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复苏步伐在波动中放慢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看200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走势
本报记者 周泓洋
  上半年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结果表明:经济复苏步履缓慢。一季度,世界经济开局延续了2002年经济发展态势,基本上是平稳过渡。3月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后续的伊拉克重建、欧元升值、美元大幅贬值以及非典型肺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上半年世界经济运行呈现复苏的步履在波动中趋于放慢。
  今年1—6月美国经济低速增长,表现为消费者信心指数很不稳定,消费支出难以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至6月份的84,其间曾一度降低到75(这是10年以来的最低点)。伊拉克战争暂时得手、石油价格回落、股市止跌回升、大规模减税等实际利好因素也没能缓解美国公众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失业率居高不下,从1月份的5.7%上升至6月份的6.4%,是10年来的最高,而且这种趋势预计将延续到下半年。为刺激经济,布什政府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但是这使已经很庞大的财政赤字雪上加霜。统计表明,美国2003财政年度前6个月的赤字高达2526亿美元,是上一个财政年度同期的近两倍(未计入伊拉克战争开支)。最令美国政府苦恼的还是制造业的持续不景气。上半年,除了2月份为零增长外,其他月份均为负增长。市场的疲软造成工业企业生产的下降,使工厂不得不裁减雇员、削减库存,进而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威胁。截至目前,从多种经济指标来看,复苏的迹象不明显,制造业在今年下半年仍旧难以走出疲软状态。
  俄罗斯上半年经济形势喜中有忧。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经济步入一个持续的增长期,经济发展对外部的依赖开始减弱,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逐渐显现,国内政局平稳,国际周边环境良好,这些为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保障。今年一季度俄罗斯工业生产增长6%,为近3年来最高,居民实际收入增长17%,经济增长率达6%。俄罗斯今年年初还有一笔可观的石油收入,原因是年初的原油价格受美伊局势影响巨幅上扬,俄罗斯抓住了机遇。但是,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表现为投资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体系不健全、投资环境恶劣、缺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机制。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俄每年至少需要1000亿美元的投资来改善本国的经济状况,本国只能解决500亿美元。另外,伊拉克80多亿美元的债务难题困扰着俄罗斯。
  今年英国经济相对良好。但伊拉克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消除,消费者的信心下跌导致消费开支下降,投资者信心下降使得制造业收缩。与英国经济相比,欧元区略显灰暗,一季度只增长了0.3%。目前看,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暗淡,而欧元升值对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却有增无减。近两年来,欧元区许多公司因经营业绩不佳,投资一直在下滑,而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却一路攀升,一度升至4年来的最高点。尽管欧洲央行实施了降息,但造成欧元区经济停滞发展的症结——经济结构问题还没有解决。上半年欧元区企业盈利下降,投资和消费收缩,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下跌。失业率居高不下,欧盟统计局7月1日的公报说,欧元区5月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失业率为8.8%,为3年之最。拖累欧元区经济发展的明显因素还有“扩盟”。4月份,欧盟新接纳了10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巨额的扩盟费用加大了现有成员国本来就十分沉重的财务负担。
  亚洲除日本以外的各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尽管遭遇到非典型肺炎的影响,但在政府基建投资和其他经济刺激措施的激励下,上半年GDP增长率预计可望达到8.3%—8.5%。韩国和印度位居中国之后,也呈蓬勃增长之势。日本在坏账的泥潭中挣扎了10年,伤痕累累的银行业将日本经济拖累至近乎停滞。今年上半年,日本破产企业大幅增加。面对天文数字的坏账,日本政府被逼无奈只好实施银行国有化方案。经济学家预计,把日本排除在外,亚洲地区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达到5.68%;如把日本统计在内,亚洲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仅为2.92个百分点,日本拖了亚洲经济近一半的后腿。
  考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各项指标,可以看出上半年世界经济运行波动较大,复苏的步子放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国家正在实施宏观政策调整,一些重大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可能会逐渐产生效果,这将会对其经济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运行速度将会有所回升。
  面对持续的经济低迷和增长乏力,世界各国正在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现状,推进经济发展。然而,就在美日欧主要经济体不景气、世界市场需求萎缩、贸易萧条的时候,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却有所抬头。一些国家频频利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手段对竞争对手加以限制,国际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保护主义措施也不断被强化。这对正在走向复苏的世界经济来说,显然是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
(附图片)
  南非货币交换市场一景。南非货币兰特近日升值。 新华社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石油市场群雄逐鹿
山东大学 李孝全
  石油是大国间经济较量的战略筹码。为争夺石油资源、争夺石油运输线、争夺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当今世界石油市场正上演着一场美国同欧佩克、美国同俄罗斯、非欧佩克成员国同欧佩克成员国间的争斗。
  半年来世界石油市场动荡不定
石油牵动着这个世界最敏感的神经。2002年12月以来,由于担心可能爆发的美伊战争影响中东地区的原油供应,还有委内瑞拉国内石油工人大罢工造成的石油生产供应中断,加上恐怖主义活动,一时间油价暴涨。
  2003年1月3日,欧佩克油价攀升到每桶30.83美元。到1月7日,欧佩克油价连续15个交易日超过每桶28美元。为稳定世界原油价格,欧佩克1月12日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增加150万桶。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油价相对稳定,但维持在每桶33—34美元的高位。3月以后,油价又随着人们对伊拉克战争局势的判断而起伏波动。
  进入5月份,油价开始持续上扬,月末欧佩克每桶油价超过26美元。到6月份,由于欧佩克成员国日产量减少184万桶,欧佩克油价经小幅下跌后20日重又回升到每桶26.34美元。纽约和伦敦市场8月份原油期货价6月20日也分别回升到每桶29.48美元和27.02美元。6月22日伊拉克输油管道再次发生爆炸,供应前景未明,加上用油高峰即将来临,而欧佩克收紧供应似成定局,世界市场原油价格不断上涨。
  除石油外,天然气价格目前也居高不下,预计这种局面将持续到明年。
  面对动荡的世界石油市场,多元化石油政策成为主流。俄罗斯为了避免石油出口过分依赖德国等欧洲国家,又大量向美国和土耳其、中国出口油气。目前正准备卖到日本和韩国。美国为了减少对海湾石油的依赖,逐步将石油进口供应地扩大到北美、拉美、俄罗斯、中亚和西非。
  展望石油市场格局:群雄逐鹿
石油是大国间经济较量的战略筹码。为争夺石油资源、争夺石油运输线、争夺石油市场及石油定价权,当今世界石油市场正上演着一场美国同欧佩克、美国同俄罗斯、非欧佩克成员国同欧佩克成员国间的争斗。
  (一)美国对海湾地区石油“重新洗牌”从目前全球石油供应格局看,全世界年产石油33亿吨,海湾地区石油供应量为每天2000万桶,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4强。尽管世界石油供应来源多样化进程不断加快,海湾地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海湾地区的石油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全国2.8亿人一年要消耗9亿吨石油,即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消耗着全球42%的能源,年进口原油逾5亿吨。因此对美国而言,海湾地区是势在必得的石油战略要地。通过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国实现了对伊拉克的控制,意味着它可以通过伊重返国际石油市场,重整世界石油格局,达到取代沙特、打击欧佩克、制约俄罗斯以及借“石油武器”推进美全球战略的多重目的。
(二)白热化的石油市场争夺战
  现在,俄罗斯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出口仅次于沙特,位居世界第二。“9·11”后,俄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影响和地位迅速攀升,石油和天然气已成为俄罗斯与世界大国周旋的重要筹码。
  如今,俄罗斯、墨西哥、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羽翼丰满,影响增强,从欧佩克手中夺取了不少市场份额。美国重整世界石油格局,又使得欧佩克内部矛盾剧增。一些成员国不愿执行欧佩克的减产决定而丧失市场份额,欧佩克后院大火燃烧不止。今年5月,在欧佩克酝酿“减产保价”时,美国却积极游说联合国取消对伊制裁,使伊拉克石油能够尽快进入世界油市,平抑油价。而恰在此时,俄罗斯声明计划提高石油产量10.4%,想趁油价还未跌至谷底再赚上一笔。更有甚者,墨西哥外长路易斯·德尔贝斯也发表声明,将不考虑欧佩克出台的政策。俄罗斯、墨西哥等国与欧佩克如此叫板,石油市场争夺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
  另外,由于战后伊拉克的“石油美元”将由美国掌握,这样就给欧佩克的石油配额限制造成威胁,并造成伊拉克和欧佩克之间的矛盾。若伊拉克退出欧佩克,则很可能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战。因此,长期看,国际油价将有走低的可能性。
  (三)各国争夺输油管道
因为恐怖主义对海路运输的威胁和石油泄漏污染环境,石油管道运输日益重要,由此引发控制全球输油管道之争。
  争夺主要集中在里海和中亚地区。俄罗斯为达到控制中亚地区油气运输大动脉的目的,坚持北向方案。目前正在摩尔曼斯克建设每年能向美国出口5000万吨石油的港口,此前已建成波罗的海出口管道系统,向欧洲出口石油。而美国也与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土耳其达成协议,建设一条输油管道,预计2004年底建成,年输油能力约5000万吨。这是一条绕开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独立石油通道。日本从石油安全和争夺远东石油主动权的战略目的出发,也在激烈争夺俄远东石油输出管道。就在俄方对中俄输油管道进行最终定夺时,2002年12月日本介入。2003年1月,俄日两国又宣布了修建安加尔斯克至纳霍德卡输油管道的意向。3月7日,俄能源部就中日竞争建设的以东西伯利亚为起点的输油管道路线一事,作出了分别建设通向日中的运输支线的妥协方案。5月29日,经过9年谈判的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签署协议。6月29日,日本外相川口顺子访俄,就修建亚太地区输油管道问题继续进行磋商。
  纵观世界石油市场,总体形势与格局是:世界石油市场充满变数,大国之间争夺与合作并存。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电信业全面复苏仍需时日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 贺军
  全球电信业衰退已持续两年。新一轮的行业发展,能否将电信业拖离低谷?
  刺激电信业复苏的利好因素
从过去的市场状况分析看,全球电信业在2003年开始复苏,有不少乐观的预期。主要原因是:首先,从2003年开始,全球经济有望缓慢复苏,从而带来电信业务收入的增加。其次,电信业泡沫已基本挤完,劣势企业被逐步淘汰。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表的一篇报告预期,全球电信行业已经为复苏做好了准备,全球电信服务开支在2003年预计将达到1.2万亿美元。复苏最重要的因素是下一代技术:移动与无线解决方案、IP电话和宽带网的发展,这些将推动行业收入的提高,电信行业将因此摆脱衰退。从区域来看,亚太地区的电信市场预计将增长11%,达到1370亿美元。
  通讯市场研究与咨询机构杨基集团在今年6月24日表示,预期未来4年内全球无线电话用户数量将会增长49%,至2007年达到17.2亿。该机构称,预期到2007年,无线通讯营收将增长51%至5840亿美元,与全球原油生产总值相仿。它预期,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技术在2007年将占80%市场份额,其2002年市场占有率为70%。而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市场占有率也将由13%提升至16%。
  一些投资银行的分析师看好未来的电信业复苏。如花旗银行所罗门美邦证券曾预期,未来5年全球电信业产值可望有3万亿至4万亿美元的增长。德国西门子公司也表示,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为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在资本开销和运营支出方面的花费都将有所增加。
  全球经济形势牵制电信业复苏
日前,全球电信业巨头诺基亚的总裁约玛·奥利拉表示,就网络运营商来讲,在未来18个月内,预计不会有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因为总体经济形势使网络运营商无法确定消费走向,从而影响投资。
  判断电信业是否会复苏,还要看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今年以来,全球经济仍然低迷。美伊战争和非典疫情明显抑制了今年经济的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期,受美伊战争的影响,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从上年的3%下降至1.5%。如果计入非典型肺炎对全球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增长速度将会进一步放缓。
  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看,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以年率计算为1.9%,比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美国商务部报告)。这个数字仍低于去年全年2.4%的增长率,表明了复苏仍然乏力。
  欧洲经济整体上也处于低迷状态。英国今年第一季度只有0.1%,比去年第四季度下滑了0.4%;德国今年第一季度为-0.2%,去年第四季度为零增长,今年以来德国陷入通缩,内需疲软,预计今年内仍将低迷不振。法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增幅为0.3%,比去年第四季度的-0.1%略有提高,但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4%。
  在亚洲,日本经济仍在低位徘徊,2003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仅为0.1%。中国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一季度为9.9%。虽然受到非典疫情冲击,估计全年增长仍会达到8%。
  从目前的形势判断,全球经济今年在整体上仍将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对电信业的投资和消费明显回升的希望渺茫。此外,全球信息技术和电信设备的消费都已经历了大幅的整合,即使产品设备更新的周期来到,需求也会低于过去的水准。
  电信巨头们的日子不好过
对今年电信业景气状况体会最深的,当属世界各大电信业巨头。以手机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球排名前三位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分别公布了在2003年第一季度的财务状况。报告显示,诺基亚移动电话销量增长高于市场水平,摩托罗拉销售额达到预期的60亿美元的目标,三星同期盈利下降了40%。但共同点是,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电信运营商的日子虽然略有好转,但也好得有限。据今年第一季度运营业绩报告,法国电信、韩国SK电信以及德国电信等电信巨头,在第一季度纷纷宣布增收盈利。法国电信第一季度基于联合结算的营业额为114亿欧元(约127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7.3%;韩国SK电信今年第一季度实现销售额为18.6亿美元、纯利润为3.72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和13%。德国电信则是在连续亏损两年后首次季度盈利。由于去年的业绩基数很低,因此今年首季的业绩,只是比最坏的情况稍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业绩,是在电信业巨头从传统的语音服务转向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等新兴业务之后取得的。
  如果从3G(第三代移动电话)业务看,电信业的复苏前景更加难料。3G业务的前景曾吸引了世界电信业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注入。仅欧洲市场的3G牌照费就卖了数百亿美元。但至今,3G的商业应用还无一例成功。这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经营管理问题,而是市场问题。在两年的衰退之后,人们意识到,向这个领域的任何新投资,都可能投到巨大的黑洞之中。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非典后,泰国曼谷夜市兴旺。
新华社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中国的前进步伐太快了,外界对它的看法越来越跟不上。2001年“9·11”事件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为“三大引擎”——德国、日本和美国竟然同时出现衰退感到痛惜,不知道推动增长的需求还能从何而来。直到前不久,谁也没有把中国当作全球经济的一个引擎或解决办法——尽管它在最近几次冲击中继续蓬勃发展、用一些关键性指标来衡量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头三个月的增长率高达9.9%。上周,莱曼兄弟公司的分析报告断定:“中国不仅对亚洲地区、而且对整个世界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中心。”
  ——美国《新闻周刊》(6月23日)
世界经济周期似乎正处在一个转折点。随着伊拉克战争的成功结束,随着石油价格的下降,同时,随着利率降低到空前的低水平,在今后几个月内,经济增长很可能会强有力地恢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世界经济不久可能会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类似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长期持续扩张之中。这将为全球资本主义和进一步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打下基础。然而,如果经济复苏没有很快出现,金融市场大概将会陷入又一场危机之中,从而使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停滞状态。
  ——英国《泰晤士报》(5月1日)
美国本来正处于摆脱过剩的库存和设备造成的暂时性的萧条时期,但经济复苏势头被反恐和伊拉克战争这些经济以外的因素所遏制。有人预测,美国经济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会出现复苏势头。
  ——日本《世界周报》(6月17日)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有望向理性的状态回归——
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 王佳佳 文雪梅
  由于短期内国际石油市场的稳定主要是由政治、军事等因素决定的,因此,随着美伊战争的结束和主要产油国政局的逐步稳定,国际石油市场在2003年下半年将向理性的状态回归。下半年,决定全球石油市场供需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政策倾向以及主要产油国的政局情况。
  目前全球经济仍然没有明显复苏迹象,而且考虑到部分国家和地区受非典影响,最近各大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因此,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乏力,预计2003年全球石油需求可望增长1.2%,即日均100万桶。随着石油勘探和开采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原油日产量在2003年将增加90万桶左右,达到4850万桶/日。2003年原油产量的增加将主要表现在原苏联和北美地区。由于欧佩克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出口占世界石油贸易的60%,所以欧佩克的政策对2003年下半年的世界石油供应和油价走势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主要产油国的国内政局也将是影响2003年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因素。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计,2003年第三季度的石油日需求量为7760万桶,比上年同期水平增加90万桶;第四季度的石油日需求量为7940万桶,比上年同期水平增加60万桶,全年的日平均需求量仍保持在7800桶左右。因此,2003年下半年国际石油市场的供需在正常情况下基本保持大体平衡。
  2003年上半年国际油价的暂时飙升主要是由不稳定的政治因素造成的。预计2003年下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会有所下滑,油价会按照欧佩克的意愿保持在每桶22—28美元的“价格带”。如果世界经济增长和石油需求增长低于预期,而欧佩克减产政策执行不力的话,国际石油市场的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会加剧,油价将会在“价格带”的中底部徘徊,即22—25美元/桶。如果伊拉克的石油出口比预期拖后,或主要产油国在年内发生政局动荡,那么国际石油供应就可能吃紧,下半年的国际油价将会在“价格带”的中上部运行。
(附图片)
  印尼巴厘岛的旅游业渐呈复苏。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