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突尼斯总统强调
 必须加强联合国作用
  新华社突尼斯7月5日电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近日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在一些地区冲突日益增加和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为恢复世界和平与安全,必须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突尼斯官方通讯社5日报道了本·阿里在接受俄塔社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本·阿里说,当今世界还不安宁,热点地区有增无减。为促使冲突各方变对抗为对话,应该加强联合国的作用,使它担负起捍卫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并确保国际法的实施。
  他指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建立更为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的需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已被提上日程。为使安理会更具代表性,安理会应进一步扩大,使它拥有世界各个地区的代表。他说,突尼斯支持联合国内非洲集团的要求,在安理会中增加两个来自非洲的常任理事国,由非洲国家轮流担任。
  在谈到中东问题时,本·阿里希望巴以双方毫不拖延地执行“路线图”计划。他还呼吁国际社会立即向巴勒斯坦人民提供有效保护,并强调必须恢复巴勒斯坦人民包括建立自己独立国家的所有民族权利。


第3版(国际)
专栏:

缅甸领导人表示
 任何国家都有权选择其发展道路
  新华社仰光7月6日电(记者段廷常)据《缅甸新光报》6日报道,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第一秘书钦纽上将5日下午在仰光出席一个教师培训班的结业典礼时强调,任何国家均有选择其发展道路的权利。
  钦纽的讲话是在美国和欧盟加强对缅甸的制裁,以及日本于6月25日停止对缅甸提供经济援助之后作出的。钦纽说,捍卫领土和主权以及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权利。由于在意识形态、人权、宗教和种族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对另外一些国家采取施压、胁迫和制裁等手段,这些作法实际上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他说,作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缅甸正积极地参与建设性的国际合作,努力促进与邻国的双边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好邻居,为地区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努力。
  今年5月30日,缅甸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民盟)总书记昂山素季在缅北实皆省进行政治旅行时,民盟的支持者与政府支持者发生流血冲突,造成4人死亡,48人受伤。冲突发生后,缅甸军政府逮捕了昂山素季,并软禁了民盟其他领导人,关闭了民盟党部及其分部以及全国的大学和学院。对此,联合国、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发表声明,要求缅甸军政府立即释放昂山素季及其他民盟成员,并呼吁冲突双方尽快开展对话,以实现缅甸的民族和解。


第3版(国际)
专栏:

  7月5日是委内瑞拉独立日。当天,两名委内瑞拉留学生在古巴首都哈瓦那委内瑞拉国父玻利瓦尔塑像前展开委内瑞拉国旗。
新华社记者 赵凯摄


第3版(国际)
专栏:

樱内义雄逝世
  新华社东京7月6日电(张焕利)日本前众议院议长、前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日中友好活动家樱内义雄因呼吸衰竭于5日晚在东京都涩谷区的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樱内义雄自1947年首次当选为众议员后,共18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并于1990年就任日本众议院议长。樱内曾历任日本政府通产相、农相、建设相、外相等职。在1980年6月大平正芳首相突然病逝后,樱内作为自民党干事长领导该党在众参两院同时选举中取得大胜。
  樱内义雄长期从事日中友好活动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推动日中两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他在担任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期间,曾经多次率团访问中国,并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


第3版(国际)
专栏:

保重竖季米特洛夫铜像
  据新华社索非亚7月4日电(记者郭春晓)保加利亚佩尔尼克市最近重新竖立起了保前共产党总书记、著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季米特洛夫的铜像。
  据保《言论报》4日报道,这座铜像是根据佩尔尼克市市长安德烈·安德烈耶夫的决定重竖的,高7米,矗立在该市西郊公园的山顶上,整座城市都可看到。安德烈耶夫在谈到重竖季米特洛夫铜像的意义时说:“季米特洛夫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特定的地位,是保加利亚历史的一部分,是佩尔尼克历史的一部分。”
  季米特洛夫1882年6月出生于佩尔尼克,1923年领导了反对保加利亚法西斯的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1933年,季米特洛夫在德国“国会纵火案”中遭诬陷被捕。在莱比锡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揭露了“国会纵火案”的真相,使法西斯分子狼狈不堪,法庭不得不将其无罪释放。获释后季米特洛夫到了当时的苏联担任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
  季米特洛夫于1949年7月因病逝世。
  保加利亚发生剧变前,佩尔尼克市中心广场一直竖立着季米特洛夫的雕像。雕像于1991年被当地“民主派”推倒。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布什访非“一石三鸟”
李新烽
  7日,美国总统布什开始为期6天的非洲之行,访问塞内加尔、南非、博茨瓦纳、乌干达和尼日利亚5国。这是继5年前克林顿首次访问非洲后,美国总统又一次踏上非洲大陆。
  弥合裂痕、携手反恐是布什此行的一大要务。众所周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非洲国家普遍反对美英单方面对伊动武,反战浪潮从开罗到开普敦,一浪高过一浪。尽管美英一意孤行发动了战争并取得军事胜利,但战争的结果并没能改变非洲国家的道义立场。南非总统发言人指出,由于南非的反战立场,毫无疑问,两位总统的会谈将着眼于缓和因此而紧张的两国关系。
  “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然而,时至今日,反美恐怖分子的踪迹仍遍布于非洲大陆,时而出现在西非,继而又现身于东非,忽而又在中非抓住了“基地”组织分子。美国摸不着头绪,四面出击又收效甚微,深感反恐必须与非洲国家合作进行。弥合分歧,力求非洲国家在反恐上合作是布什访非的第一议程。
  作为世界首富国的总统,前来造访全球最贫穷的大陆,只字不提扶贫是不符合逻辑的。不久前八国集团首脑会晤之际,美国宣布出巨资帮助非洲战胜艾滋病。日前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企业理事会会议,特邀非洲6国首脑与会,商讨非洲发展问题。理事会主席在强调非洲“既有能源又有市场”的同时,也表示美国不能让世界上15%至20%的人口处于贫穷状态。但南非《商业日报》则指出:布什的非洲之行,表面上是“加强外交关系、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其实是一次石油之旅”。据一份名为《桶底》的美国报告指出,非洲已快速成为美国石油的一个主要供应者,美国目前从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17%;今后十几年,这一数字将跃居到25%。外国公司将蜂拥至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石油生产将成为非洲历史上最大的投资业,达到500亿美元。南非的一位国际问题专家指出,布什此次非洲之行,一为石油,二为安全,是一次“石油之旅”。
  宣扬“民主”是布什此行的另一个必谈话题。有报道称,布什此行还将宣传旨在将援助与民主、良政挂钩的《千年挑战利益项目》,在加大对非洲援助力度的同时,敦促非洲穷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国家。不言而喻,美国的经济援助与美式价值、反恐需要等是要挂起钩来的。
  非洲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国际地位正在上升,尽管目前还贫穷落后,但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上,非洲不可或缺。无论是从阶段性的反恐斗争来看,还是从长远性的主导意图而言,美国都离不开非洲。


第3版(国际)
专栏:

阿巴斯会见哈马斯领导人
 以内阁批准释放部分巴勒斯坦人
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遭以军入侵
  据新华社加沙7月5日电(记者周轶君)巴勒斯坦总理阿巴斯5日在加沙城会见了巴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创始人、精神领袖亚辛。这是阿巴斯就任总理以来与亚辛的首次会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哈马斯官员说,阿巴斯会见亚辛是为了让哈马斯信守已作出的停止袭击以色列目标的承诺。他说,亚辛一再强调,巴民族权力机构必须要求以色列释放被关押的哈马斯成员。
  自哈马斯等主要巴勒斯坦武装派别6月29日宣布同意停火以来,巴武装人员与以色列军队之间零星冲突仍时有发生。以色列当局称,准备在近日内释放数百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但不包括哈马斯等激进组织的成员。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6日电(记者蒋国鹏、刘洪)据以色列媒体报道,以内阁6日以13票赞成、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释放被以安全部门关押的部分巴勒斯坦人员,以显示对巴自治政府总理阿巴斯力促实现停火的支持。
  沙龙总理在当天的内阁例会上阐述了国家安全总局就释放巴人员问题提出的标准,强调杀害以公民者、造成以方重大人员伤亡者、新近被拘捕者以及巴抵抗组织成员等四类人员将不被列入释放人员名单。
  据悉,以安全部门将在近日陆续释放符合上述标准的巴勒斯坦人。以安全人士就此解释说,与抵抗组织没有任何牵连,没有涉及谋杀以公民以及根据安全部门的判断不会对以构成威胁的人员未来都将获得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6000名巴勒斯坦人被以安全部门拘捕入狱,其中包括2000余名据称“对以色列安全构成威胁”和“双手沾满以色列人鲜血”的巴武装人员,他们大多来自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阿克萨烈士旅”和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人阵)等组织。对于以方有保留地释放在押巴勒斯坦人员的决定,巴自治政府高级官员警告说,如果以色列当局拒绝巴方关于释放所有在押巴勒斯坦人的要求,巴方将认为与哈马斯、杰哈德等组织达成的停火协议遭到破坏。
  新华社加沙7月5日电 以色列军队4日午夜进入约旦河西岸北部城市杰宁,与巴武装人员发生激烈交火,截至发稿时冲突仍在继续。
  巴勒斯坦电视台援引目击者的话说,交火集中在杰宁难民营附近的几条街道上,这是自6月29日巴主要激进组织宣布停火后杰宁居民首次听到枪炮声。以军方人士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称,此次军事行动是为了抓捕可能对以色列发起袭击的巴勒斯坦人。
  另外,巴武装人员4日深夜向加沙地带中部犹太人定居点发射数枚迫击炮弹,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至今没有任何组织宣称对此事件负责。


第3版(国际)
专栏:

科总统下令监控科利边界
  据新华社阿比让7月5日电(记者刘绍平)据科特迪瓦媒体5日报道,科特迪瓦总统巴博已下令科武装部队动用“非武装直升机”对与利比里亚接壤的边界地区实行军事监控,并要求法国和西非共同体驻科维和部队以及联合国驻科特派团保障科利边界的安全。
  据联合国机构估计,最近两个月中,有近3万名利比里亚人因战乱逃到科特迪瓦西部塔布地区避难。


第3版(国际)
专栏:

库杰特承认
 北约军事力量面临分化
  新华社柏林7月5日电(记者刘海燕)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库杰特5日在德国南部城市纽伦堡召开的一次安全会议上警告说,目前北约内部面临军事上分化的危险,他呼吁欧洲国家加强对北约军事事务的投入和参与。
  库杰特说,目前北约内部的军事结构不平衡,这导致北约在参与军事行动时内部无法协调一致。他认为,北约一些拥有技术优势的成员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库杰特呼吁欧洲在参与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建设和参与共同军事行动方面显示出更积极的态度。
  库杰特说,2002年布拉格北约首脑会议达成了有关逐步缩小北约内部行动能力差别的协议,这一协议需要各成员国用积极的行动来实现。
  库杰特透露,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组建工作正在加紧进行,预计可于今年11月以前建成一支有5000人至7000人的部队。


第3版(国际)
专栏:

  7月6日,在阿富汗帕尔旺省,一名当地男子(左)正在街头挑选桑葚儿。随着夏天的来临,帕尔旺出产的各种水果陆续上市。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援助阿富汗修建了帕尔旺水利工程,这个曾是荒漠的省份遂变成水果之乡。
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迁址风波耐人寻味
姚立
  日前,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接受保加利亚《劳动报》的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北约总部不会迁往波兰首都华沙,北约仍将留在布鲁塞尔。罗伯逊的话给比利时吃了一颗“定心丸”,但或许会使中东欧的北约新成员国感到扫兴。
  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后,北约总部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迄今已有37年。今年1月,北约宣布修建新的总部大楼,地址就选在北约现总部所在的那条马路对面,年内将破土动工,预计2010年大楼落成。由此看,布鲁塞尔过去是,将来仍然是北约总部所在地,并不存在搬迁问题。
  但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上月在北约总部发了好大一阵火,使布鲁塞尔继续作为北约总部的地位一度蒙上阴影,因为他发火的对象就是比利时。10年前,比利时搞了一个“万国管辖权法”,这个法律规定,只要国内有人提出起诉,比利时司法部门便可对世界上任何犯有侵犯人权的人进行审理。伊拉克战争后,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在内的一些美国政要在此法范围内先后被告上比利时法庭。拉姆斯菲尔德表示,该法已让美国来布鲁塞尔开会的官员感到威胁,若继续这样下去,北约总部将很难继续留在布鲁塞尔。这番话使比利时很感不安,一是因为北约总部和欧盟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布鲁塞尔这个“欧洲首都”的称号才“名副其实”;二是因为只要这两个总部设在比利时,就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北约一旦迁往它处,比将蒙受不小的经济损失。而对北约的中东欧新成员国来说,北约总部东迁却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它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一个时期以来,保加利亚媒体就议论纷纷,猜测华沙将是可能的“幸运中选者”。
  拉姆斯菲尔德发火后,比利时表示准备修改“万国管辖权法”,在不废除该法的前提下附加了若干条件,使美国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而罗伯逊的话则给有关迁址的猜测画上了一个句号。看来,他作此明确表态是为了平息风波,以免在北约内部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与不快。
  迁址风波耐人寻味,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约内部新老成员国间的微妙关系。比利时的媒体,不管其政治倾向如何,都不愿看到北约总部迁移。比利时政府屈从美国压力,同意修改有争议的比利时法律,也是为了留住北约。而保加利亚媒体所想的,大概是北约东移带来的机会,以及美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进一步靠近。可见,中东欧国家想得到的恰恰是比利时所担心失去的。
  由此想到拉姆斯菲尔德关于“新”“老”欧洲之说。这场风波让人再次体会到他将欧洲分成两部分的用意。北约内部本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在不少重大问题上,不仅新老成员国因利益不同而立场迥异,就是老成员国间同样分歧严重,难以弥合。欧盟及北约围绕着伊拉克战争的分歧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欧洲内部的这种现状为美国“分而治之”提供了可能,而实践也证明了美国这种策略的有效性。


第3版(国际)
专栏:

我向俄赠送通信设备投入使用
  本报莫斯科7月4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中国政府向俄罗斯赠送的密集波分复光传输系统开通仪式3日在莫斯科举行。
  这套通信设备是2001年9月中国向俄罗斯赠送的。经过共同努力,这套系统成功地安装在俄罗斯电信公司莫斯科至萨马拉传输干线上,并于昨天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新设备除能实现欧亚话务转接外,还将大大提高通信质量,改善目前萨马拉、伏尔加地区和俄罗斯南部通信状况。
  这套光传输系统设备是由中国华为公司生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华为公司已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企业,所生产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和其他通信设备在俄通信网络上广泛开通运行,网上使用量超过60万端口。
  中国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和俄邮电部副部长博日特科夫出席了开通仪式。


第3版(国际)
专栏:

土抗议驻伊美军拘留土军人
  新华社安卡拉7月5日电(记者怀成波)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5日对新闻界表示,土耳其政府对美国军队日前在伊拉克北部拘留11名土耳其军人感到震惊。他要求美国立即释放这些土耳其军人。
  阿纳多卢通讯社援引埃尔多安的话说,这是一起“极其令人悲痛的事件”,是不能接受的,也是一个盟国无法解释的。
  4日晚,埃尔多安同刚从英国访问归来的副总理兼外长居尔就此事举行磋商,讨论对策。居尔随后打电话给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进行交涉。同时,土外交部紧急召见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官员,向美提出抗议,并要求美方作出解释。
  据报道,大约100名美国军人4日袭击了土耳其驻伊拉克北部苏莱曼尼亚的特种部队办事处,拘捕了11名土军人,并将他们押解到基尔库克。美国方面说,他们得到情报称,一些土耳其人计划暗杀基尔库克的伊拉克库尔德人市长。
  土耳其是根据伊拉克战争期间同美国达成的协议向伊拉克北部派驻特种部队的。他们主要负责防止土耳其库尔德武装分子乘机从伊拉克北部向土发动恐怖袭击。


第3版(国际)
专栏:

萨达姆讲话录音被播放
  新华社巴格达7月4日电(记者王波、梁有昶)美国公布将悬赏2500万美元捉拿萨达姆的消息一天之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4日播放了据称是萨达姆讲话的录音。
  萨达姆在简短的讲话中说,他和他的助手们还活着,并且就在伊拉克。他说:“由伊拉克男女老少组成的圣战组织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他们正在向占领伊拉克的美英联军发动圣战。”萨达姆还说,他向正在战场上同敌人展开战斗的伊拉克人民表示敬意,对他们的顽强不屈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钦佩。
  很多伊拉克人收听了这个讲话录音。他们认为这确实是萨达姆本人的声音。半岛电视台说,这个讲话是6月14日录制的。
  萨达姆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4月9日,那一天,巴格达被美军攻陷。据一家阿拉伯电视台后来播放的录像片,当时萨达姆和他的次子、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司令库赛出现在巴格达一座清真寺前。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军一直升机坠毁
 车臣发生两起地雷爆炸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6日电 莫斯科时间6日上午9时半左右,俄罗斯联邦军队的一架“米—8”型直升机在车臣共和国的一个居民点起飞时突然坠毁。根据初步统计,有4名俄军人死亡,11人受伤。
  据报道,这架直升机是在起飞几秒钟之后突然坠毁的。军方人士认为,该机坠毁可能是由于机械故障造成的,但也可能是被地面火力击落的。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6日电 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市6日发生两起地雷爆炸事件,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
  据俄媒体报道,一颗地雷埋设在格罗兹尼市一条街道旁边被遥控引爆。当时工兵小组已经探测到这颗地雷并正准备进行排雷。工兵组的1名士兵当场被炸死,另外3人被炸伤。据分析,这次爆炸的遥控地雷很可能就是恐怖分子针对工兵组埋设的。
  另一起地雷爆炸事件发生在市区一个十字路口。当一支民警巡逻队经过路口时发生了爆炸,1名民警被炸伤。


第3版(国际)
专栏:

塞黑总统会见我副外长
  塞尔维亚和黑山总统马罗维奇四日在其家乡布德瓦市会见到访的中国副外长刘古昌时强调,塞黑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刘古昌是于三日抵达塞黑进行两国外交部磋商的。(刘志海)


第3版(国际)
专栏:

马要求维和部队延长任期
  马其顿总统特拉伊科夫斯基四日致函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正式要求将目前正在马其顿执行“协和”行动的欧盟部队的任期延长至今年十二月十五日。


第3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警察遭爆炸袭击
  位于巴格达以西一百公里处的拉马迪镇五日上午发生爆炸,造成至少七名伊拉克警察死亡,四十多人受伤。据说,美军培训的伊拉克新警察部队当天完成了为期五天的培训课程。当时,他们正在一所学校内举行毕业典礼。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西一直升机失事
  巴西石油公司租用的一架直升机五日下午在位于巴西东南方的坎波斯湾海上油田失事,机上五人全部死亡。这架直升机当时正在几个海上钻井平台之间运送人员。当直升机准备在托伊萨·马里内尔号支援船降落时,机尾的螺旋桨撞上了支援船的中桅杆,直升机随即坠落大海。
(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