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

应对就业挑战 你准备好了吗?
本报记者 施芳
  时值七月,又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走出校园,迈向社会。
  这又是一个特别的七月,昔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求职路走得不轻松。
  大学生就业究竟难在何处?户口、性别、档案,大学生就业环境如何完善?大学生如何调整心态,迎接职业挑战?请听三位被采访者的心声。
  孙振宇:北京市人事局副局长
程文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曹银鸽:首都经贸大学应届毕业生
  招聘会,投简历,面试——求职过程不轻松
  曹银鸽:我从去年11月开始参加招聘会,投简历。这个过程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女生,一个工科类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第一次招聘会,投了十几份简历,都没有回音,当时特别灰心。12月以后,我在一些人才网上注册,然后投了一些简历,仍然没有回复。后来参加的招聘会有了一些回复,我去面试,可能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面试也没有结果。3月份去实习,我与实习单位的同事配合得不错,之后与实习单位签了就业协议。
  程文浩:我们学校就业工作一开始忧大于喜,到最后喜大于忧。北航今年本科毕业生是2600多名,还有研究生、专科生一共是3000多名学生,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名学生,对今年的就业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幸好我们入手比较早,而且从学校一把手到主管书记,到学生处,还有院系做了艰苦、大量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们学校的本科生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8.5%,从这个情况来看,现在是喜大于忧。
  孙振宇:大学生就业,今年从全国看形势不容乐观,今年是扩招以后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年,212万毕业生,人数增加了,确实给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在我看来,所谓就业难,或者刚才讲的不容乐观,我觉得只能是相对的就业难。就北京情况来看,年初进行了一次关于就业需求的统计,当时企事业单位,包括机关需要的就业岗位大约4万多,而北京生源从总体上来讲,也是近4万人,这样就北京的人才来讲,就业和需求应该是相当的。
  曹银鸽:找工作时有一部分同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非常积极主动地去找工作。也有一部分同学处于一种比较茫然的状态,就是到就业的时间了,才来考虑这个问题,也不清楚自己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被动,一直在等,一直在耗。
  程文浩:我的感觉,现在是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在招聘或者求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站在优势的位置,学生站在被挑选的位置,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是弱者。有些同学同用人单位签了就业协议,用人单位单方面违约,学生就很被动,也很无奈。
  工资高,单位大,福利铁——就业的高期望值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
  孙振宇:现在许多学生就业的期望值很高,一是工资高,再一个单位还得大,保险、医疗这方面还要铁,叫做“高、大、铁”。
  曹银鸽:我觉得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业生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不管是不是“高、大、铁”的目标,然后应该有一种比较良好的心态,要积极地向这个目标去努力,能实现多少就实现多少。另外一方面,要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态。
  孙振宇:对学生来讲,希望找一个好一点的单位,工资高一点,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个问题,200多万学生不可能有200多万个“高、大、铁”的单位,有一些单位虽然是工资高一点,大一点,但不见得铁,这样就有一个怎么样选择职业、选择职位的问题。对于你个人来讲,你的才能也好,你的能力也好,能不能适应“高、大、铁”岗位的需求。
  曹银鸽:因为今年的毕业生特别多,招聘会上许多单位最开始的招聘条件就是本科,之后把本科划掉,改成硕士以上。这种情况,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毕业生比较多,所以就水涨船高,提高了条件。
  程文浩: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无限度提高条件,对学生肯定是不利的。对用人单位其实也是不利的,因为用人单位需要使用不同层次的人才,从专业的角度和用人单位的发展角度讲,各种层次人才都应该有。所以一味地追求高学历、高层次对用人单位并不是好事。
  性别、户籍、档案——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孙振宇:北京的各项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建设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户籍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北京将通过居住证的办法,给那些外地留京人员在工作上、生活上和市民一样平等的待遇。这样的话,就有利于他在北京工作,有利于发挥他的才能。
  曹银鸽:我在招聘会上投简历的时候,有的单位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个专业只招男生。我说你可以留下简历看一看,这个专业并不是只适合男生,单位会勉强把简历收下,我心里觉得还是有一些遗憾。
  程文浩:这也是普遍的社会问题。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用人单位不要有性别歧视。另外作为女生来讲,应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学校4年中,多方面丰富自己。有许多女性在单位里已挑起重担,这说明女性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孙振宇:确实有一些单位,只要男生,甚至在年龄等方面提出一些苛刻要求。政策上从来没有允许某些岗位只招收女生,某些岗位不许招收女生。相反,我们反复跟用人单位讲,不要只看性别、年龄,主要应该看学生的素质如何。
  努力,努力,再努力——积极面对人生挑战
  曹银鸽:通过找工作,我发现自己实践能力的欠缺。大学教育基本是课堂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实习的机会还不是很多。用人单位觉得学生只懂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差,到了单位不能上手。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程文浩:大学对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来充实自己,无论在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在其他素质方面,在这个环境里要充分锻炼自己,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曹银鸽:找工作会遇到失败,但是不要放弃,要积极一些,乐观一些。这是人生的转折点,希望大家迈好这一步。
  孙振宇:作为一个家长,我的想法是,对孩子期望值不能过高。我曾经跟孩子谈过,如果你选择当农民,你就要当一个好农民;如果你当工人就要当一个好工人;如果你当干部就当一个好干部,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各行各业都可以出人才。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了,我们大家努力了,大学生们肯定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找到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地方。
  (相关报道请见人民网人民视点栏目www.people.com.cn)
(附图片)
  题图: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日前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毕业生们洋溢着青春的笑脸。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摄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以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杨德广 张兴
  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种种教育不公平,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有中国特有的问题。对此,必须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为解决教育领域的不公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公平是和教育资源的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全社会所有人的需要,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就注定只能是一种理想。可见,教育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每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受教育需要的满足,必然会导致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利的被剥夺,于是公平问题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非到了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平问题。
  经济上的不平等是各种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公平也不例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法像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普及高等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只有少数的青年经过严格的考试筛选才能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
  就国内情况而言,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对高等教育经济支持能力极不平衡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和公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毛入学率比较高,欠发达地区比较低。如2001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1.5%,但上海、北京等地的毛入学率已超过了40%。那么,能否通过统一全国的高考分数来缩小这种差距以体现教育公平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平均主义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发达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会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全国的统一招生考试只是统一了考试科目,统一了相应的试卷,但是阅卷工作是分省组织、分省进行,在具体掌握阅卷标准上难以一下子做到全部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全国统一划定分数线,显然是难以操作的。可见,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公平就不可避免。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促进公平,没有发展,教育的社会平等促进器的功能也就无从发挥。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政府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稀缺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更多教育的愿望,实行教育成本分担的措施,让家长和受教育者本人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这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实行成本负担,可以扩大教育规模,增加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没有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只有少数人才有资格上大学,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也就无从谈起。
  相反,如果不实行成本分担政策,仍然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实行免费上大学并由国家提供经济资助的政策,由少数人享用全体纳税人提供的珍贵的高等教育资源,恰恰是不公平的。有研究表明,实行免费上大学并由国家提供经济资助的政策,由少数人享用全体纳税人提供的珍贵的高等教育资源,从中受益最多的恰恰是富裕阶层。通过提供免费设施来补助高等教育的最终结果,常常是把来自较贫困家庭的资源转为较富有家庭所有。换言之,实施免费高等教育给贫困阶层带来的不是公平,而是更大的不公平。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
  高等教育收费后不仅可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还可以使政府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其实质是用小范围的不平等换取大范围的平等。已有事实表明,在低收入的非洲国家,由于向大学征收相当于高等教育开支的学费,其小学入学率已从50%上升到70%。
  (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张兴:上海师范大学讲师)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北京景山学校分部劳技课见闻
崔永泰
  榔头、锤子、刨子……一阵忙乎之后,一张小小的板凳“诞生”了。要知道这些作品出自十几岁的中学生之手,真有些让人刮目相看了。这是笔者在北京景山学校分部劳技课上见到的一幕。
  在普通中小学开设劳技课是北京景山学校的首创,分部1996年创建以来,承继了这一传统。小学部劳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学会洗衣服、叠被褥、整理衣物、打扫和布置房间等。
  中学部的劳技课男女生分着上。男同学学习木工、钳工、摄影等。女同学学习服装裁剪、缝纫、编织、刺绣等。
  都说独生子女不爱干家务活,可是这些孩子在劳技课上的表现真不赖。修自行车时,补胎、换滚珠……他们一招一式学得有模有样。从此,同学们家里的自行车出了毛病,他们都会露上一手。女同学心灵手巧,虽说都是第一回干针线活,可是织出来的毛衣、编出来的中国结惹人喜爱。男生不上编织课,可是看到女生的“杰作”,有些男生也偷偷地跟着学了起来。
  九年级的尤婉卿是个能干的姑娘,上编织课时,妈妈陪她到北京红桥市场买来许多材料。没过多久,她就拿回来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妈妈分别送给了亲戚朋友,大家连声夸赞。去年冬天,尤婉卿还给姥姥织了一条厚实的围巾,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尤婉卿说她的手艺算不了什么,班里能工巧匠还多着呢!
  “开设劳技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对他们的思想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务处刘玉新老师说。老师惊喜地发现,一些学生原来不尊重老师与家长的劳动成果,组织纪律性较差,上了劳技课,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作风有了很大转变。女学生纪洁毕业后到新西兰求学,住在当地房东家。她每天自己整理房间、做饭、购物,生活自理能力令人吃惊。她说:“我的这些本领都是在景山学校分部学会的。我永远感谢我的母校!”
  (附图片)
同学们在劳技课上。 靳喆摄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既能减负又可环保
  把课本留给下届学生的做法好,值得提倡!一是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二是减少了纸张浪费,有利于保护环境。课本的一次性消费是资源的浪费。教育学生爱护书本,把课本留给下届学生,也是对孩子的环保教育。
  江西于都 康育生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课本是老相册值得收藏
  课本是人生旅途中求学生涯的纪念,童年、青春时光都与课本相伴,上面即使不写不画,同样如老相册一般记下了美好的往事。正因为这样,许多人将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都完整保存下来,时时翻看曾回答的问题,曾写下的言语……将课本留给下届学生,大家都会失去这特别的老相册,未免可惜。
  山东济南 苏啸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先给旧课本“整容”
  把旧课本留给下届学生可谓好处多多,但不容回避的是,旧课本上会留下许多学生的笔记,如课后习题有答案等。这些内容的存在会对新一届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惰性”,笔记会使他们“先入为主”,进而影响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把旧课本留给下届学生时,最好能进行“整容”,把旧的笔迹去掉。同时,对课本进行消毒,让新同学用旧课本能用得放心。
  福建沙县 乐德声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当心新旧课本内容变更
  毕业生把课本留给下届学生,本是件好事,既可以减少下届学生的经济负担,又节约纸张,保护自然资源。但必须注意课本内容的变更。近年来,由于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各学科课本知识和内容体系都没有固定下来,经常发生变动,特别是文科类的政治,时代性强,变化快,如果还用旧课本的话,那就误人子弟了。 山东济南 朱峰


第7版(科教周刊)
专栏:家长会

旧课本捐赠贫困学生好
  今年高考结束后,我们县里不少学生将用过的课本、学习资料分类整理好,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下届同学。目前,我国农村许多贫困学生得到了捐助,但捐助毕竟有限,有些贫困学生买不起价格不菲的课本和学习资料。如果上一届学生能在学期结束时,将还有使用价值的课本、学习资料捐赠给下一届贫困学生,这将对下一届贫困学生很有帮助。
江西安远 叶东兴
(下期继续关注:把课本留给下届学生如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