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

  七月十一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长途客运车站,两名乘客坐在即将开往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的长途客车上向外张望。当天,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军事对峙而中断了十八个月的往返于两国之间的长途汽车运行业务正式恢复。 新华社记者 安治平摄


第3版(国际)
专栏:新闻脉络

人类发展 鸿沟尚待填平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何洪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7月8日发表了《2003年度人类发展报告》,以“千年首脑会议”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为标准,衡量了目前全人类的发展状况,并用预期寿命、教育和人均收入等指标,列出了各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这个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发展还很不平衡,贫富国家之间的鸿沟尚待填平。
  应当说,报告中有一些好消息,例如:一些非洲发展中国家如贝宁、加纳、毛里求斯、塞内加尔、卢旺达和乌干达的人类发展指数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国、巴西、马来西亚、秘鲁等国家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报告指出,由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经济持续发展,使贫困人口有很大的减少,从而使得“千年首脑会议”提出的在2015年把世界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有望实现。这是联合国历年报告中不多见的乐观预测。
  但冷静地审视全球的人类发展状况,还有许多方面令人担忧。全球还有10亿人口生活在每天只有1美元收入的贫困线以下,有21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0年中是下降的,其中既有博茨瓦纳、莱索托这样的非洲小国,也有俄罗斯这样的大国。而且,南部非洲国家的人类发展状况长期处于最落后的地位。在全球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最后的34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是南部非洲国家。它们除了因为经济困难而人均收入低之外,还深受艾滋病之害。艾滋病使大量年轻人死亡,使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减少,并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南部非洲国家的长期绝对落后,反映出它们被边缘化的不幸状态。报告列出了59个需要重点帮助的国家。这些国家如不马上采取行动,就无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其中有31个最需要帮助的国家,人均收入极低,各项人类发展指标都停滞不前。这59个国家落后有各种原因,13个受内战和武装冲突影响,31个受沉重的外债影响,24个受艾滋病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许多贫困国家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些国家与人类发展走在前面的国家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而且这些差距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缩小的。
  即使在发达国家,在人类发展方面也不是平衡的。报告为发达国家制定了“人类贫困指标”,根据失业、文盲、贫困和预期寿命等情况,衡量它们的发展程度。结果发现,尽管瑞典在人均收入方面不如美国,但在上述几个方面却比美国好。这反映了在人类发展方面,需要各种指标的平衡发展。而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好,还存在严重的不平等问题。此外,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指标都领先。在妇女参与政治和经济生活的指标方面,甚至哥斯达黎加和博茨瓦纳那样的发展中国家也比意大利和日本强。因此在人类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课题,在某些方面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报告还显示,有些国家按人均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消灭贫困。但由于分配不均,许多人得不到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卫生条件,贫困人口依然存在。所以报告建议,对许多国家来说,与其投资资本密集的产业,不如优先投资能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产业。
  为了减小贫富国家之间在人类发展方面的鸿沟,使所有的国家都能达到“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今年的报告特别提出了一个“千年发展契约”的行动计划,呼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分别采取不同的行动,为更快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而共同努力。它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改革,把“千年发展目标”纳入本国的发展计划。对发达国家,则要求它们为发展中国家减少关税壁垒、改善贸易条件、提供更多的官方援助和减轻它们的债务负担,每年的援助资金至少要达到1000亿美元。对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布朗指出,这是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援助。这个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其实在过去的许多联合国关于发展的会议中被反复强调过,只是行动计划更具体一些,便于执行。然而关键还是把计划变成行动,所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最近的八国首脑会议上,再次要求八国首脑优先考虑发展和消灭贫困问题,因为这对全球大多数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南的千年发展目标问题特别顾问萨赫斯认为,如果穷国和富国都按照报告中的建议去做,我们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能完全消灭贫困。  (本报纽约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中澳经贸研讨会举行
  本报悉尼7月10日电 记者李景卫报道: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今晚在“非典过后的中国经济与中澳经贸合作研讨会”上说,人类有信心战胜非典,迎接任何挑战,抓住一切机遇。
  研讨会由中国贸促会、澳大利亚中国商会和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等共同举办。近300名政府官员和工商界人士参加。龙永图在研讨会上发表了演讲。
  龙永图说:“在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北京的旅游警告之后短短时间内,北京和整个中国又恢复了生机。当我从北京搭乘飞机来悉尼时,北京机场人如潮涌。中国民航告诉我,到8月份的北京至悉尼机票已全部订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令人吃惊。”
  他说,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法律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按照WTO框架对投资环境进行调整,为外国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其次,中国的市场变得更加开放,生产效率更高,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更佳的投资环境和更多的投资机会;第三种变化,也是最为根本的变化,那就是中国人观念上的变化。中国将使自己的投资环境更加透明,确保公平竞争。


第3版(国际)
专栏:

欧盟日本加强反垄断合作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10日电 (记者田帆)欧盟与日本10日在布鲁塞尔签署反垄断合作协议,以加强双方反垄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根据协议,欧盟与日本同意相互交换涉及对方的企业兼并信息和反垄断调查情况,并有权要求对方对违反公平竞争的公司展开调查。双方还同意加强在反卡特尔(以垄断市场为目的的企业同盟)方面的国际合作。
  欧盟负责竞争事务的委员马里奥·蒙蒂表示,经过4年谈判最终达成的这项协议将使欧洲和日本的公司以及消费者从中受益。
  该协议将于8月初正式生效。此前,欧盟已先后与美国和加拿大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参院呼吁北约赴伊维和
弗兰克斯称美军可能在伊驻扎4年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0日电 美国参议院10日以全票通过一项由两位民主党参议员提交的议案,呼吁美国总统布什出面要求北约派兵帮助在伊拉克开展维和及重建工作。
  这项议案认为,布什“应考虑正式并迅速地提出北约向战后伊拉克派驻军队的要求”,就像北约在阿富汗、波黑及科索沃的驻军行动一样。
  这项议案还认为布什应考虑要求联合国也参与进来,由联合国出面要求其成员国派兵或派警察前往伊拉克,为伊的稳定及重建作出努力。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0日电 美军前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将军10日在美国国会说,从现在起,美军有可能仍然要在伊拉克驻扎4年。
  弗兰克斯当天在向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介绍情况时说,“我预料我们将来仍要继续卷入伊拉克,不管是2年还是4
  年,我不知道。”他说,目前驻扎在伊拉克的14.8万美军在明年某个时间之前不会明显减少。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请矫正视力
李学江
  伊拉克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美国的一些右翼学者就耐不住寂寞,开始节外生枝,在中美关系上大做反面文章。
  先是那位名噪全球的美国新世纪计划副执行主任唐纳利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国家安全展望》杂志上撰文说,“眼下面临的真正问题是,美国如何利用其在伊拉克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来维持并扩大‘美国治下的和平’,并使其制度化。”他为美国提出的战略重点是,“一边‘铲除’伊斯兰主义,同时‘遏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即阻止它崛起成为强国……阻止伊斯兰世界的恐怖主义国家或组织与北京之间进行正式或实际上的战略合作”,因为“这种结盟最终将成为一种真正的抗衡(美国的)力量。”不难看出,这位学者的观点,近乎于对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的抄袭。然而,10多年过去了,并未出现那种凭空臆想出来的伊斯兰主义与儒家文化间的反美结盟,事实恰恰相反,中美两国间正在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诸多领域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今天,唐纳利先生又在煽风点火,实属无事生非之举,这一点连他自己都不隐讳:“如果我们必须制造动荡,那就让我们制造能够创造出更大自由的动荡吧。”可见此人真是唯恐天下不乱。
  而发表于美国最新一期《洞察》杂志上的文章更是离谱得很,资深撰稿人沃勒竟然以耸人听闻的言辞,赤裸裸地挑拨美中以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其《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一文将中国描述为“一支危险而又时常无所畏惧的力量,它正在挑起恐惧和不稳定情绪”;“通过经济和外交的积极手段将含蓄或明确的威胁与颠覆活动结合起来,胁迫该地区屈服”,“让中国的邻国对它既恐惧又依赖”等等。人们读到此,不免要哑然失笑———沃勒的这顶帽子简直是专为美国自己订做的。他的这些话让
  人们无法不联想起美国的所作所为:伊战前对安理会中立国家的恩威并施,伊战后对叙利亚的威胁、对伊朗的打压、对“老欧洲”的不依不饶,最近又宣布停止对不签署给予美国公民刑事豁免权协议国家的军援等等。究竟谁是“一支单边力量”,谁在迫使他国对它又恐惧又依赖,在世人眼里不是一清二楚吗?
  众所周知,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与俄罗斯、与中亚5国、与东盟10国,甚至与印度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协商与互利合作关系。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也许正是因为中国所取得的这些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才让这些反华人士心理上深感不舒服。
  令人欣慰的是,世人自有公论,并非所有的美国学者都是戴着这样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国的。日前,戴维·伊森伯格在“亚洲时报在线”网站上发表文章引述达特茅斯大学戴维·耿教授的文章指出,在过去20年里,中国同其所有的周边国家都一一改善了关系;找不到中国有帝国主义目标的证据,“实际上,他找到了中国正努力融入国际社会的证据。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所作的艰苦努力,它对东盟和东盟地区论坛的积极参与便是最好的证明。”文章的结论是,“对中国强大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从历史上看,一直是中国的软弱导致亚洲发生骚乱。在中国强大与稳定之际,一切都秩序井然。”“或许关于中国最令人鼓舞的消息是,其他亚洲国家感到没有必要加入一个联盟以制衡中国”。因此,伊森伯格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如果可以用眼睛观察国际关系学,那么西方的亚洲问题专家或许需要做做激光矫正视力的手术”,以校正对中国的偏见。看来,对那些惯于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美国学者们来说,这似乎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因涉嫌向伊朗出售武器
美多家公司遭政府搜查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0日电(记者谭新木、胡晓明)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10日称,国土安全部的执法人员9日对18家美国公司进行搜查,理由是这些公司涉嫌向伊朗出售用于制造导弹、战斗机和军用雷达的部件。
  据此间媒体援引这些官员的话称,受到搜查的公司分布在得克萨斯、新罕布什尔、科罗拉多和佛罗里达等10个州,大部分是生产航天飞行器和直升机零部件的小公司。这些公司涉嫌向英国一家帮助伊朗政府购买武器的企业出口上述违禁品。
  官员们称,执法人员目前尚未对这18家公司提出指控,但这些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出口军用品,可能违犯了有关军备出口控制的法律,将继续受到调查。


第3版(国际)
专栏:

故国不堪回首
萨哈夫现身阿联酋
  据新华社阿布扎比7月11日电 (记者邢旭东)阿联酋阿布扎比电视台11日中午播放了伊拉克前新闻部长萨哈夫乘飞机抵达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时的画面。
  萨哈夫在接受该台记者简短采访时说,他在离开巴格达时的感情的确很复杂,既悲伤又心存希望,这些感情在前往机场的路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法用语言去表达,但这些感情没能阻挡他离开巴格达。
  当问到他是否有预感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离开巴格达时,萨哈夫说,“经常有这种情况,我离开巴格达时总感觉这也许是一条不归之路”,“我希望能够返回巴格达。人都喜欢怀旧,希望回到故乡”。
  萨哈夫是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电视上出镜最频繁的前伊政府高官,但他不在美军通缉的55名前伊拉克高官名单中。


第3版(国际)
专栏:

乌克兰领导人会见贺国强
  本报基辅7月10日电 记者黄晓东报道:乌克兰总统库奇马、最高苏维埃主席利特温、总理亚努科维奇今天分别在此间的总统府、议会大厦和政府大厦会见了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率领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
  贺国强向乌克兰领导人转达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和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的问候。他说,中乌建交10多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加深。目前中乌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阶段,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的友好关系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贺国强还对乌克兰在台湾、西藏、人权以及申办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问题上给予中国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向主人简要介绍了中国国内的形势和任务。
  乌克兰领导人对贺国强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来访表示欢迎,并请他转达对中国领导人的问候。库奇马说,中共十六大后他有幸再次访华,对中国近几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钦佩和高兴,相信在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继续乘风远行。他表示,乌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保持和发展乌中长期稳定的合作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任务。
  利特温对乌中两国关系的现状表示满意,认为双方已经建立起面向未来的长期友好关系,希望两国能够继续加强包括议会在内的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亚努科维奇表示,乌中关系有着牢固的政治基础,双方应进一步加强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使两国关系有更加丰富和充实的内容。在会见时,乌领导人一致重申了乌在台湾、人权等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中组部副部长李景田、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和中国驻乌克兰大使李国邦等参加了会见。
  贺国强一行应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邀请于9日抵达基辅对乌克兰进行访问。访问期间,贺国强还与乌克兰内阁部长、国家人事总局局长进行了工作会谈。


第3版(国际)
专栏:

巴印恢复陆路交通
  本报伊斯兰堡7月11日电 记者丁子报道:由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开往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辆豪华客车今天早晨越过了印巴两国边境,进入印度。它成为印巴两国决定恢复中断18个月的陆路交通后,从巴基斯坦开往印度的第一辆客车。
  巴基斯坦文化和旅游部长穆尼尔·艾哈迈德出席了在拉合尔举行的发车仪式。他表示,巴方对两国间陆路交通的恢复表示欢迎,这将为两国外交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创造条件。他同时表示,两国间铁路和民航的运营也将在不久后恢复。
  巴印公共汽车路线1999年开通。2001年12月印度国会大厦遭武装分子袭击后,印巴关系急剧恶化,两国间的公路交通联系也随之中断。今年4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访问印控克什米尔时提出与巴基斯坦重开对话。
  本报新德里7月11日电 记者张静宇报道:当地时间11日凌晨6时10分,印度新德里交通公司的一辆大客车准时从新德里出发,驶往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印度联合运输部长坎都里出席了今天的班车首发仪式。他在讲话中表示,希望印巴两国恢复公路交通运营有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