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海峡连线

迎合民意 释放利多
——台湾一周新闻述评
本报记者 曹宏亮 孙立极
  曹宏亮(台北):这一周的台湾,可以说是少有的平静,少有的经济利多,这样的情势在近年的台湾比较鲜见。最突出的事件是上个周末“立法院”临时会议的举行。三天的会议,通过了四个有关经济改革的法案,计有“农业金融法”,“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法”,“自由贸易港区设置条例”,“不动产证券化条例”。这些法案的通过,对今后一个时期台湾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财经界期盼已久,民众也期待这些法案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
  孙立极(北京):为开成这次会议,又是连署,又是谈判,吵吵闹闹恐怕有一个月之久,好不容易坐下来开会,却开了三天就完事。而且,据先前报道,这次临时会议有六个法案要通过,为什么到头来只通过四个。既然是重要法案,正式会期不花时间认真审议,却要加开临时会议仓促通过。到底是高效率,还是不严肃?
  曹宏亮:如你所知,加开这次临时会议是当政者实在无法向选民交待而做出的动作。在上一个正式会期中,各党派政治挂帅,经济法案被置诸脑后。等会开完了,当政者才发现没有这些法案,所谓的“拼经济”就成了纯粹的口号。而经济拼不出成绩,明年要竞选连任肯定大受影响。于是,执政的民进党这才依程序发起连署,要求加开临时会议。自然,唱对台戏的国亲两党百般不愿替执政者背书,但明年的领导人选举日益临近,抵制这次会议就意味着抵制大家拼经济,意味着要承担经济状况不好的责任,选民是不会认同这种做法的。正是在选民及选票的压力之下,各方这才能够坐下来讨论法案。
  孙立极:也就是说,所通过的经济法案并非以经济发展规律和需要为前提,而是以各党派及其利益集团最后所能接受的程度为依归。各方能达成谅解的法案就通过,达不成谅解的就搁置。难怪绿蓝两大阵营都大做文章的政治议题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胎死腹中。就像所谓的“公投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案”等,舆论战似乎打得你死我活,到了真的要动刀动枪的时候,大家都必须瞻前顾后、权衡轻重。说到底,不管主张多离奇,想法多荒诞,最后还是要达到大家能够接受的程度,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曹宏亮:是的。这就是台湾政治生态中的利益牵制机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最高裁判一样,这种政治生态中选票是最高裁判。就一时一事看,有些政客可能会利用某个事件兴风作浪、混淆视听,但要让各种有不同观点和利益的集团及阶层认同接受就不那么容易了。
  孙立极:这些法案释放的经济利好显而易见。“自由贸易港区条例”的实施,意味着在特定的地方开放货物、资金外汇及技术流通,放宽外籍人士签证,这有助于台湾提升竞争力。金融监督法则意味着建立一元化的金融监理制度,强化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理效能,防止垄断和舞弊。依不动产证券化条例,不动产可以设标进入金融市场,这将为房地产业带来巨大的活力。至于“农业金融法”,虽然执政者来了个自我否定,但对农业发展融资还是很有好处。
  曹宏亮:基本建设方面也有利好。12日,传说已久的东部“蓝色公路”首航,这条新航道以台北淡水为起点,以东部的花莲为终点,途经基隆、宜兰,全程3小时,为新建豪华旅游线路。一周前,同一线路的双轨电气化列车也在陆上通车。13日,台北内湖线捷运高架段工程动工,为贯穿台北市中心到南港经贸区的干线,全长14.8公里,计划2008年投入营运。此外,尽管失业率居高不下,景气指数未回复最高水平,但高科技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仍供不应求。据报道,台积电今年需要2000人,广达电子公司明年底前需要3000位工程师,但都是“欲壑难填”,准备向岛外求才。
  孙立极:陈水扁还亲自宣布,放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的限制,这对5月以来一直上扬的股票市场来说又是利好消息。结果,当日股市就暴涨170点。据统计,到7月4日止,外资汇入累计497亿美元,6月则创历史次高,一月汇入25亿美元,推动股市上涨1100点。近一周来,股市几乎天天飘红,已接近5500点。银行也宣布降低利率,进一步刺激投资。陈水扁为自己设立的经济顾问小组也连连出招,为拉抬经济出谋划策。其中就有决定每年增加100亿台币,扩大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额度,扶持中小企业成长。随着明年选举临近,预计当局还会有一系列的经济利好释放,以迎合民意,博取民心。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港澳台侨

香港机场业务量逐渐回升
  本报讯 香港机场7月份第一周的日客运量已增至非典疫情暴发前约七成的水平,表明香港航空市场逐渐恢复。香港机场管理局工作人员透露,现在有46%被取消的航班已经复飞,复飞航班达1040班。6月份飞机升降量比去年同期下降43%,但已比5月份上升15%。(姚望)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港澳台侨

  第八届澳门国贸投资展览会10月举行
  本报讯 第八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将于今年10月23日至26日在澳门旅游塔举行。此次展览会由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办,澳门中华总商会等11家港澳和内地单位协办,旨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澳门及内地相关行业营造商机。
  据主办单位介绍,本届展览会拟设展位200多个,目前已订出150个。参展的客商来自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及中国内地多个省市区。
  (宗莉)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港澳台侨

台电拟投资2000亿建最大火力发电厂
  本报讯 台湾电力公司决定斥资2000亿元新台币,在台北港兴建一座装机容量在800万千瓦的岛内最大火力发电厂。
  台电估计,从2011年起,台湾每年自然增加的电力需求可能达到150万千瓦时以上,假如台湾核一、核二电厂分别提前于2011年及2014年除役、深澳及林口老旧电厂退休,再加上核四电厂兴建的不确定性,届时台湾北部可能减少70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即使如期递补大潭电厂的400万千瓦,台湾北部地区依然随时有发生限电危机的隐患。(远猷)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港澳台侨

  历时7天的海峡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活动昨天在武汉结束。这次活动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9家台湾媒体和8家祖国大陆媒体的记者沿江而下,就三峡大坝建设、库区移民、环保、旅游、文物保护等主题进行了采访。
  上图:台湾记者在重庆市万州区富民花园访问库区移民。
  左图:两岸记者在三峡大坝采访。邹辉 孙立极摄影报道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观沧海

相煎何太急
  伴随着两岸频繁的交流,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两岸婚姻,其中多数是大陆姑娘嫁给了台湾男子。然而,这些“大陆新娘”中的很多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原因当然各不相同,但是台湾当局对“大陆新娘”的限制和歧视是深层次的原因。
  台湾当局于1992年制定了所谓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中间,有关大陆配偶在台湾取得身份和工作权的规定条件,比外籍配偶还严格得多。比如,大陆配偶在台湾居留8年才能取得身份证,而外籍配偶只需要4年。没有身份证,“大陆新娘”动辄得咎,几乎什么也不能做。她们不能就学、进修;不能参加妇女团体、公益社团;不能租赁屋、车、书、VCD等;不能买保险,不能买汽车、摩托车;不能办信用卡、投资、置业;不能作保、不能当监护人。更有甚者,不能在外投宿过夜、旅游,而且,每三个月还要到警察机关报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影响了“大陆新娘”和她们家庭的生计,在心灵上更是留下难以名状的痛苦和煎熬。所以一直以来,规定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迫于台湾同胞发展两岸关系的要求,去年底,台湾当局对行之有年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作了大幅度的翻修。岛内外许多人善意地认为,这下台湾当局该顺应潮流,顺应民意,取消针对大陆配偶的“歧视条款”,以利于“大陆新娘”在台湾的生活和工作,造福于她们的家庭。而台湾当局有关部门也声称,对大陆配偶将会“生活从宽,身份从严”,“将会改善大陆配偶在台湾的各项权益”。但是,人们看到的实际情形是,新修订的所谓“条例”,有关大陆配偶的规定,除了放宽大陆配偶进出台湾的限制,其他方面不仅没有松绑,反而更加苛刻。大陆配偶申请工作许可的条件紧缩;大陆配偶申请在台湾定居的条件由核准在台湾连续居留满2年改为5年,使得大陆配偶在台湾取得身份证的期限由8年延长至11年。
  平心而论,“大陆新娘”对台湾的贡献不小,她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安老睦邻,对社会的稳定,对联络两岸人民的感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理说,台湾当局应该肯定她们的作为、体恤她们的难处,鼓励她们融入台湾社会。但是,人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大陆新娘”承受了太多的歧视、排斥,她们的正当权益被漠视,她们公平竞争的机会被褫夺。
  “大陆新娘”在台湾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归根结底是台湾当局的分离主义意识在作祟,他们不愿意两岸人民走得太近,更不愿意看到两岸人民亲如一家。然而,两岸人民的骨肉深情不是他们所能隔断了的。(亚明)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受命于危难之时
——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医院副院长杨志平
  一个共产党员的事迹正在河套平原上广为传颂。他,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医院副院长兼盟SARS急救治疗中心主任杨志平。
  2003年4月11日,内蒙古巴盟临河市发现非典病例。按照全盟防治非典工作紧急会议要求,临河市医院当日成立了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时任临河市医院副院长的杨志平主动请缨担任第一批临床治疗组组长,迅速同党委班子成员分析形势,果断决策:把非典病区与主病区隔离,将一排停用多时准备翻修的旧病房划定为非典病区。决策形成后,他立即组织协调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后勤、药品器械等部门紧急行动,仅用3个多小时就完成了组建任务。
  巴盟SARS疫情不断蔓延,杨志平临危受命,被破格提拔为巴盟医院副院长兼盟SARS急救治疗中心主任。
  走马上任后,摆在杨志平面前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筹建SARS急救治疗中心。中心的地址选定在一个监狱的办公楼群。人员是空白,设备是空白,一切都需要从零做起。面对这些困难,他没有退缩,勇敢地迎了上去。对每一病区、每一间病房进行查验,从隔离区到病区内的污染区、半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和清洁区之间位置划分,设施改造,上、下水及通风等方面仔细地检查,经常工作到凌晨。新组建的SARS急救治疗中心,面对来自全区各地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沟通,化解矛盾,解决困难。杨志平动脑筋、想办法,夜不能寐,他一边忙碌搞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搞建章立制工作。很快,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等开始运作、实施。
  非典型肺炎在广东流行之初,杨志平就对病情非常关注,并掌握了一定救治知识。接收病人以来,他凭着过硬的内科专业技术基础,创造性地借鉴先进地区的治疗经验,将目前先进的人文管理理论引进“中心”并付诸行动,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救治、管理办法。污染垃圾的焚烧和污水的排放及消毒隔离措施,一直是非典治疗工作的难题。杨志平多次深入到焚烧、排污和病房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使之成为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在杨志平为代表的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由于各项工作科学合理、措施有力,巴盟地区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战果。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等地的专家组在视察了巴盟SARS救治中心的非典治疗工作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共产党员的风采
——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赵伟纪事
  赵伟是南京地区隔离病区医疗救治小组组长,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在他和医院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二院取得了医务人员零感染、非典病人零死亡的胜利。
  5月8日凌晨4点钟,他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市一医院马上转来一个SARS疑似病人。他立即起身,穿好隔离服冲向病房大楼。
  病人极度虚弱地被挪下救护车,赵伟将他扶进电梯。他感觉病人越来越沉,只听病人低语:“我不行了!不行了!”病人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赵伟立刻意识到:病人休克伴呼吸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
  他半背半架着病人,疾步奔进抢救室,和随后赶到的医务人员一起,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
  事后不少人问他:和疑似病人这样贴身接触,就不怕被感染?赵伟回答得很实在:“不是不怕,是来不及怕。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马上抢救,越快越好!”
  进病区前,赵伟与其他院领导仔细研究过深圳等地医务人员的防护经验,并在省市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未雨绸缪的充足准备。待南京隔离病区紧急启用时,各种防护物品已经全部到位。
  在隔离病区,最危险的地方、最危险的工作,都能看到赵伟的身影。
  为首例疑似病人做胸腔穿刺;为插管病人吸痰,痰液溅在防护镜上;观察SARS病人霉菌感染的口腔,和病人口鼻距离不过5厘米……在隔离病区,每一例重症病人都是他亲自接进病房的。
  隔离病区是个特殊的战场。裹着4层防护服,半天工作下来,每个人都要湿透好几遍。在同一班次的医生中,他经常是第一个进病房,最后一个离开。为了抢救、会诊病人,有时一天累计在病房时间超过12个小时。但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退却。他说: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员的品质!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把党旗插到抗非前沿
——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
  抗击非典的战场没有硝烟,但惊心动魄。在这场战役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视疫情如命令,带领全院职工把病房当作战场,直面病魔,舍生忘死,以出色表现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天津市非典疫情的控制和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做出了突出贡献。
  4月下旬的一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党委书记赵凤喜和院长只达石被紧急召进市委会议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向他们下达了紧急对口支援非典定点医院——肺科医院的命令。接受任务后,总医院党委深感疫情似火,责任如山。次日清晨,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部分专家仅用一个小时就拿出了改造病区的方案,苦战72个小时,就建成了科学、实用、人性化的符合收治烈性传染病标准的非典专科病区,并于5月2日收治了首批非典病人。
  “一个支部坚守一方阵地,一名党员树起一面旗帜”——4月28日总医院党委召开的抗击非典动员大会上,赵凤喜的话掷地有声。不到24小时,400多位在岗党员全部报名参战,一些退休多年的党员老专家也纷纷向党委要求上前线。他们先后派出医疗队10批,分赴市传染病医院、肺科医院、海河医院、国家专家组、下乡医疗队。后勤党总支的党员职工在支援肺科医院和筹建海河医院的硬仗中,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先后承担了院内发热门诊、肺科医院和海河医院的病房改造工程、车队运输、环境消毒、棉织品的洗涤等繁重任务,他们吃在工地,睡在现场,不分昼夜,连续奋战。
  麻醉科医务人员要与非典患者零距离的接触,气管插管被感染的概率在当时几乎是百分之百,他们先后派出5名技术骨干和业务尖子参加一线危重患者的救治,这些同志吃住在病区,在隔离病房与患者一起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他们说:“心系患者,迎难而上,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从肺科医院东楼的改造到海河医院选址、筹建,从医务人员的进驻到接收病人,只达石院长都夜以继日、全身心地投入。5月13日,海河医院接诊非典患者当天,收治的第一位病人病情十分严重。大家一再劝他离开,他执意不肯。救护车一到,他立即冲上前去,抢着抬担架、推平车,冒着危险亲自将病人带来的随身物品放进污物袋中拎走。每当病人出现危急时,他穿上隔离服就往前冲。
  党委书记赵凤喜亲自参加肺科医院病区的改造和海河医院的筹建、管理工作,同时还坐镇总医院,抓医院的教研工作。为了解除前方将士的后顾之忧,他把每位医疗队员的冷暖时刻记在心头,谁家的老人需要照顾,谁家的孩子要参加高考、中考,谁的家庭困难需要帮助,他都想方设法解决好。
  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一批批患者出院了,一位位重症患者转危为安,总医院223名医务人员和参战的500多名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智勇双全战非典
——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王冠军
  在吉林省抗击非典的主战场上,有一个人的名字常常被各级领导念叨,有一个人的声音时常响在医务人员的耳畔,有一个人的身影深深留在非典患者的心间。
  他,就是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共产党员王冠军。
  4月8日,患者聂某因患肺炎被医大一院收治。4月16日,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他了解到在另一医院发现了一位症状与聂某相似的患者,是聂某的亲妹妹。他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机立断,组织了确诊与救治,同时向省、市报告了疫情,拉开了吉林省防治非典的序幕。
  由于SARS是人类尚未完全认知的一种新型病毒,王冠军一边工作一边上网不断地了解关于SARS的信息,学习广东地区的经验,与身边的教授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分析确定每一个患者的治疗方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非典的有效方法——大剂量的激素用药、使用恢复期病人血清及生物治疗方案等等。这些综合治疗方法的使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经他诊治的大多数患者的病情普遍好转,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初战告捷,给了后方人员极大的鼓舞。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许多医护人员纷纷请战,前方和后方相互激励,在全院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战胜非典的合力。
  为了摸清每一个病人的病情,时刻掌握病人的状态,王冠军经常走进病房仔细查看,每天至少一两次,多时达七八次。好心的同事劝他:“这里工作不能没有你,为了安全,用电话与病区联系就行了,尽量少到病人中间去。”他一次次谢绝这种好意:“遥控指挥可不是我的风格,光说不练谁还会信服你,还怎么指挥打仗啊。”
  省里规定,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每两周轮换一次,可王冠军自打上去就再没下来过,一人陪了五批“敢死队”,任凭家庭困难再多、朋友怎么劝说、领导严辞责令,他就是牢牢地守在他的阵地上。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临阵换将是兵家之大忌,谁来也要有段熟悉的过程,这会耽搁病人的治疗。”他给省市领导立下军令状:最后一名非典病人康复之日,就是我回归家庭、重返原岗位之时。
  艰辛的付出终于取得丰厚的回报,在王冠军负责的病区,实现了非典患者无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纪录。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系列报道

责任重于泰山
——记上海医疗器械公司副总经理陆弘
  非典疫情发生后,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医疗设备厂厂长陆弘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
  4月15日,陆弘从成都回沪,顾不上休息,首先到生产现场布置加快呼吸机的生产进度,提出了要以呼吸机生产为首要任务,其他各类产品全部予以调整的要求。他动情地说:“我们作为对非典病人具有维持生命、治疗作用的呼吸机生产企业,责任重于泰山,一定要为抗击非典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把生产呼吸机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不计成本地快产多产。”
  于是“四大战役”开始打响了:第一战役,4月12日至13日(星期六、日)组织部分员工加班,装配调试呼吸机10台,14日直接派卡车日夜兼程于15日下午送达北京。第二战役,金工车间抢进度加工零件,装配车间开足马力装配呼吸机和配套产品空压泵,4月底完成呼吸机100台。第三战役,于5月10日、20日分批完成呼吸机30台。第四战役,6月底再完成一批呼吸机和配套空压泵。
  短短的两个多月,增产近200台呼吸机,源源不断送往疫区,被战斗在抗非一线的医务人员称之为“救命机”。
  当陆弘得知呼吸机的进口零部件未能及时运到的消息,他心急如焚,当即一声令下:“抢时间改为空运”。在陆弘和党政领导带领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已有200余台各类呼吸机送往全国各地医院,为治疗和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陆弘得知还有许多技术服务人员正在北京、山西、广州等非典疫区第一线安装维护呼吸机时,非常关心,时刻惦念着他们的安危。一方面组织人员购置一些防非典的药物和口罩,寄送给在外的技术服务人员,还亲自过问这些物品是否及时邮寄到位;另一方面还与工会一起到技术服务人员家中进行慰问,感谢他们的支持与理解,并送上慰问金。
  为使员工们能有健康的体魄,有整洁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陆弘和厂领导决定拨出专款近5万元,用于购买防治非典的药物、口罩与消毒水等,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在这次抗击非典突击生产呼吸机战斗中的员工。全体员工们都从心底里佩服他这样一位既有高度责任心,又有爱心的好厂长。
  (本专栏稿件由中组部提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