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名人生活

曼德拉,生日快乐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新烽
  7月18日,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迎来了他85岁寿辰。清晨,在曼德拉家门前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几十只生日蛋糕等待着品尝。其中3只大蛋糕上有曼德拉的头像;一个由85只小蛋糕组成的塔形蛋糕造型独特,据说它寓意着“人民团结”。
  上午8时,曼德拉和夫人格雷萨迎着朝阳走出家门,他们笑容满面地向群众致意,等待在门前的南非国家军乐团奏起了《祝你生日快乐》,接着演奏了专为他生日创作的《马迪巴进行曲》。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群众纷纷自发地前来为曼德拉祝寿。比勒陀利亚大学的学生和几名小朋友在曼德拉门前高歌《祝你生日快乐》;一名黑人青年代表一家公司将一篮鲜花献给曼德拉……
  上午10时,曼德拉儿童基金会的10多名残疾儿童前来祝寿。曼德拉与孩子们一一握手,勉励他们身残志要坚,“你们与正常人一样,有理想有前途,你们将来可以参加奥运会,为国家和民族争光。你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他还高兴地切开一个大蛋糕分发给残疾儿童和各界来宾(见上图。李新烽摄)。
  南非航空公司特意为曼德拉送来一架新购买的A340—600空中客车的模型,这架飞机将以曼德拉的名字命名。公司负责人在赠送给曼德拉头等舱登机牌时表示,持有这张登机牌,曼德拉夫妇随时都能享受免费服务。与此同时,同型号的一架飞机在曼德拉的屋顶上空飞过,以这种特殊形式向他贺寿。
  接着,执政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执委会前来为其前任主席祝寿。寿礼是一个“心”形状的大蛋糕和全体执委签名的生日贺卡。非国大亲切地称曼德拉是“伟大的父亲”,感谢他为非国大和南非与非洲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曼德拉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执政党一定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为他们谋利益,决不能因为当政而忘记群众,忘记自己的历史。”在感谢非国大的生日祝福时,满头银发的曼德拉幽默地说:“如果我还能活85岁,就是因为我收到了来自全世界这么多的良好祝福。”
  连日来,生日问候、贺言与祝福源源不断地从国内外涌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来生日贺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高度称赞曼德拉为全世界的民主与自由做出了贡献,称他是“和解与和平的楷模”。姆贝基总统赞扬曼德拉是“上帝赐给全世界的礼物”,“是新南非的缔造者,没有他就没有南非的今天,他的生日已成为全国性的庆典”。最大的反对党民主联盟也表示:“感谢曼德拉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曼德拉的密友图图祝愿他再活85岁!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表示:“曼德拉为民族和解做出了巨大贡献,人民将永远铭记他。”
  在曼德拉寿诞之际,他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1.5万多个祝寿的电话和2.2万多条祝福的手机短信。南非报纸均在头版向曼德拉祝寿,《星报》出版了专刊;国家电视台播放了曼德拉的专题纪录片;国家电台开通了主持人专线,在曼德拉生日特别节目中,各界群众争先恐后打电话、唱歌,以表达自己对曼德拉的敬意。一名听众为他献上一首歌,歌词大意是:无论你到哪里,不管你做什么,上帝都在保佑你;无论你到哪里,不管你做什么,上帝都和你在一起。
  19日晚,南非为曼德拉举行盛大的生日宴会,16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流出席了宴会。席间,曼德拉精神焕发,脸上绽出笑容。
  20日上午,曼德拉来到黄金城约翰内斯堡市区,为横跨该城的“曼德拉桥”剪彩,并语意深长地说:“该桥的修建是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制度斗争胜利的标志。”
  为了全体南非人民的自由平等,曼德拉奋斗了整整一生。他曾度过27年的铁窗生涯,出狱后,又以海一般的宽广胸怀,与白人种族主义政权进行和谈,亲手缔造了人人平等的新南非。在1994年首次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中当选为该国历史上首任黑人总统。1999年退休后,他仍关心着南非人民和非洲人民的疾苦,调解非洲冲突,带头向艾滋病宣战。因而受到南非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与崇敬,正如一位中国诗人在一首诗中所赞美的,“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
  曼德拉给世界带来了微笑,人们衷心地祝福他: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附图片)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环球漫笔

小松鼠惹的祸
蒋元明
  到巴黎不去凡尔赛宫,就好比来北京不看故宫一样。凡尔赛宫在巴黎西南郊20多公里处。起初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路易十三于1624年在这里建了一座狩猎城堡,他的儿子路易十四又改造扩建成王宫,1689年才完成。
  凡尔赛宫与故宫不同,它的建筑都是大理石的,而且外观高大雄伟,里边玻璃灯饰、金属打制的塑像、大理石雕塑和大型壁画,显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再加上后花园,100公顷,几何图形,跑马道,露天剧场,一时成了欧洲各君主效仿的榜样,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凡尔赛宫,但规模和气魄都要小一号。国王和王后分住左右两厢,各占一半,中间是长廊,不像中国的皇宫,分前殿后宫。但这里的王后也没有地位,只管生孩子。
  翻译张先生肚子里装满了逸闻趣事。他说,路易十四见他老子生前受各方的欺负,当政后就把王权集于一身,在郊区盖凡尔赛宫就是他的一招,然后把贵族大臣都迁去,看管起来。他上台后,为了树立权威,就想整治那些大臣。最先倒霉的是财政大臣。财政大臣为了显示自己的忠心,讨好国王,请路易十四到他的郊区别墅去做客,好吃好喝好侍奉。路易十四见这家伙住的吃的都比自己强,过得比自己还滋润,已经老大不高兴了,又见他家的族徽图案是一棵松树和一只快乐的小松鼠,下边还有一行字:我想爬多高就爬多高。路易十四心里骂道:你想爬到我的头上?蠢货!回宫后,他暗示手下人揭发财政大臣贪赃枉法等劣迹。心有灵犀的人有的是,趁机落井下石一点不含糊,有的没的揭出一大堆,财政大臣算是倒了八辈子霉,被革职查办,家产全抄。到死他也没弄明白自己是栽在那只快乐的小松鼠上,更没想到是露富招来的大祸!
  凡尔赛宫最多时住过两万人。路易十四有两大嗜好,讲吃好赌。他喜欢和贵族们赌,当然富豪们只有输的份儿,谁敢赢呀?路易十四还开导他们,赌要先学会输,输了还要高高兴兴,才有风度。输光了,他又借钱给他们再赌。总之很有手腕,可称一代枭雄。
  走出宫殿,来到广场,正中央就是这位路易十四的骑马铜像,威风八面。
  张先生把凡尔赛宫的主人说活了。的确,在强权者看来,一切都在他的股掌之中,他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他要收拾谁就收拾谁。这让人想到今天的一些风云人物,也活像一只小松鼠,跳来跳去,跳倒霉了,被“斩首”。世界上有个地方多灾多难,有人说都是石油太多招惹的,才引来无穷的祸端。不怕贼偷,就怕被贼惦记。而且贼还有一套蒙事的本领,满嘴的冠冕堂皇。可那个贫穷的非洲,那个撒哈拉大沙漠,你看谁去折腾找事儿,有谁惦记啦?这么看来,贫穷也不完全是坏事。除非你富了,又有足够的防卫能力,贼想下手都不敢!
  我们知道,1870年,凡尔赛宫被德军占领,普鲁士的威廉在这里登基当上德国皇帝。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凡尔赛宣告成立,1919年,法德和平条约(即著名的凡尔赛和约)在这里签署。加冕厅陈列着格罗画的《阿尔及尔战役》和大卫的《拿破仑加冕礼》。
  有趣的是,今天法德两国一再强调他们是“欧洲发动机”,那意思很明白,不希望别人老惦记、乱插手,哪怕你是来自火星也罢。(徐鹏飞画)
(附图片)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外剪影

色彩纷呈的地下蛟龙
曹炳坤   地铁是城市中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它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无污染、准时、方便、舒适等优点。目前全世界有100多座城市开通了300多条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6000公里。
  伦敦是世界上最早修建地铁的城市。第一条地铁线于1863年1月10日通车。目前伦敦地铁总长294公里,居世界第二。伦敦80%的上班族是乘地铁上下班的。伦敦还有一条邮政专用地铁,全长10.5公里,全部实现电气化和自动化,行车密度高、速度快,大大加快了信件和邮包的运送速度,深受人们的欢迎。
  法国巴黎地铁是世界上层次最多的地铁。它连地面大厅共有6层。地铁建筑精致美观,其行车、管理等都实现了电脑控制。2001年,巴黎地铁新建了一条全自动线路,使巴黎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地铁行驶在中央控制室通过监视器和电脑控制。连接中央控制室的监视器不仅安装在各车站,而且安装在车厢内。
  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年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总运量的45%。800多万莫斯科市民平均每人每天要乘一次地铁。莫斯科地铁车站建筑构思新颖,气势磅礴,富有艺术特色。乘客进入车站,犹如进入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由于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地铁列车的最短间隔只有80秒。莫斯科还建造了一条秘密的专用地铁,其主要任务是在战争时期便于国家领导人在市内行动。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地铁最多的国家。纽约、芝加哥、费城、华盛顿等10个城市的地铁总长达1200公里。纽约地铁是世界上运行线路最长的地铁。它的线路多达37条,全长416公里。但纽约地铁的肮脏和高犯罪率也是首屈一指的,每年发生在这里的犯罪案件达1万起之多。旧金山地铁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铁之一,列车的运行速度高达每小时128公里,堪称世界地铁列车的高速冠军。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海湾地区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海湾大桥的桥板受震断裂,桥上交通顿时受阻,而此时旧金山的地铁仍畅通无阻,当时飞驰在海底隧道中的两列对开的地铁列车安然无恙,列车司机对大地震竟没有丝毫觉察。
  新加坡地铁以清洁、安全著称于世。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地铁乘客能触及之处,均不采用木质、天然纤维等易燃材料,同时还有一整套灭火救灾的自动监测系统。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在车站站台上还设置一排透明的安全幕门,当地铁列车到站后,在电脑控制下,幕门和车厢门同步开启,保证乘客安全上下车,乘客上车完毕,在车门全部关严后,列车才能起动,站台开启的幕门同时关闭。
  斯德哥尔摩地铁现有110公里地铁线路,它被誉称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在99个地铁车站中,有一半以上装饰着不同的艺术品,它们表现着不同的主题,给斯德哥尔摩地铁增添了生气勃勃的活力和憧憬。它的独特的装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世界上埋得最深的地铁是朝鲜平壤地铁,它深达100米左右(一般明挖10—20米,暗挖埋深20米以上)。世界最浅埋的地铁是我国天津地铁,最浅处仅两三米。
  世界上最高的城市地铁是墨西哥地铁,修建在海拔2300米处的高原上。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有一条缆索地铁,全长1.5公里。它的轨道大部分出没于隧道之中,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山地铁”,列车只需两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200名旅客送上3500米的山区游览胜迹。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里斯本的象征——贝伦塔
阎维祥摄于葡萄牙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减盐与养生
——日本健康长寿县长野印象
本报驻日本记者 孙东民
  保持了半个多世纪和平环境的日本,不仅因此造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而且争得了世界长寿国的荣誉。自1985年起日本就跻身于长寿国之列,女性平均寿命84.93岁,连续17年居世界第一;男性78.07岁,仅次于冰岛。
  日本有两个“长寿县”,长野与冲绳。在健康长寿综合指标排行榜上,长野与冲绳并列第一。而长野县2001年男性寿命居日本第一,达79.67岁;女性为85.86岁,列全国第三。而早年长野人并不长寿,1965年时男性是68岁,女性72岁多,分列全国第九和第二十六位。前不久,我去长野县采访,探询到改变长野人寿命的奥秘:一是普及保健知识,二是提倡减盐。
  长野古称信州,多山,有日本屋脊之称。昔日相对封闭的环境使这里成为“空气好,水好,农产丰富”的绿洲。
  长野县有实行数十年的“保健辅导员制度”(简称保健员),发祥地在须坂市,由保健专家大峡女士首倡。凑巧,长野县日中友好协会理事长西堀正司先生家住须坂,得知我要了解长野的健康长寿情况,他特别提到了保健员的作用,认为他们对于改变人们的卫生观念,移风易俗,起到了很好作用。
  须坂有5万多人口,保健员制度建立于1958年。最初的理念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担负保护家庭健康责任的主妇应该具有卫生知识,成为良好的“家庭健康管理员”。保健员由家庭主妇担任,任务是接受健康知识的培训,配合政府向各家各户宣讲推广。保健员每两年轮换一次,而且不能连任,这意味着家庭主妇基本上都能轮上一遍。
  在须坂我们与保健员进行了座谈。须坂市虽说不太大,但市里专设保健预防科,推行保健预防、保健指导、母子保健活动。保健员有5000人,平均每60户设1人,市里只给少许经费用来邀请专家讲课,对保健员唯一的优待是一年能有一次“慰劳招待旅行”。她们说,成立之初主要是协助卫生部门进行预防寄生虫病、计划生育活动;上世纪60年代重点预防脑中风等成人病,测量血压,推行“减盐运动”;80年代以后提倡运动与营养。由于须坂市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2万,因此老龄健康日益突出。
  长野属内陆县,由于寒冷与低营养的饮食生活与高强度的劳作,使长野人养成了嗜盐的习惯。长野产的“信州大酱”驰名全国,长野人一日三顿爱喝酱汤,还爱吃咸鱼、咸菜,连吃的柿饼都是咸的。这里的名产还有“野泽腌菜”,类似北京的“雪里蕻”,当地人除了当咸菜吃,还就着喝茶。由于食盐摄入量过大(每日约17克以上),高血压与脑中风成为长野人的“生活习惯病”。上世纪60年代全日本脑中风发病率属长野县最高。长野县在70年代死于脑中风的占死亡总数的1/3。
  长野县从1967年建立改善饮食生活推进员制度,举办营养讲座、料理讲习。80年代又大力推行“淡味运动”,提出了“腌菜减盐3%、酱汤减盐1%,每天少喝一碗酱汤”的行动指标。但长野人口重,认为少盐的饭菜如同“兔子食”一样没味道。于是“保健员”又提出哪怕每餐有一道菜是淡的,或者也可以加点醋或柠檬汁等建议。保健员拿出一种“测盐计”给我看,把它插进菜里就能知道菜的咸淡。经过长期的减盐,长野人的食盐量一路下降,到
  1998年减到14.9克,并向13克(全国的标准为10克)的目标迈进。
  减盐最显著的成果在于高血压和脑中风患病率明显下降。1995年以后,长野心脑血管及恶性新生物患疾(肿瘤)的发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脑中风患者降到1‰以下。由于重视健康保健,长野县不但在医疗费用方面在全国最低,高龄者的就业率也居全国之首。
  日本社会的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到2002年10月,日本的高龄人口已达2363万,75岁以上的“后期老龄人口”首次超过了前期人口。为了保持健康,日本人在饮食上提倡适量的谷类主食配之以肉、鱼、豆腐等为主料的一道主菜、味美而且营养均衡的两道副菜再加上一汤的“三菜一汤”饮食方式。长野县也提出了“重视一次预防,减少生活习惯病和壮年期死亡、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的“健康升级21世纪计划”。
  健康长寿是老龄社会的目标,健康早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实现健康长寿需要克服“生活习惯病”,健康的每一天应从早餐开始。
  (附图片)
  日本已故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夫人东山顺美(右),以86岁高龄照料着105岁的生母川崎清子(左)。孙东民摄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皮卡德利大街
邵丹
  一早,天就飘起了霰雨。这是伦敦欢迎我们的方式。我们并未打伞,在塔桥上下小跑,权当到此一游。英国绅士也有不打伞的,但都西装革履缓步而行,顶多步子迈大一点。路过塔桥瞭望点,白T恤配大短裤的两个美国口音男子根据解说图文指指点点,而前方一片烟雨濛濛。
或许因为伦敦曾经处于欧洲文明边缘地带,或许因为伦敦算是工业文明真正源头,或许更因为美国最初主要翻版了英国,放眼望去,总觉得城市轮廓里,影影绰绰看到更多的是美国,而不是希腊或罗马。当旅游车开到了知名的购物街皮卡德利大街,我也赞同友人的话:这里就像纽约的商业街道,纯粹是消费文化的产物。友人说他再不来皮卡德利第二次,因为到欧洲就是要看欧洲风味。
  平心而论,皮卡德利大街毕竟不是美国的商业大街。街边矗立着座座雕刻繁复、细节讲究的古老建筑,虽然现代商业广告和橱窗已使具有悠久历史的街景气质悄然改变,但历史的风情依然存留下来。
  皮卡德利街道很窄,和其他街道一起汇聚到那个拥有小爱神雕塑的小广场,行人匆促,在广场处流成了回旋状,不息不止,并向四周散射的笔直而狭窄的街道输送血液。鲜黄鲜红的麦当劳楼伫立在广场一角,那建筑和代表麦当劳的小丑一起,斜对着皮卡德利,散发出意味深长的浅薄笑容。鲜丽的双层大巴从皮卡德利汇入广场,绕过广场,向前方开去。巴士露天那层除了雨水溅落而打出的花朵,空无所有。
  皮卡德利大街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上世纪20年代创作的小说《达罗威夫人》的故事发生地。小说从叙述达罗威夫人一早到皮卡德利大街挑选鲜花开始,……店门外驶来一辆气派非凡的小轿车,后座拉着帷幕,引起众人围睹,猜测究竟是王后还是首相出游。达罗威夫人看着围观汽车的人们,沉醉于细细观赏这份世俗的大惊小怪之中……伍尔夫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描写了女主人公在一天中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再现了她过去的一生。
  伍尔夫承认有着自己影子的达罗威夫人有点市侩气,可是真正想热爱这个人生,不俗气点,不市侩点,就只能像她的初恋,延缓得一世漂流,或者就像退伍的年轻军人塞普狄摩斯,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而跳楼自杀。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就在皮卡德利大街上,鳞次栉比的商业楼里夹杂着群书书店(Books,inc)。低调的落地玻璃门窗,站在对岸,一眼可透视到店里墙上挂着一张伍尔夫的黑白画像,很经典的感觉,附近就是莎士比亚的画像,也是黑白的,和许多封面一样。
  只是玻璃橱窗里参差排列了一系列文具,透明塑料质地,表面有规则地印着五彩圆点,音符般丁冬滴落在灰色雨雾里。
  披着细雨,感觉开始从心底理解并且欣赏英伦气质。他们的幽默,一本正经地诉说,仿佛在朗诵学术文章,却回味无穷,让人忍俊不禁。他们的午后茶,清淡微苦里加入奶和糖,不要伤到脾胃。他们的皮卡德利大街,哪一种文化都不占张扬地位,而是节制着互相融合。他们的伍尔夫,冷眼看着热闹人生,在热爱热闹人生的同时总留着本质的生命的悲伤。
  可惜的是,伍尔夫最终沉水而死。她还是太璀璨了,在《达罗威夫人》以及其他的作品里,过早地消耗她毕生的热爱。站在皮卡德利大街,让冷雨淋在身上,这是我对她的真挚纪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