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地方经济

发展订单农业 实行标准化生产 开发强势品牌
 鹤壁市全力打造现代农业
杜金斗 梁宪民
  最近,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经济捷报频传:继1月份在河南省首家出口发达国家优质小麦6600吨后,又于5月初出口越南7000吨优质磨粉小麦。全市一季度实现农业总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农业增加值3.34亿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1.63元,同比增长9.25%。
  市委书记王训智告诉我们,鹤壁市委、市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中把办企业注重开辟产品销售市场的做法引入农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抓好当地市场体系建设,开设销售基地和窗口,组织贩运和销售队伍,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市场化程度。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鹤壁市组建起市订单农业督导组,制订了发展订单农业的实施方案,并相继建立起15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农产品用工商化的理念进行经营管理。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已达20多万亩。鹤山区蜀村8户农民经纪人运用网上订单,将花卉销往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去年总收入1000多万元,经济效益比过去传统销售增长71.4%。目前,鹤壁市农民人均农业产品订单居河南省首位。
  ——发展标准化农业,拓宽市场进入渠道。鹤壁市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农业精品意识,走现代化农业道路,通过培育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进行全面示范带动。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全市建立完善了农产品标准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了各种无公害生产规程制度,强化土壤、水质、施肥、环境等项目监测,通过全市绿色农业网站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产业明晰的绿色无公害优质畜产品主产区、优质粮食主产区、优质林果主产区。目前全市已有5000多农户获得绿色证书,其产品可直接进入省内外市场。今年初,经国家检查验收组考核,鹤壁市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
  ——发展品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鹤壁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了河南大用实业有限公司、柳江畜禽有限公司、金穗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强势农产品品牌进入市场。随着广大农民品牌意识普遍增强,80%的菜农开始拿着名牌闯市场。浚县蜂蜜、卫贤甜瓜、白寺翡翠绿豆、小河御用白菜等2000多个名牌农产品和一批畜牧名牌产品,以勃勃生机打进北京、天津、河北、太原等省、市和日本、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加快了鹤壁市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小沼气池带来大效益
——西柏坡镇柏里村发展沼气见闻
新华社记者 姚润丰 本报记者 夏珺
  “我们现在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你看,摩托车、电视、电话、洗衣机都有了。政府现在又来帮我们解决烧火做饭、上厕所的问题了。”宁爱兰一边与记者说话,一边旋动沼气灶上的打火器,“噗”地一声,铁锅下面立时腾起了蓝色火苗,她开始为一家人准备午饭。
  沼气的使用给革命老区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带来了新气象。在党的82岁生日前夕,柏里村用上了沼气,宁爱兰老两口特别高兴。“现在做饭不用上山打柴了,做饭又快,又干净,又凉快!”记者问她为什么还凉快?她说:“过去我天天烧柴做饭,烟熏死了不说,夏天热死了,现在用上了沼气,做饭省时又省力,比过去凉快多了。”
  有28个自然庄,1600户,6040人的革命老区西柏坡镇是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由于修建岗南水库,柏里村130户农民从1958年整体搬迁以来,能源短缺,农民增收缓慢。同时,传统的“连茅圈”(茅坑连着猪圈)养殖方式,使人畜粪便露天堆积,春、夏、秋三个季节臭气熏天,粪水横流,蚊蝇乱飞,卫生状况很差。农民做饭取暖大量烧柴,周围山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国家目前已安排14亿元资金用于“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建设,项目涉及1000多个县,受益农户达170万户。农业部今年在西柏坡镇投资320万元,建了16个生态家园示范村。按照“一建四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的要求,柏里村仅用了1个多月,农民推厕(旱厕)、填圈(“连茅圈”),建成和正在建的“生产、生活型”生态家园户达到109个。为啥建这么快?省能源办的王主任一语道破天机:“现在生活好了,农民有这个要求,又有积极性,不给钱都愿意干,何况国家还给补贴呢!”
  记者在这个村看到,全封闭式沼气池就建在每家农户的院子里,一般紧靠猪圈和厕所。没有了烧柴的烟气,每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特别是过去堆满柴草、又脏又乱的厨房,由于用上了沼气而完全变了模样:家家厨房锅台都贴了白瓷砖,干净整洁。村民李树有说,多少年了就盼着有一天能像城里人一样,累了一天晚上回家能洗个热水澡。现在,他家新安装的沼气热水器终于使这一愿望变成了现实。
  在一座沼气池前,村委会主任李书平给记者指点着,当起了“解说员”。你看,这沼气池与猪栏、鸡架、厕所粪坑连着,用水泥盖子密封在地下,人畜粪便产生出沼气后,供给做饭洗澡和沼气灯。沼渣、沼液可以综合利用,是上好的肥料呢,沼液兑上50%的水,可以给所有的植物喷施,能驱虫、杀虫灭卵。沼渣一般用来当底肥,与水一起浇地。以前一个四口之家每年光烧煤就要用去80多元,现在只要养3头猪,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就可以满足全年烧饭取暖的需要。据估算,一个小小的沼气池可使每户农民每年增收2000元左右。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白金明说,能源问题是“生态家园”建设的“瓶颈”。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发展沼气、太阳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发展沼气。现在,我国农村已有8600多个村的农民用上了沼气。随着沼气事业的发展,许多农村改变了“砍柴做饭烟熏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落后状况,降低了人畜发病率,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环境和生活质量,因此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目前已经给我国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据专家估算,每口沼气池相当于3.5亩薪炭林的生产量,目前全国1000多万座沼气池每年可提供优质燃料40亿立方米,产出高效有机肥3亿多吨,为农民增收120多亿元。
(附图片)
  1、压题照片为农民新居。
2、农民使用沼气做饭,厨房整洁卫生。
  龙飞摄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编辑点评

发展沼气好处多
骁骏
  柏里村的小沼气,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沼气建设早已有之,但如今有了新的思路,不再是就沼气抓沼气,而是把沼气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等紧密结合起来,人们对沼气建设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沼气建设给农村、农民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沼气建设与庭院美化、绿化、净化相结合,地下标准化沼气池与地上的厕所、鸡舍、猪圈等相配套,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与种养业的高效开发同步进行,把改厨、改厕、改圈等融入沼气建设中,大大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做饭再也不用烟熏火燎了,厨房、庭院、厕所变干净了,连蚊子、苍蝇都少了。使用沼气还可以节约煤电开支,据测算,使用沼气灶、沼气灯,一个农户每年可节约煤电开支三四百元。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提高了种养业的效益,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南方推广的“猪—沼—果(菜、稻、鱼)”能源生态模式,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在北方推广的“四位一体(太阳能暖棚、沼气池、猪圈、厕所)模式,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发展沼气,既解决了农村燃料问题,又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据测算,农户使用沼气后,可以解决80%以上的生活燃料,不用再上山砍柴。建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省柴2000公斤以上,按每亩林地每年生长500公斤算,相当于封育了4亩山林。可见,沼气建设是缓解农村生活能源与环境保护矛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的落实。
  农村一家一户建个沼气池,国家补助三五百元,别看这样一个小项目,它产生的效益却很大。在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的今天,发展沼气,一举多得。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相关链接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模式
  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以生态环保为主题,农民增收为目的,把农民生产、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2000年开始在陕西、甘肃、宁夏等西北7个省、自治区试点,目前正在全国1000多个县、8626个村全面实施。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建设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系统整合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与农村改厕、改圈、改厨、改院结合,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形成农户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建设近期的主要建设内容是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工程,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配套建设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电源工程。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一般可以实现如下目标: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产活动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农民生活用能效率达到30%以上,优质能源占50%左右;农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自2000年投入4亿元资金后,国家今年又安排10亿元国债资金用于“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建设,项目涉及1000多个县,受益农户达170万户。
  在“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向革命老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别关注了太行山、宝塔山、井冈山、大别山、武陵山、沂蒙山、五指山等革命老区。近几年共向上述七大山区投资了2.5亿元,在158个县的1600个村、24万户中开展了示范建设。(姚润丰)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采访札记

唤醒“大红袍”
高云才
  武夷山麓,是地道的茶乡,沟沟岔岔都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大红袍”的故事。
  大红袍,是指武夷山孕育的一种极品茶。传说一位穷书生途经武夷山去京城赶考,四野茫荒,饥寒羸病,被山顶一个寺庙的僧人救起,僧人在崔嵬丛岭之中寻得一些灌木叶,熬汤灌服,书生神清气爽,病寒全退。书生殿试中了状元,感念僧人,千里迢迢,前来报答。僧人说,恩人在后山上。状元随僧人来到后山,只见除了半山腰上长了一簇灌木之外,剩下的就是光秃秃的岩石了。僧人指着那丛灌木说:“状元郎,你的恩人就是那丛灌木,是武夷山一种特有的茶。”状元遂退去身上的状元红袍,披在恩人身上,希望红袍冬为“恩人”去寒,夏为“恩人”挡雨。这簇茶遂被人美誉为一个传奇的名字——“大红袍”。
  美丽的“大红袍”传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武夷山人探索茶道,使武夷山成了远近闻名的茶叶基地。从明朝万历35年(1607年)始,由荷兰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收购武夷茶运往欧洲试销开始,武夷茶逐渐成为欧美各国竞相进口的饮料。资料记载,1751年,东印度公司输入武夷茶由1721年的2.5万担增至17.7万担。
  可是,茶农还是匍匐在清苦的生活之中。时至今日,这里的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而且茶叶收入是副业收入,不及农民收入的1/4。国有福建农垦武夷山茶场是武夷山市规模最大的茶场,茶叶品种繁多,茶叶资质上乘,但其茶叶生产和经营的收入不及茶场总收入的1/5,而维系茶场经济运转的支柱收入来自武夷山开发所需要的土地。
  与茶叶开发的冷清态势相比,此时,“大红袍”的商业名头“响”极了,由于“大红袍”就那几簇茶,年产量不过6两,在一次拍卖会上,一两茶叶拍到了十几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比黄金还贵,可是依然有价无市。
  茶场负责人祖耕荣在解释武夷山茶叶经济“背负盛名而守穷”的现象时说,武夷山茶场的主要收入来自茶叶以外的现象是暂时的,茶场生存道路必须而且只能是赫赫武夷茶。他系统地介绍了开发、经营武夷茶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融资、销售、经营等等。听后,让人虽觉兴奋,但仍不得要领。
  直到我辗转来到传说中的“大红袍”时,才突然发现,原来“大红袍”在武夷山已经结束“睡眠”状态,处在“半梦半醒”之中了。
  为什么说是“半醒”?有两个依据:其一,通往“大红袍”驻地,已经被严格地置于旅游格局之中了。停车场,收费;山门,收费;沿途,历代贤人书法石刻让你饱览山色秀美;而驻地旁有一个考究的茶室,游人小憩之余,品茗、听食茶人道“大红袍”的传说。这一路设施,解决了多少农民就业,又为当地财政创造了多少旅游收入?
  其二,漫游在武夷山市茶叶市场,商号们纷纷标榜我是“二代大红袍”、“三代大红袍”……商家都在靠“大红袍”的声名,力求打开销路。
  前者是在形式上利用“大红袍”的声名在发展地方经济,而后者在内容上利用“大红袍”的声名在推销茶叶。的确,武夷山人开始觉醒了,因为,“大红袍”的市场名气已经开始得到利用。可是,“大红袍”在内容上的利用,还是原始的、初级的。有人认为,就那么6两产量,内容上的利用没有天地。其实不然,“大红袍”就是武夷山优质红茶的代名词,可以通过嫁接、改良,扩大种植面积,在商业上确立武夷山红茶的影响力,根据茶叶质量分为若干等级,不同价格。另外,再消除那些繁杂品牌,精选可以同“大红袍”相媲美的品牌,共同角逐市场,那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形式利用和内容利用并举,这才是借“大红袍”之力,发展地方经济。“大红袍”,你该彻底醒醒了!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呼声

农民工需要社会救助机制
  编辑同志:工员 记者最近在湖北、湖南、江苏、山东等地采访了数十位以四处打工为生的农民工。他们和其他离开家乡的农民一样,走向陌生的城镇、工厂和矿山,融汇成队伍庞大的劳务大军。
  然而这支由农民工组成的劳务大军却在打工过程中,饱受了各种不公正待遇,尝尽了种种酸甜苦辣,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救助。
  一些专家就此呼吁,应尽快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机制,防止他们遇到特殊困难时陷入绝望境地。
新华社记者 张军 王进业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呼声

盼夏粮收购点进村
  编辑同志:
“三夏”时节是夏粮收购的旺季,可笔者在部分地区农村看到,夏粮收购点大部分集中在圩镇,距农户稍微近一点的也是几个村共设的一个收购点,给农民带来很多不便。因此笔者呼吁,粮食收储部门能为农民设身处地考虑,把夏粮收购点设进村组,解决农民夏粮难以“及时卖”的问题。
  江西省兴国县 刘厚锋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呼声

盼农事广告多一些
  编辑同志:
时下,在一些乡村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季节性蔬菜管理要点”、“第一次施药时间在某月某日至某日”等农事广告,便于农民接受和操作,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减少经济损失。笔者呼吁各级农技部门应积极当好农民科技致富的“向导”,为农民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必要的科技服务。
  贵州省雷山县 谭标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呼声

病死畜禽要深埋处理
  编辑同志:
在农村,每年都有畜禽因被传染疫病死亡。有的养殖户把自家病死的畜禽随处乱扔,这有可能造成传染病菌的继续扩散,造成更大的危害。笔者建议养殖户对病死的畜禽进行深埋处理,建议各地的村民委员会把病死畜禽进行深埋处理写进村规民约,以此对畜禽养殖户进行约束。
  吉林省通榆县 王继民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万吨食用菌 六成销国外
 牡丹江食用菌先签订单后生产
  本报讯 我国食用菌重要生产基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去年食用菌产品生产首次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056万吨,比上年提高15%。该市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实施先落实购物订单再组织生产的原则,到今年5月,这些食用菌类产品已经从生产、加工基地销售到经销部门和消费者手中,产销率达98%,其中六成销往国外市场,食用菌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三成。
  牡丹江食用菌先落实订单再组织生产,他们在国内外建立起40多个食用菌批发零售市场。这些市场先与国内外的商家签订供需合同,然后与食用菌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让农民在有销路的前提下开始生产,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刘加勇 邢天昌)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谷城两万厨房“电器化”
  本报讯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完成和农村电价的规范,湖北省谷城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以柴为主的灶台,目前,该县已有2.1万户农民的厨房实现“电器化”。近年来,该县大修明渠、建水库、办电站,把治水与办电、电源建设与农网改造结合起来,多层次、宽领域开发建设水电工程,同时加快农村电网改造,降低电价,鼓励广大农户“以电代柴”。(丰旭升)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石屏改水改出新天地
  本报讯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自1997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农村水与环境卫生项目以来,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起了8个供水工程,解决了112个自然村、79859人的卫生饮用水问题,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水平。
  (高建安)


第15版(三家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不再交公粮 大厅缴农税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两改一补”工作开展以来,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税额,依法缴纳农业税。不少乡镇为鼓励农民积极缴税,还采取了缴税抽奖激励措施。图为农民自觉到大厅缴纳农业税。
邢鸣林 李绍山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