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三年减了三千万元的不合理负担
——五常农民有了笑容
本报记者 汪波
  最近,黑龙江省五常市红旗乡东城子村农民张军一连给市委书记打了好几个电话,邀请他到家来吃顿饭。他家刚杀了一口猪,“现在心顺了,村里的什么账都上了一览表,一目了然了。农民都知道什么钱应交,交多少。这些全是市里领导给解决好了的。”张军一气说了几个“了”字,他家今年买了“小四轮子”,春天耕地用,秋天可上路跑运输。可过去,他却被乡亲们称为“告状状元”。
  几年前,五常是市里、省里的上访大户,在北京的信访部门都是出了名的。当地流传着顺口溜“卖耗子药、订抗癌报,修完乡道修村道,抗冰雹、防旱涝,大树根刷圈白灰套……”所有这些都要让农民掏钱。五常农民身背近3000万元的不合理负担,人均负担49元。有一个乡搞什么“鲜花盛开”的村庄,花了上百万元栽花,让农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家怨声载道。
  2000年6月,上级部门调整了五常市的领导班子,肖建春来到五常担任市委书记。他在报到的当天,就被前来上访的农民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了中间。肖建春在市委常委会上说“所有的收费项目都要征求群众意见,只要大多数农民反对就不干,责任由我来负。我就不信,农民不合理的负担减不下去。”从这天开始,肖建春向全市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并一直开机到现在。就在记者采访他的两个多小时中,他就接听了10多次电话。
  几年来,五常市组织了近2000名干部,分成若干组,在全市采取了四大行动:开展农村经济大清查,清违纪资金;开展信访案件大排查,查涉及农民负担的上访案件;开展执法大检查,依法审计加重农民负担案件;开展土地详查,搞清个别干部非法侵占集体土地及机动地发包不合理问题。全市共清出违纪金额289万元,挽回经济损失412万元,退还给农民495万元。他们审计出加重农民负担案件9起,纠正了农村电力低改超标准收费问题,清退不合格民办教师和乡镇超编人员,精减村干部800人,累计减少由农民出资供养人员931人,减少开支186万元。全市还查办、法办了6个村支书(村委会主任),120名村干部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
  五常实实在在地帮农民减掉了3342万元的不合理负担。农民脸上有了笑容,许多农民开始自觉地调整种植结构,把旱田改成水田,全市主栽优质稻的已占80%以上。不少人包山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农民上访最多的拉林镇,现在已成为发展生猪养殖的专业镇,家家户户都养猪,今年又开始养黄牛。全市还出现了180户加工磨米坊。五常市五常镇53岁的农民周才,以前几乎天天都到有关部门申诉,是有名的上访“专业户”。当记者问他,现在还上访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事都给解决好了,还上什么访啊。”旁边的干部说,老周已从山东给市里引来了一家水泥管厂。他不仅不再上访了,还主动去做上访者的思想工作:“你这事咱五常能解决,就不要上访了。”市信访办主任费云珍说,现在来人来电话的每天都有,但多是咨询科学种田、发展服务等方面的,或是提合理化建议的,也有反映干部不廉政的。到现在,我还没有收到哪里又在增加农民负担的反映。就连国家信访局的同志都问我:“你们五常怎么没有上访的了?”
  为保证农民负担不再反弹,全市又建立健全了减轻农民负担五项管理制度。一是预决算制度。对农民负担的项目,年初做出预算,逐级上报,市里审批,年终报表决算。二是提取、使用资金审批制度。凡涉及向农民收钱,出工出物的项目,必须经市减负办会签。三是监督管理制度。在全市262个村分片选出56个村作为农民负担监测点,聘283名农民作为监管员。四是民主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村务公开,定期向群众公布理财情况。五是设立两卡监控制度。一是“透明卡”,市里对合同外涉及农民收费部门的收费项目、标准统一审核后,印在此卡上,卡上没有的或超标准的,农民有权拒付;另一个是“明白卡”,对农民承担的农业税经合法审核后,由市里以“明白卡”的形式向农户统一发放纳税通知书,让农民明白纳税额。
  记者记起张军一直想请肖书记吃顿饭的事,于是问肖书记去了没有。“去了。我不但自己去,还带去了一些部门的领导。要让他们感受一下农民在没有了不合理负担后的喜悦。当然,我们是付了钱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专家论坛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须治本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陈晓华
  农民负担重是多年来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见到了一些成效。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如果一个问题普遍存在并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必须从体制和制度上找原因,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上寻找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步骤,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重大举措。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今年在全国全面推开,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从近几年试点地区的情况看,这项改革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规范农村分配制度、减轻农民税费负担起了重要作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但是,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的不合理负担问题就能自动消失吗?
  从改革实践看,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还有不少问题要研究解决。有一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导致农民负担反弹。如乡镇收支缺口和乡村不良债务问题就是这样。村内筹资筹劳和经营服务性的收费,如果管得不严,也可能成为乱收费的“口子”。从更深层次矛盾看,体制上的矛盾和弊端还没有解决。吃皇粮的人太多,并没有真正减下来。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在工作作风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搞形式主义,这些都是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农村税费改革后,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仍然不能有丝毫放松。
  巩固改革成果,防止负担反弹,一要把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落到实处,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这项改革扩大到全国,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注意坚持按政策办事,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第一目标,使农民真正从改革中得到实惠。二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改革还处在试验阶段,一些政策措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好乡镇机构改革、种地多负担重、“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三要立足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要抓紧修订和制定一批与农民负担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农民的权益,防止随意侵害农民利益,使农民有稳定感。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项工作制度。四要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后,要继续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综合监管,对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对违纪违规的事件进行严肃查处。五是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要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对农民直接补贴的有效方式,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根据建立现代税制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改革农村税费制度,这才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治本之策。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救救大沙河
  在辽宁瓦房店市东邻普兰店市元台镇交界处有一条大河,因沙底、水域宽广而得名为大沙河。10多年前,沙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随着沙河两岸居民的增加和企业排污增多,致使河水被逐渐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在大沙河上下游大量采集沙子,使河床毁于一旦,河两岸大批几十年生的树木被毁或死亡,河水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气。(附图片)
  左图:成百上千棵树木被污染后干枯而死亡。
  下图:大量采挖沙子使大沙河不堪重负。(吕忠彬摄影报道)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农村随笔

“订单农业”莫失信
陈胜孙
  与传统农业“只管种不管卖”相比,“订单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用农民兄弟的话来说,“订单农业”等于上了“保险”。
  然而,时下在一些乡镇农村,收购方毁约和农民违约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农民在柑橘成熟时,拿着订单合同要求收购,可收购方却将价格压到一筐一元的“跳楼价”,农民气愤地将柑橘倒进河里。有的地方,外贸公司给农民下了收购一批小黄瓜的订单,并从日本引进种子,邀请日方和当地农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民种植,培育出高品质的小黄瓜。但当地不少农民后来看到这种黄瓜十分走俏,就把“订单合同”抛到一边,致使外贸公司遭受损失。
  “订单农业”的合同双方既是利益的共同体,又是矛盾的双方。从收购方来说,只有向农民下了订单,才能保证销售期“手中有货”。而就种植方而言,有了销售渠道,种什么种多少心里才有个底。但是,农产品市场变幻难测,当供求和价格发生波动时,双方往往产生矛盾。因此,要发展“订单农业”,就要强化合同意识、诚信意识,做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龙头企业要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和动向,向农户下单要做到心中有谱。农户也要努力提高市场意识,在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做到心中有数。基层政府对“订单农业”也应给予高度关注,不能任由合同的一方置另一方的利益于不顾而撕毁合同。
  “订单农业”是一种契约关系,只有双方合作顺利,才能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呼声

退耕还林莫平均编辑同志:
一些地方把退耕还林工程误认为计划性开发项目,摊到各乡村的每一家农户,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利益均沾。这些地方为达到区间平衡将退耕面积不断扩大,使一些有灌溉条件的田地和土壤条件比较好的缓坡耕地也纳入了退耕范围,甚至将不该退的平原地带的基本农田也退了下来,致使该退的陡坡地却没退下来,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注意。
江西省宜黄县凤岗镇 程孝平 肖辉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呼声

邮箱何时能进村
  编辑同志:
现在,很多行政村、自然村仍然没有通邮,农民为了寄一封信、一个包裹,往往要花去半天的时间跑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乡镇邮局,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不便。为此,笔者建议,特别是乡镇邮政部门,不妨在村里挂一只邮箱,方便群众,为群众办件好事。
  中共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委宣传部 刘洪兵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呼声

农技资料要明白
  编辑同志:
有不少农民反映:一些农技资料太深奥,加上有些专业术语,使人很难看懂;有的则太简略,看后只知其皮毛;还有的技术项目难度大,技术、资金要求太高,可操作性不强。农民特别欢迎实用、明了、易行的新鲜资料,如果能将技术能手、致富典型的经验编印成明白纸和宣传单将更受农民欢迎。(山东省平原县委宣传部 高彦春)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青藏铁路上的民工们
  参加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段建设的百名藏族民工成为青年突击队员。青藏铁路开工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民工奔赴雪域高原,成为青藏铁路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记者 张晓华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天津掀起“农厕革命”
  据新华社电 (曲明、孙洪磊)中国农村历来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那种两块砖一个坑的农家厕所随处可见。现在这种情况将得到改变,天津市财政局与市容委等有关部门掀起一场“农厕革命”,今年内将完成农户改厕7万座,使20万农民受益。
  目前天津市农村无害化厕所的普及率只有27%。农家的厕所已经成为直接传播疾病的温床,不仅容易滋生病菌,而且污染水源。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通江绿色经济靠科技
  本报讯 四川省通江县近年来提出“绿色经济富民”的发展思路,加强绿色产品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据了解,该县目前已建立由农业新科技支撑的耳菇、蕨菜、名优茶等各类绿色产品生产基地116个。
  陈河乡陈家坝村和诺江镇城西村是该县最先建立的两个绿色食品示范园区,其生产的农产品备受人们青睐。目前,该园区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多元。
  (王骞 祝波 建平)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峨边退耕还林成效大
  本报讯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成功实施了退耕还林9.8万亩,形成林竹、山葵、茶叶、中药材、蚕桑、藤椒、水果基地。对天然林进行了全面禁伐和管护,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9%,上升到现在的55.1%,农民从中直接受益5000余万元,间接收入530余万元。林草间种面积已超过万亩,养殖大户、规模大户不断涌现。(宋德福 吴映雪)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编辑点评

农民心里有杆秤
江夏
  从负担沉重到一身轻松,从告状不止到真心感激,读着这篇报道,我们对五常农民的喜怒忧乐感同身受。
  不只是五常的农民有这样的经历。承包到户的土地,被强行收回转卖,该得的补偿却长期拿不到手;集体的钱花得不明不白,村民们糊里糊涂分摊了一屁股债;已经出苗的庄稼硬被拔掉,按指令种的辣椒又砸在手里……如果不是万般无奈,如果不是忍无可忍,有多少农民愿意放下手里的活计,酷暑寒冬、风里雨里的,到处求告……
  农民向上级反映情况,是为了争取他们最起码的权利。只有下情上达、上下沟通的渠道保持顺畅,才能及时化解矛盾,避免决策失误。身为共产党的干部,就应当经常进村入户,到农民当中去,听听他们的意见,问问他们有什么难处,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事都给解决好了,还上什么访啊。”言语虽朴素,却是农民的真心话。其实,农民心里有杆秤。谁变着法儿地用这费那费加重农民的负担,谁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地方经济

“零资源”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大唐镇发展袜产业纪实
陈强 王玉 赵焕中
  15年风风雨雨,一个小村庄变为闻名海内外的“袜都”。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依靠袜业,闯出了一条极具鲜明特色的富民之路。今年1—6月,该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7.45亿元,同比增长38.47%;实现利税4.37亿元,同比增长32.9%。去年,大唐镇年产袜量80亿双,占全国产量的65%,是全世界的1/3强。
  一双袜子走天下20世纪70年代,大唐人白手起家,做起了袜子。没有技术,就去国营企业取经;没有资源,就去棉纺厂捡线头。就这样,没有原料却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国最大的袜业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没有织袜传统却着实打造出享誉全球的“袜都”。一个被经济界人士惊叹的“零资源”奇迹,就这样出现了。
  20多年来,大唐人不断改进完善这一产业链:当路边市场初具雏形,便适时建造轻纺原料市场;当这一市场赢得全国最大原料市场的称号时,又乘势建造袜子成品市场;当织袜逐渐形成气候时,又积极兴建劳动力市场;当大唐成为全国最大的袜子原料生产基地时,又加紧建设托运市场;当产业市场不断发展成熟后,又大力进行城镇基础设施的配套,使大唐逐步走上了产业、市场、城镇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道路。
  在这小小的袜子上,大唐人挖掘出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它成为从业人数最多、辐射面最大、集聚力最强、特色最鲜明的产业。大唐工业总值90%来自袜业,农民人均收入90%来自袜业,劳动就业90%依靠袜业,城镇出租房90%在搞袜业。2002年,大唐镇袜业生产厂家3287家,职工2.5万人,袜业产值55.61亿元,销售收入54.53亿元。投资近2亿元的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于去年7月开业,长年提供300多个品种供客户选用,2002年实现销售额75亿元,跻身全省十大集贸市场行列。
  形散神不散的袜业基地
  大唐镇的企业机制灵活多样。从传统意义上说,大唐袜厂难以被称为“企业”,它们的主体是依靠个人资本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分散经营的家庭作坊式企业。但是大唐的袜业“形散而神聚”,用市场关系代替企业内部管理关系。大唐金字塔型的袜业网络结构塔底是1万余家的个体企业,塔尖是100余家的龙头企业。“甘当配角,争当主角”已成为当地企业的一种经营方略。大带中、中带小、前道带后道、上游带下游,广大中小企业在袜业龙头的带动下,甘愿为大企业配套加工,形成了以织袜、纺丝、加弹、染整、绣花等前后道配套的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
  奔向更高的竞争平台
  大唐在努力提高国内知名度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国际市场。他们引进国际先进原料:纯棉、精梳棉、丝光棉化纤以及混纺纱、氨纶包芯丝等新型材料,目前已形成生产薄型袜、毛圈袜、棉纱袜、羊毛裤等3000多个品种的生产规模,袜业生产更加市场化、国际化。大唐还努力学习、灵活运用来自深圳、意大利等纺织专业区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在更新管理营销观念的同时,加大了国际竞争力。1997年以来,产品出口至中东、非洲、日本、韩国及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占销售总额的35%。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唐人居安思危,将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项提上日程,以袜业为主导产业,其他关联产业相依托,在“信息联通、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区域布局、专业经营,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