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海峡连线

“政治”为上 经济尴尬
——台湾一周新闻述评
本报记者 孙立极 吴亚明
  吴亚明(台北):7月4日零点,由祖国大陆地区返台人士正式解除居家隔离,不少台商选在这一天返台。在台北中正机场发生了一件趣事,一名外省籍的退伍老兵通关时心情不佳,又赶上手扶梯维修,便破口大骂当局差劲、官员无能,同机抵台的一位台商上前反驳,两人发生口角。另一位台商闻声加入进来,站在老兵一边,结果是老兵置身事外,两位台商互不相让,大打出手,到航警前来制止时,双方都已鼻青脸肿。
  孙立极(北京):从这个寻常纠纷中可以管窥台湾社会的一个侧面。政见不同就能拳脚相向,可见百姓对政治的敏感狂热程度,也可见民众因政见差异分裂的程度。政治涉及公权力的运用方式和内容,民众对其关注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种关注超越衣食住行等基本国计民生,对整个社会来说有害无益。民众的表现展现出一种政治主导的社会氛围,映照出平素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
  吴亚明: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情就可见一斑。轰轰烈烈的“公投”争议这一周有了新的进展,国民党、亲民党党团“立委”连署提议的“立法院”临时会确定在7月8日—10日3天召开。由于“公投法”与“财经六法”同会审议,各党团都如临大敌,之前纷纷发布甲级动员令,要求党籍“立委”务必出席临时会,照党意投票,有的党团甚至以党纪处分相威胁。虽然目前审议结果尚是未知数,但由于国亲两党主张将“财经六法”中的自由港区案列为第一案,“公投法”列为第二案,其后才是“财经五法”,民进党批评说,根本没有诚意通过“财经六法”。
  孙立极:“财经六法”包含“金融重建基金设置及管理条例修正草案”、“农业金融法草案”等6个“经济法案”,“财经六法”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拼经济”。显然,国亲两党希望尽快通过“公投法”,避免拖到11月再通过、明年初举行“核四”、“立委”席次减半等“公投”,大选中为民进党加分。但为此不惜延后审议“财经五法”,代价未免太大。
  吴亚明:民进党倒是全力推动“财经六法”,除了言之凿凿“拼经济”第一,7日特别公布民意调查,六成以上民众认为审议“财经六法”应先于“公投法”。陈水扁还公开许诺,如果“财经六法”通过,台北股市会比目前更有长劲。这真是一个相当诱惑的承诺,因为一周以来,台北股市一路飘红,7日放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限制后,更是暴涨170点。
  孙立极:如果不考虑民进党与国亲两党在“公投”问题上的利益较量,民进党对“财经六法”的支持态度会得到不少人的肯定,多年的经济低迷,民众渴盼景气回升如盼甘霖,执政当局任何“拼经济”的举措都会赢得大多数人的赞许。然而,一家日本媒体7月4日刊出了对陈水扁的专访,陈水扁表示,对岸如果还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无法接受两岸直航。
  吴亚明:美国商会已经连续两年将“两岸直航”列为台湾经济环境能否改善的最优先议题。看到陈水扁的讲话,台北美国商会和欧洲商会都认为,这是政治干预经济。台湾当局动不动就说“拼经济”,但一碰到意识形态问题,就是“政治最大”。两商会感叹,台湾未来的经济成长必须与中国大陆及世界各主要生产及消费市场,建立“直接”的通讯、运输与人才自由流通的关系,台湾若要自外于大陆及全球市场,经济能否长期发展,后果难料。目前,这种自闭带来的副作用已显露迹象,由于货源减少,3年来,高雄港已从世界第三大港跌至第五名,从今年前4个月的成绩看,老五的位置也有点岌岌可危。
  孙立极:7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了台湾SARS疫区之名。SARS危机暂时过去,是“拼经济”的时候了。但即使“自由贸易港区设置管理条例草案”通过,外资可以“自由”进驻台湾,因欠缺“直航”的东风,台湾还是无法借助祖国大陆世界制造中心的优势。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香港时装节春夏系列2004”揭幕
  为期4天的“香港时装节春夏系列2004”7月8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包括中国内地、台湾、澳门和印度、泰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印尼及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517家厂商参展。本次展览会展出的商品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春夏季服装及服饰、配件外,还包括手袋、鞋、流行饰物、布料等,还特别推出了与服装相关的服务活动。时装节期间还将举行多场时装表演。图为“香港新系列时装创作大奖”的参赛作品。 本报记者 陈晓钟摄影报道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澳门头5月出口增长9.8%
  新华社澳门电 今年1至5月澳门出口总值达72.9亿澳门元(1美元约合8澳门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8%。
  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在今年头5个月的出口总额中,本地产品出口及再出口货值分别上升10.4%和7.7%。与此同时,进口货值也较去年同期上升4.5%,达82.5亿澳门元。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在港举办
  本报讯 “2003年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7月9日—10日在香港展览中心举行。本次交流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这是非典疫情过后内地省份首次在香港举办大型经贸交流活动。
  交流会上,广东省有关方面向香港厂商介绍了招商政策,进行了项目洽谈,公布了150多个涉及高新技术、基础设施、“三高”农业、国有企业改革、股权转让和物流的项目。(宗莉)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香港第七次获评“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
  本报讯 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7月9日宣布,根据美国卡托研究所、加拿大费沙尔学会和50多家国际研究所联合公布的“世界经济自由度:2003年周年报告”,香港再一次被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据介绍,除了整体排名居冠外,香港在“政府规模”、“与外地人士交易的自由度”以及“信贷、劳工和商业规管”3个方面均排名第一。
(姚云)


第10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观沧海

并非小题大做
  日前,香港一市民因随地吐痰被罚款,接到罚单后“晕了过去”。原来,香港新修订的条例规定,对随地吐痰、乱抛垃圾、乱贴“街招”(小广告)等的定额罚款已由600港元增至1500港元。未来几个月内,政府还考虑推出公布违例者名单、对屡犯者作刑事罪处理等更严厉的处罚。港府此举,并非小题大做。
  香港人把乱扔垃圾的人称为“垃圾虫”。这个叫法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清洁、人人有责”活动,当时,政府有关部门设计了一个卡通的“垃圾虫”形象,以加强宣传效果。30多年过去,这个词已经被收入了词典,遗憾的是,“垃圾虫”却并未绝迹。回归之后,香港特区政府将改善环境列为首要工作之一,推行了一系列改善香港环境的措施。2000年12月,港府又推出新一轮“清洁香港”运动,目的是全面改善香港市容。今年春天SARS疫情的出现,更增加了特区政府重建清洁香港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重建清洁香港,为势在必行之举。有一个优美的家园,广大市民才能安居乐业;有一个卫生的环境,才能有效减少各种疾病的滋生和传播,保障广大港人的健康生活;有一个清洁的形象,才能令外来投资者和游客恢复对香港的信心,对于重振香港经济有着积极作用,长远来说,获益的还是广大民众。正因如此,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任主席的“全城清洁策划小组”,提出了“全民洁港”的口号,打破常规推出了许多新的措施,严打“垃圾虫”就是其中的一项。
  趁热打“垃圾虫”,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次SARS疫情过后,香港市民对环境卫生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垃圾虫”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香港特区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趁热打铁,决定大幅提高处罚金额,得到了大多数市民的理解和立法会的一致支持;既提高了效率,又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重典治“脏乱差”,有震慑警示之功。一口痰1500港元,即便在消费奇高的香港也属“天价”。有人置疑罚款过高,恐市民难以承受,引起其他的社会问题。对此,港府多次重申:将绝不容情地严格执法;但重罚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现在罚,是为了将来不罚。新加坡经验是这一思路最好的佐证:上世纪60年代的新加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者大有人在,总理李光耀对不文明行为实行严惩重罚,笑骂由人、坚持严格执法。重罚的震慑和警示作用,使不文明行为逐渐绝迹,在全社会形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氛围,新加坡也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香港特区政府此次严打“垃圾虫”,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有相当充分的民意基础。然而,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育和宣传的重要作用。加强公民教育,使公众明白自己在保持环境卫生中的责任;大力宣传重罚产生的警示效应,都有助于市民养成良好习惯,自觉守法;另外,香港近来经济不景气,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容易激化,有关方面在采取重罚措施的同时,应该做好疏导情绪的工作,以减少冲突,避免社会震荡。 (万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