的发展和促进我们的改革,都是十分宝贵和有益的。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大力开发国内的智力资源,而且要积极利用国外的智力资源。
  我国10多亿人口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只是我们过去科教水平落后,人才不足,改革开放缺乏经验需要引进国外智力,即便今天我们综合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在走向世界、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也需要引进智力,就是将来我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为保持和提高竞争力仍然需要开展广泛的国际人才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就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之一。任何国家、民族、人民均有所长,都有可学习、借鉴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引进智力是没有止境的。
  我欣慰地看到,这些年,引进智力工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内容和形式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我虽年事已高,但仍然关心引进智力工作,还担任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主席,因为这是小平同志的重托。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以及经济管理体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给当前引进智力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今天的事业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前进的,希望引智工作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突破一些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采取更加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办法,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认真研究总结新时期引智工作的经验,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附图片)
  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和美国休斯敦市市长李布朗于2002年在北京签署了双方人才交流与合作协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