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7-22

2003-07-22新闻联播 文字版

时代·生活·人民——关于文艺“三贴近”的访谈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文化时空<br/><br/>  时代·生活·人民<br/> ——关于文艺“三贴近”的访谈<br/> 章海霞<br/>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文艺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文艺创作所遵循的道路,也是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途径。日前,记者就文艺创作如何把握“三贴近”问题采访了几位文艺家。<br/>  时代的使命<br/> 文艺和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事业中,作家、艺术家无疑肩负着庄严的使命。<br/>  非典时期,不少文艺工作者奔赴前线,为战斗在一线的医生护士,为受病魔折磨的人们慰问演出,小品艺术家黄宏在谈到演出感受时说:“那段时期,真的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慰藉。电视上每天都是关于非典的各种报道和这样那样的疫情,老百姓处在一种恐慌状态,这个时候,文艺工作者就有责任站出来为老百姓做点什么,为前线的战士做点什么。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br/>  作曲家郭峰是北京市第一个走进医院看望医护人员的文艺工作者,他认为非常时期,通过文艺的形式给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和需要鼓舞的人们以精神上的振奋和支持,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我自然而然就会去做的事情,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br/>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逐渐把目光下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文艺创作的视角投向基层群众,写出了很多好作品,不少作家还把创作视点进一步延伸到困难群体,用文学作品反映他们的心声。小说家陆天明认为,“三贴近”是作家的使命,中国文学的使命,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是不能回避的,一旦回避了,文学就是苍白无力的,而创作在这个时代中发挥的作用,不能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还必须是对时代、对民族和对大众的情感体现。小说家柳建伟认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创作,为时代立言,是当代中国作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优秀作品的必由之路。“写作的目光应该瞄准大多数,瞄准基层和底层。而当写作者把方向和目标固定在劳动者身上的时候,就有责任为他们呼吁,为他们讴歌,传达他们的甘苦、汗水,甚至泪水,这是写作者的一种良知,也是人民赋予的一种使命。”剧作家张宏森如是说。<br/>  丰富的源泉<br/>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缤纷灿烂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这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r/>  目前,把关心生活、关心群众的生存状态纳入创作视野的作家越来越多。曾创作电视剧《西部警察》获得“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的张宏森说:“创作要把写作情感和对群众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才能深入进去,而且每一次创作之前都要研究生活,深入生活。”为了写好《西部警察》,张宏森走进了河西走廊,和当地的警员生活在一起,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感召力,而这部作品正是带着浓烈的情感创作出来的。<br/>  在非典肆虐的时候,很多音乐作品的及时出现,鼓舞了人民大众的士气,郭峰在谈到歌曲《一路同行》的创作时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时刻注意身边的人和事,要时刻体会生活。非典时期,我看了一篇报道,说台湾的和平医院疫情非常严重,后来被封院。可就在医院外面马路边的封锁线上,很多不相识的人们在那里放了很多的食品以及鲜花,这让我非常感动,这样恐慌的时刻,他们的这种行为对一线的战士也好,感染非典的病人也好,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篇报道一下子就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那天晚上就创作出了《一路同行》,第二天就进行了录制工作。”<br/>  作曲家徐沛东认为,在特殊的灾难面前,反应最快的应该是媒体和文艺战线上的工作者,而文艺又是最能鼓舞士气的,这个非常时期是给文艺工作者一次贴近生活的机会,这个时候如果不去把握创作源泉,不去反映时代,就失去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意义,这个时候是人民大众最需要鼓舞的时候,而文艺本身就是要反映大众,表现大众的。<br/>  陆天明说,不管什么样的题材,都要体现人民的意愿。他深有感触地说:“90年代初,小说、话剧、戏剧之所以受到电视剧的威胁,恰恰就是忽略了社会和大众的艺术需求。文化艺术必须要满足大众的需要,不能不买观众的账。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回归现实,就是意识到人民是时代的主体,是现实的主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要潜下心来,要研究时代,研究现实,不能把文学看作是个人的东西。”<br/>  说起“三贴近”,一直致力于基层创作的河北大厂评剧团团长、剧作家赵德平感触颇深,他认为,“创作要贴近时代,贴近百姓,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写什么。写作的时候,对人民大众要有感情,要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要让老百姓感觉亲切。”他说:只有做到“三贴近”,作品才能获得成功。他还认为,创作要尽可能到生活中去捕捉闪光点,要切身去体会老百姓的生活,让作品能够典型地反映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br/>  最高的奖赏<br/> 人民群众是时代的主体,也是生活的主体。<br/>  文艺要反映时代,表现生活,尊重群众的意愿,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br/>  黄宏在小汤山慰问演出的小品《情系小汤山》,引起了观众朋友的热烈反响,他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在这个小品中,我演的是一个卖蒜的老农,演出后还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山东的一个农民就往小汤山运了4卡车的大蒜,这让我非常感动,观众能这么喜爱它,最重要的并不是我演得有多好,而是作品代表了老百姓的心声,代表了人民群众在这种特殊时期的一个心声,而这才是对这部小品最大的肯定和奖励。”<br/>  徐沛东曾在非典时期去北京昌平进行慰问演出,演出的场地只是很普通的一个护士休息场所,在回想起来的时候,他说:“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这是一次特殊的演出。当时看演出的护士只有100多名,比演员还少,可现场的气氛却很热烈,反映很好,这是观众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肯定。我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非典时期,无论是慰问演出,还是公益活动,参与其中,收获远远大于我们的付出。”<br/>  张宏森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原则时说:“我一般不去描写现代社会中泡沫型的东西,很少写有钱人。因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群众付出的代价和压力才是值得关注的,要理性地看待群众在转型时代所承受的压力,要把群众的呼声、呼吁看成一种写作的责任,我们要在思想和个性上与群众和读者形成交流,形成沟通,这样才能创作出群众喜爱的作品来。”<br/>  柳建伟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说:“无论是长篇小说《SARS》和电视剧《突出重围》,还是《英雄时代》,能够得到广大读者和电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是我在写忧患的同时,遵从了人民的愿望,重视了人民的需要,维护了人民的利益。《SARS危机》是我新近完成的长篇小说,记录下了那一段我们刚刚共同走过的历史,张扬着一种我们这个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我相信群众会欢迎并喜爱这样的作品。”<br/>  柳建伟最后还说,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中,作家能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力作,是由作者的创作立场和态度决定的。我坚信,只要我心里装着人民的愿望,人民的需要,人民的利益,只要我能坚持为人民创作、为时代立言的创作宗旨,我一定还能创作出一部部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聋哑人呼吁:电视应加配字幕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br/><br/> 聋哑人呼吁:电视应加配字幕<br/>  翟伟 杨维汉<br/> 当前大量影视作品在播出时缺少字幕,给广大听力言语残疾人获取信息造成了障碍。有关人士建议,影视作品制作单位特别是电视台在播出节目时应加配字幕,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信息交流环境。<br/>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介绍,字幕作为一种更直观、更有效的视觉工具,在聋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影视作品中配备字幕还不普遍,特别是新闻性、纪实性和综艺节目配备字幕仍不完备或未配字幕,使得听力言语残疾人获取各类信息相当困难。<br/>  据北京市一些残疾人对中央电视台进行的统计,《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中国报道》等栏目,都是被访谈者有字幕,而主持人的话却无字幕。《人与自然》、《科技博览》、《地球故事》、《体育新闻》、《军事报道》、《动物世界》等10多个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却没有加配字幕。<br/>  “这些节目如果加配字幕,对聋人的帮助远远超过一般电视节目。”中国残联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各地已陆续开播了手语电视新闻节目,但这类节目受播出时间限制,无法满足残疾人的需求。<br/>  统计显示,我国现有2057万听力言语残疾人,占6000万残疾人总数的34.3%,每年还新增聋儿3万人。此外,还存在着一部分成年后因各种原因失聪的人,特别是因年老而引起听力减退的老年失聪者。调查表明,这些残疾人迫切需要依靠收看影视作品获取知识信息,以补偿听力障碍所带来的信息不足,指导学习和工作。<br/>  197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提出了在影视作品中加配字幕的呼吁,但当时因技术和成本原因未能实现。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广大聋哑人“平等、参与、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国务院批转实施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在电视新闻、影视剧中逐步加配字幕说明。<br/>  广大残疾人建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规定,将节目字幕纳入电影广播电视的规范要求内,以保障残疾人士接收资讯的权利。

天穹告诉清晨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古井贡杯抗击非典英雄之歌<br/><br/>  天穹告诉清晨<br/> 李量<br/> 天穹用蔚蓝告诉清晨,<br/> 今天已经开始。<br/>  从黑夜走过来,<br/>  睡眠的心期待回来,<br/>  恶梦的心折熬过去,<br/>  夏天的怀抱里春天还在。<br/>  天穹用摇曳的树枝告诉清晨,<br/>  今天已经开始。<br/>  昨天、前天已进入历史抽屉,<br/>  小汤山撤军,警号问号凝成句点,<br/>  八四、过氧乙酸入土为安,<br/>  口罩、防护服贮存于记忆,<br/>  关爱和友情升华,<br/>  化作露珠滴滴,朝霞缕缕。<br/>  天穹用宽怀告诉清晨,<br/>  今天已经开始。<br/>  人世的罅隙其实都很肤浅,<br/>  兄弟姐妹之间最终还是亲情,<br/>  封存仇恨和敌人这些概念,<br/>  故事和小说都很优美。<br/>  天穹用晴朗和勇气告诉清晨,<br/>  今天已经开始。<br/>  阳光与蓝色永远为伴,<br/>  白云与大海相映生辉。<br/>  生命之音没有轮回,<br/>  心中的诗和信念长存。<br/>  天穹用年轻和永恒告诉清晨,<br/>  今天已经开始。<br/>  每一次风雨的冲刷都更换容颜,<br/>  每一回日月的交替都带来朝气,<br/>  地球有亿万年的山海崩移,<br/>  宇宙却笑瞰朗朗乾坤。

细节也会说话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文化点评<br/><br/>  细节也会说话<br/> 罗雪村<br/>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先人这句睿语道出了生活本质——即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其视为无关紧要,故常发生因细节问题而令人败兴的事情。听一位朋友讲,他到一家报亭买报,报纸不是递给他,而是被随手扔了出来,卖报人这一不经意的细节动作,使这家报亭从此少了一位感到尊严被伤害了的顾客。反之,以细节取胜的也不乏其例。如一对夫妇在集市上卖生熟羊肉,当卖熟羊肉时,细心的他们总忘不了给顾客送上一小包椒盐;卖生肉时,他们又会给每位顾客准备一两个萝卜,以便于顾客炖羊肉时去除膻味。正是这些善意周到的细节为他们赢得众多回头客。<br/>  同样,影视作品忽略了细节也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不久前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日出》,剧中大丰银行可怜的“录事”因劳累过度染疾被除名,这对他原本困窘的家境无疑是雪上加霜。妻子偷偷“卖身”换来几个鸡蛋给丈夫补身子,那几个甚至舍不得给幼小孩子吃的鸡蛋饱含着妻子的血泪和对丈夫的疼爱及对家渺茫的希望。但我们却在画面上惊异地看到,妻子把鸡蛋刚在锅沿上一磕,蛋壳上还连着一溜蛋清就被扔掉了。即使在鸡蛋已成寻常食物的今天,一般人磕开鸡蛋后都会在器皿上空一空,以免蛋清浪费了。而这位贫病交加的“录事”的妻子却如此“大手大脚”,这一细节“硬伤”无疑使此剧的真实性打了折扣。<br/>  缘何此类细节纰漏在当今一些影视作品中时有所见呢?我以为,首先,这多少与编创人员的急躁心态有关,都想快出精品、多出力作,一年几百集电视剧的大批量产出,其中恐怕不乏急就章;其次,一些演职人员忙于赶场,应付片约,再没有时间、精力去深入生活,体验细节;还有只看重大场面、大制作,对细小情节不愿费力,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其实,许多让观众长久铭记的作品,就是由一个个真切感人的细节串起来的,而那些细节正是塑造人物、达到艺术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由此想到鲁迅在其名篇《药》中的那段细节描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去了。”文中对“掏了半天”、“接”、“抖抖”地“装”、小心地“按”等细节动作生动细腻的描述,让人真切体味到当年处在社会底层贫民生活的困厄,这些细节也随之深深印刻在无数读者的记忆里。<br/>  一位当代女作家言及自己如何描写细节时,说它“更像织毛衣,一针也不敢疏漏。”情同此理,希望影视作品的编创演职人员在对细节的处理上也应巨细毕究,一丝不苟。否则,辛辛苦苦拍了一部剧,却因细节纰漏减弱了艺术的感染力,岂不可惜?细节事大,不可小视。

乐在夕阳唱晚中(图片)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天地一瞬<br/><br/> 乐在夕阳唱晚中 王长山

电子门票新鲜出炉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br/><br/>  电子门票新鲜出炉<br/> 多媒体电子门票,这种过去我们从未听说过的东西,今天正在渐渐走进已经格外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br/>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但大多旅游景区还采用手工售验票的方式,存在着不少假票、错票、漏票、逃票及入口拥挤混乱等现象和问题。<br/>  多媒体电子门票大小如名片,实际上是一个容量为50M小光盘,可储存5—10分钟的VCD画面或装入500幅图片或20万文字,可轻松实现VCD、DVD、CD—ROM播放,光盘外形可根据景区管理者的需求设计成不同图形,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不同场馆的多个副券。不同用途的电子门票各有特色,旅游景点的电子门票能向游客生动展现景区风光,剧场的电子门票能让观众永久收藏艺术家的表演风采,博物馆的电子门票还能使观众不留下禁拍照片的遗憾。<br/>  去年,在“华彩唱风流“等几个大型晚会上,都采用了多媒体电子门票。最近刚刚完成改扩建和装修工程的中国美术馆,在重新开馆之际也将采用这一产品。这是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首次采用电子门票。全国众多景点和博物馆如北京龙门涧景区、杭州岳飞庙、云南石林、秦皇岛祖山风景区等都将采用这种多媒体电子门票和技术。今年9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也将采用电子门票,介绍杭州的历史文化和优美风光。(成强)

激情澎湃的生命之歌——评大型乐舞《钟鸣楚天》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观艺录<br/><br/>  激情澎湃的生命之歌<br/> ——评大型乐舞《钟鸣楚天》<br/> 黄曼君 金立群<br/> 丰富多彩的楚文化有着深厚的创作资源,近几年来,湖北艺术界曾对此进行了可贵的发掘。最近,一台大型乐舞《钟鸣楚天》是以其新颖的形式,综合的内容,丰富的内涵,受到各方面关注。<br/>  看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的大型乐舞《钟鸣楚天》,心中感到震撼,感到自豪。当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不是如出土文物那样的沧桑,亦不是如学术考证那样的冷静与我们相逢,而是澎湃着生命的激情,以鲜活幻丽的色彩,向我们走来。<br/>  《钟鸣楚天》首先是生命的立体呈现。文化的积淀是通过一代代的生命实现的。古老的传统也只有被还原到生命的存在中才能显现出它真正的价值和魅力。在静静的似如沉睡的古老编钟旁,一个身披战甲的勇士出场了,他尽情地舞蹈,披荆斩棘,射石饮羽,充满着力量。当他的双手向上托举的时候,那不仅仅是生命向未来的祈祷,更是向着上苍向着未来的不可知的命运展示着自己的豪迈。于是,古老的沉静的编钟就在这豪迈的律动中缓缓升起,发出振聋发聩的金石之音。是生命创造了编钟,是生命奏响了编钟!历史从这里开始书写。<br/>  《钟鸣楚天》匠心独具地选取了作为楚文化象征的随州曾侯乙编钟、荆门郭店楚简和九连墩楚国战车为载体,重在写意,重在画魂。范文澜先生曾指出,南方(长江流域)的文化属“巫文化”,“巫事鬼神,富于想象”。写意画魂正是契合了楚文化情志充沛、富于想象的特点,从而成为这部大型乐舞成功的根本所在。在乐舞《钟鸣楚天》中,以编钟为序幕,编钟之音贯穿始终,体现了集粗犷和细腻、浑厚凝重和轻扬激越于一体的大开大合的文化精神和生命精神,而这也就是整部乐舞的精神基调。楚人是能征惯战、开拓进取的,“楚”本身就是灌木的意思。蛮荒、多荆棘多沼泽的南方,培育了楚人披荆斩棘征服自然的性格,也造就了楚人能征惯战、问鼎中原的豪情。这就是楚国战车的文化意蕴,从而也成为乐舞第一章《车辕春秋》的精神主题。但同时楚人又有沉静多思、纵横想象的另一面性格特质,创造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丰富的楚简,记录了楚人的悲欢,也蕴涵了远离故土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楚人对故土亲情的眷恋,于荡气回肠中流泻出几分儿女情长。乐舞第二章《简牍思乡》的蕴意也正在于此。编钟、战车、楚简所负载的文化精神最终汇合成了乐舞的第三章《荆楚雄风》,尽情地宣泄着楚人的欢跃、楚人的骄傲、楚人的潇洒,一步步走向高潮,终于在最后的尾声《风舞楚天》中达到生命、文化、艺术合一的高峰体验。至此,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和国家的主题在多姿多彩的生命与文化展示中获得充分的升华与表现。<br/>  乐舞,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舞剧的一种具体表演形式,侧重舞蹈和音乐,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编钟乐舞》取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吸收和创作方面获得了新的收获。在舞美、音乐、布景等舞台艺术的创造上,不仅表现了楚国舞蹈的独特风韵,而且吸收了国外现代歌舞剧和现代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更加全面地把握和展示出楚文化的地域特征和精神特质,发掘出传统中所包含的直到今天仍然充满活力的现代精神,在艺术上、思想上都有新的尝试。<br/> (附图片)

七宝烧花瓶再现风采

第16版(大地·文化纵横)<br/>专栏:<br/><br/>  七宝烧花瓶再现风采<br/> 近日,上海市离休干部王佐治将其珍藏多年的七宝烧小花瓶面世。七宝烧是一项源于景泰蓝却又高于景泰蓝的工艺,相传是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这7种物品炼制而成。<br/>  用七宝烧成装饰物品,在中国古来就有,汉武帝有七宝床、北齐后主有七宝车、隋文帝有七宝碗、唐有七宝砚炉等等,而用七宝烧成釉做成花瓶,始于明代,后流传至日本,因此物极难烧造,流传下来的极少,在中国已绝世百年。(左图为失传百年的七宝烧花瓶,器型较小,仅14厘米高。)<br/> (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