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府河旅游航运从六月下旬起向游人开放——
成都:非常之策兴旅游
成尚轩
  一艘艘双层豪华游轮从成都华阳码头出发,沿着缓缓流过成都市的府河驶向著名的旅游地黄龙溪镇,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府河旅游航运从6月下旬起向游人开放。该条旅游航线水上距离全长32公里,设计时速约30公里。游客最多只需花100元,就可以从华阳坐上豪华游船一路游玩到黄龙溪。
  开辟新的旅游线路,是成都市应对非典疫情,抢先启动旅游市场的举措之一。
  无非典奠定复苏基础
  今年1—3月,成都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9.3%,进入4月以后,因非典疫情,国内旅游急剧滑坡,无非典病例的成都也未能幸免。“五一”黄金周全市旅游收入仅为去年同期的14.5%,国家级风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全球500佳熊猫生态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侯祠博物馆等著名景点在“五一”期间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均下降了90%以上。
  面对非典冲击,成都市沉着应对,迎难而上,他们决定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峨眉山、乐山大佛等著名景点的优势,让受非典影响最大的旅游业率先行动起来,争取为恢复第三产业的生机开个好头。他们的发展思路是:首先启动市内旅游市场,先让“成都人游成都”,继而带动国内市场,逐步恢复国际市场,使旅游业重振雄风。
  6月7日,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青城山,迎来了一队特殊的登山者。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450多名省市机关干部一起,健步登上距山门2.5公里的天师洞,带头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为旅游消费复苏加油。“四川非典疫情已经得到严密控制,成都市至今没有一例非典。我们完全可以把第三产业从旅游这个环节启动起来,弥补前两个月的损失!”成都市主要领导信心十足。
  用非常之策撬动市场
  成都市的决策者们还多次深入富有“成都特色”的农家乐等地作专题调研。为了振兴旅游业,成都市制定了一系列的“非常之策”:
  ——政府贴息贷款资助旅游业,向该市10家骨干旅行社提供总额预计1700万元人民币的贴息贷款,专门用于旅行社启动和恢复市场,开展国际、国内市场促销包机、包专列等业务。这一做法,在国内尚属首例。
  ——水电气优惠补贴旅游业。为了旅游业尽早渡过难关,成都市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稳定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考虑到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人员和小语种导游等骨干专业人才培养不易,对全市86家旅行社暂时下岗职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5—9月期间按成都市最低工资标准发给生活补助金;在5—9月期间暂停收取旅游企业的旅游市场拓展费。在全市建立旅行社抗非典专项资金,70%用于非典恢复期对经营困难的旅行社进行特别临时补贴,30%用于旅行社抗非典短期贷款贴息;6—9月期间,对全市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旅店业的水、电、气价格实行优惠,水、气每立方米优惠2角钱,电价每千瓦时优惠1角钱。
  ——以“成都人游成都”为契机,启动国内国外市场。5月31日起,成都市文化局、旅游局联合推出“花重锦官城——走进博物馆”活动,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等名胜古迹门票对本地市民降价2/3。低廉的票价和一系列文化型、健身型、生态型旅游项目首先吸引市内居民“动”起来,继而带动国内市场,逐步恢复国际市场。
  ——旅行社组建旗舰拓展市场。由成都市13家旅行社业界的中坚力量(包括8家国际旅行社和5家骨干国内旅行社)结盟成立的“成都旅行社联合体”,从6月起全面出击四川省内旅游市场,与周边景区强强联合、降低游客出游费用,推出省内若干“特价旅游线路”。成都市还将与西安、昆明等邻近省市旅游界合作,开出旅游专列、包机,实现旅游客源互送,启动双方旅游市场。
  政府“救急”与企业“自救”相得益彰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自救,行业联合更为关键。成都市充分认识到,政府主要是“救急”,而不是“救济”,企业要树立信心,调整心态与战略,寻求振兴的途径。成都市鼓励许多大旅行社利用这一非常时期,充实队伍建设,更新产品结构,研究市场走向,为迎接旅游的复兴做足准备。成都市内各大景点、宾馆除了加强对员工的非典防预知识的培训,还注重政治、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青城山景区让在职职工实行轮岗工作制,空岗人员接受业务技能、普通话、基础知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培训。成都市内景点、宾馆等充分利用非典“空当”进行更新改造。都江堰古堰用李冰纪念馆乔富山庄开设具有道家特色的素斋,把荟萃宫建成集川剧绝活表演、四川名小吃、茶艺为一体的川西茶馆,并在近期完成景区健康步道的建设。武侯祠博物馆忙着整修园林,拓展大门,在门口建立三国文化广场,体现三国蜀汉文化特色的锦里一条街工程将于今年底完成;杜甫草堂加紧改造水系,实施唐代遗址保护工程。市内的向阳大厦、联运宾馆等14家饭店主动争取银行贷款,抓紧实施更新改造计划。
  专家预测,成都市旅游业反弹速度将超过原有预期,其中市内旅游反弹最快。随着成都市各区(市)县不断推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以及暑假学生市场的启动,预计7—8月份成都旅游市场效益将更加明显。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重新认识黄河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谈探索治黄新思路
本报记者 江夏
  要研究治理黄河的新思路,就需要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黄河50多年来,治理和开发黄河的各种科学技术手段确实大大进步了,不论建坝、筑闸、疏浚、扬水,都可以大规模地进行。在黄河上完成的许多业绩,都有很高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单独的一件事、一种要求,我们都可以办到,如:以小浪底为代表的控制洪水和泥沙的枢纽,以龙羊峡为代表的大型水电站,以人民胜利渠为开端的下游大规模的灌区,下游河道的整治工程以及水土保持中的许多创举……但是,我们对黄河从整体上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以致一些措施互相发生矛盾,在治理开发过程中发生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从整体上遭到自然的报复和惩罚。
  进入21世纪,在黄河的治理开发已达到现有水平的今天,我们应当冷静下来,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黄河演变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从而慎重决定今后的主攻方向。
  黄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淤积过程,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条地上河
  应当说,进入人类历史时期的黄河,其基本自然条件至今没有很大改变。从气候条件上说,黄河流域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其中大部分是半湿润区,其降水量不仅在年内,而且在年际间,都变化很大。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曾将全国上世纪90年代每一年的年降水量200毫米和400毫米的等深线加以比较,得出一个认识:我国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摆动的幅度不算大;但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摆动的幅度非常大。在干旱年代,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可能从半湿润区转变到半干旱区的范围。从地质条件说,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是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质过程是移山填海,冲刷黄土高原,塑造华北平原。黄河的功能,就是把流域内的水资源和泥沙资源,输送到华北平原和大海。因此,黄河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的淤积过程,也决定了它必然是一条地上河。
  在人类开发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的过程中,加剧了水土流失,在下游为了开发华北冲积平原,筑堤束水,形成黄河下游在各个时期的流路。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必然造成这条河道“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人们在下游以“宽河固堤”、上宽下窄的河道和不用堤防束缚的河口,来尽量延缓它的淤积,尽量减少它的决口,尽量延长它的每一条流路的寿命。
  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黄河泥沙有所减少,但黄河的水量也显著减少,导致下游河道的萎缩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力度的加大,上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大大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大大增加,水土流失逐渐治理,人工和天然植被也不断增加。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主要是:虽然黄河泥沙有所减少,但黄河的水量也显著减少,甚至水量减少大于沙量减少,特别是中小洪水显著减少,从而导致下游河道的萎缩。
  黄河流域水资源形成的机制是:天然降水首先为天然和人工植被吸收,然后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为社会经济用水消耗,最后剩下的才是进入河流的径流。根据国内外资料,在半湿润区,天然和人工植被(包括农作物)的年蒸腾量大约是300—400毫米,植物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如在400毫米以内,很可能全被植物吸收,而不产生多少地表径流。如遇连续干旱年,多年生植物为维持其生长,往往吸收土壤内储存的水分,形成较深的干土层,使以后年份的径流系数减少。生态环境改善后,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用水增加,这属于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
  由于以上各种影响,近年来在进入黄河下游沙量减少的同时,径流量也同时减少,特别在雨季降水量不太大的时候,径流量的减少更为显著,大大降低了发生中小洪水的机遇。
  从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报告可以看出,黄河汛期水量比重的减少幅度甚至大于汛期沙量比重减少的幅度。分析表明,各种开发治理措施,对黄河水沙关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影响,黄河下游产生“二级悬河”等问题,其症结还在于进入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
  研究今后的黄河,不是我们主观愿望要它怎么样,而是按照客观合理的发展,它可能是什么样,根据客观的可能条件,努力使它比较符合我们的要求
  由于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现在的黄河不同于过去的黄河,今后的黄河也将不同于现在的黄河。现在提出的下游河道各种主攻方向之所以不能统一认识,是因为所提出的各种主攻方向,是基于对今后黄河的各种不同预测和设想。我们应当首先统一对黄河今后水文特性的认识,根据它的水文特性,来设计它的中枯水、一般洪水、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通道。
  对今后黄河下游的年均水量将是多少,需要加以预测并制定必要和可行的对策。在年均水量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汛期水量的可能变化。黄河下游河道的情况并不单独决定于来沙量的减少,而是决定于水沙条件的搭配。水土保持必须大力开展,但对于实施水土保持后,入黄泥沙减少的程度以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必须与入黄水量的变化、入黄水沙搭配的可能情况统一研究,才能对下游河道的变化作出正确预测。
  总的看来,今后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减少的幅度和对水沙搭配的影响。要研究增加黄河水量、特别是增加黄河下游汛期水量的可行性。目前国家已确定以“南水北调”作为补偿北方水源的重要对策。因此,在研究黄河下游河道问题时,也应研究利用“南水北调”的东、中、西线,代替或补偿黄河流域的一部分用水,从而改善黄河下游河道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改变了思路,通过少量必要的人工措施,为大面积退耕休牧创造条件,从而利用自然力量恢复植被,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整治黄河下游河道,也要尽量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自然的力量,因势利导,“与自然和谐共存”,使我们的人工措施做到事半功倍,而不要事倍功半,更不要无效投入,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要按照黄河的特性,替它量身裁衣,打造一条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下游河道,包括河口。我们要以科技创新的精神,把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铲除豚草 护我家园
 一省五县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除害试点行动
  本报北京7月2日讯 记者朱隽报道:2003年农业部在辽宁省全省、云南省开远市、腾冲县及四川省西昌市、宁南县和攀枝花市仁和区(简称“一省五县”)组织开展针对紫茎泽兰、豚草的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试点行动,目前进展顺利。
  辽宁省豚草分布较多,今年在全省开展以“铲除豚草,护我家园”为主题的豚草铲除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00万人次参与,铲除豚草面积1400万亩,数量约56
  亿株。四川省、云南省紫茎泽兰分布面积较广。
  目前云南省已出动社会各界人士3万多人,铲除紫茎泽兰面积达4万多亩。四川省的铲除活动也取得了预期效果。
  各地的试点行动通过开展外来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培训、灭毒除害科普宣传周、豚草和紫茎泽兰现场大铲除、综合防治科技示范及交流等活动,使“一省五县”的豚草和紫茎泽兰的铲除率达到60%以上,并初步探索出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治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紫茎泽兰、豚草是给我国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的外来入侵生物。紫茎泽兰现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豚草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等地。人工铲除目前是防治紫茎泽兰、豚草等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气象部门提醒:
密切关注淮河流域雨量变化
  本报北京7月2日讯 记者朱隽从中央气象台获悉:6月下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到黄淮、江淮流域出现连续性降水,安徽北部及河南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强。6月20日至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地区降水超过多年平均值的2—3倍,由于降水集中、雨量大,造成淮河干流水位上涨。
  中央气象台发布:在明天白天降水短暂减弱之后,从明天(7月3日)夜里到后天,黄淮地区降雨将再次加强,局部地区雨量会大于100毫米。未来一星期内,我国主要降雨带仍集中在江淮到黄淮一带,仍将维持连续降雨的形势,而且会有集中降雨出现。
  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说,目前中央气象台针对淮河汛情及时开展了面雨量预报,辅助防汛部门计算淮河干流流量及水位;同时加强信息会商交流,为防汛部门及时提供决策依据。中央气象台也将继续在天气预报中发布有关地区的暴雨预报和地质灾害警报,请公众密切关注。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再公司股改引资进展顺利
  本报北京7月2日讯 记者曲哲涵报道:中国再保险公司股改办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该公司股改引资工作进展顺利,股改审计已经结束,预计非国有资本占相当比重。三家子公司下半年将顺利挂牌开业。
  据了解,中国再保险公司已于5月初全面完成股改的审计评估工作,进入引资谈判的实质性阶段,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其中,重组计划中“中再集团”旗下的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已与数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初步达成协议,引资规模预计超过1亿元人民币。同时,该公司筹建组还与一些境内战略投资者达成了有关协议,目前拟被认购股份已超过50%。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七月二日,一位农民的新鲜辣椒刚送到广西田阳县果菜批发市场就被客商收购。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以引进开发名、特、优蔬菜新品种为重点,实施优菜工程,秋冬菜种植面积达二十四点四万亩。 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摄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海关推广加工贸易联网监管
  本报北京7月2日讯 记者杜海涛从海关总署获悉:自1997年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海关开展加工贸易联网监管试点以来,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海关已对306家加工贸易企业实现计算机联网监管(不包括出口加工区联网企业),一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首先从联网监管中尝到了甜头。今后,海关将全面推行对加工贸易的联网监管方式,通过简化海关手续,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将更多的加工贸易企业加入到海关的电子联网监管当中。
  今年,我国加工贸易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势头,已经成为当前海关监管的主要贸易方式。目前,我国有近8万家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今年1至5月,加工贸易进出口1430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其中出口848.4亿美元,增长3..4%,约占我国全部出口的54.4%。联网监管提供的新的通关速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出口,增加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如深圳富士康公司在联网监管前,加工贸易年出口额仅10多亿美元,联网两年后的2002年,加工贸易年出口额达43.8亿美元。上海英业达公司在联网监管前,7个半月共出口9300万美元,实现联网监管后5个半月出口即达到3.47亿美元。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挂牌
  本报北京7月2日讯 记者彭嘉陵报道:中国煤炭工业进出口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简称中煤集团公司),并在京正式挂牌。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经天亮表示,中煤集团公司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经过2—3年的努力,使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0亿元以上。为此,中煤集团公司今后将着力完善八大业务板块:煤炭生产与贸易、煤焦化、煤电铝、煤矿装备、科研设计、工程施工、煤层气、咨询服务业。近年来,中煤集团公司坚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素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