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叔莲 乔为国
 十六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今天刊登的两篇文章,围绕如何认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义,如何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产权问题、组织问题、管理问题、人才问题、体制问题等,阐述了各自的观点。——编者
  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由于具有产权清晰等特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产权清晰、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是绝难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而且给国有企业以压力,促使其在竞争中不断改革、提高、发展自己。另外,非公有制企业还通过兼并、收购、承包、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推动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第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由于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培育企业家的重要摇篮,正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培育起来的创业精神,更是一笔无形的社会财富。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在于安排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近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就业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这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减轻了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是,由于观念和体制惯性,许多人还有意无意地歧视个体、私营经济,对其发展存有偏见或重视不够,导致现实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在这些因素中,首先是私有产权的保护问题。目前,对私有财产缺乏与公有财产同样的法律保护,这不仅表现在立法和执法上,而且表现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侵害个体、私营企业权益的事件上。由于缺乏对财产保护的信心,一些人千方百计地把资金转往国外,造成资本外流,而与此同时国家还在花大力气引进外资,这对发展经济显然是不利的。其次,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范围不断扩大,但目前市场准入仍是制约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准入限制不仅抑制了民间投资,不利于扩大内需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第三,融资难一直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绝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很多企业甚至连在银行取得贷款开户权的资格都没有。不仅在间接融资方面,在直接融资方面私营企业也面临许多的困难,在上市公司中私营企业很少。第四,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中小企业发展规划,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使个体、私营企业的创办门槛过高,在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所有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予以解决,以更有利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
  在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它们的引导,促使其规范发展。首先是劳动关系问题。绝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是比较融洽的,因激烈的劳资冲突而导致企业停产或不能正常生产的情况很少发生。但是,在一些企业中也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工资低、劳动强度大、不按时发放工资、生活环境恶劣、生产环境不安全、不积极参加社会保险等。这不仅不利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最终也不利于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其次是税收问题。相对于其产值而言,个体、私营企业在税收方面的贡献还不够大。这固然与国家的税收政策有关,但也与部分企业偷税、漏税、欠税有很大关系。这不仅不利于国家财政增收,从而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不利于国家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而且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再次是不正当竞争问题。少数个体、私营企业目光短浅、惟利是图,通过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还对其他厂商的利益造成侵害,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是不可克服的。在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非公有制经济形态,它们的性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的制约。在我国,完全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措施,消除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运行于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出现的杂音和噪音,使之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


第9版(理论)
专栏:专家议专题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跨越几道坎
中国人民大学 邓荣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成效及其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进入新世纪,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面临着新关口,而能否实现新跨越,取决于其能否妥善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产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初创阶段,主要是做好某个产品或某项业务,以实现较快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及财富的积聚,到80年代中期,一些企业开始提出二次创业、三次创业,其实质是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到90年代中期以后,产权问题成为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带有普遍性的根本问题。由企业产权纠纷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影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产权问题的方向,是实现产权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合理化,以明晰产权,有效地进行资本扩张,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如浙江省的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创办于80年代初,虽然其产品与业务在市场上有一定地位,但由于产权问题的束缚,到90年代初一直发展缓慢。该企业1994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产权变革,吸收新的产权主体并调整股权结构,顺利地实现了企业规模扩大和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大型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往往表现为局限于个人产权,难以协调企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业初期的企业个人产权以及对个人产权的高度关切是必要的,也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则应通过多种形式实行开放式的产权结构,多方吸纳资本,通过股权结构调整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消除单纯的封闭式个人产权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使企业获得新的动力。至于是否一定要由某个人或家族控股企业,则取决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市场价值判断,而控股又有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之分。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形式的发展趋势是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企业产权制度,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和股权结构。
  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必须重视产权保护的可操作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防止对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损害,以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持续发展。
  组织问题
  在非公有制企业创办初期,产品与业务较为单一,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组织结构比较简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品和业务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从而对企业组织变革与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解决企业组织问题的关键是合理设置企业内部的各类业务部门,明确这些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调关系,处理好企业总部集权与各个部门分权的关系。如果有子公司,还必须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建立规范的企业集团组织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组织结构落后,仍旧停留在创业的初始阶段,导致企业组织混乱,甚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而能够适时进行组织变革的企业大多获得了更快发展。广东省顺德市的一家非公有制企业,创业初期是一家街道小厂,老板一人说了算,发挥了“船小掉头快”的优势;后来规模扩大了,就改为事业部制的分权式组织结构。“不改就是死路一条”是这家企业的深切体验。怎么改?这家企业概括了“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的十六字诀。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事相符,责权相当,是各类企业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的“事”,是指市场竞争与客户服务对企业的要求,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做的事。“事”是企业解决组织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非公有制企业在实行公司制产权制度的过程中,必须相应地建立公司组织机构,即建立股东机构、董事机构、经理机构,并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原则和要求,处理好这些组织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来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分工和协调关系,处理好公司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包括实行职业经理人的聘任制度。当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第一代创业者面临的所谓“寻找接班人”问题,其实质就是由家族制企业向公司制企业的转变问题。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一般来说,创业阶段是个人奋斗起步,随后是动员家族成员奋斗,发展到较大的公司阶段,则聘用社会人才共同奋斗。各类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组织问题。对家族制问题应不走极端,不强求一律。如果是个人独资企业,则可以沿袭家族制企业结构;如果是股份公司,则应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问题
  非公有制企业在创办之初,往往是创业者抓住一个机会,凭着自己的胆识、技能及冒险精神,勇闯市场而获得成功。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员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便日益成为突出问题。管理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一些企业管理水平偏低,停留在业主个人管理阶段,未能有效地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战略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的,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科技开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在内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显得非常紧迫。
  随着短缺经济时代的一去不返,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历了大浪淘沙的过程,有的昙花一现,有的成长为参天大树,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企业的质量管理和品牌意识。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品牌意识是企业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质量管理和品牌意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立足点,只有把质量管理和品牌意识转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并解决好企业管理中的每个细微问题,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人才问题
  成功的非公有制企业一般要跨过四道坎:原始积累、产权多元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职业化管理;学会过五关斩六将:过财富关、制度关、战略关、人才关、文化关;斩小富即安者、不认同公司价值观者、不与公司共成长的落伍者、缺乏团队精神者、不敢承担责任者、事必躬亲的业主自己。在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短缺已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应重视培养和吸纳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开发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提高各类人员的素质,尤其是企业家自身的进取心与诚信度,通过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
  体制问题
  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迫切要求更新观念,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不同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其深层次原因仍是思维性障碍和体制性障碍。因此,深化改革,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必要。比如,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企业的平等地位,确认非公有财产同公有财产一样不可侵犯;继续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问题,对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完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支持体系,尤其是解决有发展前途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建立风险投资与信用担保体系;培育和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实践证明,良好的体制环境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严书翰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新阶段为什么要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由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所从事的伟大事业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在我国这样有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文化仍比较落后的国家,用不到20年的时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需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这就必须有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即主心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一条重要经验: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斗争越尖锐,我们就越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这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就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主心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简言之,可以用两句话加以回答:一、它是正确的;二、它是管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胡锦涛同志从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理论基础、新的理论要求和新的理论视野等方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继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后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合乎规律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这是从指导方针层面来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作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将长期面对三个重大课题,即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可以说,能否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指明了方向。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编者的话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讲话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将陆续刊登系列文章,深入阐述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强调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
  7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联合召开“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与会者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全市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进行了讨论。
  会议认为,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如何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发,对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了进一步动员和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必将对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理论工作者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应把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
  会议强调,理论研究工作应当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弘扬时代精神,科学地揭示客观规律,正确地运用客观规律。理论工作者应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术风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求真务实,奋发进取,自觉地为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来自首都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王君)


第9版(理论)
专栏: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刘芳
  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对50多年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坚持执政为民,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执政为民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以解放人民、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作为奋斗目标;在夺取全国政权后,我们党以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的利益、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作为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以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奋斗目标。这些奋斗目标都是党的宗旨在不同时期的具体体现。可以说,8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党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无论何时都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连、受群众欢迎的事情上,努力为群众谋利益。
  执政为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需要。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执政地位。但执政地位的获得仅仅是一个良好开端,如何在执政过程中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则是长期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一定意义上,它比夺取政权的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曲折,考验更严峻。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并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党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得出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惟有如此,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执政为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实实在在的工作要求,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三个坚持”是有机统一的。坚持与时俱进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也才能体现先进性。坚持党的先进性又是坚持与时俱进的目标和结果,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并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其目标和结果就是要坚持党的先进性,使党能始终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而坚持与时俱进和坚持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执政为民上来,落实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执政为民是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紧抓住执政为民这一本质要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领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