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热点

去年8月,北京德农公司在山东寿光农村开办了第一家农资产品连锁超市,不到一年,就已扩张到50余家——
  农资超市开到地头
本报记者 何勇
一句话“救”了2亩多玉米7月上旬,雨水充沛,杂草长得正疯。12日这天下午,山东省寿光市孙集镇老汉于忠义正在玉米地里锄草。2亩多地,锄了一下午还锄不到1/3。这样锄,太慢了!他想起了种苹果的邻居提过“农民乐”除草剂效果不错。于是,径直向坐落在附近胡营村的寿光市德农农资超市走去。
  买了4包“农民乐”,于老汉着急往外走。“大爷,这药只能用于果园,不能打到农作物上,千万记住!”售货员张艳华嘱咐道。
  “玉米也不行吗?”
  “这种药打到玉米等农作物上,会绝产。”售货员又拿出另外一种药。“这才是玉米专用除草剂,您可以用。”于老汉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超市给提醒,要不这2亩多玉米都得玩完。
  有了农资超市,假货少了
  也就是从去年10月起,寿光这个蔬菜之乡的农民发现,购买生产资料,除了传统的供销社和农业局科技服务站外,又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南部种植蔬菜的13个乡镇的田阡地陌中突然冒出了50多家经营农药、化肥、种子、地膜等农资产品的自选超市。在这些超市里,可以像在大城市一样进行积分抽奖,并可成为会员,享受或打折或免费试用实验品等待遇。
  三元朱村村民王志新是德农农资超市的第一批会员。他说:“除了和其他大部分农资商店一样,都有专家‘坐诊’,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科技讲座外,德农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是,它实行‘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经营规范,卡住了假冒伪劣产品的脖子。”
  引进德农超市的功臣之一、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介绍:有关部门虽然对农村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非常大,但农资市场仍然良莠不齐,坑农、伤农事件时有发生。而德农超市作为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它的品牌和信誉及经营理念、方式,可以保证杜绝假冒伪劣。我们三元朱村就有德农的分店,老百姓从未买到过假冒伪劣产品,这实质上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超市撬动了农村消费
  把经营农资产品的连锁超市办到乡村,是民营企业北京德农公司的首创。德农公司首选全国农资市场的制高点——蔬菜之乡寿光市创业,旨在以此为据点,向全省扩张。仅在寿光一市,不到一年,他们就已经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50余家连锁店。根据寿光农业部门的统计,该市农民人均农资消费量为2700元,接近山东省平均水平的3倍,净消费量达16亿元。而且随着寿光花卉等高效农业的发展,消费量逐年增长。
  专家分析,农民消费的最大特点是以生产性消费为主,约占总消费量的80%以上。目前农资市场传统的门店式经营方式缺乏和农民的互动,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农民对农资产品日益扩大的需求;同时,规模过小、过于分散、流通环节众多的经营格局又使假冒伪劣产品极易进入市场,坑害农民。这使德农的发展有了广阔的空间。德农超市总经理袁志斌说:“有了这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农村消费。”
  德农公司规划,到今年底,在山东12个地级市建成680家连锁店;未来3—5年,占据山东三成农资市场。
  供销社:未到绝地先求变
  长久以来,农村农资市场形成了“一主二辅”的格局:即以供销社为主,约占市场份额的70%;农业局系统的“植物医院”等科技服务站和厂家直销共占30%。对德农超市的进入,寿光供销社党委书记兼主任周连昌认为:“压力巨大,但未形成明显冲击;竞争也会促进自身改革。”
  据了解,在全国供销社系统改制比较成功的寿光供销社,早在几年前就把门面租赁给了内部职工。虽然销售网络完善,店铺达到576家,但由于资金、技术、理念限制,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方式也较传统。
  竞争刚刚开始,面对咄咄逼人的“外来户”德农超市,供销社积极求变。记者采访时得知,供销社在所属店铺中成立了“丰源连锁超市”。目前已经有80家挂牌,准备模仿德农超市的运转模式。
  政府:哪种方式好,农民说了算
  主抓农业的寿光市副市长马金涛坦言:德农超市入驻寿光,是政府“特许”的结果。为此,市委书记徐振溪、市长刘中会专门召开了4次有关部门协调会。
  马金涛认为,寿光正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建6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是农资的标准化。德农超市的进入为农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农资产品,将会把寿光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上一个台阶。
  至于供销社,马金涛说,在竞争中,供销社只会得到壮大,不会削弱。究竟哪种流通方式好,要由市场说了算,农民说了算。
  他还建议,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现代化的物流企业进入农资流通市场。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开拓农业生产资料大市场
——访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陈萌山
本报记者 江夏
●生产性消费是农民消费的大头
●农资市场计划经济时代的框架还没彻底打破
  ●搞活农资市场,是启动农村生活资料市场的前提
  ●拓展农资市场关键在于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制度
  记者:开拓农村市场的口号喊了好多年了,各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商家也想了不少办法,但是农村市场启而难动的情形并未根本改变。除了大家公认的农民收入增长太慢以外,是不是与我们对农民的消费特点研究不够有关?
  陈萌山: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的确有很大区别。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在他们的消费支出中,生产性的消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暂时不买电视、洗衣机,但是购买种子、化肥、农膜的支出是刚性的,逐年增长的。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非常大。以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为例,2002年全国种子市场交易额达300多亿元,据专家测算,未来几年整个种子市场容量可达800亿至1000亿元。从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消费支出来看,按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全国农户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183元,1995年达到517元,2002年提高到643元。可以看出,1995年以后,这项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了,这里既有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影响,也有农资市场建设不适应的制约。
  记者:依你所见,现在的农资市场在哪些方面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
  陈萌山:长期以来,由于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相对其它产品的市场,我国农资市场的拓展和市场化进程比较缓慢。市场规模小而散,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售后服务不配套、假冒伪劣时有发生,整个农资市场缺乏活力的状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农业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需要多种多样安全、高效的生产资料,需要更加周到、完善的服务。这对于加快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是非常重要的。总体上看,我国农资市场正处于改革、探索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计划经济时代旧的框架还没有彻底打破,一个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活力的农资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
  记者:你认为农资市场的改革、拓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萌山:首先要改变过去农资产品部门垄断、逐级批发的经营方式,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制度和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在此基础上,要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合理布局,加强对现有农资市场的整合、改造和完善,逐步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交易规范、辐射面广、信誉良好的现代化农资批发市场。
  第二,针对我国农资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条件差的现状,增加各级财政对农资市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资市场。
  第三,针对农村市场分散、农户普遍需求和多种需求的特点,要延伸市场供应链,积极推广农资产品连锁配送,实行集中供货,统一配送,及时满足农民的生产需要。要认真搞好市场服务,关键生产季节,市场销售人员还要进村入户,跟踪产品质量,同时搞好技术服务。
  第四,对农资产品实行严格的监管,净化货源渠道,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记者:过去人们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启动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上,就连不少专家也承认对农民的生产性消费、生产性消费对整个农村市场的拉动作用研究不够。
  陈萌山:农资市场不该被“冷落”。搞活农资市场,是启动农村生活资料市场的前提。农民扩大了对农资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自然会增加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中型产品的消费,从而刺激农村生活资料市场。农资市场是整个农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各方面更多的关注。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多给农民工一点爱
夏珺
报载,海拔5000多米的青藏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越岭地段,高寒缺氧,即使在夏季,最低气温也达零下20摄氏度。但甘肃省东乡县在这里务工的80多名农民工却感受到浓浓的暖意。他们10个人住一间帐篷,里面生有炉火,床上统一配备了电热毯和被褥,每天都能吃到免费供应的可口饭菜。用工单位还免费发放抗缺氧保健药和提供氧气。一位农民工说:“我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好,他们待我们像亲人。”
  近日读到这条新闻,令我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非典期间参加小汤山医院建设的民工享受住宾馆待遇的事。这虽是农民工在非常时期得到的“非常待遇”,但也折射出社会对农民工地位的一种肯定。非典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动员北京等地高校学生、农民工就地学习务工。据说农民工大受鼓舞,奔走相告。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中央文件高度重视农民工务工和大学生就业,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已有改善,心里热乎乎的。农民工渴望得到社会认可与尊重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
  农民工群体的出现乃至“民工潮”涌,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20多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民工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提高,摈弃了过去沿用多年的“盲流”的称谓,还农民工以应有的社会地位。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就要补齐农村这条“短腿”,就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就要减少农民。这就决定了农民工现象必将长期与城市化进程相伴。
  不谈大道理,就从城市运转和居民的日常生活说,人们也能感受到农民工的作用。从城市的高楼大厦、道路桥梁,到城市的清洁卫生、垃圾清运,再到居民的房屋装修、家务劳动、接送孩子乃至吃早点、理发、洗衣、修自行车、修鞋、收废品等等,哪一样离得开农民工呢?每当过年过节,大批农民工返乡,城里人都会感到生活的不便。农民工之于城市不是万能的,但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农民工。这并非夸大其辞。
  再说,城里人、乡下人人格是平等的,城里人、乡下人都是中华儿女、兄弟姐妹。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只要守法,靠自己的辛苦劳动,干脏活累活挣点钱是完全正当的,并不低谁一等。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但他们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政建设以及城市居民生活便利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有理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城市居民应当向他们表示敬意和感谢,绝不应当因为没有城市户口而歧视和看不起他们。
  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各种歧视性、限制性规定正在清理之中。我们要多给农民工一份理解、关心和爱护,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扒缸工:每天都是酷暑
黄河岸边的济南泺口醋厂,酿造的醋曾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是惟一保留着酿醋老作坊和祖传酿造手工艺的地方。
  所谓扒缸,就是在缸内徒手搅拌酿醋原料,以调节温度促进发酵,这是酿醋的主要环节。扒缸车间里摆放着近千口大缸,有20余名扒缸工人。扒缸时,10个手指都得套上专用的铁指甲。每人每天负责扒50多口缸,每口缸又得扒上几十遍。如果少扒几遍或扒缸不均匀,就会影响醋的质量和产量。为了达到醋的发酵要求,室内温度均在35摄氏度左右,对于扒缸工人来说,每天都是酷暑。而且,高浓度的醋酸和二氧化碳形成的浓烈气味刺鼻刺眼,一般人呆上几分钟就受不了。
  (附图片)
上图:一位老扒缸工在一个用了近百年的大缸前研读酿醋历史。
  左图:扒缸前工人对酿醋原料进行充分搅拌。
  供图:photocome.com


第13版(经济周刊)
专栏:

  城市清洁工:多理解 别歧视
新华社记者 白冰
“城市清洁工作又脏又累,但经常遭人白眼和冷落,如果人人都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城市街头道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新靓丽”,呼和浩特市清洁女工陆美果一脸无奈地说。
  7月13日上午,身穿桔黄色清洁衣的陆美果一边推着垃圾车,一边用夹子认真地清理街头的杂物。一个烟头、一根雪糕棍都逃不过她的视线。从内蒙古医院到劝业城这条约1.5公里的繁华道路上,她不知每天要清扫多少遍。
  每天清晨3点多钟,天还没亮,陆美果和她的5个同事就出现在街头,一直忙到早晨6点钟。稍息片刻,她们分成三班开始全天清理,从道路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就像个“巡视员”,发现脏物立即清除。白天,道路两旁商店的购物者川流不息,购物袋、雪糕纸、宣传单等杂物到处都是。晚上,通宵达旦的街头烧烤摊营业后弄得地面乱七八糟。
  在与记者的攀谈中,陆美果还道出了一肚子委屈。炎热的夏天,人们在街头随手丢弃雪糕纸、烟头、果皮等,为什么不主动放入旁边的垃圾箱。中午值班的同事最为辛苦,面对炎炎烈日的煎熬,中暑了、生病了有谁能知道?每天还要面对过往车辆的威胁,前一时期就有两名同事被撞伤住进了医院。最为不解的是,有人专门把擦完鼻涕的纸扔到陆美果面前,嘲讽道:“赶快清扫了,不提供这些,你们每天还能干什么?”陆美果听后难受极了。
  50多岁的陆美果在清洁工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她说:“说实在的,干这脏活累活算不了什么,只图周围人能理解我们,大家共同把这个城市搞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