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 刘家琛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主要议题是贯彻中共十六大关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精神,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任务建言献策。为把研讨引向深入,会议围绕主题设置了七个专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好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为开好这次常委会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通过调研、座谈、邀请有关部门介绍情况,对上述议题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重要成果。会议期间,与会人员结合调研成果踊跃建言献策,有142人在专题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有137人报名申请大会发言,共提交152篇大会发言稿。经过协商,推荐出15位常委和委员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他们就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今天本报摘要刊登这些发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才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快立法,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首先是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其次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议对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订和调整。
  二、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规范、文明的服务。统一执法尺度,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三、公正司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公平有力的司法保障。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 陈耀先
  我们建议,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调整农村金融格局,形成农发行、农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多元投入,多方支持“三农”发展的局面。
  首先,要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作用。
  其次,要发挥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的优势。农业银行要积极发展商业性农村金融业务,拓展业务领域。
  第三,要切实落实农村信用社各项改革措施,依靠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第四,要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步伐,充实金融服务内容,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我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对策
全国政协常委、中纪委原副书记 傅杰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和监督,切实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地方主要领导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认识。建议中央和有关部门在加强宣传的同时,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纳入领导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考核范围,从制度上督促地方主要领导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二)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保证再就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国各地进行一次全面的监督检查。
  (三)加强调查研究,完善与再就业相关的政策。
  (四)加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支持力度,建议中央财政将中西部地区作为就业困难地区重点支持。
  (五)在重点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政策研究和促进就业体系的建设。
  (六)加强就业基础工作建设。
  (七)抓紧研究《就业促进法》,建议将《就业促进法》纳入2004年的立法计划。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原主席 刘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回顾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其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几点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温州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一种以“民营、民智、民力”为主的经济成分,完全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工作的方针政策。
  三、坚持群众观点,调动、激发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
  四、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温州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既在宏观上把握了发展方向,又在微观上放手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自主畅游,做到了“无为”与“有为”的有机结合。
  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温州经验,不断促进发展。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从点状拉动到组团式发展 构建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平台
全国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吴明熹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从点状拉动向区域性的组团式发展。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重点培育三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约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建议:
  一、研究制定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规划。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从点状拉动向多中心扩展的组团式发展转型。
  二、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
  三、建立和完善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将这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提高到国家的战略高度,从政策上给予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对国资委成立后国有经济改革的若干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国资委的成立意味着国有经济的改革将在一个全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威机构的领导下更加有力地向前推进。国资委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资委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使国有经济从自己不具有优势的领域中有步骤、有秩序地退出,用腾出来的资源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切实加快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除极少数需要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原有的国有企业都应改造成为多元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并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三、国资委在已改制公司中要依法行使所有者权力。国资委在已经实现公司化改制的公司中代表国有股东行使“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权,也必须在《公司法》的框架内进行。
  四、关于国资委在行使职能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一是避免新形势下的政企不分,国资委应注意避免使自己成为党委和政府行政部门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二传手”。二是“履行出资人职责”要与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国资委建立、出资人到位以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实现企业财务约束机制的转变、形成企业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承担盈亏风险等所有者职能已经由国资委行使,相应地,政府的职责就必须由代行出资人职能转变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环保等行政审查。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加速能源工业发展的思考
全国政协常委、神华集团董事长 叶青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如何保障能源供应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在能源发展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节能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重点是:在提高热效率降低损耗的基础上搞外延发展,采用高参数是节能降耗的发展方向;在降低厂用电率的基础上搞外延发展;提高煤炭开发效率和煤炭质量。
  二、加快能源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开发效率,力争做到能源翻一番,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要发展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大原油、天燃气勘探力度,有序开发水能,适度开发核能,鼓励发展再生能源。
  三、积极扶持煤炭工业的发展。
  四、大力支持煤炭液化。扶持和推动煤炭液化产业进程。加大投入,制定鼓励政策促进成长壮大。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强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 张梅颖
  在经济快速发展、各种风险因素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无论近忧,还是远虑,强化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的工作都势在必行。
  1.组建国家应急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综合性的灾害应急管理战略和专项灾害应急管理的战术性预案。
  2.加快统一的紧急状态立法进度。
  3.加快建立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把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人大、政协的监督范畴。
  4.加强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专业与普及教育。
  5.构造“预防为主”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上游机制,将预防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渗透在教育、科研、监测、预警、媒体、社区等相关领域,实现应急管理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预防型的转变。
  6.构造“政府为首”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指挥协调机制,建立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灾害应急联动体系。
  7.构造“社区为根”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基层网络。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周可仁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二、加强领导,为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加快立法,使政府监管和企业经营有法可依。在清理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对外投资法》、《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四、改革境外投资的审批体制,将境外投资的商业风险交由中介机构评估。
  五、进一步放宽对“走出去”的外汇管制。
  六、大力推动“走出去”便利化,为商务人员出入境提供便利。
  七、完善有关“走出去”的鼓励政策,促进“走出去”的各项业务协调发展。
  八、加大境外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建议设立境外资源开发专项基金,对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政府在就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全国政协委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 王建伦
  政府在就业工作中职能定位的主要内涵包括:确定就业优先原则;把促进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导向机制;切实提高对社会就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监督检查。
  为此,提几点政策性建议:
  ——建议政府把职能定位到依法规范企业裁员、促进再就业这个基本点上来。
  ——重视和加强职业培训教育工作。
  ——对吸纳劳动力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优惠。
  ——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失业率指标统计体系,并据此进行科学决策。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创造条件。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汪纪戎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推出新举措:
  一、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快建立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环境法律体系,及时修订不适宜的环境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采取强有力措施,优化法制环境。
  二、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决策支持和综合管理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努力做到各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
  四、以科技推动产业提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综合目标,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五、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要切实监管到位,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发扬宗教爱国爱教优良传统 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陈广元
  当前,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贡献,成为中国五大宗教派别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新的共同目标。
  一、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爱国爱教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我们通过不断改革宗教中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在更深层次上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二、培养爱国守法、众善奉行的个人行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三、积极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宗教团体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和人士建立了友好联系,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积极开展海峡两岸的交流活动,为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我们在国际宗教领域交往中,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同各种企图搞“一中一台”分裂中国的行为进行了长期而坚决的斗争。积极开展两岸宗教界的友好交往活动,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贡献了力量。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促进民族地区农民增收
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 夏日
  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增收难的问题,既要靠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群众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探索发挥比较优势的新思路、新途径,也需要国家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的力度。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农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比如:在优势产业带和基地建设的项目中,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实行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全国性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拨专款投资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名优特新拳头产品的免费宣传和扶持,打造民族品牌。
  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专项支持适合民族地区居住分散特点的农牧民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性特色经营项目;采取特殊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支持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
  三、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牧区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完善有关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持力度。
  五、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评估与咨询机构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 韦钰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建立高等教育的评估与咨询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建议:
  一、成立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的国家高等教育评估与咨询机构,指导协调,以及组织全国高等教育的评估活动,协调涉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保证条件,设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的专门性法规,进一步规范高等教育的评估活动;
  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政策,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评估与经费投入、发展规模以及高等学校各项建设之间的关系;四、建立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评估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 翟泰丰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贯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初步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2.加快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国家有关综合部门应尽快着手制定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指导文化体制改革。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既要大胆开拓创新,又要在探索中稳步发展。要逐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委宏观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民间协会以及中介组织协调发展有效运作的新体制,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4.加快文化立法,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及其政策体系。
  加快制定并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是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政策应主要包括:以国有文化事业、产业部门为基础,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文化产业;规范文化服务市场;创造宽松的金融投融资环境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