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电灯亮起来 生活好起来 山林绿起来
 小水电助农奔前程
本报记者 朱隽
国外水电专家认为中国的水电事业有两个“奇迹”,称之为“一大一小”。“一大”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一小”就是我国的农村小水电。因为我国的小水电无论从资源蕴藏、利用程度、装机总量等方面均走在世界前列,所以当初国际小水电中心在选址时就定在了中国的杭州。
  酝酿了3年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即将在年内启动。工程将重点在西南、西北等地区,届时数以万计的农户将从中受益。
  试点工程实施前,记者一行走进湖南、四川,深入代燃料电站现场,采访各族受益农户,看到他们的家庭生活因小水电事业的发展而变得方便、舒适;他们的家乡因小水电事业的发展而更加美丽、富裕。
  过去的耒水河两岸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如今,在彩灯点缀下的耒水河成了永兴县城的一道景致
  耒水河从湖南省永兴县城内流过。说起过去的耒水河两岸,永兴县县委书记赵立民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黑灯瞎火。可如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这条河却是在灯光点缀下的一道亮丽的景致,一串串彩灯沿着河岸向远处延伸,河水在灯光和月色的映照下波光闪动。从永兴南大桥向南望去,永兴电站四个字在夜色中分外醒目。夜幕下的永兴电站像一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守望着这片由它而亮起来的夜空。
  赵立民说,过去永兴的水电总装机很小,只能用于生产用电。自从小水电发展壮大以来,电力充足了。目前仅永兴一级电站一家年平均发电量就可达到..28亿千瓦时,其中1/3的电量可供永兴县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不仅可以为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提供有效的电源保障,也可以为美化、亮化小城镇,推进小城镇发展提供电力基础。
  目前,小水电已经成为永兴县4大支柱产业之一,它不仅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永兴县城里有一座三龙戏珠雕塑,其中一条就是水龙,象征着当地生机勃勃前进着的小水电。
  干净的庭院,宽敞的房间,各式的家用电器。用上电的农民,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生活变得从容而富足
  何招珠的家,在湖南省汝城县暖水镇巷头村。
  记者到她家时,她正在做饭。厨房里电灶、电水壶、冰箱、微波炉、消毒柜一应俱全,灶台贴上了白瓷砖,满屋不见一根柴、一块煤,厨房的墙是干净的白色。
  “怎么不烧煤或者柴啊?”
  “烧煤、烧柴太脏喽!用电做饭好噢,穿什么衣服都好看。烧煤、烧柴看起来比用电便宜,可是那锅坏得快,得经常换,这样换下来价钱更贵。”
  的确,何招珠做饭时穿着白色上衣、淡绿色裙子、长筒丝袜、高跟凉鞋,记者实在无法想象她穿着这身衣服在烟熏火燎的厨房里做饭的情景。
  暖水镇为了鼓励农户用电,实行每人每月免费使用2.5度电,其余的150度以下的部分每度2角8分,150度以上的部分每度4角8分。何招珠家里的电器不少,除了厨房里的还有电视机和洗衣机,一个月用电大约400度,需要160元左右,一年下来不到2000元钱。由于不再需要到山里砍柴、到渠里挑水,她丈夫外出做生意去了。他们家一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钱,用来交电费的2000元钱不到他们收入的1/10。
  小水电代燃料对于保证农户经济收入的增长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的党委副书记给记者做了一番比较,他们乡住在河谷附近的农户大多用电作为家庭能源,他们利用空出来的时间发展经果林或者出去打工,户均收入在8000元左右。可居住在高半山上以柴为主要燃料的农户,户均收入一般在3500元左右,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找柴上面。
  告别浓浓炊烟,留住绿水青山。用上了电的农户们,从毁林大军变成造林大军,用自己的汗水,让他们曾经砍伐的那片山重披绿装
  四川省茂县土地岭曾经是“荫山一座、花海一片”,当地歌谣唱道:“林中找人实难找,对面碰头认不到,种点庄稼不容易,野生动物遍地跑……”
  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情况变成了“天不亮,就听见鸡公车(当地的一种独轮车)在响”,砍柴、拉柴的人络绎不绝。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茂县县城,晴天飞沙走石,雨天满脚泥泞。
  随着人口增加,居民住房、生活、取暖耗木材量剧增,如何保护好森林资源,成为茂县的当务之急。茂县采用发展小水电联网,结合农网改造,解决了大部分住户的生活用电、取暖用电问题,使得过去人推马驮的毁林大军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又一批的造林大军。
  目前在54平方公里的土地岭上,已有天然林保护区26平方公里,人工造林区12平方公里。土地岭现在又已是树木遮天蔽日,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秀美景色,也帮助茂县走上了“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的良性循环之路。
(附图片)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
全国具备小水电代燃料条件的区域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对集中的有886个县(市、区、旗),350多万平方公里,有农村居民7080万户,2.73亿人。除可利用天然气、煤炭、秸秆、太阳能、风能、沼气等解决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外,《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中提出,从2003年开始到2020年,用18年时间,基本完成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的规划面积有22.26亿亩,长期稳定地解决2830万户、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
  (本栏资料由水利部水电局提供)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相关链接

  小水电建设成就
到2002年底,我国小水电装机达到3104万千瓦,占中国水电装机的37.1%,约占世界小水电已开发量的1/3,年发电量1037亿千瓦时。目前全国农村水电装机规模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全国水电装机规模,相当于70年代初全国电力工业总装机规模。通过50年开发,小水电共建成了近800个县级电网和40多个区域性电网,全国近1/2的地域、1/3的县、1/4的人口主要靠小水电供电。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随笔

  一举多得的好事
晓眷
从湖南永兴、汝城到四川汶川、茂县,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等待工程正式启动。这对我国农村小水电事业的发展无异于一缕春风,必将推动它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小水电代燃料是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今天,发展小水电代燃料,一举多得。
  首先,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烧柴的问题,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使森林砍伐得到有效遏制。根据调查,通过小水电代燃料解决4口之家的生活用能,可保护3—4亩森林免遭砍伐,按4年一个轮伐期计算,可以保护森林12—16亩。
  其次,小水电代燃料可以大幅降低农村到户电价。小水电站规模小,工程结构简单,基本上没有移民和淹没问题,建设期一般为1—2年,具有投资成本低的优势。同时小水电是利用当地水能资源就地开发,就近供电,不需要高电压、远距离输电,所以它可以大大减少农户的生活能源费用支出,减轻农民负担。
  小水电还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它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功不可没。
  让小水电取代煤和柴成为农民的主要燃料,首先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即小水电代燃料电价能否被广大农村居民普遍接受。据对全国西、中、东部地区2万多用户的调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不同,对电价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专家提出通过国家扶持和采用先进技术,西、中、东部地区的小水电代燃料到户电价可控制在0.20元/千瓦时、0.25元/千瓦时和0.30元/千瓦时左右,与现行到户电价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与农民的消费能力相适应。
  好事办好还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应按照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要求,严格工程建设管理、审计监督和资金管理,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以保证代燃料电站长期稳定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廉价电力,巩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建设成果。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新事

  “市场档案”作指南
刘羽
走进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生猪贩运户杨希述的家,墙上整整齐齐地贴着生猪收购网点布局图、各地生猪收购价格表,还有一幅幅标明近年来生猪市场行情的曲线图。如今,巴州区众多贩运户都像杨希述一样建起了“市场档案”。
  巴州区一些头脑精明、信息灵通的农村贩运户,通过信息机构、电视报纸、在外务工的亲朋好友、有业务往来的外地客商等多种途径,收集农产品价格信息和各地市场行情,及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中分析农产品的需求趋势和市场特点,然后调整经营策略,钻“冷门”,投“空当”,找“特色”,尽可能选择销售的有利时机和有利区域,获得最大的收益。
  目前,巴州区有1.2万农村贩运户建立了市场档案,户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他们还为其他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农民闯市场。贩运大户余新平通过分析档案后,他经销的山野菜已运销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南洋镇农民负担管理微机化
本报讯 今年,江苏盐城市城区南洋镇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民负担微机化管理,利用农民负担管理软件,编制打印出农民承担税费分户清册,分发到各村。农民负担监督卡也由市有关部门重新印制,统一由微机填制,加盖镇政府农民负担验证专用章后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规定,凡手工填写或未加验证专用章的监督卡一律无效,杜绝了“搭车收费”,规范了负担方法。群众真正得了一个明白,交费也交得放心、舒心。(葛智杰 陈进)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兴国500菜农种野菜致富
本报讯 近年来,消费者开始喜欢上了无污染、能保健的野菜。江西省兴国县抓住了这一市场需求,引导菜农把芦蒿、荠菜等野菜移植到蔬菜基地,不用农药和化肥,配制无毒生态药剂和农家肥来培育野菜。还成立了野菜种植农技协会,定期讨论各项种植技术。该县主动和各地客商联系,做到未产先销,并在农贸市场建立了野菜销售点。菜农种植2亩野菜能创收1700多元。目前,该县的野菜已经远销广东、福建等省市。(李人庆)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四面八方

  启东放养百万余只海蜇苗
  本报讯 7月3日中午,江苏省启东市的渔政人员将装在氧气袋中的102万只白色海蜇苗投放到海水中。这是江苏省首次尝试将人工养殖的海蜇苗放养到天然海水中。
  近几年来由于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环境污染,海蜇在吕四海域溃不成“汛”,难觅踪影。启东市投资40多万元,邀请水产专家与企业联合攻关,精心试验育成海蜇苗,在吕四海域进行规模化养殖。(张建国)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大兴安岭生态的喜与忧
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华北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大兴安岭的生态状况也是全球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由于过度的采伐和开垦林间土地,导致大兴安岭生态走到了危险的恶化边缘。
  自从我国2000年10月24日正式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经过林业系统广大职工的努力,大片郁郁葱葱的人工林在大兴安岭生长起来,大兴安岭的生态状况逐步开始好转。
  然而,在大兴安岭仍有一些开垦林间土地和到处乱采矿破坏林地、饲养牛羊群啃食树木等现象,它们像一块块伤疤一样烙在大兴安岭的身躯上,让人触目惊心,喜中有忧。 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盼设“科技家教”市场
编辑同志:
长期以来,农村科技教育以讲大课、发资料为主,不能满足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很多专业户想借鉴中小学生请“家教”方式,把农艺师、畜牧师聘请回家当“科技家教”,结合农户的实际情况,面对面辅导,手把手地教,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提供市场信息。如果农村开设“科技家教”服务市场,一定会大受欢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龚启青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盼望乡村办夜校
编辑同志:
  最近不少农民反映,他们盼望乡村能开办夜校,组织学习实用农业新技术,掌握更多的科技手段。
  近年来,虽然乡村每年都集中搞几次技术培训,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他们渴望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请技术人员给他们讲授农业科学知识。这样必定能够事半功倍。
  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镇 孙寅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盼给土地“体检”
编辑同志:
在我们家乡不少农民不知道自己的水田、旱地到底缺啥肥料,该怎么补。笔者下乡采访时获知他们的苦衷,建议有关涉农部门帮农民这个忙,给土地“会诊检查”,开个“处方”,以便于粮区、棉区、苗木区、果木区的农民“对症下药”。江西省九江县 周仕镊 陈红枝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地方经济

  山里石头唱富歌
——山东平邑县开发花岗石资源纪实
孟宪华
谈起地下埋藏的花岗石,山东平邑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海的东方明珠、济南的泉城广场、三峡工程……到处都有平邑的花岗石板材。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曾经一度为石头所苦的山东平邑县如今形成年生产、经营花岗石板材达1100万平方米的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材之乡”,漫山遍野的花岗石成了平邑人的金疙瘩、银宝贝。开发花岗石20年来,平邑县矿山开采量达70多万立方米,农民直接增加收入1.8亿元。
  绊脚的石头能换钱
  上个世纪70年代,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平邑县有这样一种说法:要想拔掉穷根,除非石头能换钱!
  这句听似赌气的话却使平邑县决策者开始琢磨石头这篇文章。1985年,武汉建筑学院的专家们的结论是:平邑县四海山地区的花岗石硬度高,耐腐蚀,色泽鲜艳,极具开采价值。这种花岗石被命名为“平邑将军红”。
  祖祖辈辈同石头打交道的农民闻之喜形于色:绊脚的石头真能换钱。
  到1996年底,全县有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花岗石的开采、加工、运输大军。平邑县的花岗石开采加工业,初具规模。
  一条石龙两龙头1992年,平邑县领导外出考察时发现:平邑的“将军红”、“孔雀绿”、“平邑黑”、“蒙山花”等花岗石荒料运到外地,加工后换上人家的名字了,他们敏感地认识到:平邑的牌子丢了!
  这笔账不得不算:1立方米“将军红”荒料价格为2000元,可是加工成100平方米的优质毛板后,每平方米就能卖到150至280元。效益可想而知!要想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让花岗石开发填充“工业内容”,形成自己的采、加、运、销一条龙产业。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资源型一体化开发的发展思路,将花岗石产业开发列入工业强县的计划,全力推进石材工业的发展进程。
  县里先后投资2.7亿元对水、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改造,强化了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县城工贸城已建成占地8平方公里、吸纳600多个加工企业、年加工各类板材1100万平方米的规模。
  观念的更新、政策的到位和环境的改善,使平邑县的花岗石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全县年生产各类异型板材4万套,年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
  支柱产业必须有龙头带动。为此,平邑县一方面先后组建了“冠鲁”、“美丽”等一批企业集团,一方面全力建设县城花岗石工贸城。目前,工贸城已发展成为集仓储、生产、经营、科研、信息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花岗石集散地。
  两条富路走得欢
  平邑县县长王林山说,平邑县开采花岗石辟出两条路:一条是“山间小路”。开矿,富了农民,壮大了农村集体积累。一条是“柏油马路”。花岗石板材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丰富了“工业内容”,带动了花岗石工贸城和乡镇加工园区的迅速发展,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县有6万农民成为花岗石产业开采、加工、运输、营销的主力军,并带动发展加工设备、辅助材料、餐饮等相关产业。
  花岗石储量达30亿立方米,足够几辈平邑人吃的了,可他们却说:不仅吃山,还要养山,保持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造福。临漳镇黄天村利用冬春会战之际,将开矿后的3000多亩山场重新整理成阶式梯田,并分期投资260多万元实现了水利配套,栽上板栗、金银花,不久,他们吃过的矿山将又是一座金山、银山。2002年,仅板栗一项,该村就收入30多万元,金银花一项收入20多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