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2003-07-01

2003-07-01新闻联播 文字版

永远的红船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难忘“七一”<br/><br/> 永远的红船<br/> 章水强(嘉兴)<br/>  红船,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个开天辟地大事变的历史见证,已在南湖水面上停泊了几十个春秋。看到每天有那么多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瞻仰红船,参观革命纪念馆,作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心中时常涌起一种激动。<br/>  记得1990年“七一”前夕,当时设在湖心岛烟雨楼古建筑里的纪念馆旧址因场地狭小,已不堪重负。嘉兴12家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市掀起了一场“我为南湖增光辉”的热潮。短短一个多月,300多万南湖儿女就踊跃捐款320多万元,党员干部还纷纷自发赶来参加义务劳动。不到一年,一座崭新的纪念馆巍然矗立在南湖之畔。目前,新馆已接待参观者700多万人次。<br/>  2001年的“七一”是建党80周年纪念日,南湖再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为使南湖革命纪念馆能够承载应有的光辉,我和同事们对纪念馆进行了全面维修和扩容,对原陈列重新设计和布展,使庄严的纪念馆和内涵丰富的陈列、舒适的参观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当浙黔陕三省“南湖红船圣地行”、“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博览会等全国性大型活动在南湖如期举行,我的心随之欢呼雀跃。南湖、红船,伴随党的光辉历程,从嘉兴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给很多来访的人留下了恒久的记忆。我为自己能生长于斯、工作于斯,感到由衷的光荣和自豪。<br/>  今年“七一”前夕,南湖又迎来了如织人流。当我看到人们在纪念馆前排着整齐的队伍举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言时,作为南湖红船守护人中的一员,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南湖,不仅是一座革命的丰碑,更是一座薪火相传的桥梁。<br/>  (宋有震 姜新良整理)

伟大的摇篮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难忘“七一”<br/><br/> 伟大的摇篮<br/> 毛秉华(井冈山)<br/>  又迎来了我们伟大的党的生日,作为一名宣讲井冈山精神多年的老党员,内心真是心潮澎湃。<br/>  每年“七一”,井冈山都异常热闹。记得2000年“七一”前夕,我给全国烟草系统部分干部作报告,当讲到当年毛泽东同志背斗笠、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井冈山的农民最早喊出了“共产党万岁!”;分完土地的老农扑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攥一把泥土,激动地哭了几天几夜……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司长拉着我的手说:“对比当年先烈,我觉得惭愧得很啊!”<br/>  虽然,类似这样的宣讲我已记不清作过多少次,但从没觉得厌倦,每一次讲都有新感受。<br/>  35年来,我每年讲课300多场,累计听众达120多万人次。十几年来,我行程万里,寻遍湘赣两省边界各县农村的沟沟壑壑,还自费到赣南、闽西、广州、北京等地走访老红军、红军后代和红军传人,收集各类革命文物资料,整理后上交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r/>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了我,是井冈山精神教育和鼓舞了我。现在,党对我这么信任、这么关心,今年还授予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不仅衣食无忧,而且离休后还能为宣传井冈山精神、为关心教育下一代做点事,我觉得真的很幸福。<br/>  每年“七一”期间,上井冈山来参加纪念和开展党建活动的各地党员络绎不绝。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还能发挥余热,为党旗增光添彩,为弘扬井冈山精神鼓与呼。(孙忠健整理)

编辑絮语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编辑絮语<br/><br/> 编辑絮语<br/>  从南湖红船到井冈山上,从宝塔延安到首都北京,八十二载光阴连缀起无尽的辉煌。<br/>  如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br/>  “七一”,我们为你自豪!

共产党员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br/><br/> 共产党员<br/> 巩怀书<br/>  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天<br/>  铁锤就把“我”字彻底砸烂<br/>  灵与肉,血和汗<br/>  完完全全融在了旗帜上面<br/>  誓言,播进了你的心田<br/>  从此,怕苦、怕死、怕难<br/>  删除出你人生的词典<br/>  金色的镰,收割誓言<br/>  红旗下的承诺和夙愿<br/>  已在实践中一一兑现<br/>  你以坚定的理念,火辣辣的汗<br/>  浇灌出了万紫千红,满园璀璨<br/>  累累硕果车装不尽,船载不完<br/>  彩绘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封面<br/>  誓言,是不变的行动指南<br/>  对战友和人民你是——<br/>  雨里的伞,雪中的炭<br/>  却淡忘了“自己”的概念<br/>  哪里有困难,哪里有艰险<br/>  你一定会在那里出现<br/>  与时俱进,奋勇向前<br/>  祖国常从英雄名册上将你呼点<br/>  顺理成章,自自然然<br/>  你被公认为标杆典范<br/>  你虽然没有挂牌上岗<br/>  但是,谁都清清楚楚<br/>  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br/>  共产党员!

“七一”的由来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忆传统 话新风<br/><br/> “七一”的由来<br/>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82周年诞生纪念日。<br/>  1921年盛夏的一个晚上,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小楼里,透出明亮的灯光,一张长方桌周围13位代表在开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天是7月23日。<br/>  中国共产党在历经腥风血雨和种种艰难险阻后,在黄土高原落下了脚。当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是党高擎抗日大旗,凝聚起爱国力量,浴血奋战,救亡图存,成为抵御外侮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纪念党的诞辰成为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愿望。<br/>  当时在延安,参加过党的一大会议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由于时隔多年,档案难寻,党的一大开幕日期一时无法确认。于是他们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党诞生的纪念日。1941年6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正式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尽管后来考证出党的一大是在7月23日开幕的,但仍然以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br/>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她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庄严使命,并始终在不懈地探索和奋斗着。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变革,随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br/>  如今,以党的十六大为号角,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向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稳步迈进。<br/>  回首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一个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就一定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r/> (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办公室供稿 张倔执笔)(附图片)<br/>  毛泽东和董必武在开国大典主席台上。

默默地歌唱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br/><br/> 默默地歌唱<br/> 雷抒雁<br/>  一年里总该有些歌唱的日子。这一天,有些东西像风,或者水,从你心底轻轻流过,拨动你的心弦,使你忍不住想歌唱。这歌唱,并非想要走上舞台,更非定要面对听众。像是面对蓝天丽日,花草碧树,以一种轻松的随意,在心中默默歌唱,唱一种真诚的爱和真实的感觉。<br/>  就像此刻,我默坐着,放眼窗外,那些曾经活跃在史册里的故事和人物,编织成歌,一幕幕从眼前掠过。我刻意想读出这些人的名字,看能记得多少,领袖、元帅、将军,更多的是普通的人,士兵、工人和农民。我知道,名垂青史的人们,我能记住的名字实在太少,太少;和他们一样不该忘记的,只能以“先驱”、“烈士”概括他们。<br/>  历史的展示,往往是一些碎片。有些,也许只能记住一些手臂。那像树林一样伸展的手臂,定格在时间的每一个角落。表达抗争的意志、献身的誓言,以及危难时刻伸出的忠诚。有一只手臂,让我震撼。从草地的泥潭里挣扎着高高伸出的手臂,手心攥着的是几块银元;一位没能走出草地的红军战士,缴上最后一次党费。<br/>  一尊用生命雕成的塑像,握着呼唤和警示。那高举着的、无名战士的手臂,让人想起耸立的旗杆;手臂的顶端,飘扬的旗帜叫“信仰”,他将全部生命的血液,投给了旗帜的鲜红。<br/>  我们常常抱怨时间,时间让人衰老,让铁氧化。可是,时间意味着新生,意味着发展,意味着诺言的种子萌芽和茁壮成长。信仰是一条大河,穿过时间前进。为信仰而生的人们,拒绝衰老。<br/>  我走过祖国大地,从兴安岭的森林,到珠穆朗玛的雪山;从北方干旱的沙漠,到南方茂密的雨林。大地在更新,一天一副容颜。我的耳边,还能时时记起三峡大坝工地上沉闷的机械轰响,记起筑路工人铁锹磨擦砂石的刺耳声。我从人们满足的笑容和轻轻的哼唱,感受着他们内心的激动与宁静。<br/>  这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年代,并不需要奢侈的夸耀。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里,默默实践入党志愿书上的誓言,就是一种荣耀。那跨越长河的大桥,支撑大坝的砥柱;那紧紧围绕着砂石、水泥,共同耸起大厦的钢筋,都会是为信仰而奋斗的人们的身影。<br/>  非典的日子,我看到一群年轻的医护人员,告别亲人,匆匆奔赴“前线”。他们严实的衣着打扮,像是即将飞往太空的宇航员,只有一双眼睛,袒露着内心的真诚和勇敢。他们其中有一些人是共产党员,又一些人,在后来,也庄严地在党旗下举起了手臂。<br/>  青年与活力,滋育着这一支队伍。<br/>  我站起身来,屋外的风景很美,正如此刻我的心情。想轻轻地哼一支歌,默默地献给非凡的日子。

图片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br/><br/> 张雅珍作

红色七月(图片)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br/><br/> 红色七月<br/>  “七一”前夕,各地兴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热潮。<br/> 上图:浙江温州市新华书店的“七一”专柜前,读者仔细阅读《纲要》。<br/>  陈翔摄<br/> 右图:四川遂宁市南津路街道办事处的100名基层党员,“七一”前夕收到街道党委赠送的特殊礼物——《纲要》后争相传阅。 钟敏摄

老八路的爱党情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难忘“七一”<br/><br/> 老八路的爱党情<br/> 郭志清(延安)<br/>  今天是党的82岁生日,也是我回到组织怀抱的第三个年头。今年“七一”,我还要种上几棵纪念树,这对于一个在荒山沟里栽了近20年树的老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事了。<br/>  我是一个79岁的老八路。1937年,我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当上了一名勤务兵。3年后,刚满16岁的我光荣地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我和战友们一起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经受住了险恶战争环境的考验。后来,我因病不得不离开部队回农村养病。痊愈后,我所在的部队已经离开了陕北。随着全国解放,我正式告别了部队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里当起了农民。<br/>  从枪林弹雨的战场走向坚实的土地,我从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由于基层党组织不健全,我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每到“七一”,我都在心里默默为党祝福。靠着自己的双手奋斗20年,我给1500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成了当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模范。<br/>  近年来,包括陕西延安市在内的西部地区绿化荒山、植树种草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经营了20年的山坡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997年,我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评为“亚洲杰出农民”。<br/>  2001年7月1日,是我一生中无比幸福的时刻。这一天,我又一次举起右手,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那一刻,我流下了幸福与喜悦的泪水。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我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br/>  去年“七一”,步行五里路到村党支部交党费后,我萌生了为党的生日种纪念树的想法,便挖了几株壮硕的树苗,庄重地栽在了对面的山坡上。我还为这片小树林起了个名字,叫“七一纪念林”。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在这面山坡上栽满松柏,让万古长青的松柏昭示我们伟大的党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br/>  (孙文珍整理)

党的女儿话生日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难忘“七一”<br/><br/> 党的女儿话生日<br/> 姜洁(北京)<br/>  对我来说,7月1日一直是个特别的日子:1980年的这一天,我降临人世。从懵懂记事起,我的生日就一直过得与其他小伙伴们有些不同:不论在电视上,还是在身边,总有许多人忙着用各种方式庆祝着党的生日,引起我莫名的自豪。<br/>  “今天是你的生日,也是党的生日哦!”父母的提醒总会在瞬间激发起我的荣誉感。1997年的7月1日,是我最为难忘的生日之一。就在那天凌晨,当透过电视看到飘扬在香港上空的五星红旗时,激动得失眠的我写下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不久,我参加了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开始真正从思想上对党有了理性的认识。我逐渐明白,“共产党员”绝不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它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意味着时刻成为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先锋模范,意味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br/>  于是,我渐渐明白了父母谆谆教导我凡事要争做先锋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为什么父亲常年加班出差、被母亲戏谑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依然兢兢业业、无怨无悔……不只是父母,身边的很多党员身上,都闪耀着独特的魅力,令我神往。<br/>  2001年的7月1日,是我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的第一个生日。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选择了“街头无偿献血”。3年来,我坚持每年都在生日前后把自己的血液捐献给那些急需用血的人们。<br/>  今年的7月1日,我幸运地以一名人民日报从事党建报道的编辑的身份度过生日,心中感慨万千。我能做的,就是恪尽职守,向身边每一位党员学习,不负重任!

河北“农民夜校”学《纲要》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七一”新闻点击<br/><br/> 河北“农民夜校”学《纲要》<br/>  本报讯 6月26日晚,河北曲周县槐桥乡小弟八村支部里,20多名党员正在村支书张敬云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这是该县利用“农民夜校”在“七一”前夕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的一幕。眼下正值农忙季节,“农民夜校”便成了学习的有效形式。目前该县342个农村党支部都开办了“农民夜校”,全县万余名农村党员在此积极“充电”。(王志新)

天津“红色生日”架“金桥”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七一”新闻点击<br/><br/> 天津“红色生日”架“金桥”<br/>  本报讯 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柳滩村75岁的老党员徐成武大爷日前度过了一个特别的“生日”:全村党员干部40余人欢聚村委会,共贺徐大爷入党45周年。给党员过政治生日是该区基层党组织活动的一个创新,在基层党组织与党员之间架起了一座“金桥”。柳滩村在全区率先举办这次活动,为13名入党日在“七一”之前的党员过集体生日。<br/>  “红色生日”对一些不便参加集中活动的流动党员、老党员,采取个别谈心、入户走访、电话慰问、书信联络等方式庆贺政治生日。目前,全区已有20多个基层党组织为100余名党员过了第一次政治生日。(罗蓉)

浙江免费义诊见真情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七一”新闻点击<br/><br/> 浙江免费义诊见真情<br/>  本报讯 6月25日,共青团浙江省温岭市委组织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务单位青年志愿者11人,冒着倾盆大雨,前往该市部分偏僻农村,开展“庆七一,为老党员义诊”活动。他们为老党员仔细检查,发现病情后免费送药,并建立健康档案。他们还与家庭困难的老党员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医疗方便,共为93位老党员义诊,赠送各种药品价值1500多元。市中医院还向其中50位特困老党员,每人赠送了一张800元的医疗优惠卡。(俞明德)

江苏“白衣天使”喜入党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br/>专栏:“七一”新闻点击<br/><br/> 江苏“白衣天使”喜入党<br/>  本报讯 “七一”前夕,江苏淮安市楚州区15名“白衣天使”刚下防非典一线,就面对鲜艳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宣誓的医务工作者激动地说:“这是党组织对我们奋战在非典防治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最高肯定,对我们来说,这是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我们将终身难忘。”(孙三俊)