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6版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影视广角

  为应对非典而诞生在中国的“空中课堂频道”,受益的不仅仅是当时荧屏前的学生。如今非典疫情已过去,被世人称赞为中国教育一大创举的“空中课堂”命运如何——
“空中”还会有“课堂”吗?
本报记者 向兵
  由于非典的影响,学校大多放了假。为了解决学生们上课的问题,电视台开播了“空中课堂”节目。教育部门抽调最优秀的教师,精心准备教材,使“空中课堂”播放的节目,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的最高水平。有一天我同孩子一起上了一节英语课,感触颇深。那节课讲得非常好,我们当地教师很难有这个水平。当地孩子如果不是因为非典停课,是听不到这样高质量的讲课的。由此我想到,为了更大程度地挖掘师资人才,提高全国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能否在非典灾害平息后,继续把“空中课堂”办下去,让广大身处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不高地区的孩子们也能通过电视享受高水平教师讲的课呢?这是本版今年6月20日《看台人语》刊发的山西曲沃县读者李晓涛的来稿中的话。
  “空中课堂”是我国政府和广大教育及电视工作者的一个创举。今年春夏之交,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区的不少中小学生停止了上课。4月24日,中国教育电视台得知由于北京地区非典疫情加重,北京市教委决定城区中小学校放假两周的消息,立即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北京市教委联合推出了每天3小时的“快乐课堂”节目,请北京市的特级教师通过电视为在家的小学生提供学习辅导。“五一”期间“快乐课堂”改为“空中课堂”,每天延长播出时间,并加进一小时的现场直播节目“今天我在家”,通过游戏活动等节目与放假在家的小学生进行沟通,节目播出后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5月初疫情蔓延,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华北、东北、西北及重庆不少地区中小学相继停课。鉴于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根据“空中课堂”在北京地区的良好反应,积极寻求让全国停课在家的孩子都能看到“空中课堂”的播出办法。5月16日,在国务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教育部的积极努力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教育电视台获准在抗击非典特殊时期增加一个卫星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向全国播出。“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国教育台‘空中课堂频道’。”5月19日上午7时55分,千百万双期盼着的天真眼睛终于在荧屏上看到了面向全国的“空中课堂频道”。一个电视新频道节目的制作、编排,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空中课堂频道”只用了5天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切,这也是一桩破天荒的奇迹。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及时向各地广电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停课地区的有线广播电视网必须安排专门频道无偿转播“空中课堂频道”的节目,有力地保证了节目的落地、入户。“空中课堂频道”每天播出17个小时节目,专门为停课在家的中小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服务,它不仅将北京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全国各地,同时还制作播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富于启发性的教学节目。
  “空中课堂频道”一开播,便引起了强烈反响。开播的第二天,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热线电话铃声就没有停止过,观众除了感谢、赞扬,纷纷询问课程节目表、可否购买光盘等。还在“空中课堂”开办之初,国务委员陈至立就专门来到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考察。指出,中国教育电视台和北京市教委共同开办的“空中课堂”,对停课在家的中小学生进行课堂辅导和心理关怀,这是一个创举,稳定了百万学生,就是稳定了百万家长,也就稳定了社会。中国的“空中课堂”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电视网广播公司等境外媒体专程来到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空中课堂”。同样遭受非典疫情,面临中小学生被迫放假在家的新加坡政府对中国的“空中课堂”备加赞赏。
  作为非典肆虐时的一种应对手段,“空中课堂”和“空中课堂频道”的及时问世,真切地体现了党和政府在非常时期的指挥能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广大教育、电视工作者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同时,它也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推动现代教育的教育课。“空中课堂频道”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国民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解决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缺乏困难,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搭建起了一个有力的平台。可以说,“空中课堂频道”的受益者,远远不仅是当时坐在荧屏前的千百万中小学生。
  “空中课堂”是一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得民心促发展的实事、好事。本报6月20日刊发了山西读者李晓涛的稿件后,要求“空中课堂”继续办下去的读者来信纷至沓来。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获悉,教育电视台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更加努力地办好“空中课堂频道”,力求以生动活泼的、卓有成效和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将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及时地、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和教师。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新作快递

《危情雪夜》演绎患难真情
周建刚
  电,在今天的社会已是城市血脉流动的动力,断电如同城市心肌梗,无疑是一场灾难。在今天的中国,欢乐祥和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但地震、洪水、瘟疫等自然灾害以及现代城市的突发事件却常常让我们不得不面临生死的抉择。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风雪之夜突然遭遇停电,这会引发多少意想不到的事故。加拿大著名作家珂裴·里利曾以此为题撰写了一部动人的长篇小说《超负荷》。如今中国导演陈国星要用镜头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危情雪夜》的故事。在中国人民刚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时节,陈国星选择了雪夜停电这突发事件作为题材,显示了导演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影片《危情雪夜》并未过多渲染停电造成的灾难惨境,而是把重心转向了断电之后整个社会如何快速地应对、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演绎出一场震撼人心的雪夜大救援,在灾难的背景上凸现各色人物。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人与人隔膜而陌生,而一场始料不及的停电,使人们处在黑暗之中,生命遇到了挑战,这时他们才陡然醒悟到生命中所应该珍惜的美好,懂得了该如何去关爱自己,更关爱他人,也因此激发出潜藏内心的人性的美好来。为解决棘手的供电问题,供电局于总工程师向市领导提供了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身先士卒站在救险一线,正是他临危不惧的行为感动了每一位救险者,也包括抢救了他生命的妻子叶大夫。同样,与他存在着感情危机的叶大夫在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时,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市长最关心的是尽最大努力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在危机面前他坦言,“要透明,要让百姓知情”,表达了政府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他在果断处理险情的时候,同样没有忘记到养母的病榻前尽一份人子之道;幼教老师苏宝,保护好孩子是她的职责,然而在生死关头也会想想那挥之不去的恋情。警察历尽艰险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他将要抓住嫌疑犯的那一刻,他却被对手在抢险时刻表现出来的善良一面所感动。在经历了风雪之夜,他备加珍惜被他忽略已久的父女之情——等等这一切,使最后每一个人物鲜活起来。而影片透过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塑造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一个主题:关爱。
  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陶泽如、吴越、何冰、高明、马伊俐等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美的电脑特技,壮观的雪夜长城以及惊险的直升机救险等宏大场景,构成了影片的观赏性,而成为影片灵魂的仍旧是人物所传达出的“爱”的信息。
  应对大停电市领导果断的决策、科学而有力的补救措施,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真情,使我们赢得了胜利,重新获得了光明。它体现的是我们社会的进步,体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美好的人性。刚刚过去的非典疫情留给人们许多思考,当我们再次面临突降的灾难时,我们需要什么?《危情雪夜》给出了答案。
(附图片)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快语

烫嘴的“山芋”
吴志实
  电视不可不看,就像饭不能不吃。但打开电视往往看见的老是开会。娱乐节目也如是,“综艺节目”、“综艺大观”之类,一如鸡鸭鱼肉老吃,肠胃不适便注定了。
  要说我也不是挑剔的观众,也没时间整天坐在电视机前指东道西。我很理解我们的电视工作者,对他们辛苦和所肩负的责任,也很同情。但对影视工作者我就不那么宽容了,虽然他们也承担着教化的义务,可他们的工作毕竟有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就不妨苛刻一点。
  引发我说这话的起因是和电视剧有关。因为你打开电视,在黄金时间里看到的电视剧许多是大清国的皇帝、官宦、侠客,乃至五花八门的市井人物在指点江山,在勾心斗角,在厮打群殴,在荒淫无度……这会不会使人误以为时光倒转,莫名其妙呢?不知别人作何感想,反正我是不免要匪夷所思的。莫非离我们最近的清王朝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宝库?不然怎么电视上多是这类题材的节目?我很希望编导们蜂拥着拍清朝戏是无意中的“撞车”,或者更好听一点说是出于对历史的“关照”,以及考虑到“以史为鉴”。但你无法否认,当一个晚上好几家电视台同时播出好几部清朝戏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使人感到不可思议。
  它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起码可以让人问一句编剧和导演们,是什么样的一种初衷使大家在创作上“殊途同归”?我以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提问。用怀旧和好古大约不能对上述问题解释得圆满,以投老百姓所好,说他们喜欢“古典”,大约也不能自圆其说。依我的猜度,这或许与编导们规避和无力面对现实的沉重不无关系。话语方式的贫乏使他们无从找到和现实对话的可能。生活中寻找不到感觉便只有在创作上偷巧,而偷巧又是讨好观众的惟一途径,大约便是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离奇的演义。
  不能说我们的编导无能,他们确实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帮我们打发着空闲的时光。但现实生活中诸多问题乃至事件,确乎对他们又打不起精神,引不起关注,好像他们生活在月球,总是“高高挂起”,以俯视的眼神,不屑于地球家园的苦痛。他们不可能遁世,他们也有灵感,不过他们视野捕捉的只是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这之外,好像全然和他们无关紧要。但精神食粮的提供需要五味俱全、丰富多彩,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恐怕不能不考虑产品的花色和担负的责任。人不可能老是吃流食和甜点,精神的餐饮自然也不能总是让死人以及现代的甜哥甜姐们卿卿我我地充斥荧屏。对当代生活,谁也不该回避。
  现实题材或许确实只是烫嘴的“山芋”。那么就不去吃么?说来,编导们对该怎么去“吃”这烫嘴的“山芋”,艺术地表现它,是需要鼓起勇气和敢于面对的。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旧画重提
  在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国军民和白衣战士打了一场抗击非典的胜仗,得到了世界的赞誉。但我们也吞下了含有羞耻味道的苦果——“吐痰大国”的恶名!希望通过这次无硝烟的战争,我们能痛改前非,彻底改掉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这一恶习。前几天北京传媒报道,非典以来,路上行人随地吐痰确有减少,但骑自行车吐痰的人依然如故,这使我想起了八年前画的一幅旧作《卫生车队》,现捡出供骑车痰友知耻而后勇。
2003年7月 华君武文并图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夏雨吟
陈则周   雨是苍天对大地的赐予,雨是自然界的精灵,雨是长空洒向山川的金丝银线。一年四季皆有各具特色之雨。在我的心目中春雨的淅淅沥沥,秋雨的缠绵纷扬,冬雨的冷峻寒彻,在夏雨面前都显得逊色。
  刚才还是阳光灿烂,此刻却突然阴沉下来,顷刻间布满浓浓的乌云。乌云笼罩着天空,眼前一片昏暗,闪电像利剑劈开乌云划出一道亮光,扫去昏暗带来的沉闷。隆隆的雷声好像从头顶滚过,像群马在大山奔腾,似陨石从空中跌落,震人心魄,一道道霹雳在长天炸响,在原野回荡,震耳欲聋。雨点和雷声几乎是同时落下来的,雷阵雨即暴雨来临之前狂风四起,狂啸在群山、轰鸣在峡谷,雨借风势,风助雨威,泻向山川,洒向大地,雨越来越大,雨越下越猛,雨柱进而变成雨帘,和着风,和着雷电,主宰了整个世界。视野中的楼房和树木隐入烟雨苍茫之中,溽热遁逸,顿觉凉爽。
  呵,夏雨,给炎热的天气带来凉爽、舒心,夏雨淋漓尽致,奔放豪爽。夏雨,尤其是雷阵雨,来势异常迅猛,气氛荡人心魄。狂风摧枯拉朽,乌云翻滚奔涌,势如波涛,闪电像利剑劈裂天幕,雷声震耳欲聋,惊天动地。这一出出景象展示后,劈劈啪啪,像擂响了激越的战鼓,敲得瓦片丁冬响,打得树叶倏倏落。夏雨的脚步由轻到重,由缓到急。起初,雨像断了线的珍珠。霎时,便连成一条线,垂直而下,像一张浩大的网,罩得天苍苍,地茫茫……
  夏雨,你疾猛的来势多像勃发的青春。夏雨,你不似春雨那样轻巧缠绵,你不似秋雨那样微冷萧索,你不似冬雨那样冷凄飘零。夏雨,你粗犷、坦荡,是高亢激昂的乐章,是豪迈雄浑的诗篇,是浓墨写意的画幅。你像激雷炸天河,瓢泼而下,滂沱而下,呼啸而下,大方洒脱,来去匆匆,下得淋漓,收得痛快。暴风骤雨过后是几泓水潭、几条小溪;夏雨冲走的是烦人溽暑,涤荡的是恶心的污秽。是的,你不像羞涩少女般的春雨,给花草以柔情湿润的吻;雨后迎来的是山清水秀,尤其是出现的特异奇观——彩虹五彩缤纷,令人赏心悦目;你不像絮烦的老太太似的秋雨给人以难耐的缠绵和湿润……你倒像豪放的小伙子,抑制不住满腔激情向大地倾洒。夏雨,充满生气,步履矫健,神志高昂,肩负着一个摧枯拉朽、洗刷世界的使命。
  夏雨后的原野五彩斑斓,灿然夺目,绚丽的彩虹似气势雄伟、美丽壮观和虹桥飞架长空,与其祝愿美景永驻人间,不如说只愿夏雨常降大地。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

增华阁上读萧统
朱凤鸣
  阳光透过红枫翠柏,暖暖地洒在镇江南山腰一座名叫增华阁的二层小楼。不少游人在层林尽染的各处景点游玩后,总会在这里留连忘返。因为这里有一位令人景仰的昭明太子萧统的塑像,不远处还有他的读书台。
  萧统字德施,南朝兰陵(今常州)人,是梁武帝的长子,2岁时被立为太子。他自幼聪慧好学,仁厚善行,性爱山水,少年时就读遍经书。20岁时他来到镇江南山招隐寺,建了一座增华阁和一处读书台,从皇宫里运来了3万卷藏书,潜心研读。他还招纳天下英才名士到增华阁,其中包括已入佛门为僧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由于萧统本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又邀集了天下饱学之士共同研究,所以选编出的《文选》,即著名的《昭明文选》,成为当时选择最精的文学总集。
  该《文选》共30卷,上起周代,下到梁代,七八百年间共编入屈原、宋玉、司马迁、曹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129位著名文人的赋、诗、杂文等752篇,文体各异文质并重,是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由于劳累过度,身心交瘁,萧统编纂完《文选》后双目失明,不久病逝,年仅31岁。
  我随游人在增华阁与读书台之间徜徉,遥想当年昭明太子上午在读书台读书,下午在增华阁与朋友研读诗书的情景,深深折服于萧统甘愿放弃继承皇位,隐居深山编纂《文选》的精神,这首先是对封建王朝帝制的挑战。试想,在那为争夺皇位不择手段甚至有的亲兄弟都会互相残杀的封建社会,萧统敢于漠视皇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还有地位尊贵的他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尽管自己也博览群书,但他仍能礼贤下士。如果他没有虚心治学的精神,何以能吸引当时文学名流刘勰、钟嵘辅佐他精心编书。
  最可贵的是他的平民意识。他放弃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甘愿隐居深山过较清苦的平民生活,而编《文选》的目的是想让没有钱的百姓子弟也能读到好书,这样体恤民情的太子当然会永远留在人民及后人心中。不是么?镇江市有关部门曾以“增华阁”为题,举办过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一次就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前来参赛,成为当年镇江市一大新闻。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这样的综艺节目真庸俗
  “某歌星最在意女生的是——A:牙齿、B:眼睛”,“某歌星初吻的年龄是……”这是7月11日晚,东南某省卫视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现场提问。经过观众一阵如痴如醉的狂呼后,这位歌星登场,他毫不掩饰、毫无羞涩地纠正道:“1.眼睛;2.十五岁”。顿时,现场又是一片惊叫狂喊。笔者不堪忍受这等庸俗无聊的内容,按动遥控器,调到中原某省卫视综艺节目。只见一俊女撅着屁股,一猛男抬起腿,用膝盖将放在女子臀部上的气球顶破,在数分钟内,以气球破碎多者为胜。比赛中,靓女咬紧牙关忍受着猛男膝盖的撞击。“比赛”结束后,那俊女早已花容失色,站立不稳,但仍强做欢颜,听着主持人肉麻的奉承。
  当无数教育工作者为越来越多、越来越年幼的青少年早恋而忧心忡忡时,我们的电视工作者是否应该反思?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亿万观众制作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与庸俗无聊说“不!”
  湖北丹江口市丁家营镇宣传办 许光泽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谁来管管这类评奖活动
  本人在基层从事生物医学与微量元素研究。由于经费紧张,更加之西部地区欠发达,工作中总是精打细算,目的是早出成果,为人类健康服务。可是事与愿违,老是收到一些“获奖”之类的通知,它们多冠以全国名义,有的还是“香港国际某某协会”。这类通知先是庆贺你获奖,然后是让寄邮费,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甚至千元不等,纯属以获利为目的。现在名人大典很杂乱,有的还拉上名人与领导题辞,入编者只要交钱订书即可入编。此类评奖即不能创造社会财富,对科技创新与文艺创作也没有促进作用,只是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罢了,任其发展,将会同假文凭、假护照一样危害社会。
  陕西省紫阳县人民政府 梅紫青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宣传做好事也要合法
  我爱看北京电视台的“七日七频道”,可对7月5日的节目,我想说几句不同的看法。
  主持人给我们评述了一个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故事。一个中年妇女要去买特价冰箱,倒了三次车,走了不少冤枉路,还是没有找到地方,急得火烧火燎。问路时,一个小伙子自告奋勇骑自行车把她送到国美,使她如愿以偿买到了限量的特价冰箱。一路上坡,小伙子累得衣服都湿透了,可他既没有留下工作单位,也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
  对这件好事,我觉得不宜大力宣扬。骑车带人是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做好事却违反交规,不该提倡。要真是性命攸关抢救病人还能谅解,可仅仅是为买特价商品而置交通法规于不顾,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宣传学雷锋也要注意一定要合乎法律,如果在节目的结尾加上一句“我们提倡做好事,但并不提倡骑车带人”就好了。北京市四清集团宣传部 徐大华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无视法律法规 闹得让人揪心
  电视上近来天天播出的一则手机广告,无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广告法》的规定,竟使用了四种方言,惟独听不到一句普通话。画面中还多次出现闹得让人揪心的场面,如一青年脚踏滑板从空中落到大街上;在乌烟瘴气、一锅粥似的大餐厅里,高谈阔论中突响高分贝的手机铃声;在超市中,又因震耳的手机铃响而惊得顾客将手提的一兜鸡蛋掉落地上,变成一摊“蛋花汤”……这些既不文明、雅观,更与涉及道路交通、环境大气保护和噪声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西里 方孜行


第16版(周末文艺)
专栏:看台人语

主持人别充专家
  近年来,有些电台或电视台主持人与专家一起主持节目时,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老喜欢当专家的现象引起了很多观众(听众)的反感。比如,在回答某一个观众或听众提出的问题时,本该由专家来说的话却让主持人毫不谦虚地说个不停。许多专家对此一般表现得极有涵养,并不介意。但作为观众(听众)却受不了,因为主持人之所以能就某个问题口若悬河,关键在于他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并不能证明主持人也具备了专家的水平。所以,希望有此类爱好的主持人能切实纠正自己的毛病,千万别在众人面前充专家,因为大伙都很清楚,坐在你身边的才是专家,你硬要越位,只能让人觉得你没水平。总之,说你该说的话,其他的让专家来说,好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人事局 吴建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