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 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提速
  本报讯 记者刘毅、赵永新报道:必须按照“十五”污染防治计划的要求,加大力度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加快重点治污工程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努力改善重点流域区域环境质量。这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7月3日闭幕的全国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
  解振华说,要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龙头,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要坚持污染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从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以清洁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限期治理工业污染源,严格防范新的环境问题,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
  针对一些地区重点治污工程建设进展较慢的情况,解振华指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责任主要在地方,要尽快将各项治理任务落到实处。“十五”计划中安排的所有治污工程项目最迟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前期准备,2004年全面开工建设。企业是工业污染防治的主体,按照“污染者负担”的原则,筹集治理资金,确保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稳定达到要求。
  解振华强调,要强化环境执法,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切实加强环境执法工作,提高执法水平,对环境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件件查处到位,件件有结果,对故意违法、屡查屡犯的要依法严惩。环保部门要对重点案件下发环境监察通知单,凡是被依法关停的企业,有生产许可证的要向颁证部门通报,涉及吊销营业执照的要向工商部门移送,对于上市公司的违法行为要向证监会通报,涉及责任追究的,向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移送。对典型违法案件要公开曝光、公开处理。对于行政不作为的,要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中国教育报二十年为群众喜闻乐见
  本报北京7月6日讯 记者温红彦报道:自邓小平同志写下“中国教育报”5个大字,这张在改革开放初诞生的报纸已走过20年的辉煌历程。中国教育报今天举办座谈会庆祝创刊20周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说,中国教育报创刊以来,在部党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是教育战线了解实际的窗口、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园地、联系师生员工的纽带。
  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赵书生表示,中国教育报将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加大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电脑病毒一周播报
  本周热门病毒:大无极变种E(SoBig.E):警惕程度★★★★,蠕虫病毒。该病毒于6月26日被瑞星全球反病毒监测网率先截获,是目前大无极病毒变种中最厉害的一个,其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位居其家族之首。感染局域网中的计算机,进入启动目录,导致全网带毒,同时搜索用户的邮件地址,向外发送大量病毒邮件,使网络瘫痪。
  本周发作病毒:①神速木马(MuMu):警惕程度★★★☆,木马病毒,通过网络传播。通过网络潜入用户系统,盗取密码,监控键盘操作,泄露信息。②沙滩(Satan):警惕程度★★★,蠕虫病毒,通过网络传播。它在不同的日期有不同的发作现象,每月3、13、23日,自动关闭被感染的计算机,每月5、15、25日,不断打开记事本程序,耗尽系统资源至死机。
  本周升级版本:瑞星杀毒软件每周常规升级3次,本周升级至15.43版,新增可查杀病毒322个,望用户及时升级。如遇病毒,请拨打反病毒电话:010—82678800或使用在线杀毒:http://online.rising.com.cn。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丹东技校为学生就业搭桥
  本报讯 辽宁丹东职业技术学校近日举办技术展演和用工洽谈活动,使用工单位了解学校的办学实力,促进学生就业。
  据介绍,学校从2001年开始,先后举办了3次大规模的技术展演和用工洽谈活动,今年还专门邀请了中学生家长、新闻记者、省市领导以及各大企业的负责人到校参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招生工作。通过观看学生表演,社会各界了解了学校对学生技能培训的质量,当天企业就和学校签订了300多人的用工合同。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技术、比技能的高潮。(高强)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长城”“神州”携手电脑制售分离
  本报讯 记者杨健报道:满头白发的长城计算机集团董事长王之站在讲台上,兴奋当中显出几分憔悴。他一手创建的国内最早的电脑制造企业——长城电脑与神州数码公司签订合约,由后者全权负责电脑台式机销售业务。
  “长城电脑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但它的发展毕竟带着很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王之在日前举行的签约会上说,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长城电脑的市场拓展和渠道建设,一批后起之秀迅速崛起,超越了这一老牌电脑厂商。几经调整,长城电脑决定与神州数码联手合作。自此,长城电脑将主攻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神州数码则负责销售管理和售后服务。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站开通
  本报讯 记者王向东报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华夏大地教育网联合推出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站(www.ncre.cn)日前开通。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1994年开考至今,累计考生已达920万,其中315万考生获得了等级证书。网站将为考生提供动态信息、在线购买教材、模拟测试、专家答疑等系列服务。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获技术支撑
  本报讯 北方交通大学日前与北京地铁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北京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签订合作协议书,将携手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整体规划、新建线路施工安全、运营控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按照规划,到2008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300公里,为国内之最。为确保轨道交通施工建设的系统安全、运营水平和建设效率,今后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技术问题,将首先由4家单位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论证。
(张兰 丁伟)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国产笔记本电脑用上移动式AMD处理器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AMD公司与清华紫光、厦新电子日前共同推出两款新型笔记本电脑。清华紫光的笔记本电脑采用了移动式AMDXP—M处理器,这是我国市场上第一款基于移动式AMD处理器的轻薄型笔记本电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今日新语

假如野生动物不带病毒
白剑峰
  野生动物是否携带非典病毒?目前,科学界尚有争议。但是,部分果子狸体内发现非典病毒的消息,还是让滥食野生动物的人们心有余悸。于是,不少人开始忌口了。
  有人说,这是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标志,可喜可贺。然而,笔者却不那么乐观。如果仅仅是因为恐惧而拒食野生动物,那么,这样的人并不能算是彻底的反思者,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假如有一天科学家证实,野生动物不带病毒,那么,这些人是否会旧病复发,更加肆无忌惮地捕食野生动物?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其实,人类之所以不能吃野生动物,并不是因为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而是因为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个生物链中,各种生物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生态的失衡。在大自然中,人和野生动物唇齿相依,野生动物的濒危和灭亡,对于人类的未来生存是极其危险的信号,所谓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也有人认为,只要是人工繁殖的野生动物,就可以放心地吃。这也是一个荒谬的观点。人们之所以对一些濒危野生动物进行人工繁殖,就是因为这一种群数量锐减,其命运已经岌岌可危。因此,人工繁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其繁衍和生存,而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口腹之欲。如果以人工繁殖为借口,那么,大量的濒危野生动物都将堂而皇之地成为饕餮者的美食,甚至连大熊猫都无法幸免于难。这显然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的。
  如何对待野生动物,是反观人类文明与野蛮、成熟与幼稚的一面镜子。有识之士认为,滥食野生动物,不仅会使人道德堕落,也会使人类文明面临衰落。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过去,我们对自然界进行无度掠夺,招致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如今,人类尊重自然规律,创造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奇迹。这足以说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关系到人类的终极命运,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生态道德教育。在面向未来的进程中,只有人类尊重生命、善待自然,才能孕育出绿色文明的甘甜果实。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大型翡翠雕刻《秋山行旅图》问世
  本报讯 用280公斤大型翡翠雕刻的《秋山行旅图》近日制作完成并获得首届中国玉雕天工奖银奖。《秋山行旅图》是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的著名中国画作品,后人将此画用青玉雕刻,视为国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而用翡翠雕成且如此之大型的《秋山行旅图》在我国尚属首件。
  雕刻制作这一作品的翡翠毛料是昆明万宝得珠宝公司在缅北购得的。此毛料切开后,翡(红)、翠(绿)、春(紫)、墨、黄五彩俱现,种底粗细有致,水头干润有别,翡翠天华尽显其中。在玉雕大师王振宇先生的设计和雕刻工艺指导下,使作品在局部和细微处加工细腻,比原作更为鲜活,其中四谷五峰分布合理,正中两谷三峰是主题。整件作品人物有33人,树木10余种。(袁潮)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念好新的“人才经”
——厦门中山医院加强人才工作记事
本报记者 郅振璞
  6月,来厦门中山医院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近3年,医院每年门诊、急诊人次从76万,递增到89万、102万人次。即便是非典时期,每天求医者仍在4000人次。
  指着办公室案头一册册珍贵的“人才小档案”,医院党委书记邹爱东喜不自禁:“全院1000名职工中,新引进和培养的博士、硕士已有70人;医护人员中有高中级职称者为380人。”
  机遇——人才工作的“风火轮”
  早在1928年设立的厦门中山医院,1966年撤院。得益于经济特区发展,1988年开诊。复办之初,家底薄、名医少,病人只有小病才登门。
  刚临不惑之年的童绥君,是10年前福建省和厦门市引进的第一个医学博士。他说:“想不到,那时作为特区的中山医院,一些医技设施技术还赶不上东北中等城市,人才素质与国内外差距很大。加上没有人才环境,导致市里几家医院引进的10余名硕士流失不少。”院领导特意为他从美国引进神经电生理设备,并送他到日本进修1年。这位30来岁的医学博士从此安身鹭岛,成为神经内科的学科带头人。
  中山医院先后抓住福建3级医院评审定级、市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办医学院、城市医院内部三项改革的三次机遇,使人才工作驾上了“风火轮”。
  世纪之交,中山医院厦门大学第一医学院应运而生,得力于海外华侨李尚大、李文正、黄奕聪、吕振万、吕振河等人大力支持,医院设立了2000万元兴教基金,并捐资1500万元,在市政府竭力投入下,建成一座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厦门心脏中心。一大批海外留学博士望风归来,带动了一批新型医技学科的崛起。
  机制——人才工作的“黏合剂”
  实施人才工程、加强队伍建设,需要一个科学而灵活的机制,这是中山医院迅速筑起人才高地的诀窍。
  “不为所有、但求所用”,院党委首先采用灵活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2001年7月,澳大利亚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香港内科医学院院士、心脏专科医生何世华来厦门大学医学院讲学,医院与市政府、厦大吸引他参与厦门心脏中心建设。中山医院鼓励他每月来厦两次讲学和巡诊,每年累计工作时间60天,3年内提升心脏中心综合水平走在福建前列,各类心脏手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并给予他一定的年薪待遇。
  何世华初到厦门,就为8例严重冠心病人实施高难度手术,接着又把他带出的年轻博士王炎引入医院,亲自帮带一批心内科医生。从心脏中心试运营、正式授牌至今,云集何世华麾下的20多位医生中,博士、硕士医技人员15人,形成一支年轻、优秀的人才梯队。今年3月9日,何世华被正式聘为中心主任,中心心脏介入与导管手术逾千例无事故。
  在这个柔性机制下,博士生导师、原福建协和医院副院长、心研所所长廖崇先退休后也被延揽到心脏中心,两年开展心外科大手术565台,超过全市医院50多年来手术的总和。
  “引进一个人才,配备一套设备,组建一个梯队,促进学科发展”。从2000年开始,他们先后从兰州、郑州、东北、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引进夏春、鹿全意、郭勇清、修志夫等海外新学科医学博士,人均投入新设备60万元,率先开展关节镜微创手术、自体与异体干细胞移植、纤维鼻镜、肾内科、整形外科等新医术。全院26个科室中半数为新学科带头人所掌控。
  伯乐群——人才工作的“连心桥”
  “全面建设小康的人才队伍,单靠伯乐发现千里马已是杯水车薪。要靠一个单位党委乃至一个地方党政领导形成一个伯乐群,真正形成人才积聚、生存、发展的大环境。”邹爱东道出多年来开展人才工作的感受。
  厦门中山医院党政领导班子6人,全由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组成。前几年引入的肝胆外科学术带头人王效民博士、外科教授张百萌博士,分别新任医院院长、副院长。为了全面改进新时期人才管理,已任12年党委书记的邹爱东,不仅派领导班子4人攻读厦门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自己也参加了北京大学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硕士课程班,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工作需求。现在全院支部书记中有两人是博士研究生,半数以上博士、硕士是党员。
  人才高地成为医院效益的助推器。2002年,全院床位增加到850张,入住院人数由2001年的1.5万人上升到近2万人,医院收入2.56亿元。今年前5个月,医院综合收入1.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

一周回放
(6月30日—7月6日)
  1、6月30日北京迎来“双解除”后来自韩国的第一个海外旅游团。
  2、7月1日河南嵩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开园。该地保存着距今25亿年、18.5亿年、5.7亿年的三次前寒武纪地质遗迹,为世界罕见。
  3、7月2日广东最后3名非典患者出院。疫情发生以来,广东共报告非典病例1512例,死亡58例,其余全部治愈。
  4、7月3日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三江并流”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5、7月4日今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80万名学生将前往农村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和服务等多项活动。
  6、7月5日我国再生能力最大的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在兰州建成投产,此举将进一步提高兰州石化重油深加工能力。
  7、7月6日福州人工孵化丹顶鹤。图为工作人员正精心照看第二只人工孵化的丹顶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