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21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经济工作和公共卫生建设工作等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但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我国大部分省区市发生的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作出了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努力,夺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持了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成绩来之不易。
  会议强调,越是上半年形势比预料的好,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更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当前,非典疫情对经济发展还存在滞后影响,就业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困难,某些行业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会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年初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按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思路,安排好各项工作,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促进居民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制止盲目投资和不合理重复建设,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加强财政和金融工作,深化各项改革,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当前,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切实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会议指出,防治非典的斗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公共卫生工作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抓紧加以解决。当前,要继续做好经常性防治工作,严防非典疫情再次发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经费投入,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会议强调,下半年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任务很繁重。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认真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确保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就做好经济工作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听取意见和建议
 胡锦涛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温家宝通报有关情况
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出席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日前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做好经济工作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搞好民主协商,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民主协商,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有利于我们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也有利于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报了抗击非典和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考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代表人士阿沛·阿旺晋美先后发言。他们在发言中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共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非典、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成绩,这再一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还就下一阶段非典防治工作、确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建立突发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拉动内需、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后,胡锦涛说,大家在发言中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讲得都很好,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胡锦涛指出,面对突然发生的非典疫情,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全力开展防治工作,及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一手抓抗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齐心协力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经过不懈努力,现在非典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广大党外人士围绕夺取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胡锦涛强调,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要认真反思我们抗击非典和促进发展的工作实践,总结成功经验,看清存在问题,制定应对之策,采取改进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今年是完成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十分重要。回顾上半年,尽管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的冲击,但由于我们应对得当,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越是上半年经济形势比预料的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而且要重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仅要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仅为做好下半年的工作,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谈到做好今后的工作时,胡锦涛说,要继续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毫不松懈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毫不松懈地抓好经常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要全面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特别是要在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经济发展。要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更好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要围绕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发扬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作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建设,抓紧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懈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得硬、作风过得硬,关键时候上得去、打得赢的干部队伍。
  胡锦涛最后说,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提出真知灼见,始终做我们党的诤友、挚友,共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温家宝在通报情况时说,非典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坚决果断的措施,使疫情得到很快控制。当前,要继续做好经常性的防治工作,严防疫情出现反复。同时,要按照“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体系、完善机制,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统筹、重在农村”的原则,全面推进我国公共卫生建设。
  温家宝说,上半年我国经济经受了非典肆虐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下半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按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思路,安排好各项工作,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回良玉、吴仪、曾培炎、王刚、华建敏、刘延东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周铁农、王选、张怀西、李蒙和张梅颖、张榕明、杜宜瑾、陈抗甫、林文漪等。
(附图片)
  中共中央日前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做好经济工作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领导人、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
本报北京7月21日讯 记者张勇报道: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
  胡锦涛说,近年来中英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两国领导人保持经常接触,各领域的合作全面加强,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英国对华投资继续领先于欧盟其他国家。双方建立的磋商及对话机制和“中英论坛”运作良好,在国际事务中也进行了密切沟通与磋商。
  胡锦涛指出,中英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继续加强两国全面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将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双方应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既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又妥善处理彼此的差异和关切。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中英关系,愿与英方一道,使两国全面伙伴关系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的发展。
  胡锦涛还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的一贯方针和立场。
  布莱尔说,英中关系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令人高兴。6年前香港的顺利回归为两国关系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英中两国在不少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看法,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这些都使双方的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英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附图片)
  七月二十一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
本报北京7月21日讯 记者张勇报道: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瀛台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双方就中英双边关系、当前国际形势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
  江泽民说,中英关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自1997年以后进入了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广阔前景。这说明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就能够求得共同发展。双方应进一步努力共同开创两国全面合作的新局面。
  在谈到当前国际形势时,江泽民指出,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打击恐怖主义、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还是消除贫困、保护环境,都需要各国人民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来解决有关问题。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存在分歧是难免的。中国哲学一向崇尚共存、共享、共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国应当在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相互借鉴,这才有利于全人类的进步。
  布莱尔说,6年前香港回归中国,开创了我们两国关系的新纪元。英中合作迅速发展、领域不断扩大,我们对此感到满意。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英中合作,更好地迎接这些挑战,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的稳定和发展。
  国务委员唐家璇等参加了会见。
(附图片)
  七月二十一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布莱尔。
  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温家宝总理与布莱尔首相会谈
 对中英关系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希望
本报北京7月21日讯 记者李文云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与来访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举行会谈。两位领导人对中英关系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双边关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愿为进一步推进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做出共同努力。
  温家宝说,中英关系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政治上,两国实现了香港政权的顺利交接,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在经济上,双边贸易额和英对华投资在过去5年里各翻了一番,均突破一百亿美元。在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两国的合作也是硕果累累。
  温家宝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英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着共同利益和重要责任,有着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中英关系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温家宝对中英关系未来发展提出四点希望:一是继续保持高层互访势头,建立和完善战略对话及磋商机制;二是拓展经贸合作,帮助两国中小企业加强交往,推动英资企业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今后3到5年内实现双边贸易额从100亿到150亿美元的跨越;三是深化文化、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信任;四是通过对话,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分歧。
  温家宝表示,6年多来,中国政府严格按照香港基本法办事,“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期间,尽管香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非典等严重冲击,但仍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得到了充分保障。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是成功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一个稳定、繁荣的香港不仅符合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外国在港利益。希望有关国家多做有利于香港稳定和发展的事情。
  温家宝还重申了中国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的立场,并与布莱尔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
  布莱尔表示完全赞同温家宝对两国关系的积极评价和对进一步加强双边互利合作提出的建议。他说,英中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维护世界稳定、促进发展方面也有着共同的期待和追求,英方愿与中方携手努力,不断加强两国在政治、经贸、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
布莱尔说,通过与中国各界人士的接触,他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含义,英方将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布莱尔说,6年来,“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执行的效果很好,是令人欣慰的。“一国两制”是新鲜事物,在实施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出现大的问题,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英方赞赏中方对香港最近出现的有关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希望找到保持香港稳定的办法,英方也愿为此做出努力。
  会谈后,温家宝和布莱尔还共同会见了英国企业家。
  会谈前,温家宝举行仪式欢迎布莱尔访华。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商务部部长吕福源等出席了欢迎仪式。
(附图片)
  七月二十一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英国首相布莱尔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