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一周视线

  祁连山下、腾格里沙漠南缘,一个个移民村绿树掩映,一户户村民家业兴旺。很难想象,他们十年前还在山上过着两床被子、一口锅的穷日子。这一变化,得益于甘肃省古浪县的移民扶贫工程,请看——
祁连山下建新家
本报记者 王方杰
  “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都没想到!”
  甘肃省古浪县新西村位于祁连山下,北边10公里便是风沙肆虐的腾格里沙漠。7月上旬,记者来到这个仅有10年历史的移民村。
  在村民胡连家,院子里苹果、梨挂满枝头,牡丹竞相开放。10多间排房,外面贴着釉面砖,室内铺着地板砖。拖拉机、电视机、电冰箱应有尽有。多少让记者意外的是,家中除了农用车,还有组合音响。
  村支书杨元德告诉记者:“这样的日子,我们以前做梦都没想到!”
  走出胡连家,记者又走访了几户村民,家家绿树掩映,一派兴旺。
  10年前,新西村的朱桂兰带着两个儿子从山上迁下来,全部家当只有两床被子、一口锅。住的是地窝子,天天和风沙搏斗。现在,她的两个儿子分别娶妻生子,盖起了砖瓦房。
  朱桂兰的大儿子李俊庭当初不愿下山,至今还住在山上,生活状况和当年没有太大区别,与山下的两个弟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今,他迫切要求移民下山。
  新西村的移民过去住在干旱山区,年年过着“山上和尚头,山下无水流,穿的黄衣裳,吃的返销粮”的生活。搬到新西村10年后,他们的年人均收入已从210元提高到1800多元,逐渐淘汰了地窝子、干打垒、简易草房,住上了大砖瓦房。
  谈起移民村的变化,黄花滩乡党委书记陈国仕感慨地说:“新西村的变化是黄花滩乡的缩影。10年前,这里荒草一片,行人连路都不敢走。4年前,黄花滩乡的人畜饮水还得到30公里外的地方拉运。但现在,你看!”——顺着陈国仕的手势,只见高高的白杨在大路两旁、房前屋后撑起了一片片绿荫,小麦、油菜、苜蓿、果树绿染千里平畴。
  “在古浪,怎么扶贫都不如移民扶贫”
  古浪县山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山上人口多,导致土地承载能力超过极限30%,草场承载能力超过60%。许多山区十年九不收,农民忙活一年,人均收入不过200多元。
  “在古浪,怎么扶贫都不如移民扶贫!”县委书记王勇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1983年国家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国家、省、市先后投入古浪县扶贫资金..98多亿元,对贫困人口人均投资2784元,平均每年投放救济粮235万公斤、救济款117.5万元。除此之外,政府在山区架电线、修水窖、建沟坝地的投资,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元。但是在付出九牛二虎之力后,山区村民还是衣食有忧,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
  一方面是贫瘠的土地承载不了过多的人口,一方面在沙漠边缘又有40多万亩的可垦荒地。从资金投入上,一年的扶贫资金基本就可以满足搬迁移民的需求,为什么不把山上的群众迁移到山下?
  从1983年起,古浪县陆续开始实施移民扶贫。他们打破县、乡区划,宜整村移民的就整村移民,宜零星移民的就插户移民。对于零星搬迁的农民,每人补贴400—500元,整体搬迁的每人补贴1000多元。在古浪县的版图上,冒出了黄花滩乡、大墩滩乡、直滩乡、冰滩乡等移民乡。20年来,古浪县累计移民11.6万人。与移民前相比,全县贫困面由47%缩小到5.5%,绝对贫困人口由1..8万人下降到3.32万人。
  在进行大规模移民的同时,古浪县还把移民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将劳务输出当作“第二种形式的移民”。目前,古浪县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移民县,而且向县外输出了10万余劳务大军,为农民带来了超过1/3的收入。
  王勇智告诉记者,从今年起,古浪县每年将搬迁移民1万人。经过5年时间,南部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地区的群众将全部移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川地。
  “保护山区生态,移民是个好办法”
  古浪县扶贫办主任沈发武对记者说:“保护山区生态,移民是个好办法”。他讲了这样一组数据: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古浪县林业建设投资、加上群众自筹累计超过5200万元,平均每治理1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投入资金16万元,每治理1平方公里沙漠花去10.1万元。尽管局部生态环境得到了治理,但生态整体恶化的态势并未得到遏止,水土流失面积和沙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8%,造林保存率仅58%,森林覆盖率只有7.26%,每年有近10万亩农田受到风沙危害,近6000亩耕地因风沙成灾绝收。
  “保护山区生态,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下山。”沈发武说,搬迁1个人相当于退耕还林4.8亩,相当于治理小流域0.02平方公里。
  移民肯定会保护山上的生态,但是否会带来川地的生态破坏?如果新的生态破坏更为巨大,移民是否得不偿失?沈发武承认,在上个世纪90年代,黄花滩上到处都在打井,确实导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30至80厘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地表植被。但是,一旦将生态保护意识贯穿到移民开发工作中,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10年前,古浪县开始在移民开发中保护生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修建U形渠,引进以色列的滴灌、喷灌设备,实现节水30%—50%,从2001年起禁止在黄花滩乡新打机井;全县植树种草保有量30多万亩,封山育林20多万亩;调整种植结构,加大节水作物面积。5年前,黄花滩乡的粮食、经济作物、草产业的比例为6∶3.5∶0.5,今年已调整为2∶6.5∶1.5。
  在黄花滩的荒地上,长满了开着小黄花的苦豆子,黄花滩因此而得名。苦豆子虽然长得并不高大,但密密麻麻,覆盖了整个荒滩,遏制了流沙入侵。一个个移民村,横卧在古浪县132公里的风沙线上,在腾格里沙漠南端筑起了坚固的绿色屏障。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打破常规的双赢
王斌来
  巍巍祁连山,独特的西部景色令人陶醉。然而,世居山区的古浪农民囿于恶劣的生存条件,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经历了多种传统扶贫方式的尝试,古浪人打破常规,从移民扶贫切入,从保护生态着手,实现了双赢:脱贫致富和生态建设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翻开古浪的扶贫史,不由得令人深思:多年来,国家、省、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近5亿元,对贫困人口人均投资2784元,力度不可谓不大,可古浪县山区群众的贫困状态却没有发生大的改观。钱没少花、力没少出,为什么扶贫效果就是不明显?为什么生态环境还在恶化?痛定思痛,古浪人意识到:贫瘠的土地承载不了过多的人口,搬迁下山是最现实的选择。人往哪里去?古浪人把目光投向腾格里沙漠边缘:40多万亩可垦荒地面临风沙侵蚀,生态岌岌可危。
  扶贫脱贫与生态建设,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存在有机联系。移民扶贫和保护生态一经联姻,古浪的扶贫工作局面为之一新:10年时间,山上山下两重天。通过政策扶持、引导,自愿下山的移民用勤劳的双手建新家、创新业、添新绿,改善生态的同时,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自我发展中顺利转型。
  在一些地方,长期扶贫不脱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扶贫工作局面打不开,没有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是一个主要原因。一味沿袭惯例、套用固有模式,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难免陷于被动。创新思路、打破常规、科学求实,古浪县的生态移民做法值得借鉴。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淮河中游将进入退水阶段
 黄河流域今年来水持续偏枯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 记者江夏报道:目前淮河干流随着洪峰向下游推进,中游将进入退水阶段。由于高水位持续时间长,退水阶段堤防容易发生险情,国家防总提醒各地加强拉网式巡查,使险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确保堤防安全。
  据介绍,昨天,淮河干流中游水位缓涨。淮河干流堤防没有发生重大险情,昨日沿淮堤防和行蓄洪区堤防新发生险情214处,均得到有效控制。淮河沿线防守力量进一步加强,共有258万人防守。
  据气象预报,未来两三天淮河流域沂沭泗地区仍有降雨。因此,防总要求密切关注沂沭泗流域的雨情、水情、工情,做好沂沭泗防汛工作。
  又讯来自国家防办的消息说,黄河流域今年来水持续偏枯,较常年偏少五成,目前干流五大水库蓄水量107亿立方米,可调节水量仅20亿立方米,黄河干旱缺水矛盾十分突出。为确保黄河不断流,最大限度缓解沿黄地区干旱缺水的局面,沿黄各省区、有关部门,尤其是宁夏、内蒙古两区政府和广大群众顾全大局,电力部门电调服从水调,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坚决服从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为确保黄河不断流作出了贡献。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河南力保淮河上游万无一失
安徽城东湖安全转移群众
  本报郑州7月13日电 记者戴鹏报道:为确保淮河上游干支流不出问题,河南50万军民坚守抗洪抢险第一线,力保沿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尽量控制入淮水量,缓解淮河下游的抗洪压力。
  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省长李成玉等赴各地防汛前线。李克强提出四个“确保”:必须确保灾民人身安全;确保他们不断顿,有住所,有干净水喝,有柴烧;确保他们有医有药;确保大灾以后无大疫。目前,全省共有5万名干部、50多万名劳力,1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在上千公里长的河道堤防、水库堤坝上查险堵漏。
  本报六安7月13日电 记者何聪报道:为了保证淮河洪峰顺利通过,安徽防汛抗旱指挥部12日要求城东湖闸加大流量,由开闸时的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600立方米每秒,同时要求蓄洪水位由原来的25.5米增加到26米。蓄洪区因此将比原计划多淹没6万多亩田地,需要连夜紧急转移5.5万人。
  六安市霍邱县委副书记禇正稳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蓄洪区群众安全转移,霍邱县出动县乡干部400多人,与400多名村干部一起,对城东湖内涉及的10个乡镇、84个村、807个居民组分片包干,明确责任,确保一人不漏。在大部分人员迁出后,霍邱开展蓄洪区留滞人员大清场,展开拉网式排查,要求25.5米高程以下人员全部迁移。经过50个小时奋战组织,到13日9时,蓄洪区已经安全转移18.5万人。霍邱县派出40个医疗小分队、200多名医护人员在灾民点巡诊,确保卫生防疫和群众看病。(附图片)
  7月13日下午,安徽省霍邱县政府工作人员正向转移到姜家湖移民新镇的姜家湖蓄洪区群众发放救灾粮。 本报记者 雷声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八千武警官兵奋战抗洪一线
  据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张东波、陈永跃)据武警总部有关部门介绍,目前共有8000多名武警官兵奋战在抗洪一线,英勇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仅12日一天,参加抗洪的武警各部队就解救受灾群众5300余人,装填沙包35000余个,搬运土石73500
  余立方米,加固堤坝17000余米。驻灾区武警安徽总队先后出动4000多名官兵,部署在险情频发地段。根据淮河严峻的防汛形势,武警总部10日下令紧急调遣两支机动部队,驰援淮河抗洪一线。武警江苏、湖南、湖北等总队出动兵力,分别投入洪泽湖、张家界等地的抗洪抢险。应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要求,武警江西总队将30万条编织袋、20万箱矿泉水等抗洪救灾物资,紧急运到安徽灾区。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江苏盱眙转移受灾群众12.69万人
  本报南京7月13日电 记者顾兆农报道:截至今天晚上,江苏省盱眙县紧急转移安置的群众增至12.69万人。按照省市防汛指挥部的命令,自11日夜起,地处洪泽湖滞洪区的盱城、明祖陵、管镇、官滩、马坝、观音寺等10个乡镇又紧急转移4万多人,加上10日前已撤离的8.2万人,共计12.69万人。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调拨款物支援灾区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今天决定:从总会紧急救灾备用金和自筹的款项中调拨80万元及调拨救灾物资,支持安徽、江苏等遭受严重水灾的6个省的救灾工作;同时紧急启动国家彩票公益金救灾项目,采购灾区急需的粮食、帐篷、消杀药品、净水剂等物资。同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向社会公告接受救灾社会捐赠热线和账号。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考察组将于近日赴江苏和安徽灾区进行灾情考察和慰问活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代表也将参加考察活动。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洋山深水港开工一年进展顺利
 一期工程二00五年试运营
  本报上海7月13日电 记者高渊报道: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日前宣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按照目前的进度,一期工程将于2005年底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营。
  据了解,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自去年6月下旬开工建设以来,在中央直接关心和国家有关部门、浙江省的支持配合下,正按预定的计划有序推进。目前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作为其主体项目的东海大桥和港区建设正齐头并进。
  洋山深水港区位于杭州湾口,距上海芦潮港27.5公里,距离国际航线仅68公里。从远景看,洋山港区总体规划可形成陆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布置50多个大型深水泊位。一期工程包括港区工程、东海大桥和辅助配套工程等。港区工程先建设5个集装箱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标准箱。东海大桥起于芦潮港,总长约31公里,按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概算,一期工程总投资143.1亿元,其中港区工程72亿元,东海大桥工程71.1亿元。
  新闻发言人表示,该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的重大工程,也是上海“十五”期间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上海面对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性举措之一。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特写

接待处长的心里话
本报记者 宣宇才
  7月10日、11日,云南省政府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召开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与会者最多时有260多人。一般来说,会议接待工作比较繁重。然而,州政府接待处处长李珍告诉记者:“这次会议办得太轻松了!”
  “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文要求,此次会议,一律吃自助餐,不摆桌餐,更不得以任何名义设宴。这项举措,让我顿觉轻松。”李珍坦率地说:“以前,这样规模的会议一般都安排桌餐、宴会。接待处提前一个月就得筹备——采购、选址、搬桌椅、准备菜谱。宴会期间,大家‘礼尚往来’地互相敬酒,经常持续两个多小时。疲惫不堪的服务员都眼巴巴地盼着宴会早点结束。”
  李珍对自助餐形式倍加赞赏:一不浪费时间精力。二不浪费财力物力。三不浪费人力,整个餐厅只要两三个服务员就够了。
  “省领导轻车简从,也让我们倍感轻松。”李珍说:“省里只来了两辆中巴车,大大方便了交通疏导。如果各级领导都带车来,小车连接起来像火车一样,对城市交通干扰影响很大,组织接待工作很难做。另外,领导不带司机,接待处就容易安排住处了。这次会议的所有人员可以集中到一个宾馆。”
  新风习习身心爽。李珍说,接待处出动5名工作人员就圆满完成了会议接待任务,一点不累,希望今后的会议都能照此办理。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沪浙合资建设杭千高速公路
  本报杭州7月13日电 记者江南报道:由上海、浙江两地合资合作,总投资100亿元的杭州—千岛湖高速公路项目,日前在杭州签订合资建设协议。
  杭千高速公路东接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连杭金衢高速公路,全长约180公里。一期工程预计2005年底建成通车。该工程建设由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泽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各出资26%,浙江省交通集团公司出资20%,杭州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8%。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百姓身边事

话费低廉 单间卡坐
郑州:“公话话吧”抢滩“都市村庄”
  本报郑州7月13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好像在一夜之间,郑州的民工聚集地“都市村庄”里冒出了许多类似公共电话亭的“公话话吧”。
  这些“公话话吧”被隔成单间卡坐,通过电脑统一管理计费。一个“公话话吧”至少有10—20台电话机。有人称之为“IP电话超市”。
  记者发现,在“公话话吧”打国内长途,每分钟只要0.3元,还不到固定电话正常通话时段资费的50%。至于市话费,中国铁通为前3分钟0.5元,然后每分钟仅0.1元,中国联通约每分钟0.12元,都低于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的费用。
  “公话话吧”何以抢滩都市村庄?据介绍,这主要因为都市村庄流动人口较多,而且很多进城的农民工居住于此。民工收入不高,所打电话多为长途,“公话话吧”话费低廉,迎合了他们的需要,因此很受欢迎。
  因为话费较低,“公话话吧”也同样受到很多市民的青睐。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

第三军医大学建成数字化医院
  据新华社重庆7月13日电 (记者胥金章)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病人进行肺部CT检查时,CT图像同时通过网络直接传到门诊医生的屏幕上,医生将检查资料三维重组,一份立体临床诊断结果即清晰地呈现在病人面前。临床作业无纸化和无片化,只是这所医院数字化平台的一部分。随着数字化系统的建立,这家医院已把数字化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和数字化医疗系统等全部临床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实现了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的全程数字化。
  数字化医院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病人的诊断信息、卫生经济信息与医院管理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从而实现各类业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利用最大化的现代医疗管理模式,极大地方便患者就医和医院管理。西南医院投资3000多万元,历时4年建成的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应用便捷的数字化医院体系,形成了从医疗、服务到管理的立体纵深网络。医院从诊疗流程、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对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率先在国内全面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诊疗水平和科技实力跻身全国先进医院前列,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在重庆市民“心目中的名院”评比中获得第一名。2002年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考察后认为,这所医院数字化水平在世界上是一流的。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九州万象

山西后沟村被确定为中国古村落范本
  本报太原7月13日电 记者罗盘报道:在今年全面启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家近半年的考察、论证,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后沟村日前被确定为唯一的古村落调查范本。
  后沟村地貌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主,门前的抱鼓石、门枕石、门楣以及照壁保存完好。村中清代、民国年间建造的独立式窑洞堪称一绝,关帝庙、观音堂、菩萨殿精美绝伦。民间艺术家们在村子里与乡亲们共同生活了半年时间,以文字、摄影、摄像形式制成了鲜活的“后沟村民俗记录范本”。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九州万象

我国首辆自主驾驶轿车研制成功
  据新华社长春7月13日电(记者公磊、张颖)我国第一辆自主驾驶轿车研制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13日在此间联合向外界宣布的。专家认为,这辆自主驾驶轿车的问世,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和智能化汽车的研究进程。
  据介绍,这次研制成功的自主驾驶轿车在正常交通情况下,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最高稳定速度为130公里每小时,最高峰值速度为170公里每小时,并且具有超车功能,其总体技术性能和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第2版(国内要闻)
专栏:九州万象

世界最大聚甲醛生产线落户南通
  本报南通7月13日电 总投资约1.4亿美元的宝泰菱(PTM南通)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日前在南通经济开发区奠基。该公司主要生产聚甲醛工程塑料,年产量6万吨,其生产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甲醛生产线,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商业运作。PTM(南通)公司生产的聚甲醛工程塑料是一种名为聚氧乙烯的共聚型聚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IT工业、电子机器以及日常消费品。
(徐爱民 姚为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